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2页,四道大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73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般情况下,所有的叙述都应该是事后叙述,因为只有发生了的事件才适合叙述,未发生的事件则无法叙述。而预叙则不同,预言的是将要发生而还未发生的事。古人认为,神的旨意通过“象”来体现,所谓“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因此,预叙一般是以占象开始,以验证结束,其叙事动力来自命定观念,故又可称为“宿命叙事”。虽然大多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预叙只是零星地分布在文本中,在全书中的分量并不重,但它以独特的方式埋设伏笔,制造悬念,也赋予了作品不容忽视的艺术魅力。
明清以前,中国小说中出现较多的是明示性预叙;明清时期,则以暗示性预叙为主。暗示性预叙或可称“模糊预叙”,即隐约地预示将要发生的事情。“判词”或“兆象”采用象征、谐音、双关、拆字等手法,含蓄隐晦,暗示人物命运和事态发展。事主和读者都似懂非懂,这种预叙会使读者产生理解的不确定性,造成一种神秘、朦胧、含蓄的氛围,吸引他们继续“解密”。如《三国演义》中写刘备欲起倾国之兵为关、张报仇,诏隐士李意问吉凶。李意不言,只画兵马器械四十余张,画毕又一一扯碎,以火焚烧,又画一大人仰于地上,旁边一人掘土埋之,上写一大“白”字。李意以图谶的方式暗示刘备后来兵败猇亭,被火烧四十屯联营,并死于白帝城的结局。再如《儒林外史》中写王惠向乩仙问功名前程,关帝降笔写出一首《西江月》,暗示王惠的命运结局,其中“两日黄堂”指“昌”字,暗示他将做南昌太守;“琴瑟琵琶”中有八个“王”字,而宁王在玉牒中排行第八。这类预叙若要实现表达效果,就必须满足读者精通相关知识的条件,这样他们才能与小说作品建立某种不宣自明的阅读契约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多数小说家在预叙时往往会无视社会生活多层面的复杂关联,忽视了人的反思与抗争精神,极端的命定因果观念消解了故事中可以充分挖掘的潜在意义与价值,这就大大限制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
(摘编自万晴川《论古代小说中预叙的民族特色》)
材料二:
《红楼梦》全书都贯穿着预叙,毫不夸张地说,在前八十回中,随处都可以找到一些具有预言性、带有暗示色彩的语句。从预叙在作品中被集中、频繁地运用这一现象来看,这显然不是作者的无心插柳之举,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熟的预叙方式与全书人物的塑造、故事的叙述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意蕴丰富、情节饱满、逻辑严密的预叙系统。谈到预叙,有人会问: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归宿到作品的最后肯定都会一一写到,读者到时一看便知,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一定要提前对人物的命运、归宿进行交代呢?他这样做,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不少研究者指出《红楼梦》一书具有宿命色彩,这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印象,应该说与作品中预叙手法的反复运用有较大的关系。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从出生开始,其所作所为,就被一双看不见的手牢牢控制着,自己无法改变。不可否认,带着宿命色彩的预叙虽事先透露了故事的结果,破坏了读者发现最终结局的阅读期待,但它却造成另一种性质的心理紧张:小说的艺术核心已不在结果,而在通向这一结果的过程。所以,结果的提前预告不是缩小而是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而这显然是作者希望达到的艺术效果。
不过,作者的目的并不仅止于此。作品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一回集中使用了预叙的手法。警幻仙姑按照宁、荣二公的嘱托,提前告知家族未来的命运,规劝贾宝玉“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遗憾的是贾宝玉没有听进去,并未因此而醒悟,当他从梦中醒来之后,依然我行我素,思想行为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丝毫改变。作品第十三回,秦可卿临死前托梦给王熙凤,劝她“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并明确告诉她还有“两件未妥”的重要事情要办。这里也同样运用了预叙手法。王熙凤虽然表示认同,但秦可卿死后,她反而变本加厉,玩弄计谋,损公肥私,最终将家族带上不归路。作品在写到这些内容时,态度是十分严肃、认真的,看不出其中有反讽或调侃的意味。这些预言的内容都明白无误地告诉了当事人,不像诗词那样含糊不清,产生歧义。书中的贾宝玉和王熙凤都是贾府的重要人物,也是家族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只要他们愿意,是可以改变家族命运的,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一些改变。将家族未来衰败的结局提前告诉他们,显然是在表达一种惋惜之情。作者的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尽管知道天命不可违,但又不愿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和希望。从作品的具体描写来看,这是作者命运观的两个方面,看似有些矛盾,但也更准确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摘编自苗怀明《论〈红楼梦〉的预言叙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预叙效果的实现需要读者具备相应的知识素养,否则便无法理解作者对情节的匠心安排。
B. 如果预叙时忽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的主观性,往往会限制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
C. 《红楼梦》的预叙手法不仅没有压缩读者的想象空间,而且让小说的结局更具吸引力。
D. 中国古代小说中大量预叙的运用,既有对艺术效果的考量,也有宣扬因果命定论的目的。
2. 下列选项均为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其中不符合预叙特征的一项是( )
A. 得知诸葛亮出山,司马徽叹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后来,诸葛亮受托国之任,却未能复兴汉室。
B. 刘备前往东吴,诸葛亮送他三个锦囊,吩咐他危急时拆开,后来三条锦囊妙计帮助刘备依次度过三次危险。
C. 曹操临终,梦见“三马同槽”,群臣解释为“禄马吉梦”,后来曹氏政权为司马氏三父子所攫取。
D. 诸葛亮第六次出兵北伐前,数万飞鸟投汉水而死、柏树夜哭,后文他出师未捷,病死在五丈原。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每处不超过6个字。
预叙手法的叙述逻辑与中国传统的“神谕”文化和“象术”思维有一定关系,带有鲜明的__________,但作为一种文学手法,它也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预叙分两种,其中,暗示性预叙通常以__________营造神秘朦胧的氛围,召唤读者追问想象,填补情节空白。象征、谐音、双关、拆字等手法是小说家暗示情节的具体操作,文中列举的《西江月》判词以“两日黄堂”暗示王惠将在南昌就职,用的就是__________。
4. 相较于其他传统小说,《红楼梦》对预叙手法的运用有哪些突破与进步?结合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5. 香菱是曹雪芹笔下的悲剧女性,她原名“英莲”,幼时被拐,卖与恶少薛蟠为侍妾,后被薛蟠正妻夏金桂凌辱虐待而死。其判词为:“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词下配图,画着一片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藕枯荷败。请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预叙暗示其命运的。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厢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拨弄着什么。“老乡,抽烟。”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
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现在应该豁出去了。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我进去时首先是冲着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他问:“你上哪?”我说:“随便上哪。”他又亲切地问:“想吃苹果吗?”“那还用问。”
他仍然看着我。“到后面去拿吧。”他把汽车开得那么快,我敢爬出驾驶室爬到后面去吗?于是我就说:“算了吧。”
他说:“去拿吧。”他的眼睛还在看着我。
我说:“别看了,我脸上没公路。”他这才扭过头去看公路了。
汽车奔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这汽车是他自己的,苹果也是他的。我问他:“你到什么地方去?”他说:“开过去看吧。”这话简直像是我兄弟说的,这话可多亲切。我觉得自己与他更亲近了。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可是这汽车抛锚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了,他正在把他的恋爱说给我听。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我坐在驾驶室里,听着他修车的声音。
“修好了?”我问。
“完了,没法修了。”他说。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
“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我在想着旅店。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我想他们大概是附近的农民。那五人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
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我说:“是苹果。”
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嘴唇翻着大口喘气。他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刚才的事。我跑过去对着他的耳朵大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他这才转身看了我起来,我发现他的表情越来越高兴,我发现他是在看我被打得五彩缤纷的脸。
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那时的苹果已经满地滚了,所有人都像蛤蟆似的蹲着捡苹果。
我是在这个时候奋不顾身扑上去的,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跌坐在地上,我再也爬不起来了,只能看着他们乱抢苹果。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时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我便知道现在自己的模样一定比刚才更精彩了。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来迟的人开始在汽车上动手,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撬了下来。可我那时只能看着了,因为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现在四周空荡荡了,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
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陌生的环境,涉世不深的“我”容易被眼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出门对“我”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
B. “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不仅写出了“我”此时身体上因受伤无力爬起来的虚弱感,也形象地表现了精神世界受到现实冲击后的无助感。
C. 在遭遇世界给“我”的残酷成人礼之后,“我”坐回汽车,孤独又痛苦,十分想念家中的温暖,这是一场失去所有的、失败的旅程。
D. 小说通过“我”的经历和思考,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成长的艰辛,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在这种荒谬人生面前的迷茫。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与卡夫卡的《变形记》有相通之处,二者都具有现代派小说的荒诞性特点,但同时又都注重细节的真实性。
B. 小说以寻找旅店为线索,并运用补叙手法,把故事的起因放在了结尾,与前文形成对比,也给小说增加了一抹亮色。
C. 小说开头写“我”出门远行,走在一条像是贴在海浪上的起伏不止的柏油马路上,马路象征着漂泊动荡、起伏不定的人生之路。
D. 小说中的“旅店”不仅实指“我”在远行中寻找的安身之所,也象征着我们每个人在成长旅途中不断追寻的人生目标和精神归宿。
8.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并用平静轻松的叙述语调讲述“我”出门远行的经历,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9. 孙绍振先生评价,这篇小说是现实的悲剧,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喜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僖公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节选自《公羊传》)
材料二: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①,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②、不禽二毛③欺诸侯。襄公能忍于部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裹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基。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①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盟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②重伤: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③二毛:指头发黑白相间,引申为老人。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子A杀一牛B犹不忍C而宋公D戕一国君E若犬豕F然G此而忍为之H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鼓,特指击鼓进攻,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鼓瑟希”的“鼓”含义不同。
B. 临,面对,碰上,与《赤壁赋》中“酾酒临江”的“临”含义相同。
C. 敌,对等,相当,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小固不可以敌大”的“敌”含义不同。
D. 当,抵挡,挡住,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僖公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一,宋国和楚国约定在泓水北面交战,宋国官员两次提醒宋襄公抓住有利时机攻打敌人,但是宋襄公都没有同意,结果宋军大败。
B. 宋国和楚国地位悬殊,通过“宋公”和“楚人”两个称呼就可见一斑。苏轼认为高高在上的宋国反而败给了地位低下的楚国,宋襄公的罪过是显而易见的。
C. 《宋襄公论》用《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舍牛”的行为,与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不重伤、不禽二毛”的做法作比较,说明宋襄公与齐宣王本质相同。
D. 苏轼认为,宋襄公和王莽是同一类人。虽然他们的得失大小不一样,本性却差不多,宋襄公其实就是没获得成功的王莽,而王莽就是实现了理想目标的宋襄公。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2)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
14. 两则材料对宋襄公分别是如何评价的?
(四)阅读Ⅳ(本题共⒉小题,9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南宋]姜夔
云鬲迷楼①,苔封很石②,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厓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注]①迷楼:楼名,隋炀帝建于扬州。与北固亭隔江相望。②很石:石名,在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形如伏羊。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鬲”“封”二字用词凝练,既描绘出迷楼被云雾阻隔、很石被青苔覆盖的实景,又暗含历史遗迹的荒寂与沧桑。
B. “北门”指京城的北门,代指朝廷中枢,稼轩因被朝廷委以重任难以脱身,流露出对官场束缚的无奈与对归隐的向往。
C. 下阕“前身诸葛”三句以诸葛亮类比辛弃疾,称赞其有孔明之才,只需数语便能回应朝廷的征召,对友人给予高度认可。
D. 词尾两句化用桓温典故,既写稼轩对中原故乡的牵系关怀和急于挥师北进的愿望,也写作者对稼轩马到成功的殷殷期盼。
16.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主题思想上的不同。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来写曹军战船首尾相接、绵延不绝的盛况,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来形容曹军最终惨败的结局。
(2)优秀的诗词描写山水状貌之美往往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江水清澈、山峰林立的优美画面。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____________”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____________”的效果。
(4)《中国航天工程纪实》片尾字幕引用古诗礼赞科研团队:当火箭冲破云层时,仿佛太阳神也要为火箭让道,恰如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的磅礴之势;而着陆器能精准探月,离不开科研团队心无旁骛的专注意志,则印证了《荀子·劝学》所言“____________”的智慧。
(5)《旧唐书·魏徵传》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子自古以来是生活中的一个必需品,在诗词中也是常见的意象。请你写出一句含有“镜”的诗句:“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叙述事情,描写人物,说明事理,论述观点,都要运用具体的材料,不能空谈。写作文如同盖房造屋,既要有好的设计框架,也要有合适的材料。
“ ”,说的是个人阅读积累和作文的关系。书藉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对善于积累的人而言,是取之不尽的作文源泉;很多经典作品,常读常新,能不断给人们新的启事,使我们获得属于个人的发现。
作文材料也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积累素材的习惯,就不愁笔下无物。( ①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② )走进一条很平常的街道,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发现有趣的文化现象,( ③ )观察到社会的各种经济形态。要积累一些新的属于自己的材料,不能依籁“公用材料库”。在考场作文中,成千上万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写“哥白尼”“牛顿”“爱迪生”,就连表述的语句也相似甚至雷同,那样的作文很难展现个人独特的思维品质。
材料一定要真实可靠。如果材料不够严谨甚至不真实,即使你的认识是积极的,也可能因言害意。有些经常被人引用的辗转流传已失去原貌的材料一定要核对鉴别;如果找不到出处,没有把握,应当果断放弃。
有了高质量的材料,还要注意恰当使用。材料运用恰当,能深化文章主旨,引导读者思考,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反之再好的材料,如果运用不当,与观点、主旨偏离,只会导致文章结构松散陵乱,令人不知所云。
18. 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最恰当一句是( )
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C.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 如果 或者 B. 要是 虽然 同时
C. 只有 无论 还 D. 只要 即使 甚至
20.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三、课内文言知识(8分)
21.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B. 盖亦反其本矣
C.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D. 善刀而藏之
22.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夫子固拙于用大 ②自者不彰 ③ 与越人水战 ④就有道而正焉 ⑤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⑥故亏父而自利 ⑦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⑧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⑨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⑩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其坚不能自举也 虽父之不慈子
A. ①④/②/③⑦/⑤⑩ /⑥⑨/⑧
B. ① /②⑤/③⑦/④⑥/⑧ /⑨/⑩
C. ① /②/③⑩/④⑨ /⑤⑦/⑥⑧
D. ①⑦/②⑤⑨/③⑩/④ /⑥ /⑧
23.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金就砺则利(靠近)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才)
③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④而致千里(送别)
⑤何时可掇(摘取) ⑥驽马十驾(辆)
⑦其贤不及孔子(才德优秀) ⑧而绝江河(横断)
⑨声非加疾也(劲疾) ⑩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动)
A. ①②⑤⑥⑦⑨ B. ①②③④⑦⑨ C. ①③⑤⑦⑨⑩ D. ①⑤⑦⑧⑨⑩
24. 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则一羽之不举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③构怨于诸侯 ④莫之能御也
⑤以吾一日长乎尔 ⑥异乎三子者之撰 ⑦客何为者 ⑧若属皆且为所虏
⑨我持白璧一双 ⑩百姓之不见保
A. ①④⑦⑩/②③⑤⑥/⑧/⑨ B. ①④⑦/②/③⑤⑥/⑧⑩/⑨
C. ①④⑥⑦/②/③⑤⑨/⑧⑩ D. ①④⑦⑩/②/③⑤⑥/⑧/⑨
四、作文(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校训
材料二:我们要有脆弱性……你可能会认为脆弱就是软弱,很难赢得他人的信任。但实际上,在每一段关系中,每一次谈判中,为了取得任何有意义的进步,总有人会先放下防御,然后其他人也会跟着放下。让那个人成为你。
——Maria Ressa《哈佛大学毕业演讲》
清华大学摘取《易经》名句作为校训,强调“自强不息”,哈佛大学Maria Ressa在今年的毕业演讲中,却强调我们要有“脆弱性”。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2页,四道大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73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B
3. ①. 宿命色彩 ②. 判词或兆象 ③. 拆字法
4. ①预叙贯穿全书,与人物塑造、情节逻辑严密融合,形成完整预叙体系。
②预叙虽透露结局,但将艺术核心转向“过程”,激发读者对命运轨迹的想象。
③通过人物对预叙的抗拒(如宝玉、凤姐未改行为),体现人对命运的抗争,深化思想性。
5. ①象征手法:“荷花”象征香菱高洁品格,“水涸泥干,藕枯荷败”暗示她饱受摧残、香消玉殒的结局。
②谐音双关:“两地生孤木”中“两地”为“土”,“孤木”为“木”,合为“桂”字,暗指夏金桂“桂”谐音“鬼”亦含凶兆。
③兆象预示:配图“枯荷败藕”以视觉意象预叙其生命枯萎,呼应“香魂返故乡”。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A
8. ①聚焦于“我”的内心世界,加强故事的真实性,让读者身临其境,更直观深入地感受到“我”在旅途中的困境以及内心的孤独、痛苦和成长。②以平静轻松的叙述语调来讲述过去的经历,与成长的阵痛形成反差,增加情感张力。
9. 现实的悲剧:小说通过“我”的远行经历,生动地揭示了成人世界的荒诞残酷、人性的麻木阴暗和青年人在现实面前的迷惘、痛苦和孤独,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成长的艰辛。艺术的喜剧:①情节上,小说具有喜剧的超现实的荒诞,情节逻辑违背常理,荒唐可笑,比如“我”敬烟后司机接受“我”的善意但拒绝“我”乘车,“我”对他凶狠呵斥,他却十分友好。②语言上,小说写“我”对“迎风飘飘”“定居”在下巴上的胡须“格外珍重”,有意夸张和大词小用,来进行自我调侃,语调轻快,从而构成语言新鲜幽默的风格。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CGH
11. D 12. C
13. (1)楚国军队渡过泓水到北岸来,有关官吏请示宋公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时攻击他们。”
(2)舍弃一头牛,对个人的品德不会有什么影响(或:减损或提升),而孟子却用王道来赞许他。
14. 材料一认为宋襄公不趁人之危,光明磊落,是一个守礼有信的仁义君主;材料二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欺世盗名、虚伪残暴的伪君子。
(四)阅读Ⅳ(本题共⒉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①内容侧重:辛词怀古讽今,警示北伐风险;姜词强调人民期盼,赞赏友人能力。
②思想情感:辛词表达壮志未酬的个人忠愤,姜词表达拥护北伐、渴望统一的集体愿望。
③抒情对象:辛词是自我抒怀,姜词是赞扬他人。
④情感基调:辛词悲愤沉郁,姜词积极昂扬。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舳舻千里 ②. 樯橹灰飞烟灭 ③. 千里澄江似练 ④. 翠峰如簇 ⑤. 克己复礼为仁 ⑥. 天下归仁焉 ⑦.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⑧. 用心一也 ⑨.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应照离人妆镜台/月下飞天镜/晓镜但愁云鬓改/照花前后镜/镜中衰鬓已先斑)
二、语言文字运用(9分)
【18~20题答案】
【答案】18. A 19. D
20.
①“书藉”改为“书籍”;
②“启事”改为“启示”;
③“依籁”改为“依赖”;
④“陵乱”改为“凌乱”。
三、课内文言知识(8分)
【21题答案】
【答案】D
【22题答案】
【答案】C
【23题答案】
【答案】C
【24题答案】
【答案】B
四、作文(60分)
【25题答案】
【答案】例文:
自强不息勇直前,脆弱化冰迎世界
人心有坚硬之处,恰如清华校训告诫我们以厚德为骨,自强为风,方能于风骨之间锻造人生坚强本色。但坚硬过头往往容易硌伤他人,也刺痛自己。因此,于人于己,偶尔也要有点“脆弱性”,以造就向善向上的自我,营建和谐友善的社会。
以刚强行事,自强奋进,不惧坎坷,打造坚硬骨架。
唯有锻造一颗自强不息无畏前行的心,我们才能打破平庸的外壳,踏破生活的坎坷,于风雨兼程中不断进取。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是孔子知其不可而行之,求学“仁义”之道于行,挣脱一片黑暗,为世间带来光明;塞外荒烟,风雪漫天,是苏武在大雪中岿然不动,在北海的荒原上书写了坚贞的篇章;清朝末年,国弱民穷,哀鸿遍野,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心如铁无惧死亡,唱出了变法维新、誓死如归的豪情壮志。所以,刚强是心中有坚持,身体有活力,以坚硬之躯,一往无前;如此方能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将自己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史册上,激励后来者“景行行止”。
然而,坚硬并不意味着要蛮横冷峻、不近人情。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人,往往是以坚硬支起骨干,以温柔丰满自身血肉,以悲天悯人之心友善待人,来软化这个坚硬的世界。
以脆弱待人,融化坚冰,以退为进,营建温暖世界。
人心之柔软与脆弱,可以是对凶顽的宽容,对世间的博爱,是任何时候都无法被冰封的温暖。特蕾莎修女用她那颗柔软的心,去抚慰贫病交加的人们,让仁爱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南丁格尔用她那颗温柔的心,去照顾每一个受伤的士兵,让爱心洒满战场;邓飞团队的每一个人用他们那颗慈善的心,数年如一日坚持“免费午餐”项目,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送去希望……这些人,以他们的柔软和“脆弱”,诠释了善良的本性,展现了人性的光辉。看似脆弱,那份温柔却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温暖着每一颗冷漠的心。
以坚强立己修身,以脆弱化人际坚冰,在坚硬与柔软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方能造就“刚”“弱”并济之和谐自我。只有“刚”“弱”并济,才能既保持自己的棱角,又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既坚持自己的信念,又不失对他人的关怀;才能既勇敢追求梦想,又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
那么,就让我们学会“刚”“弱”并济,去塑造一个和谐的自我,去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吧。用一颗坚强的心去迎接生活的挑战,用一颗温柔的心去拥抱这个世界,你会发现,生活其实很美好,世界其实很温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