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解 题①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②过:经过,途径。③洞庭: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南纳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古代文人游学、就任、流放、贬谪、漂泊多经过或逗留于此处,均留下诗词文赋,为洞庭湖积淀了深层的文化内涵。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诗人李白的眼里,洞庭湖是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而在刘禹锡的眼里,洞庭湖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面对美丽的洞庭湖,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各惜自己的笔墨。当历史的脚步前进到了1160年的南宋,洞庭湖迎来了它的另一 位知音,那就是张孝祥。壹知人论世作者简介张孝祥,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南宋前期著名爱国词人,书法家。他自幼资质过人,被视为神童。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张孝祥】(1132年-1170年)张孝详的词多以抗金为主旨,气势豪迈,淋漓痛快,在南宋初词坛影响较大。也有写景寄怀之作。留有《于湖居士文集》、 《于湖先生长短句》。张孝详与张元干合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他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写作背景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又遭到毁谤而罢官,再次经历了仕途的险恶。他七月由桂林北归, 一 路泛湘江,过衡阳,登衡山祝融峰,自长沙经湘 阴,中秋之夜到洞庭湖畔。平湖秋月之夜,诱发了词人的“勃然诗兴”,使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时年35岁。学习目标1. 学习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 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2. 学习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 变不惊的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qióng)田三万顷(qǐng),着(zhuó)我扁(piān)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chéng)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jīn)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yì)西江,细斟(zhēn)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xián)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请同学们一起诵读诗歌,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画面。贰文本研读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思考:前三句诗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洞庭青草”:点出地点,体现湖面之开阔,照应题目中的“过洞庭”。“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秋高气爽。“更无一点风色”:点出天气情况 和环境——营造了风平浪静、秋高气爽的氛围。文本鉴赏—上阙鉴:镜子。琼:美玉。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思考: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①比喻、夸张。表现了湖水明净光洁(玉鉴琼田)诗人宁静高洁。(“扁舟”有隐逸江湖、远离官场的暗指,暗示主人公看淡人事纷争,远离世俗污浊的高远格调。)②对比。一大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洞庭的浩淼和开阔,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三)文本鉴赏—上阙素月分辉,明河共影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运用“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如此美景的喜爱之情。表里俱澄澈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双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写秋月秋水美在澄澈,里外没有都浑浊与污染;一是说在湖上泛舟的我也如秋月秋水般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仅是写景,更是在写人,写自己的品格之美。悠然:安闲、闲适的样子;深远的样子。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思考:难与君说的“妙处”应该是指什么?①洞庭湖的月光湖色之妙。②此时自然之美与心灵之净融为一体,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文本鉴赏—上阙“岭海” 指五岭之外,即今之广西一带。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思考: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孤光”用了苏轼《西江月》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一典故。“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词人回忆起在岭外一年左右的为官生涯中,自己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怀,有所感怀。“肝肺皆冰雪”,“肝肺皆冰雪”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表明词人胸襟坦白,如同冰雪一样晶莹,这也是词人高洁人格的象征。文本鉴赏—下阙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萧骚:萧条冷落,这里指头发稀疏。“襟袖”借代手法,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单薄,凉意顿生,官场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暗喻:稳泛沧浪空阔:现实中自己虽遭贬,变得萧条冷落,但自己的心神无一丝动摇,仍沉稳地泛舟洞庭,显得洒脱、豪迈,心胸开阔。文本鉴赏—下阙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挹,舀也,《景德传灯录》卷八记马祖语曰:“侍女一口挹尽西江水”,此处禅宗话语,表明自己的心胸开阔。①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②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此句连用了三个比喻,想象超群,气概豪迈,这是词人对构陷他的小人的有力回击,也是对自己平生孤愤的淋漓倾斜。豪则豪矣,我们却仍能于豪放中见凄婉,内心被贬的凄凉和孤独之感(无酒可饮,无樽可举,无客可请。)——“天地万物,皆备于我”的自信豪迈。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思考:“不知今夕何夕”与前面的“近中秋”是否矛盾?宠辱皆忘 物我两忘用典,最早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苏轼在《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词人借用此句呼应前面的“近中秋”,表示对中秋之夜良辰美景的赞叹。“扣舷”写动作,“独啸”写声音,“不知今夕何夕”表明诗人完全沉醉于一片湖光月色之中。 一个“扣舷”与“独啸”的动作、声音配合,把全词推上了感情的顶峰,突出诗人达到物我两忘→超然世俗的境界课堂小结写景上阕着重写景主要写景,景中寓情。通过描写广阔清静、上下澄明的月色湖光美景,表现作者光明磊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抒情下阕着重抒情着重抒情,意转激昂。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了旷达胸襟和超脱的人生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本词是词人月夜泛舟洞庭时即景抒怀之作。上片描写广阔清静、上下澄明的湖光水色,表现作者光明磊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下片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大无畏的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全词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主题归纳叁课堂小结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① 人格高尚,光明磊落, 心无纤尘,如 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② 胸怀坦荡,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 。③ 境界高远,气魄豪迈, 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1)“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通感修辞,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2)“_____ _____,_____ ______。”两句,写词人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3)《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万物为友,用奇特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描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澄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更无一点风色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5)“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引出下片抒情,回顾岭海一年。(6)《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 ___ ,__ __。三句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7)“__________”一句,以西江水为酒,极尽夸张之能事,凸显豪放之风。(8)苏轼《前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则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尽挹西江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拓展阅读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