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高2025级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参考答案
1.C【详解】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A错误。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B错误。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C正确。
D:分配制度与所有制均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二者需协调,但非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原因,D不符合题意。
2.D【详解】①: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和城市的出现属于奴隶社会的特点,①排除。
②:封建制生产关系中,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可自主安排部分劳动,相较于奴隶社会的奴隶,生产积极性更高,②正确。
③: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但生产资料完全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并非奴隶社会独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也完全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③排除。
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在生产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④正确。
3.B【详解】①:由题干中的“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国家代替了”可知,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结果,①正确。
②③:“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这一表述表明,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而阶级的产生归根到底是“分工及其后果”,即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因此,国家产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②错误,③正确。
④:“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国家代替了”,这里的“代替”说明国家不是氏族制度在更大规模上的延续,氏族制度没有阶级,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二者有根本区别,④错误。
4.B【详解】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矛盾及其表现的总根源,①正确。
②: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工福利等,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②错误。
③:生产相对过剩,而非生产绝对过剩,③错误。
④:在发达国家的“怪圈”中,经济停滞会加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而阶级对立又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加剧社会矛盾,④正确。
5. A【详解】A:题干中的“大同社会”“桃花源”“理想国”正是类似乌托邦构想的典型代表,与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和“批判现实”高度一致,A符合题意。
B: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的、可实现的,注重实践路径(如革命),而题干描述的思想更偏向“理想寄托”而非科学分析,未涉及阶级斗争或革命理论,B不符合题意。
C:进化理论指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属于自然科学范畴。题干讨论的是社会理想和批判现实的思想,与生物进化无关,C不符合题意。
D:启蒙思想是17-18世纪欧洲的思想运动(如伏尔泰、卢梭),强调理性、自由、平等,批判专制和宗教权威。 启蒙思想虽批判现实,但焦点在思想解放和政治改革,而题干聚焦“理想社会形态”而非政治制度批判,D不符合题意。
6. A【详解】A:《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明确了共产主义的目标,也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A入选。
B: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共产主义社会也存在社会基本矛盾,B不选。
C: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生产资料属于公有制,C不选。
D: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的核心是阶级压迫工具的消失,而非社会组织管理功能的终结,D不选。
7.D【详解】ABCD:由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即空想到科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即理论到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即一国到多国,D正确,ABC排除。
8.B【详解】①:题目中提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说明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①正确。
②: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成功实践,说明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不能表明任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都是一帆风顺的,且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一帆风顺的不符合实际,②排除。
③:题干只是提到中国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并不能推断“所有国家都应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③排除。
④:中国的成功实践彰显了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证明了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这一理论的强大生命力,④正确。
9.B【详解】①③: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①③正确。
②④:中国人民遭受着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推翻封建专制,实现自由”,“赶走帝国列强,实现独立”,推翻封建专制和赶走帝国列强都只是压迫中的一部分,表述不全面,②④排除。
10.D【详解】①: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他们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和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并不幻想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①错误。
②: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革命中动摇不定,并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中国革命的出路最终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找到的,②错误。
③:无产阶级是中国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和组织性,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领导力量和重要力量,③正确。
④:毛泽东对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明确了各阶级的地位、特点和作用,有助于认清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为制定正确的革命路线和策略提供了依据,④正确。
11.A【详解】③: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③排第一位;
①:1919年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排第二位;
④: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④排第三位;
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②排第四位;正确排序应是③→①→④→②。
12.B【详解】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范畴,①错误。
②:“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 ,明确表明中国革命需分阶段实现不同性质的革命目标,②正确。
③:革命性质由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决定,③错误。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过程,前者为后者奠定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④正确。
13.B【详解】①:新中国的成立鼓舞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世界反殖民主义和反帝斗争提供了榜样和动力,①正确。
②:新中国成立时(1949年),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阶段,尚未完全消灭剥削制度(如民族资产阶级仍存在)。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完成后,才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②错误。
③: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政治基础,使中国从旧社会转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③正确。
④:“开启人类历史新纪元”用于描述十月革命(1917年),新中国成立虽影响重大但更侧重于改变中国和地区格局,而非全球性“新纪元”,④错误。
14.B【详解】A: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
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A说法错误。
B: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B正确。
C: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C不符合题意。
D: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不符合题意。
15. A【详解】①:该词是毛泽东在1954年写的,此时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因此,“换了人间”强调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赞美了万象更新的大好形势,①正确。
②:魏武挥鞭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的雄姿,这是在借古喻今,歌颂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②符合题意。
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而该词是毛泽东在1954年写的,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而该词是毛泽东在1954年写的,故不符合题意。
16. D【详解】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错误。
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结合具体国情,明确当时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而不是调整社会生产关系,②错误。
③④: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一切有历史意义的巨大成就,伟大历史意义在于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其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坚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③④正确。
17.D【详解】①: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 “第一次结合” 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材料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①不符合题意。
②: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不符合事实,党的八大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错误。
③:党的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下去,其后我国走了不少弯路。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③正确。
④:1966年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也建设起来。说明我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④正确。
18.D【详解】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的政策目标(2012年提出,2020年实现),与1978年改革初期不符,A排除。
B:2001年中国加入WTO,不是农村改革初期,B排除。
C: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在2021年提出的,C排除。
D:1978年,小岗村农民首创“包产到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改革初期的典型事件,D符合题意。
19. C【详解】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①排除。
②: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以自身发展推动世界共同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这表明改革开放深刻影响了世界,为人类实现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方案,②正确。
③: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③正确。
④:“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指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④不符合题意。
20.D【详解】D:材料中三个关键信息均围绕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改革开放的引领展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次开启改革开放;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时代;2018年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新时代需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三者共同体现了“改革开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一主线,D正确。
A:此选项强调改革开放的成果(如“翻天覆地变化”),但材料未描述具体变化,A不合题意。
B:此选项侧重改革开放的成就(如“创造伟大奇迹”),但材料未提及改革开放后的奇迹或力量的具体表现,B不合题意。
C:此选项强调人民的作用,但材料聚焦于党在改革开放中的行动,而非人民行为,C不合题意。
21.(13分)①不赞同。(2分)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否是历史的进步,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4分)
②原始社会平等互助的关系是由当时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导致的。奴隶社会虽然是“人吃人”的社会,但是奴隶社会普遍使用金属工具,大量使用奴隶进行协作劳动,出现城乡分离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都有助于生产发展和文化繁荣,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4分)
③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是历史的进步。(3分)
【分析】背景素材: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考点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辨析类主观题,需要调用知识限定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等知识,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加以分析说明。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有人认为,平等互助的原始社会被“人吃人”的奴隶社会取代,是历史的倒退→可从判断一种社会形态是否进步的生产力标准角度,说明奴隶社会虽然是“人吃人”的社会,但是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与应用、脑体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有效信息②:如果有人看到逃跑的奴隶,有义务将其“物归原主”:如果奴隶逃跑、毁坏作物或反抗,他们会被施以鞭答、剁脚、火刑等各种酷刑→可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角度,说明奴隶社会虽然是“人吃人”的社会,但是其生产关系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2.(18分)
(1)①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3分)
②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3分)
③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3分)
(2)①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3分)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3分)
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3分)
【分析】背景素材: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考点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说明类主观题,要求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从空想社会主义角度来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以及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从空想社会主义角度分析说明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原因类主观题,要求运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用知识,从科学社会主义角度来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角度分析说明思想来源。
有效信息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角度分析说明历史前提。
有效信息③: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角度分析说明理论基石。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3.(9分)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3分)
②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分)
③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3分)
【分析】背景素材: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考点考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设问要求回答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需要运用近代中国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社会主义改造等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无数仁人志士开始对国家出路进行探索,但都没找到那条救国救民的道路→可运用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的知识分析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关键词②:1921年,一个新政党诞生,1949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迈上新征程→可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关键词③:1956年,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指引下,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不断树立新的里程碑→可运用社会主义改造的知识分析说明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射洪中学高2025级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
政治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这一规律是( )
A.经济基础必须适应上层建筑
B.生产力必须与生产关系相适应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D.分配制度必须适应所有制形式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不同生产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是衡量所处社会形态的重要依据。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①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和城市的出现,是封建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
②封建制生产关系下的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
③生产资料完全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是奴隶社会独有的生产关系
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人们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实行按劳分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恩格斯指出:“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恩格斯这一论述表明( )
①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结果
②管理公共事务是国家产生的根本动力
③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④国家是氏族制度在更大规模上的延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过去200多年来,“西方化”几乎是“现代化”的代名词,西方先行者的现代化经验成为一些学者认为的现代化“模板”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照抄的“范本”。然而在各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鲜有后发国家成功复制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案例,甚至一些发达国家自身也逐步落入阶级对立严重、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丛生的“怪圈”。关于西方发达国家“怪圈”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是发达国家落入“怪圈”的根源
②科技进步、提高劳工福利等,对缓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毫无效果
③生产绝对过剩和需求相对不足,是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停滞的重要原因
④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不仅加剧社会矛盾,也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与中国的大同社会、陶渊明的秋花源、柏拉图的理想国等相似……它是一种批判现实的思想力量,是人们的理想寄托,有助于推动人民改变现实不合理的社会”。这种描述最有可能是( )
A.空想社会主义 B.科学社会主义
C.进化理论 D.启蒙思想
6.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论述( )
A.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B.表明共产主义社会将消除一切社会矛盾,实现绝对平等
C.说明共产主义社会不再存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平均分配
D.意味着共产主义社会将取消国家,实现无政府状态
7.下图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对应内容正确的是( )
A.①空想到科学②一国到多国③理论到实践
B.①理论到实践②一国到多国③空想到科学
C.①理论到实践②空想到科学③一国到多国
D.①空想到科学②理论到实践③一国到多国
8.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则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由此可见( )
①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②任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都是一帆风顺的,具有预见性
③说明所有国家都应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体现了这一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从19世纪中叶开始,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迫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像沉重的枷锁,束缚着这个古老国度的手脚…中国人民遭受着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可谓是苦不堪言。然而,中国人民从未停止抗争。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 )
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推翻封建专制,实现自由
③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④赶走帝国列强,实现独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部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幻想着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
②民族资产阶级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③无产阶级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力量
④对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有助于认清近代中国的国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下列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及影响,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③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④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①→④→②→③
1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1948年中共中央政局九月会议明确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建的”。这深刻揭示了(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范畴
②中国革命需分阶段实现不同性质的革命目标
③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决定了革命的性质
④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3.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数以万计的仁人志士失去了宝贵生命。新中国成立前夜,开国元勋们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1949年10月1日,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新中国的诞生( )
①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②表明中国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③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前提条件,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④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 )
A.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
B.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C.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D.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15.品读毛泽东在1954年所作的《浪淘沙·北戴河》,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①换了人间——赞美了新中国万象更新的大好形势!
②魏武挥鞭——借古喻今,歌颂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③东临碣石有遗篇——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成就
④白浪滔天、知向谁边——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难探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党的第八次大会的这一切有历史意义的巨大成就,不但在全党,而且在全国人民中引起了欢腾。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一切爱国的人民都可以从这次大会的结果看到我们祖国的光明灿烂的未来,看到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富强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远景。”
---1956年9月29日人民日报社论《一次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会》
中共八大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 )
①总结成绩和经验,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②结合具体国情,明确当时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调整社会生产关系
③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其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④坚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党的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下去,其后我国走了不少弯路。但是同1956年相比,1966年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也建设起来。关于这一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一次结合”
②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④我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小王同学准备拍摄一部反映我国农村改革初期的微视频。在他构思的镜头中,合理的是( )
A.外景:村委会门口悬挂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红色横幅
B.内景:村民挤在村委会观看“中国加入WTO”的新闻纪录片
C.近景:村民老刘听说“多村建设行动”即将启动,笑得合不上嘴
D.特写: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大包干”红手印的图片
19.1978年12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以自身发展推动世界共同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这场伟大革命( )
①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深刻影响了世界,为人类实现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方案
③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④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以下信息想说明的主要道理是( )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2018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要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A.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B.改革开放创造伟大奇迹彰显了中国力量
C.中国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于创造
D.改革开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如果有人看到逃跑的奴隶,有义务将其“物归原主”;如果奴隶逃跑、毁坏作物或反抗,他们会被施以鞭笞、剁脚、火刑等各种酷刑。因此,有人认为,平等互助的原始社会被“人吃人”的奴隶社会取代,是历史的倒退。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并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说明理由。(13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准确的译法为乌托邦社会主义,流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著名代表人物为:莫尔、康帕内拉、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以及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结合材料一,分析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9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应具备哪些条件?(9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回顾了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
第一集 风雨如磐 【内容简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对国家出路的艰难探索。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中国仍旧没找到那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第二集 中流击水 【内容简介】1921年,一个新政党诞生,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1949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迈上了新的征程。 第三集 正道沧桑 【内容简介】1956年,在国庆节的游行队伍中,人民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指引下,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不断树立起新的里程碑。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9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