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课题 我们神圣的国土2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我们神圣的国土》是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承接第1课时对国土疆域的宏观认知,深入探讨我国自然地理与人文生活的多样性与关联性。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我们神圣的国土》从辽阔疆土到好山好水好风及风土民俗,以不同视角引导学生了解、热爱我们的国土,认识、热爱自己的家园,树立国家主权意识。 每课内容分析本课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辽阔的国土”,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知道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好山好水好风光”,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多种多样,山河壮美,拥有众多世界自然遗产,初步建立关注世界遗产的意识。第三个板块的话题是“一方水土一方生活”,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知道并理解这些差异对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从辽阔疆土到好山好水好风及风土民俗,以不同视角引导学生了解、热爱我们的国土,认识、热爱自己的家园,树立国家主权意识。课时内容分析:《好山好水好风光》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我们神圣的国土》的第二个主题。教材呈现了《中国地形》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山脉和大江大河,知晓它们的地理分布,以及自己和它们的关系;呈现了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旨在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祖国的山水之美;“阅读角”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知识,激发学生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一方水土一方生活》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我们神圣的国土》的第三个主题。教材呈现我国平原、高原、丘陵等图片,旨在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熟悉所在地区的地形以及气候特点,探讨我们的生产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活动园”,观察东北雪乡、水上人家、陕北窑洞这三个地区的居住环境,结合所在地区,通过探讨自己家乡的衣、食、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人们居住环境的差别。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家乡的生活特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关注祖国不同地区的环境、资源保护。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横向:本课时在单元内部扮演着“承上启下、融合贯通”的角色。它既是第一课时国土认知的具体化与景观化呈现,又为后续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自然与人文基础,将“国土”与“家园”、“自然”与“文化”有机融合。与本单元内的横向联系:与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本课时的“一方水土一方生活”为理解各民族生活差异、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地理依据,自然过渡到“民族多元一体”的人文主题,体现“地缘—人文”的内在联系。2.与本课内其他框题的联系:与第1课时《辽阔的国土》:第1课时是“宏观认知”,从疆域、行政区划等角度建立国土的整体印象;本课时是“微观深入”,聚焦山川风貌、地域生活,形成“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路径。3.与本册其他单元的横向联系:遵循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展逻辑:本册教材遵循"个体→集体→国家"的认知逻辑。第一单元关注“自我”成长,第二单元涉及“班级”生活,本单元则拓展至“国家”层面,体现了学生生活范围从个人到集体的自然扩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自我认知和班级生活的内在衔接:学生在第一单元建立的自我认同感、在第二单元形成的集体归属感,为本单元的国家认同教育奠定了情感基础。从“爱自己”到“爱集体”再到“爱国家”,形成完整的情感发展链条。与公共生活参与能力的阶梯式培养:本单元在前期自我管理、班级参与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至国家层面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从个人品德的养成,到集体生活的适应,再到国家公民意识的觉醒,实现了参与能力的阶梯式提升。与法治观念的整体建构:本单元对国家法规、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的学习,与前期学习的个人行为规范、班级纪律要求等形成体系化衔接,共同构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纵向:本课时是从“感知国土”到“理解国情”的关键阶梯,实现了从形象思维到初步抽象思维的过渡。中低学段基础:学生已在三、四年级初步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具备初步的地域认知与情感基础。本课时的深化作用:在原有感性认知基础上,系统引入地形、气候、遗产等概念,引导学生从“看山是山”上升到“看山有因”,理解自然与人文的互动关系,实现从“感知”到“理解”的跃升。为初中学习奠基:本课所涉及的人地关系、区域差异、文化遗产等内容,为初中地理、历史学科中的“中国自然地理”“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等主题打下认知与情感基础。三、资源挖掘:《美丽中国》等纪录片精选片段、家乡风光照片、学生家庭成员的跨地域生活经历分享、本地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课标分析 政治认同:初步了解国情,具有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的意识与行动,形成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初步认识重要历史事实,了解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中国其产党的光辉历程。法制观念:了解每个人都有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责任。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知道并理解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前期学习,学生对祖国的国土面积、行政区划等有了初步了解,能够通过地图识别我国的主要地形和河流,对家乡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的联系也有一定认知。部分学生通过旅游、阅读或影视作品,对国内的风景名胜、文化遗产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初步的国家认同感和家乡情感。个性差异:1.理解能力差异:部分学生对地理概念(如盆地、丘陵、文化遗产等)理解不深,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较为模糊。2.地域经验差异:学生对非本地地形、气候、生活方式缺乏直接体验。3.表达能力差异:部分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参与讨论。补救措施:1.通过图示、视频等辅助理解,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其他同学。2.鼓励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分享家乡风土人情,通过对比讨论增强跨地域理解;教师提供典型地区的图片、视频资料,弥补经验不足。3.设计分层任务,提供表达支架(如关键词、句式模板),鼓励同桌或小组内先交流再全班展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长江、黄河都是从西向东流?是不是所有的河流都是这个方向?” 2.“我们家乡没有大山大河,是不是就没有自然遗产?” 3. “世界文化遗产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保护它们?” 4. “为什么东北雪乡的人住木屋,而水上人家住在船上?我们为什么不住那样的房子?” 5. “我们这里是平原,主要种小麦,为什么南方就能种水稻?是不是因为他们那里热?” 6. “如果我的家乡在高原,生活会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 7.“为什么黄山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又是自然遗产?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习目标 目标+(对应核心素养)1.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能在课本地图中准确标注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并概括其气候特点;能结合家乡的地形气候实例,说明保护祖国环境与资源的意义。(政治认同)2.通过观赏《美丽中国》等影像资料和阅读“世界遗产”图文材料,学生能在《我的国土探秘手册》中介绍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并阐述其价值以及个人保护的责任,以此表达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自豪感。(法制观念)3.通过分析“东北雪乡”、“水上人家”等典型案例和联系家乡生活,学生能在《我的国土探秘手册》的“生活篇”中,运用“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的分析框架,有理有据地说明至少一个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并表现出对多元生活方式的尊重与理解。(政治认同)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人们居住环境的差别;认识自然环境与当地经济特点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难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关注祖国不同地区的环境、资源保护。突破措施:利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进行“自南向北”(如从海南热带风光到东北林海雪原)和“自东向西”(如从江南水乡到西北戈壁)的虚拟旅行。在旅程中,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沿途的地形、气候、植被变化,并同步探究当地代表性的民居、饮食、农事活动。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课时任务: 完成《我的国土探秘手册》任务情境与描述:为迎接班级即将举办的“我眼中的祖国,我心中的家园”主题演讲活动,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现在,请大家化身“国土探秘员”,通过本课时的探索,完成属于自己的《我的国土探秘手册》。这份手册将帮助你发现祖国山河的壮美,理解自然与生活的奇妙联系,为你的演讲积累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观点。从《中国地形图》上,你能找出哪些主要的山脉(骨架)和大河(血脉)?它们大致是怎样分布的?“世界遗产”这个称号意味着什么?保护它们对于我们和国家有什么重要意义? “一方水土”是如何养育“一方人”的?提示:1.课时驱动性任务呈现任务2.对应任务预设课时问题链,聚焦学科问题发布(教师实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聚焦学科核心问题)3.引起注意,引导期待4.有指向问题解决的评价标准5.此环节等同于导入新课课前准备 课件、南北风光对比视频、世界遗产图片、学习单学 习 过 程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一、情境导入(5分钟)激发兴趣,明确任务 学习内容:了解课时任务、观看视频学生活动:了解课时任务。班级将举办“我眼中的祖国,我心中的家园”主题演讲活动。明确本课任务——通过探索,完成《我的国土探秘手册》,为演讲积累素材。观看《美丽中国》混剪视频,感受祖国山河之壮美、生活之多样。 观察学生是否对任务情境产生兴趣和参与意愿。 问题预设:部分学生可能对“手册”任务形式感到陌生,不理解如何下手。补救措施:教师展示已完成的手册范例,用通俗语言解释每一部分要记录什么,并强调“边学边记、积累素材”的目的。二、山河探秘(15分钟)(对应目标1、2) 从《中国地形图》上,你能找出哪些主要的山脉(骨架)和大河(血脉)?它们大致是怎样分布的?2.谁能到图中指出长江流经线路和黄河流经线路?3.我们居住的地方有没有山脉或河流?4.思考:为什么长江黄河都是由西向东流去呢?5. “世界遗产”这个称号意味着什么?保护它们对于我们和国家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习内容:认识中国主要地形与河流分布。了解世界遗产的含义与保护意义。学生活动1.读图寻踪:小组合作观察《中国地形图》,找出主要山脉(如天山、秦岭)与河流(长江、黄河),尝试描述其分布特点。2.流向探因:思考并讨论“为什么长江、黄河大多自西向东流?”结合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进行简要分析。3.遗产解密:观看九寨沟、敦煌莫高窟等世界遗产短片,感受其自然与人文魅力。小组讨论:“世界遗产”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它们?手册记录:在《探秘手册》“山河篇”中记录主要地形、河流及一处印象深刻的遗产,设计旅游文明公约。 - 小组合作寻踪的准确性与参与度。- 能否在手册中清晰标注并简要说明。- 讨论时能否表达对遗产价值的初步理解。 -问题预设1: 学生读图能力不一,部分小组可能无法快速准确地找到目标山脉河流。补救措施:提供“寻宝线索”:在课件地图上,用醒目的动态箭头或高亮圈出目标山脉河流的大致区域。问题预设2:部分学生对山脉和河流对居住的影响的思考不深入。补救:通过介绍山脉河流的特点,了解国家地理概况。三、生活解码(15分钟)(对应目标3) “一方水土”是如何养育“一方人”的?这三个地方人们居住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我们家乡属于什么地形?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有哪些与自然环境相关 学习内容:1.了解中国四种主要地形(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及其特点。2.探究自然环境对人们衣食住行的影响。总结过渡: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各具特色。学生活动:1.地形初识:结合图片或视频,简要了解四种地形的外观与气候特征。2.案例探究:小组选择“东北雪乡”“水上人家”或“陕北窑洞”中的一个案例,分析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如何适应当地环境。这三个地方人们居住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汇报分享,教师板书关键词。(衣 食 住 行;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物产资源、生活习俗)3.联系家乡:讨论“我们家乡属于什么地形?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有哪些与自然环境相关?”4.手册记录:在“生活篇”中记录一个案例的分析结果,并简要描述家乡的生活特点。 - 小组案例分析是否抓住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关键联系。- 分享时表达的逻辑性。- 能否建立案例与家乡生活的初步联系。 问题预设1:学生分析案例时,容易罗列现象,难以建立“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的因果逻辑链。补救措施:提供“思维脚手架”句式模板:“因为这里(地形/气候)……,所以人们为了(适应/利用)……,在(衣食住行某方面)就形成了……的特点。”问题预设2:部分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不敏感,无法建立联系。补救措施:教师提前准备本地典型景观、农作物、传统民居等图片进行提示,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四、总结升华(5分钟)整合提升,情感升华 学习内容:整合本课所学,强化国土认同与爱国情感。教师总结:我们的国土不仅有好山好水好风光,更有在这片土地上因地制宜、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民。正是这多样的自然与人文,共同构成了我们神圣而可爱的祖国。学生活动:成果展示:2-3名学生展示《探秘手册》中的精彩内容,分享本课收获。任务延续:鼓励课后继续完善手册,为主题演讲做准备。 - 学生分享内容是否体现本课核心概念(山河壮美、人地关系)。- 能否感受到学生对国土的情感认同。 问题预设:学生分享时可能仅重复知识点,缺乏整合与情感升华。补救措施:教师通过点评和追问进行引导,如:“你不仅发现了山河的形,更体会到了其中人的生活智慧,这就是真正的‘探秘’!”将个别学生的发现提升到全课主题。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完成探秘手册 基础性作业 必做 目标1、2、3(巩固课堂所学,整合知识) 10分钟向家人介绍一个你本节课上最感兴趣的中国世界遗产或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如东北雪乡),并说说它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实践性作业 选做 目标2、3(深化理解,锻炼表达与迁移能力) 5分钟板书设计 辽阔的国土好山好水好风光 世界文化遗产 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地理位置衣食住行 ← 关系密切 → 气候环境 物产资源生活习俗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