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第三单元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2课时备课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五上第三单元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2课时备课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 9.24
课题 课型 新授 课时 序号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中华民族一家亲》是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主题中第二课,本课有三个板块:“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内容分析 本课对应的课程内容: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民族团结关乎着祖国的发展和统一,而孩子们对于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并不是熟悉的,他们的视野与经验仅存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何让孩子们以开放的心怀认识、重视、接纳各民族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携手各民族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梦想,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正确民族观和爱国主义情怀至关重要。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横向关联语文、社会等学科中的民族题材内容;纵向衔接中高年级关于国家、民族、文化的深入学习。三、资源挖掘: 教材图文、民族风俗视频
- 民族歌曲、服饰图片
- 学生身边的民族团结事例
课标分析 本课对应《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初步理解,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五年级学生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知道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身边也能接触到一些不同民族的同学。个性差异:但仅限于基本信息的了解。对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新型民族关系等方面的了解却不多,也不深入。补救措施:基于此,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查找有关资料,课上补充数据、资料、法律等内容,显得十分必要。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 为什么我们要说“中华民族一家亲”?
- 不同民族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 “胡同里的故事” 情境探究和 “中华文化博览会” 活动,能说出 3 个以上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事例(如旗袍、冬不拉、扎染),知道我国民族分布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的特点,了解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民族交往的历史载体。2、能力目标:借助 “中华民族博物馆” 物件探究(如地图、种子、时光胶片),提升信息搜集、整理与合作探究能力,能清晰阐述物件背后的民族故事及其与 “中华民族共同体” 的关系。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时政述评、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学习,理解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的内涵,形成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树立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各民族在文化、历史、经济上的交融事例,理解 “中华民族共同体” 的含义;知道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缔造国家、创造文化的历史事实。难点:将 “民族团结” 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认知,理解各民族 “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的深层关系;激发民族归属感与自豪感,主动将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转化为潜在行为。突破措施:情境化突破:以 “小文家的胡同生活” 为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从服饰、美食、乐器等熟悉的元素中感知文化交融,降低理解难度;具象化突破:通过 “中华民族博物馆” 的实物(地图、种子、时光胶片)探究,将抽象的历史与文化转化为可触摸、可分析的载体,帮助学生建立 “物件 — 故事 — 共同体” 的关联;互动式突破: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时政述评、互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与表达中深化认知,通过 “石榴籽” 评价机制强化情感认同。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驱动性任务:争做 “中华民族共同体小使者”,通过探究、分享与实践,证明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并设计 1 条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建议。
问题链:
评价标准:能说出3个以上民族风俗,能表达对民族团结的理解和认同。小文家所在的南锣鼓巷里,有哪些来自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说明什么?(聚焦文化交融,初步感知 “一家亲”)中华民族博物馆里的 “茶马古道地图”“西域种子”“时光胶片”,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民族故事?它们能证明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吗?(聚焦历史与经济交融,深化认知)习近平总书记说 “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你能结合课内外资料举例子说明吗?(聚焦 “五个共同”,理解共同体内涵)4、作为 “中华民族共同体小使者”,我们在生活中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聚焦实践,转化意识为行动)
课前准备 教学资源包含视频、音频、书籍、工具等:多媒体课件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初步感知 “中华民族大家庭” 氛围,引出 “各民族交融” 主题。 视频《爱我中华》中反复出现的 “56” 代表什么?你知道哪些民族的名称?小文家的胡同里有汉族的旗袍、维吾尔族的舞蹈、哈萨克族的冬不拉,为什么不同民族的文化会出现在同一个胡同里? 播放视频《爱我中华》,学生跟随音乐哼唱,关注 “56 个民族”“56 枝花” 歌词,自由分享已知的民族名称;呈现 “小文家的胡同生活” 图文情境(旗袍店、扎染店、冬不拉培训班、新疆餐厅),学生快速圈画其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同桌交流:“这些元素让你感受到什么?” 观察学生是否主动分享民族名称、准确圈画文化元素。 若学生对 “冬不拉”“扎染” 等元素不熟悉,教师补充简短音频或图片介绍,确保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文化交融。
二、探究新知:三大活动深化认知 活动一:胡同故事深挖掘 —— 感知文化交融胡同里的旗袍、扎染、冬不拉、烤羊肉串,1、分别来自哪些民族?它们出现在北京胡同,说明各民族文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除了胡同里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事例(如文学、乐器、手工艺)? 小组合作:结合 “胡同情境” 和预习资料,用思维导图梳理 “民族 — 文化元素 — 交融表现”,如 “满族 — 旗袍 — 成为多民族女性喜爱的服饰”“哈萨克族 — 冬不拉 — 进入城市培训班”;班级分享:各小组展示思维导图,补充课本中的文化事例(如《诗经》是各民族民歌汇总、黄道婆学习黎族棉纺织技术),教师出示 “中华文化博览会” 资料卡(孔雀舞、布依族刺绣),丰富认知。 依据 “善于发现”“乐于合作” 标准,小组互评思维导图的完整性与合作表现,达标者贴 “石榴籽”。 若小组梳理事例较少,教师提示从 “服饰、美食、文学、乐器” 等维度引导,补充 “回族小吃遍布全国”“苗族芦笙在多地流传” 等例子。
活动二:博物馆物件探究 —— 理解共同体茶马古道地图连接了哪些民族地区?它在民族交往中起到什么作用?来自西域的种子(如葡萄、胡萝卜)如何传到中原?这说明各民族在经济上是怎样的关系?时光胶片记录的 “彝海结盟”“抗战中的各民族英雄”,能证明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吗?为什么? 分组探究:每组选择 “中华民族博物馆” 中的 1 件物件(地图、种子、时光胶片),结合课本茶马古道、丝绸之路资料及教师补充的史料(如张骞出使西域、彝海结盟故事),讨论物件背后的民族故事;汇报展示:每组派代表按照 “物件名称 — 背景故事 — 与共同体的关系” 格式汇报,如 “茶马古道地图 — 汉藏民族贸易通道 — 促进经济交流,让汉藏人民相互依存”。 观察汇报是否 “条理清晰、事例典型”,听众学生用 “石榴籽” 评价汇报质量,教师补充点评。 若学生对 “茶马古道的作用” 理解不深,教师用简笔画展示 “茶叶 — 马匹” 的贸易流程,说明 “经济互补、相互依存” 的关系。
活动三:时政述评明方向 —— 强化情感认同习近平总书记说 “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共同缔造国家、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你能结合课例说说对其中一个 “共同” 的理解吗?作为小学生,我们能怎样呼应总书记的要求,维护民族团结? 播放习近平总书记 2024 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讲话片段,学生齐读 “五个共同” 内容;小组述评:每组选择一个 “共同”(如 “共同创造文化”),结合课中事例(如孔雀舞、布依族刺绣)进行 1 分钟述评,组内互评后推选代表发言;集体倡议:学生自由分享 “民族团结小行动”(如尊重少数民族同学的习俗、宣传民族文化),教师汇总成 “小使者行动清单”。 依据 “有依据、会表达、有态度” 标准,自评与互评述评表现,优秀者获 “时政少年” 称号。 若学生述评缺乏条理,教师提供 “观点 + 例子 + 感受” 的述评框架,如 “我认为各民族共同创造文化,比如傣族的孔雀舞和汉族的舞蹈融合,让中华文化更丰富,我感到很自豪”。
三、总结升华:凝练认知,明确行动 梳理本课核心认知,强化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的观念,激发行动意愿。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我们通过胡同、博物馆、时政述评,证明了‘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请用一句话总结你最大的收获。”学生齐诵:“中华民族一家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布置 “小使者任务”:完成 “物品推荐卡”(推荐 1 件体现民族团结的物品及理由),下节课分享。 回答是否正确通过学生总结发言,判断是否达成 “理解各民族交融、树立共同体意识” 的目标,未达标的课后单独交流。 预设:学生知道的民族交融事例少补救:老师提供资料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完成 “物品推荐卡”(物品名称 + 推荐理由,理由需体现民族团结) 基础型 3 3分钟
采访身边的人(如父母、少数民族同学),记录 1 个民族团结的小故事 拓展型 1 5分钟
板书设计 一、看胡同:文化交融看得见服饰:满族旗袍、各民族共享美食:新疆烤羊肉串乐器:哈萨克族冬不拉工艺:扎染技术二、探博物馆:历史与经济紧相连地图:茶马古道(汉藏贸易)、丝绸之路(多民族交往)种子:西域作物(葡萄、胡萝卜)→ 中原时光胶片:彝海结盟、抗战同心三、明道理:五个共同筑共同体共同开拓疆域共同缔造国家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行动:做民族团结小使者尊重习俗宣传文化友好互助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