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分子和原子:分子运动现象实验 说课稿-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分子和原子:分子运动现象实验 说课稿-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运动现象》实验说课
一、实验基本信息
分子运动现象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理解物质性质及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本实验通过直观现象将微观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认识客观事物的意识,感受宏观事实的微观本质。
二、实验设计思路与创新点
教材实验现象明显,但分子运动轨迹不突出,需要推理才能得到,并且教材实验不封闭,容易污染环境。为此,我们重新设计了一套进行验证分子运动的实验装置,它不仅适合于教师演示,而且也适合于学生实验,整个装置简单,易于操作,实验效果良好,能够保证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验证分子不但处于运动之中,而且能够证明分子运动速率和轨迹。
我们知道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利用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挥发性,他们会挥发出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相遇后会生成氯化铵的白色固体。实验装置采用废弃的小塑料瓶作为药品的盛装仪器,在瓶盖处插一根废铜丝,放置滴有酚酞的棉花,接下来通过注射器分别向塑料瓶中添加药品,存放氨水一端的棉花会依次变红,而盛放浓盐酸一端的棉花不会变红,这体现了不同分子其化学性质不同。然后打开导管连接处的燕尾夹,氨气和氯化氢从塑料瓶向玻璃导管蔓延,一段时间后,在玻璃导管中看到不明显的白烟,再将装置置于热水中,继续观察玻璃管中的现象,现象明显,白烟出现的地方靠近浓盐酸一端,说明氨分子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快,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三、实验原理
1.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盐酸则不能。
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分子本身性质(内因)和温度(外因)等有关。
3.不同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4.浓氨水和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白色固体):HCl+NH3=NH4Cl
四、实验教学目标
1、化学观念:认识微观粒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
2、科学思维: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手段,认识客观事实,建立物质微观模型,能对不同方案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与实践:培养提出问题,形成初步方案合作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逐步形成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毅品质,具有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态度,树立绿色发展观。
五、实验教学过程
1、回归教材:教材上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在改进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对教材实验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教材实验原理科学合理,浓氨水和酚酞在无接触的情况下出现变色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操作简便,但药品取用量大,且实验后的废液没有进行处理;实验装置没有完全密封,氨气会污染空气,影响师生健康;另外不能体现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2、探究创新
(1)实验器材:小塑料瓶(2个)、医用注射器(2个)、水槽(1个)、燕尾夹(2个)、玻璃导管、棉花、废铜丝、浓氨水、浓盐酸、酚酞试液 、热水。
(2)实验过程
第一步:连接仪器,将橡皮管上的燕尾夹夹紧;
第二步:滴有酚酞的棉花团固定在塑料瓶瓶盖上,分别在注射器中加入10毫升的浓盐酸和浓氨水,固定在塑料瓶上备用;
第三步:将注射器中的药品同时加入塑料瓶中,观察棉花团上的现象;
第四步:再同时打开玻璃管两端的燕尾夹,观察玻璃管中的现象;一段时间后将整套装置放在热水中加热,继续观察玻璃管中的现象。
六、实验效果评价
1、实验用品生活化,利用学生常见的塑料瓶、注射器进行实验探究,体现生活之中处处有化学。
2、用塑料瓶进行实验,创造一个密封环境,无气味挥发出来,努力做到环保化;用注射器注入浓氨水和浓盐酸,保证实验的安全性。
3、使用后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均配置成稀溶液,供其他实验使用,既解决了废液的处理,又不浪费药品。
4、改进后的实验,原理科学,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又清晰地看到分子运动轨迹,不同分子能够体现不同的性质,同时还能探究分子运动速率受温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