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0课《连年有余》教学设计课题 连年有余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年级上教材分析 本课以“连年有余”为主题,重在通过引导学生赏析了解中国传统剪纸文化,构建 “文化 — 作品 — 技法”三维内容体系,区别于侧重古板的手工实践教学,更贴合学生视觉认知,用故事化表述、高清图增强趣味,且紧扣美术课标,明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最后拓展中国传统鱼纹以及“连年有余”相关图案。既有美术理论知识、又有实践体验,还有文化传承,教材整体有趣新颖。2022新课标要求 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理解的提升。它鼓励实践与应用,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真实生活情境中,并重视跨学科学习以培养多元视角。同时,加强信息素养以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促进个性化发展。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艺术表现:在赏析连年有余剪纸作品后,尝试用剪纸、绘画等形式再现鱼形纹样和吉祥构图,提升剪纸与绘画的艺术表现能力。2、创意实践:学习后能够为“连年有余”剪纸编写趣味故事并配上剪纸插画、手抄报等,将传统剪纸与创意故事结合,培养创新思维。3、通审美感知:通过观察连年有余剪纸的造型、色彩、纹饰,感受其外在的民俗美感,培养对传统剪纸美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4、文化理解:了解“连年有余”剪纸背后的历史文化,理解剪纸所承载的祈福纳祥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备简单绘画剪纸能力,但对专业技法接触较少,需直观示范,对剪纸技法的掌握、对应的含义、内容仍需加进学习。需通过实践直观分析激发认识判断和手工能力等。重点 让学生明确剪纸鱼并非单纯的 手工实践教学,而是中国传统文化非遗的传承等。掌握剪纸鱼的相关技巧方法。难点 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让学生了解必要的文化背景,又能深入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避免 “文化与美术脱节”。材料准备 “连年有余”图片、鱼纹高清图以及相关视频。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2、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常道"连年有余"来表达祝福,也会买来很多和鱼有关的装饰品。鱼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特殊寓意?试试用剪纸的艺术形式探索有趣的中国鱼文化吧!(出示图片) 观看图片和视频。 初步思考课堂问题,让学生了解本课所学内容。讲授新课 一、新知讲解 小贴士剪纸的由来中国剪纸的起源可追溯至汉代,最初是随造纸术诞生的“刻纸”,早期多用于祭祀与礼仪,材质也从皮革、金箔逐渐过渡到纸张。(出示图片)小知识"连年有余"年画和剪纸是用"连""余"的同音字"莲""鱼"的形象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出示图片)小贴士青铜器鱼纹的历史渊源鱼纹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当时已出现在彩陶上。商周时期,青铜器成为礼器,鱼纹从仰韶文化的主要崇拜变成了次级崇拜,多以辅助纹饰的角色出现在青铜器上。说一说:生活中的鱼与鱼形纹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答:相同点:生活中的鱼和鱼形纹样,最大的相同点是长得像。它们都有头、有尾巴、有鱼鳍,一眼就能认出来这是鱼。(出示图片)答:不同点:一动一不动:真的鱼会在水里游,是活的。而鱼形纹样只是一个图案,是画在纸上、或者刻在东西上的,不会动。一变一不变:真的鱼会长大,颜色也可能会变。而鱼形纹样的大小和颜色永远都不会改变。(出示图片)剪纸鱼的制作步骤(出示图片)提示:抓住鱼的特征,大胆地变形、概括和夸张,表现鱼的形态和动感。小技巧变形:给鱼一个全新的身体。(出示图片)概括:抓住重点,简单表达。(出示图片)夸张:放大一个特点。(出示图片)在剪鱼身体的时候,不把它剪得光溜溜的。在鱼鳍、鱼尾或者身体两侧,用剪刀剪出一些小图案。可以剪出像波浪一样的曲线,也可以剪出像小牙齿一样的尖角。甚至可以在鱼身上剪出一些小圆孔或者小方形,这叫镂空。学生作品(出示图片)艺术欣赏(出示视频)三、实践练习学习活动收集、了解鱼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参考传统鱼纹的造型,创意制作剪纸鱼。 学习小贴士。学习小知识。学习小贴士。完成说一说。学习剪纸鱼。学习小技巧。进行艺术欣赏。动手实践。 引导学生了解剪纸的由来。引导学生学习“连年有余”相关含义,进行本课主要研究内容引入。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鱼纹的历史渊源。认识鱼与鱼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向学生展示剪纸鱼的步骤。引导学生学习剪纸鱼技巧。学习剪纸鱼。学生巩固学习了解鱼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鱼纹应用,强化对剪纸鱼细节内容的掌握和观察程度。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完成P22-24页的练习题。 完成课堂练习 巩固课堂知识课堂评价 趣味评价体系表——"星光小画家"成长记 完成本次课的自我评价。 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点评。课堂小结 在本次课堂中,首先带大家深入理解“鱼”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它不仅是水中生灵,更是民间艺术里“连年有余(鱼),吉庆富足”的文化符号,寄寓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盼;接着赏析相关作品,解读这些作品中鱼的造型寓意,了解剪纸传统技法,让大家明晰“鱼文化”在传统美术中的深厚底蕴与艺术表达;最后引导大家将课堂所学的传统寓意与造型手法,融入自己的剪纸创作,让传统美学在指尖传承,为课后剪出富有文化韵味的鱼形剪纸筑牢根基。 进行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课后作业 1、学习简单的鱼形剪纸,剪出一个自己的作品。2、了解更多有关鱼的中国传统文化祝福语并进行誊抄鉴赏。 完成课后作业。 在课后作业实践中深化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板书 连年有余一、了解连年有余的含义二、了解剪纸相关知识三、学习剪纸鱼四、进行学生作品欣赏五、作品剪纸鱼实操练习六、学习知识拓展 观看板书 强调教学重点内容。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1、中国传统鱼纹金玉满堂。 双鲤戏水。 2、连年有余的相关图案娃娃抱鱼:这是最经典的形象之一。胖娃娃抱着一条大鱼,寓意着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生活富足。 鱼跃龙门:这个故事说的是,一条勇敢的大鱼努力向上游,跳过了一个叫"龙门"的地方,最后变成了神龙。所以,它代表着学业有成、事业成功,是个非常励志的象征。 双鱼:两条鱼并排或首尾相接,象征着好事成双、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进行课外知识拓展。 拓宽学生知识面。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教师可通过 “在线资源库”将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方便学生课后自主查阅;同时提供权威的赏析资料,高清的剪纸鱼图片和视频内容,这类资源的优势是权威性强、内容全面,能为课程提供准确的知识支撑,避免错误信息误导。最后介绍可以利用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 技术,让学生“走进”虚拟的民间剪纸工坊——通过VR设备,学生可“置身”传统剪纸作坊,观察老艺人创作鱼剪纸的细节、感受民间艺术的创作氛围;通过AR技术,扫描教材中的鱼剪纸作品图,能直观看到剪纸鱼纹样的演变历程和文化寓意,让传统文化学习更具沉浸感与趣味性。教学反思 本课程设计严格遵循《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落实"欣赏-理解-创造"三级目标,符合三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点:“文化寓意”与“剪纸技法”结合,能让学生在理解“连年有余”传统吉祥寓意的同时,掌握剪纸的创作方法结合春节贴剪纸的民俗传统,让学生明白作品的文化价值与艺术表现,实现“传统文化 + 美术技能”的双重学习效果。不足:“连年有余”的文化魅力不仅体现在剪纸作品上,更在于其在生活场景中的应用(如窗花装饰的节日氛围、剪纸与年画的搭配效果)、不同地域的风格差异。但多数课堂只能通过图片、视频呈现,学生无法直观感受剪纸的材质质感(如红纸的厚薄、剪纸边缘的毛刺细节),也无法体会真实民俗场景中剪纸的装饰作用,导致对“连年有余”文化与艺术的感知较为片面,难以形成完整的审美与文化体验。 进行教学反思总结 明确本课教学过程的缺陷,进行教学过程的改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连年有余(浙美版)三年级上第四单元 第1课01新知导入02新知讲解03艺术欣赏04实践练习05知识拓展06课堂练习07课堂评价08课后作业核心素养目标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了解“连年有余”剪纸背后的历史文化,理解剪纸所承载的祈福纳祥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观察连年有余剪纸的造型、色彩、纹饰,感受其外在的民俗美感,培养对传统剪纸美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学习后能够为“连年有余”剪纸编写趣味故事并配上剪纸插画、手抄报等,将传统剪纸与创意故事结合,培养创新思维。在赏析连年有余剪纸作品后,尝试用剪纸、绘画等形式再现鱼形纹样和吉祥构图,提升剪纸与绘画的艺术表现能力。01新知导入01新知导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常道"连年有余"来表达祝福,也会买来很多和鱼有关的装饰品。鱼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特殊寓意?试试用剪纸的艺术形式探索有趣的中国鱼文化吧!连年有余 木版年画 现代 天津杨柳青02新知讲解小贴士剪纸的由来中国剪纸的起源可追溯至汉代,最初是随造纸术诞生的“刻纸”,早期多用于祭祀与礼仪,材质也从皮革、金箔逐渐过渡到纸张。小贴士连年有余 剪纸现代 李民族02新知讲解小知识"连年有余"年画和剪纸是用"连""余"的同音字"莲""鱼"的形象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小知识鱼纹彩陶盆 陶器 新石器时代 口径28cm1955 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02新知讲解小贴士青铜器鱼纹的历史渊源鱼纹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当时已出现在彩陶上。商周时期,青铜器成为礼器,鱼纹从仰韶文化的主要崇拜变成了次级崇拜,多以辅助纹饰的角色出现在青铜器上。小贴士青铜器上的鱼纹02新知讲解说一说:生活中的鱼与鱼形纹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生活中的鱼和鱼形纹样,最大的相同点是长得像。它们都有头、有尾巴、有鱼鳍,一眼就能认出来这是鱼。02新知讲解说一说:生活中的鱼与鱼形纹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不同点:一动一不动:真的鱼会在水里游,是活的。而鱼形纹样只是一个图案,是画在纸上、或者刻在东西上的,不会动。一变一不变:真的鱼会长大,颜色也可能会变。而鱼形纹样的大小和颜色永远都不会改变。02新知讲解剪纸鱼的制作步骤12302新知讲解提示:抓住鱼的特征,大胆地变形、概括和夸张,表现鱼的形态和动感。02新知讲解小技巧变形:给鱼一个全新的身体。概括:抓住重点,简单表达。夸张:放大一个特点。02新知讲解小技巧在剪鱼身体的时候,不把它剪得光溜溜的。在鱼鳍、鱼尾或者身体两侧,用剪刀剪出一些小图案。可以剪出像波浪一样的曲线,也可以剪出像小牙齿一样的尖角。甚至可以在鱼身上剪出一些小圆孔或者小方形,这叫镂空。02新知讲解学生作品小知识03艺术欣赏04实践练习收集、了解鱼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参考传统鱼纹的造型,创意制作剪纸鱼。学习活动05知识拓展中国传统鱼纹金玉满堂 双鲤戏水05知识拓展连年有余的相关图案娃娃抱鱼:这是最经典的形象之一。胖娃娃抱着一条大鱼,寓意着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生活富足。05知识拓展连年有余的相关图案鱼跃龙门:这个故事说的是,一条勇敢的大鱼努力向上游,跳过了一个叫"龙门"的地方,最后变成了神龙。所以,它代表着学业有成、事业成功,是个非常励志的象征。05知识拓展连年有余的相关图案双鱼:两条鱼并排或首尾相接,象征着好事成双、夫妻恩爱、家庭和睦。06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剪纸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 )A. 唐朝 B. 汉朝 C. 宋朝2、鱼纹彩陶盆在哪个省份出土的?( )A. 山西省 B. 陕西省 C. 河南省BB06课堂练习一、选择题3、鱼纹的历史可追溯到哪个时期?( )A.铁器时代 B. 旧石器时代 C. 新石器时代4、下列哪个词语有学业有成的意义?( )鱼跃龙门 B. 双鱼 C. 娃娃抱鱼AC06课堂练习二、判断题1、鱼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重要的意义。2、娃娃抱鱼没有人丁兴旺的意义。3、剪纸是没有小技巧的,只能死板的学。4、双鱼有家庭和睦的意义。×√×√07课堂评价趣味评价体系表——"星光小画家"成长记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我的小星星艺术赏析小专家 是否了解连年有余的意义等 ☆☆☆☆☆观察与分析能力 能否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剪纸的制作等 ☆☆☆☆☆学习态度考察 课堂上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互动,课后作业是否认真完成 ☆☆☆☆☆ 火眼金睛奖 能准确分析绘画作品中表情传达的情感,课堂问答积极 ☆☆☆☆☆ 合作小明星 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分享工具材料,帮助同学完成作品 ☆☆☆☆☆08课后作业1、学习简单的鱼形剪纸,剪出一个自己的作品。2、了解更多有关鱼的中国传统文化祝福语并进行誊抄鉴赏。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美版】美术 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课《连年有余》教学设计.doc 【浙美版】美术 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课《连年有余》精品课件.pptx 引入视频.mp4 拓展视频.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