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芣苢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尊称为《诗经》。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他教育弟子读《诗经》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等诸多内容。所以《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知人论世《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写作背景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得到发展,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周南”指”洛阳以南周公管辖的地区“,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芣苢时所唱的歌谣。知识链接`“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手法《诗经》“六义”植物名,即车前草,幼苗可食用,全草可药用。功效(fú yǐ)利尿清热明目祛痰相关常识知识链接`“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例:《卫风·硕人》“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 qí),齿如瓠犀(hù xī),螓(qín)首蛾眉。”手法《诗经》“六义”知识链接`“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手法《诗经》“六义”句意理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茂盛的样子。 《毛诗序》:“采采,尤萋萋也。”薄言:助词,无实义。字 小篆 含义采有采摘取得 获得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采”“有”,是对采集这一劳动的一般性描述。知人论世妇女采集车前草即“芣苢”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源于繁衍种族的观念,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因此,当芣苢粲粲结子之时,妇女们结伴而出,竞相采摘,其情绪是相当兴奋,场面是尤其热烈的。人们在劳动时以歌谣表达内心的情感,于是有了《芣苢》等诗篇。句意理解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字 小篆 含义掇捋拾取 摘取从茎上成把取下具体描写用手摘取芣苢的动作。两个简单的词不仅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还使人想象出人们采摘时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景。题目剖析芣苢,即车前草,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具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的功效。前人关于“芣苢”的解释:《毛传》:芣苢,车前,宜怀任(妊)焉。《别录》:车前养肺强阴益精,令人有子。《陆玑疏》:其子治妇人难产。句意理解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字 小篆 含义袺襭 具体描写用裙襟兜取芣苢的动作。“袺”和“襭”两个字写出了人们采摘动作的敏捷灵巧。人们采摘芣苢越来越欢,越来越多,于是用裙襟来兜。提起衣襟兜东西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课堂活动前人读《芣苢》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读这首诗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描述画面,再现劳动场景。句意理解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取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芣苢——劳动者的欢歌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方玉润《诗经原始》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元 吴师道研读诗歌1.读完《芣苢》,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这首诗美在哪里?句式之美:音韵之美:用词之美:形象之美:四言、重章叠句叠韵采、有、掇、捋、袺、襭平凡而快乐的劳动人民2.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妇女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因此顺序不能更换。研读诗歌请赏析本首诗的艺术特色。这首诗是四言句式且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在不断重叠中,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①结构上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艺术手法:重章叠句:在不断的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生动地表现了芣苢越采越多、越采越快直到满载而归的场景美和采摘的快乐的情感美。请赏析本首诗的艺术特色。采用了赋和叠韵的手法,铺陈直叙地描写妇女采摘芣苢这一简单的事件,展现了欢快的劳动节奏,表现了人民热爱劳动的勤劳朴素的品质。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②手法上③内容上重章叠句:概念: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诗歌表现力上: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内容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主题归纳这是一首劳动的欢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303.吴师道评价《芣苢》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请简要分析《芣苢》的劳动之乐。①发现茂盛的芣苢的喜悦:“采采” 解释为茂盛的样子,说明芣苢很多,采摘的人看见自然心生欢喜;②多人聚集劳动时的愉快唱和:采摘芣苢,多人聚集,边劳动边唱歌,劳动的艰辛也化为了劳作的快乐。堂清过关《诗经》是我国________,一共____篇,先秦时通称______或者_______。秦汉时期把它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反映了从_______到________时期500多年的历史,涉及社会诸多方面。按照乐曲分,《诗经》可以分_____、____、____,《诗经》的结构以____言为主,兼二至八言,多采用______的形式来增加抒情效果。《诗经》的表现形式主要是____、_____、____三种。“诗经六义”是指——303.吴师道评价《芣苢》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请简要分析《芣苢》的劳动之乐。③重章叠句构成的轻快愉悦的抒情效果: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见的手法,如果删去重章叠句的内容,将变为“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带给人一种劳作的紧张感。而在重章叠句的结构中,劳动妇女虽然在劳作,但是却有另一种别样的闲适心情和轻松欢乐的氛围。芣苢(fú yǐ) 《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duō luō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jié xié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303.吴师道评价《芣苢》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请简要分析《芣苢》的劳动之乐。④满载而归的喜悦:从采摘芣苢的动作可以看出,人们从一开始呼朋引伴的“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接着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的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六个动词既写出了欢快的场景、浓烈的氛围,又表现了劳动者愉快的心情。既饱含对大自然的谢意,又有享受馈赠的欢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