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鹊桥仙(纤云弄巧)》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鹊桥仙(纤云弄巧)》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鹊桥仙(纤云弄巧)》教案
一、教学理念设计
以“品七夕情韵,悟爱情哲思”为核心,立足《鹊桥仙》“情景交融、立意新奇”的艺术特质,通过“字词句夯实—意象解读—哲思探究”的递进教学,兼顾文言基础与情感体悟。避免浅层化解读,让学生在诵读与探究中,感受牛郎织女的爱情之美,理解“久长爱情”的深刻内涵。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弄、渡、忍、顾”等文言实词与“纤云弄巧”“金风玉露”等经典短语,积累“虚实结合”“对比反衬”的表达技巧,提升古诗词语言鉴赏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纤云、金风玉露、银河”等意象,梳理词作“绘七夕—述相逢—抒哲思”的情感脉络,对比传统七夕诗词,培养辩证思维与审美思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词作“清丽婉约、意境高远”的风格,体会“以神话写真情、以哲思升华爱情”的审美境界,能撰写简短赏析文字,表达对爱情的审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七夕文化与牛郎织女神话的内涵,认识“真挚爱情”的文化价值,树立健康的爱情观与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纤云弄巧—金风玉露—忍顾鹊桥归路”的意象脉络;掌握重点文言字词,赏析“虚实结合”“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
难点: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蕴含的爱情哲思;结合传统七夕诗词,探讨秦观对“爱情”的创新解读,避免对情感的表面化理解。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情境诵读法(营造浪漫氛围)、意象分析法(解读爱情内涵)、小组合作探究法(深化哲思理解)、多媒体辅助法(呈现图文素材)。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包含牛郎织女神话动画、七夕民俗图片(乞巧、穿针)、《鹊桥仙》书法作品;印发词作文本与“意象分析表”;准备古风音乐《鹊桥仙》(婉约版)伴奏。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民俗激趣,走近七夕
素材呈现:课件展示两组画面:①传统七夕民俗图(女子穿针乞巧、庭院摆巧果);②现代七夕场景图(情侣互赠礼物、星空下许愿),配文“从穿针乞巧到星空许愿,七夕承载着中国人对爱情与美好的向往。而有一首词,却跳出‘离别悲苦’的传统,为牛郎织女的爱情写下了最动人的注脚”。
问题引导:
“同学们,提到牛郎织女,我们总会想到‘一年一相逢’的悲伤,但秦观的《鹊桥仙》却说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他为何能有如此新奇的视角?这首词又如何重新定义‘爱情’?让我们走进词作,感受这份跨越千年的爱情哲思。”
背景补充:简要介绍《鹊桥仙》创作背景——秦观是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此词借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神话传说创作,打破传统七夕诗词“悲离别”的基调,以“哲思”升华爱情,成为七夕题材诗词的经典之作,为理解词作奠定文化基础。
(二)初读感知:字词句夯实,梳理脉络
1.分层诵读,正音辨韵
听读:播放配乐朗诵(配《鹊桥仙》婉约版音乐),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词作的浪漫节奏与清丽氛围,标记易错字音(“纤”xiān、“渡”dù、“露”lù、“忍”rěn、“暮”mù)。
齐读:学生跟随音频齐读,教师指导节奏:“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弄巧”“传恨”重读,凸显景物的情态;“迢迢”稍作停顿,体现银河的遥远);“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久长时”语速放缓,“朝朝暮暮”轻快,形成对比,凸显哲思)。
角色读:邀请学生分饰“narrator”与“牛郎织女”,“narrator”读写景与哲思句,“牛郎织女”读抒情句(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忍顾鹊桥归路”),通过角色代入,初步感知爱情的美好与不舍。
2.字词句精读,突破文言障碍
字词积累:发放“文言字词清单”,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完成,小组互助答疑,教师重点点拨:
字词 拼音 释义 诗句示例 延伸理解
纤 xiān 纤细,轻盈 纤云弄巧 形容云朵轻盈灵动,暗含“织女巧手”的神话
弄 nòng 摆弄,编织 纤云弄巧 赋予云朵“主动编织”的情态,拟人化手法
渡 dù 渡过,穿越 银汉迢迢暗度 “暗度”强调“悄悄渡过”,体现相会的不易与珍视
忍 rěn 忍心,舍得 忍顾鹊桥归路 不是“忍耐”,而是“舍不得”,凸显离别时的不舍
顾 gù 回头看 忍顾鹊桥归路 “忍顾”即“舍不得回头看”,刻画离别时的留恋
句子翻译:选取关键句逐句翻译,强调“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轻盈的云朵编织出精巧的图案,飞驰的流星传递着离别的怨恨,遥远的银河(牛郎织女)悄悄渡过。(补充“牛郎织女”,明确“暗度”的主体,还原神话场景)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秋风白露的美好时节(两人)一旦相逢,就胜过人间无数次普通的相会。(“金风玉露”译为“秋风白露”,体现时节之美;补充“两人”,明确“相逢”的主体)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人的感情若是长久不变,又何必在乎朝夕相伴呢?(用“呢”传递反问语气,凸显哲思的豁达)
3.脉络梳理,把握情节
学生以“七夕相会”为核心,梳理词作脉络,完成“情节链”填空:
七夕景致(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鹊桥相会(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离别不舍(柔情似水,忍顾鹊桥归路)→爱情哲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教师小结:词作以“七夕神话”为线索,从“写景”到“述情”再到“说理”,层层递进,情感从“浪漫”到“不舍”再到“豁达”,为后续意象赏析与哲思探究铺垫。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意象解读,哲思共鸣
1.聚焦意象,解析“爱情密码”
意象一:纤云、飞星、银汉——七夕的浪漫与怅惘
提问:“词作开篇‘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三个意象分别传递出怎样的情感?为何要这样组合?”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纤云弄巧”以“轻盈云朵”烘托七夕的浪漫氛围,暗含织女“巧手”的神话;“飞星传恨”用“流星”传递“离别之恨”,为相会埋下怅惘伏笔;“银汉迢迢”以“遥远银河”凸显相会的不易。三者组合,既有浪漫美景,又有离别怅惘,为“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珍贵做了铺垫。
意象二:金风玉露——相逢的珍贵与美好
引导学生分析:“‘金风玉露’本是秋日寻常景物,为何秦观用它形容牛郎织女的相逢?”
明确:“金风”指秋风(清爽宜人),“玉露”指白露(洁净晶莹),二者象征“美好、纯净”。秦观用“金风玉露”形容相逢,既写出七夕时节的清爽之美,更暗喻牛郎织女的爱情“纯粹、珍贵”——这份爱情不似人间凡俗,而是如秋风白露般纯净,因此“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意象三:鹊桥、归路——离别的不舍与豁达
提问:“‘忍顾鹊桥归路’中的‘鹊桥’与‘归路’,仅仅是‘相会的桥梁’与‘离开的道路’吗?它们还象征着什么?”
总结:“鹊桥”是喜鹊为两人搭建的相会之桥,象征“外力相助的缘分”,来之不易;“归路”是离别后各自返回的道路,象征“现实的阻隔”。“忍顾”二字,刻画两人离别时“舍不得回头”的留恋,却为后文“两情若是久长时”的豁达做了转折——正因为离别不舍,才更凸显“久长爱情”超越朝夕相伴的珍贵。
2.手法赏析,体会“新奇之美”
对比反衬的创新:分析“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引导学生理解:秦观巧妙运用两组对比——“一年一相逢”与“人间无数相会”对比,凸显爱情的珍贵;“朝朝暮暮的相伴”与“久长不变的感情”对比,打破传统“离别悲苦”的基调,提出“爱情重在长久,而非朝夕”的新奇观点,让词作立意远超同类七夕诗词。
虚实结合的意境:思考:“词作中‘纤云、飞星、银汉’是实景,‘牛郎织女相会’是虚景(神话),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有何作用?”
明确:实景(纤云、飞星)营造浪漫的七夕氛围,让虚景(牛郎织女相会)更具真实感;虚景(神话故事)为实景赋予情感与内涵,让“银汉”“鹊桥”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承载爱情的载体。虚实结合,既让词作意境优美,又让情感表达更真挚,哲思更具说服力。
3.哲思探究,深化情感体验
小组活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词作的点睛之笔。请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你认为‘久长的爱情’(或友情、亲情)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如:信任、理解、共同成长)”
各组展示后,教师点评:“同学们的分享抓住了‘久长情感’的核心——它不是‘朝夕相伴’的形式,而是‘心灵相通’的本质。秦观的这一哲思,不仅适用于爱情,也适用于所有真挚的情感,这正是词作能跨越千年依然动人的原因。”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文化链接,价值传承
1.文本对比:《鹊桥仙》与传统七夕诗词的立意差异
发放杜牧《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学生对比阅读,思考:“两首诗都写七夕,在情感与立意上有何不同?”
明确:杜牧《七夕》侧重描写七夕夜景的清冷,暗含“独处的孤寂”,延续传统七夕诗词“悲离别”的基调;秦观《鹊桥仙》则跳出“离别之苦”,以“金风玉露一相逢”凸显爱情的珍贵,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升华爱情哲思,立意更积极、更深刻,体现了对传统题材的创新突破。
2.现实思辨:“七夕文化”的当代意义
课件展示2025年“七夕文化传承”热点:某城市举办“七夕非遗文化节”,通过“穿针乞巧”“诗词朗诵”“爱情宣言”等活动,吸引众多青少年参与,其中“手写《鹊桥仙》词句赠亲友”活动最受欢迎。
分组讨论:“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我们为何还要传承七夕文化,品读《鹊桥仙》这样的诗词?”
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七夕文化不仅是“情侣的节日”,更承载着“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对纯粹爱情的追求”;《鹊桥仙》中的“爱情哲思”,提醒我们在浮躁的时代里,要懂得“情感重在质量,而非形式”——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都需要以“真诚、长久”为底色,这正是七夕文化与经典诗词的当代价值。
3.价值升华:培养健康的情感观
引导学生分享:“从《鹊桥仙》中,你学到了怎样对待身边的情感?(如:用真诚维系情感、理解情感中的离别与相聚、看重情感的长久而非表面)”
教师点拨:《鹊桥仙》不仅是一首爱情词,更传递了“健康情感观”的密码——它告诉我们,真挚的情感不需要“朝夕相伴”的捆绑,而需要“心灵相通”的信任;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形式,而需要“长久不变”的坚守。这是经典留给我们的超越时代的启示,也是我们在情感中需要践行的准则。
六、板书设计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背景:北宋七夕神话婉约词立意新奇
脉络:绘七夕→述相逢→抒不舍→明哲思
(纤云/飞星)(金风玉露)(忍顾归路)(久长/朝暮)
意象解读:
纤云/飞星→浪漫与怅惘(烘托氛围)
金风玉露→纯粹珍贵(爱情本质)
鹊桥/归路→离别不舍(转折铺垫)
手法:对比反衬(相逢vs人间/久长vs朝暮)
虚实结合(实景vs神话)
哲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情感重在长久,非朝夕相伴)
当代启示:珍视真挚情感践行健康情感观传承七夕文化
七、作业设计
基础巩固:背诵并默写《鹊桥仙(纤云弄巧)》,整理文中重点文言字词(不少于5个),并各造一个现代句子(如“忍”:分别时,她忍顾着站台,迟迟不肯转身)。
拓展写作:结合2025年“七夕非遗文化节”热点,以“《鹊桥仙》里的七夕味”为题,写一篇300字短文,融入词作的意象与哲思,谈谈你对七夕文化的理解。
实践探究:采访长辈,了解他们心中“最珍贵的情感故事”(如:爷爷奶奶的爱情、父母与朋友的友情),对比《鹊桥仙》的爱情哲思,撰写一份200字的“情感故事与哲思对比报告”。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评价:通过背诵默写检测基础,以“拓展写作”评价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借“实践探究”考察现实关联与情感体悟能力;课堂上通过角色读、哲思讨论等活动,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与思辨深度。
教学反思:意象解读与哲思探究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但对“秦观婉约词风与其他词人的差异”讲解不足。后续可补充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片段,让学生更深入理解秦观“婉约中含豁达”的风格特质,提升文学鉴赏深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