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考试第一套答案解析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 1300 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 1%、近 10%和 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贫富差别开始出现,阶级已经萌芽,社会中正孕育着文明因素,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更高的层次,青铜铸造已经发明,城市出现,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相差悬殊,反映了阶级的出现,表明在此阶段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社会历史已接近文明时代的门槛,D 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距今约 250 万年—约 1 万年前,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并未出现阶级分化,排除 A、B 两项;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处于初期阶段,且早期社会复杂化程度相对较低,发现的大型聚落及墓葬较少,排除 C 项。2.学者通过测定骨骼标本发现:陶寺文化居民食谱中碳-4 植物(如粟、黍等)摄入量占 67%,与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 48%的摄入量相比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摄入了较多的碳-4 植物。与这种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A.青铜农具的发展B.精耕细作农业的进步C.石制工具的改进D.阶级分化的日益明显[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耒、耜逐渐成为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原始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陶寺文化时期碳-4 植物摄入量比仰韶文化早期提高,家畜也摄入较多碳-4 植物,这得益于石制工具的改进。改进生产工具能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粟、黍等碳-4 植物的种植和收获,从而使人们的摄入量有所增加,C 项正确;青铜农具在商周时期才出现,排试卷第 1 页,共 3 页除 A 项;精耕细作农业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陶寺文化时期还未达到这种水平,排除 B 项;阶级分化主要体现的是社会阶层差异,与居民和家畜对碳-4植物摄入量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D 项。3.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下令齐人只用鲁缟,鲁缟大卖,很多鲁国百姓放弃种粮,加入纺织业。一年后,管仲又下令齐人不得购买鲁缟,还大幅抬高本国粮价。此外,管仲还如法炮制了“买狐降代(代国)”“买械制衡(衡山国)”。材料表明( )A.齐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战争阻碍多元一体进程C.鲁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D.经济手段助推诸侯争霸[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下令齐人只用鲁缟,鲁缟大卖,很多鲁国百姓放弃种粮,加入纺织业。一年后,管仲又下令齐人不得购买鲁缟,还大幅抬高本国粮价”可知,春秋时期,管仲通过经济手段削弱了鲁国的实力,这为齐国发动争霸战争奠定了一定基础,D 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齐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信息,排除 A 项;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多元一体的进程,排除 B 项;材料并未比较齐国与鲁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无法得出鲁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信息,排除 C 项。4.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答案] 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 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试卷第 1 页,共 3 页”的政治格局,排除 A 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 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 D 项。5.在秦朝的法律中,故秦人和新秦人的地位并不对等,所谓的故秦人是关中百姓,新秦人是原六国百姓。秦国的二十等爵在秦灭六国后被推行到天下,东方各国百姓原有的爵位并未得到秦朝的承认。材料意在强调( )A.秦朝法律存在重大缺陷B.秦朝的统治蕴含危机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二十等爵制更加优越[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的法律对原六国百姓采取了不对等的做法,虽然受到关中百姓欢迎,但法律制度却遭到东方各地的排斥,这说明秦朝的统治蕴含着一定危机,B 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秦律存在的缺陷问题,A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秦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的相关信息,C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对比秦国的二十等爵制与东方各国的爵制,无法得出其更加优越的结论,排除 D 项。6.公元前 191 年,汉惠帝废除秦朝严禁民间藏书的“挟书律”。此后,汉文帝进一步废除诽谤妖言之罪,大收典籍,广开献书之门,各家学说在社会上并立。汉初这些举措体现了( )A.社会治理环境的宽松 B.先秦文化格局的恢复C.儒学主导地位的弱化 D.文化教育的日益普及[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废除挟书令”“各家学说在社会上并立”可知,汉初思想学术氛围的自由,得益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社会治理环境的宽松,A 项正确;先秦文化格局是百家争鸣,材料只得出各家学说并立,不能得出各派之争鸣,排除 B 项;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 C 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初思想较自由,未涉及文化教育的普及,且“普及”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7.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 118 年)“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元鼎二年(前115 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并发行货币;元鼎四年(前试卷第 1 页,共 3 页113 年)收兑郡国钱基本完成后,明令禁止郡国钱流通。这些措施旨在( )A.促进商品贸易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C.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完善货币体系[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央收回货币铸造权、发行权,诸侯国权力被逐步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 项正确;货币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商品贸易的发展,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但这是客观效果,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A、C 两项;“货币体系”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排除 D 项。8.中国古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衣冠”,衣冠既可以用来代指士大夫,也可以用来代指文明礼教。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经把西晋末年中原缙绅、士大夫等举家南迁称为“衣冠南渡”。“衣冠南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士人热衷吸取前朝的教训B.战乱影响人们生活环境C.儒学在南方的传播与发展D.统治者追求服饰中原化[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衣冠南渡”的主要表现是士大夫与文明礼教的扩展;西晋末年“衣冠南渡”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民众南迁,说明战乱影响人们生活环境,B 项正确;士人热衷吸取前朝的教训,与材料无关,排除 A 项;儒家学说早在汉代就已向南方传播,且是由汉朝政府推动,排除 C 项;“衣冠南渡”不仅仅是指服饰,排除 D 项。9.西晋时匈奴人刘渊想做中原的帝王,便打着“尊汉”旗号自称汉王;北朝法制参考汉制,大力兴办儒学,祭祀华夏圣人;这一时期黄帝也从华夏祖先被推广为北朝各族共同祖先。这些现象( )A.表明了各个政权间差异消弭B.推动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C.体现了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D.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在长江以北建立了诸多政权,这些政权多仿效汉制,推崇儒家思想,体现了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试卷第 1 页,共 3 页C 项正确;“消弭”说法绝对,政权之间的差异不可能消弭,排除 A 项;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B 项说法违背史实,排除;材料整体强调的是民族认同,只有部分材料能体现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D 项不是全部材料共同反映的,排除。10.唐朝科举制规定,没有触犯律法,身家清白之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士人可以自己推荐自己,决定是否进仕。科举制确立了统一的考试内容和选拔标准,让所有学子都有机会按照这种途径获得官职。这表明唐朝的科举制( )A.利于增强士人的政权认同感B.剥夺了门阀士族的入仕权利C.使朝廷控制官员的力度加强D.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科举制放宽了参加考试人员的身份限制,允许士人自荐,为士人提供了统一获得官职的路径和学习内容,这就为士人提供了相对公平的入仕机会,有利于增强士人的政权认同感,A 项正确;门阀士族学子可以通过科举制入仕,排除 B 项;科举制是选拔官员的制度,不是朝廷控制官员的手段,排除 C 项;科举制蕴含公平公正原则,但“实现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D 项。11.魏晋时期“画以载道”逐渐向“画以寄兴”转变。绘画不再是政教的附庸,不再以伦理道德决定价值意义,具有了多向度的审美内涵和艺术性,能够与哲学思想和生命情调相互观照。绘画的这种转变反映了( )A.市民审美风尚的转变 B.绘画理论的突破创新C.士人摆脱了道德束缚 D.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思想文化多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画以载道”向“画以寄兴”的转变,体现了人们不再仅仅将绘画作为宣扬政教和伦理道德的工具,而是通过绘画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志趣和对生命的思考,反映出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D 项正确;材料强调绘画功能的转变,而非市民审美风尚的变化,排除 A 项;材料主要说明绘画功能转变而非绘画理论的突破创新,排除 B 项;当时士人依旧受道德束缚,“摆脱了”说法绝试卷第 1 页,共 3 页对,排除 C 项。12.北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州、县官僚的管理,在中央与州之间设置了“路”。路级官僚机构的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殊它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据此可知,宋代的“路”( )A.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成为央地关系的障碍C.不掌实权影响效率 D.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路级官僚机构的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殊它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了路,其对州级长官无直接统领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A 项正确;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了路,不会成为央地关系的障碍,排除 B 项;材料无法反映其不掌握实权,排除 C 项;材料未提及路设置后的财政支出,无法得出增加地方财政负担的结论,排除 D 项。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考试很有意思,考墨义(简答)口试、贴经(背诵)策问、诗赋等。铨选就是吏部试,考身言书判,考察书法是否遒美,文章是否有条理,体貌是否丰伟,言辞是否辩证。这对唐朝社会风气影响很大。唐朝科举不糊名,考官能看到名字,这就需要你有社会声誉。社会声誉怎样获得?必须有人肯定,所以士子要写诗歌、小说、传奇,要学书法。——摘编自张国刚《时代变奏:大唐的鼎盛与衰颓》材料二 太府卿(掌财称库藏)杨崇礼……在太府二十余年……财货山积,尝经杨卿者,无不精美;每岁句驳省便,出钱数百万缗。是岁,以户部尚书致仕,年九十余矣。上问宰相:“崇礼诸子,谁能继其父者?”对曰:“崇礼三子,慎馀、慎矜、慎名,皆廉勤有才,而慎矜为优。”上乃擢慎矜自汝阳令为监察御史,知太府出纳,慎名摄监察御史,知含嘉仓出纳,亦皆称职;上甚悦之。——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选官的标准,并说明唐代选官制度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选官制度的不足。【答案】(1)标准:才学功底;个人综合素养;社会声誉。积极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试卷第 1 页,共 3 页推动了诗歌的繁荣、小说传奇的发展。(2)不足:侧重对文学素养的考察,难以选拔实用人才;舞弊现象严重;退休官员子弟有一定的优先权。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中华一体”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等,这些文章或书名反映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自拟一个能反映其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试卷第 1 页,共 3 页14.示例:书名:《大一统理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基础》。论证:西周时期推行分封制,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家国一体的大一统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出现;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时期国家统一,发展了大一统理念,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春秋战国、三国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虽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出现民族融合高潮,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增强,促进了大一统理念的认同,丰富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总之,大一统理念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发挥了纽带作用,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基础。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西汉前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存在所谓“东西异制”的现象,即西部地区为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相对安定;而东部地区则为诸侯国,“从俗而治”,社会上游侠横行,“不轨于正义”,且行为与当时的法律有一定的冲突。到汉武帝时期,在旧贵族和诸侯王问题基本解决的同时,严厉打击豪强、游侠,并把大批关东豪侠迁入关中,同时在全国设置了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一州部设一个刺史,协助皇帝监督地方的官员。长此以往,“东西异制”的局面逐渐消失,新的适合大一统需要的“以孔子为宗师,用管子、商鞅的法家思想佐治”的思想也逐渐出现。——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解决“东西异制”问题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的治国思想并加以评析。【答案】(1)颁布“推恩令”;严厉打击并迁徙豪强游侠;建立刺史制度;尊崇儒术;盐铁官营;改革币制。(2)治国思想:外儒内法或儒表法里。评析: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成为后世两千多年统治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试卷第 1 页,共 3 页巴楚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妖言之罪,大收典籍,广开献书之门,各家学说在社会上并立。汉初这些举措体现了(A.社会治理环境的宽松B.先秦文化格局的恢复高三年级】历史试卷总分:100分C.儒学主导地位的弱化D.文化教育的日益普及7.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元鼎二年(前115年)收回了各郡班级:姓名:考号: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并发行货币:元鼎四年(前113年)收兑郡国钱基本完成后,明令禁一、单选题(共12题,每题4分,总48分)止郡国钱流通。这些措施旨在()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A.促进商品贸易发展B.加强中央集权C.增加国家财政收入D.完善货币体系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8.中国古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衣冠”,衣冠既可以用来代指士大夫,也可以用来代指文明礼教。该遗址处于()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经把西晋末年中原缙绅、士大夫等举家南迁称为“衣冠南渡”。“衣冠南渡”出A.旧石器时代早期B.旧石器时代晚期现的主要原因是()C.新石器时代早期D.新石器时代晚期A.士人热衷吸取前朝的教训B.战乱影响人们生活环境2.学者通过测定骨骼标本发现:陶寺文化居民食谱中碳一4植物(如粟、黍等)摄入量占67%,与C.儒学在南方的传播与发展D.统治者追求服饰中原化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48%的摄入量相比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摄入了较多的碳9.西晋时匈奴人刘渊想做中原的帝王,便打着“尊汉”旗号自称汉王;北朝法制参考汉制,大4植物。与这种变化直接相关的是(力兴办儒学,祭祀华夏圣人:这一时期黄帝也从华夏祖先被推广为北朝各族共同祖先。这些现象()A.青铜农具的发展B.精耕细作农业的进步A.表明了各个政权间差异消弭B.推动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C.石制工具的改进D.阶级分化的日益明显C.体现了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D.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3.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下令齐人只用鲁缟,鲁缟大卖,很多鲁国百姓放弃种粮,加入纺织业。10.唐朝科举制规定,没有触犯律法,身家清白之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士人可以自己推荐一年后,管仲又下令齐人不得购买鲁缟,还大幅抬高本国粮价。此外,管仲还如法炮制了“买狐降代自己,决定是否进仕。科举制确立了统一的考试内容和选拔标准,让所有学子都有机会按照这种途径(代国)”“买械制衡(衡山国)”。材料表明()获得官职。这表明唐朝的科举制()A.齐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战争阻碍多元一体进程A.利于增强士人的政权认同感B.剥夺了门阀士族的入仕权利C.鲁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D.经济手段助推诸侯争霸C.使朝廷控制官员的力度加强D.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4.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11.魏晋时期“画以载道”逐渐向“画以寄兴”转变。绘画不再是政教的附庙,不再以伦理道德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幕葬形制也与中原幕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决定价值意义,具有了多向度的审美内涵和艺术性,能够与哲学思想和生命情调相互观照。绘画的这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种转变反映了(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A.市民审美风尚的转变B.绘画理论的突破创新5.在秦朝的法律中,故秦人和新秦人的地位并不对等,所谓的故秦人是关中百姓,新秦人是原C.士人摆脱了道德束缚D.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六国百姓。秦国的二十等爵在秦灭六国后被推行到天下,东方各国百姓原有的爵位并未得到秦朝的承12.北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州、县官僚的管理,在中央与州之间设置了“路”。路级官僚机构的认。材料意在强调()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殊它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A.秦朝法律存在重大缺陷B.秦朝的统治蕴含危机朝廷。据此可知,宋代的“路”()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二十等爵制更加优越A.具有相对的独立性B.成为央地关系的障碍6.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废除秦朝严禁民间藏书的“挟书律”。此后,汉文帝进一步废除诽谤C.不掌实权影响效率D.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 历史第一套试卷.pdf 历史 第一套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