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广元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元外国语学校高中分校 2025-2026 学年(上)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2分,30题,共计60分)
1.下表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 实 结 论
A. 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发掘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
B. 《周易》中记载黄帝教民种植五谷 西周出现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C. 良渚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D.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世界已知年代最早的文字
A. A B. B C. C D. D
2.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提供了很多史料。下列史料符合历史发展顺序的是( )
①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青铜器 ②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陶器
③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黑陶 ④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②③④① D. ③④②①
3.据古史传说,五帝时期万邦林立,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夏商时期,依然存在众多邦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周朝建立后,古之邦国已大幅减少,并从“万国”这一模糊的统称,逐渐演变成较为具体的数字。由此可见( )
A. 西周时期仍然邦国林立 B. 夏商西周的国家结构十分稳固
C. 分封制发端于五帝时期 D. 中华文明向内凝聚的趋势渐强
4.据古籍记载夏、商、周三朝不断有接待“四夷”的活动,如“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周朝还专门设立“象胥”这一职官,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侯宾客,“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上述现象表明( )
A. 内外服制度的历史悠久 B. 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C. 中央王朝注重与周边民族交流 D. 各民族之间实现了和谐与平等
5.台湾学者许倬云回忆道:“在家乡,新年、除夕、元旦、清明和冬至,都会祭祀祖先。我家自从抗战时期离家客居,先父直系祖先名讳先人挂轴,每逢年、节悬挂遥祭。我们弟兄迁移美国,每家也都有历代祖先名讳挂轴,至少在除夕和元旦会遥祭”。影响这种观念的制度是( )
A.内外服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乡里制
6.“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下、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神权与政权相结合 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7.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出土了礼器近600件,其中第169号墓出土编钟铭文译文大意:“伯括受命,遵循大禹的功业,被分封到南土,在曾地建邦。我是周文王的后裔,穆候的长子,通过统治曾国,光大‘夏 的功业。”据此可知( )
①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 ②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③春秋中期华夏认同的观念日趋形成 ④礼乐文明得到继承和传播
①②③④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春秋时期的百余个国家,到战国初期只剩下了二十余个。战国七雄大都是多民族政权,齐国有东夷各族,秦国有西戎各族,燕国有狄族,楚国有夷族、越族等。各民族与华夏族的交往十分密切,共同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这些现象说明( )
A.战争激化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B.各诸侯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兼并战争客观上推动民族交融    D.兼并战争导致了西周秩序瓦解
9.穿越是近几年文学、影视的一个热点题材。如果有人穿越到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想要成为一名功名显赫的高级官员,他最应该( )
A.成为一名传统贵族        B.当兵作战,获取大量军功
  C.生产粮食获得奖赏        D.成为富商,向国家多纳税
10.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了一些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城市,《史记》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人肩摩,举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同时,魏国的大梁、赵国的晋阳、楚国的郢等都成力远迁的大都市。这主要是因为( )
A. 社会生产力发展 B. 国强民富政权稳定
C. 各国变法的成功 D. 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11.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对当时社会问题的主张。该表内容反映出当时( )
学派 代表人物 解决途径
儒家 孔子、孟子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道家 老子、庄子 “道法自然、无为自化、应物变化”
法家 韩非、商鞅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A.社会发展助推文化转型       B.多途径解决国家的治理问题
  C.各家学说出现融和趋势       D.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12.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 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 B. 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
C.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D.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3. 看下面两幅长城示意图,长域的变迁反映了当时( )
(
战国长城示意图
)
A.国家由分裂走向了统一 B.中原政权的统治中心东移
C.中原与匈奴结束了战争 D.匈奴从南方迁徙到了北方
14.秦以前,一般人均可自称“朕”。秦统一后,“朕”成为皇帝的专属自称,皇帝的命令专称为“诏”,其印章专称为“玺”,对皇帝的名字也要进行避讳。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
A.重建礼乐文化 B.保证皇帝独裁  C.凸显皇帝独尊  D.宣扬皇帝功业
15.下图为湖南湘西(秦代洞庭郡千灵县)出土秦简中的木方,木方上用小篆对“王”、“皇”、“制”、“诏”等部分书写用字进行了规范,并对卿、太守等部分官职名称变更提出了要求。这一史料( )
A. 表明秦代采取了有效措施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 说明秦代皇权已发展到乾纲独断的崇高地位
C. 为了解秦代的郡国并行制度提供了实证材料 D. 证明秦代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强直接管辖
16.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动用了约三十万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男劳动力的十分之一。秦朝有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由于( )
A.实行思想专制的政策         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通往各地的驰道         D.制定完备严苛法律
1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由于( )
A.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B.董仲舒的建议
 C.其他学派不能真正治国     D.郡国制被废除
18.下面是汉武帝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前117年)的部分理政举措。这些举措( )
中央 下令禁止私人冶铸和煮盐;由大农令(后来更名大司农)统管各地的盐官、铁官
产盐区 政府设专职盐官,备置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盐由官家收购发卖
产铁区 政府设专职的铁官,负责矿石的开采冶炼和铁器的铸造发卖
A. 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B. 支持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
C. 推动了商品价格的下降 D. 使手工业和商业完全被国有化
19.汉高祖“弛山泽之禁”“令民铸钱”“弛商贾之律”,富民以安天下。汉武帝任用东郭咸阳、桑弘羊等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这些政策说明西汉( )
A. 在经济上坚持中央集权政策 B. 延续了秦朝“上农除末”政策
C. 统治者努力巩固“大一统” D. 政府不断加强对工商业的控制
20.从吕思勉《秦汉史》目录中,看到两汉的主要社会问题( )
第六章 汉末事迹 第一节 元帝宽驰 第二节 成帝荒淫 第三节 衰帝纵恣 第七章 新室始末 第四节 新莽事四夷 第五节 新莽败亡 第十章 后汉衰乱 第一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 第五节 灵帝荒淫 第六节 后汉中叶后外患 第十一章 后汉乱亡 第二节 董卓之乱 第四节 东诸侯相攻
①朋党之争与外戚干政 ②土地兼并与藩镇割据
③皇帝无能与宦官乱政 ④社会动荡与边疆不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21.汉朝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对天子上林苑的描写,从山水走势、河流分布到草木花卉、飞禽走兽、再到亭台楼阁、离宫别馆等无所不包。而石刻(马踏匈奴)中。一匹气宇轩昂的象征骠骑将军霍去病的战马将侵扰者踏翻在地与匈奴士兵的狼狈不堪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文学艺术作品反映的时代风貌是( )
A. 内敛含蓄 B. 开放包容 C. 锐意进取 D. 谦恭谨慎
22.下列三幅历史地图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 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少数民族的不断汉化 D. 统一国家建立与发展
23.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曾下诏:“仪曹郎中董谧撰郊庙、社稷、朝觐、飨宴之仪”。孝文帝拓跋宏时期“诏拜孔氏四人、颜氏二人为官……又诏选诸孔宗子一人,封崇圣侯,邑一百户,以奉孔子之祀……更建碑铭,褒扬圣德”。这说明北魏时期( )
A. 礼乐制度成为封建化改革的重点 B. 胡汉民族矛盾已经逐渐消失
C. 统治者意在塑造王朝的正统形象 D. 儒家思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24.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阴,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这推动了(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八王之乱的爆发         D.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
25.《中国的历史: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描述:顺着纵横于扬州城的运河(官河)沿岸形成了许多“市”,这里不仅是大米和食盐交易之地,而且还从事金银器、丝织品、木材、茶叶等各种商品的交易……城内的“侵街”现象急速扩大,一到夜晚整个街道灯火通明。据此可知(  )
A. 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B. 商帮兴起,专门贸易发达
C.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 运河开凿,经济重心南移
2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初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唐高祖)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唐太宗)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旧唐书·李靖传》
高祖昵裴寂之邪,受其宫女而不辞,又称臣于突厥,倚以为助,何以示后世矣 范祖禹《唐鉴》
盖高祖起事之时,倚仗突厥,屈体称臣,乃其实也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A. 唐高祖为百姓考虑而称臣于突厥 B. 唐高祖曾经称臣于突厥
C. 唐高祖倚仗突厥支持夺取政权 D. 唐高祖起事被后世诟病
27.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选官制度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其中“其弊”是指( )
A.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B.八股盛而《六经》微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身未离襁褓,业已被冠带
28.下表为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丞相的出身统计表(单位:人),从表格中可知当时( )
朝代 宗室 世族 庶族 待考证
唐玄宗时代 3 24 3 4
唐宪宗时代 1 19 2 3
A. 贵族势力主导地位明显 B. 科举制度实现社会阶层流动
C. 皇权和相权矛盾尖锐 D. 官僚政治不断走向成熟
29.唐贞观年间,太宗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些做法( )
A. 扩大了统治基础 B.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 导致君主大权旁落 D.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0.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
A. 中央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B. 农民徭役负担逐渐加重
C. 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D. 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
二、材料解析题(40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区划示意图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材料二中“天下为家”各指哪一种政治制度?(4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西周与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7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弊端。(4分)
(4)综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谈谈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
唐代幽州墓志
墓主人 身份 墓志部分内容
王府君 幽州节度经略军兵曹参军 “后充沽河大使数年,课利益增,军府是赖”
刘济 幽州卢龙节度使 “王师问罪於常山,公率先蹈厉,累上功捷,引义慷慨,赋诗以献……师次瀛洲,既围乐寿,又遣支兵……盖所以宣威制胜於可必也。天子锡以宝劒金甲彤弓卢矢(多次承担抗击北方入侵之责)”
张建章 幽州卢龙节度使 “公讳建章,字会主……朱衣使行(出使渤海国,靺羯粟末部)……又著《渤海记》,备尽岛夷风俗”
论博言 吐蕃人 “聘东垣回,喝疾于路,迄秋分永逝于蓟城……夫人,防御军使检校太府卿兼御史中丞中山刘騽长女”
——摘编自蒋爱花《身份、记忆、变迁:从墓志看隋唐时期的幽州》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唐代幽州墓志反映出的时代背景。(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唐代幽州墓志的史料价值。(7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秦汉“中国一统”,首次以单一式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及郡县官僚制管辖编民,将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农耕区整合为一体,为汉唐文明的辉煌及辐射周边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秩序及演进基础。元明清“华夷一统”囊括中土和塞外,形成了华夷多元的复合共同体。元朝肇始的制度、文化、族群复合式的“华夷混一”,到明清时期有了较成熟的“华夷一统”之实。由于元明清“华夷一统”的演进,复合式共同体的中国由“小”变“大”,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华文明结构及传统王朝序列等在新时空格局下皆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升华。
——摘编自李治安《秦汉以降“大一统”秩序的华夷交融演进》
结合史实阐释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统”。(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2025-2026 学年(上)第一次阶段性考试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30题,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C D C B C D C B A B D A C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B C D C B C A C B D A B C
二、材料解析题(30题17分,31题11分,32题12分,共40分)
30.【答案】
(1) 禅让制、王位世袭制。(4分)
(2) 制度: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4分)
特点:打破分封制的宗法血缘政治关系;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一定任期,打破官位世袭制,确立官僚制度。(3分)
(3)制度:郡国并行制。(2分)
影响:随着王国势力壮大,威胁中央集权。(2分)
(4)认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2分)
31.【答案】
(1)背景:唐代藩镇对于边防作用重大,节度使权力较大;中央与藩镇关系复杂;民族关系交融与对抗并存;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每点2分,共4分)
(2)价值: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2分)对研究唐朝民族关系和民族交往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唐朝藩镇与中央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幽州政治和经济战略地位的重要史料;(每点1分,共3分)具有一定主观性,需对其史料价值进行甄别,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2分)
32.【答案】
观点:秦汉“华夷”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中国的“一统”。
阐释: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生活着汉族和众多少数民族。秦汉时期,随着民族交往的增多,各民族间资源、信息和语言的交流不断发展。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体制,废分封,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西汉继续实行编户授田,完善郡县制,又尊崇儒术,推行五铢钱,凿空西域,使天山南北首次与内地连成一体。华夷交往、交流和交融的不断发展,使秦汉时期在制度、文化、族群三个层面上皆呈现同一(或趋向单一)特色,实现了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基本疆域的大一统,并且是政治大一统、经济大一统、文化大一统相结合。
总之,正是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才奠定了秦汉大一统的基础,促进了中国“一统”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