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20《古诗三首》同步创新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20《古诗三首》同步创新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古诗三首》同步创新练习
一、字词探秘乐园
1.拼音解码站:根据语境填写汉字,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打“√”)
(1)李白乘舟行至天门山,见楚江碧水奔腾,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叶gū fān( )从日边驶来,这般壮阔景象让他不禁yín sòng( )诗篇。
(2)《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寂,与“返景入深林”的光影交织,“柴”在此处读(chái zhài),“景”读(jǐng yǐng)。
(3)苏轼在西湖边yǐn jiǔ( )赏景,晴日里湖面波光liàn yàn( ),雨天时山色kōng méng( ),他感慨道:“淡妆浓抹总相宜”,“抹”在此处读(mǒ mā mò)。
2.字义辨析馆:结合诗句与词典释义,选择“欲”“亦”的正确含义
(1)“欲把西湖比西子”中“欲”的意思是( );“欲穷千里目”中“欲”的意思是( )
A.想要 B.将要 C.欲望
(2)“山色空蒙雨亦奇”中“亦”的意思是( ),请用“亦”写一句与美景相关的句子:______
3.多音字魔方:给“抹”字组词,填入不同语境
(1)妈妈用( )擦去桌子上的污渍,动作麻利。
(2)画家拿起画笔,在宣纸上轻轻( ),一幅山水图渐渐成型。
(3)老工匠正在( )墙,要把墙面处理得平整光滑。
二、诗句品读工坊
1.动态画面捕捉:阅读《望天门山》,完成练习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______”“______”两个字赋予景物动态,仿佛青山在主动迎接,孤帆在逐光而行。诗人透过这画面,传递出______的心境。
(2)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句诗的画面,并展开想象:孤帆上的旅人看到这般景象,会有怎样的感慨?
---------------------------------------------------------------------------------
2.光影意境赏析:聚焦《鹿柴》中的经典诗句
(1)用“/”划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朗读节奏,并说说这样划分的理由。
---------------------------------------------------------------------------------
(2)“复”字在诗中是“又、再”的意思,这个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请结合诗句意境分析。
---------------------------------------------------------------------------------
(3)如果让你根据这两句诗画一幅画,你会选择哪些色彩和元素?为什么?
---------------------------------------------------------------------------------
3.比喻妙处品味:研读《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比喻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二者有哪些相似之处?
---------------------------------------------------------------------------------
(2)如果换一种比喻,你会把西湖比作什么?请说明理由,并模仿诗句写一句。
---------------------------------------------------------------------------------
三、拓展实践天地
1.景点名片设计:选择三首诗中描绘的任意一处景点(天门山、西湖、鹿柴),设计一张景点文化名片,包含以下内容:
景点名称及诗句出处
核心景色特点(用关键词概括)
文化内涵(诗人在此表达的情感或景点的文化意义)
一句吸引游客的宣传语(结合诗句创作)
---------------------------------------------------------------------------------
---------------------------------------------------------------------------------
---------------------------------------------------------------------------------
2.古今对话写作:假设你穿越到诗人所处的时代,与李白、苏轼或王维一同游览诗中的景点,写一段对话。要求:
融入诗句中的景物描写
体现诗人的性格特点(如李白的豪放、苏轼的豁达、王维的淡泊)
包含你对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3.四季诗景创作:三首诗分别展现了不同的景物特色,请你选择其中一处景点,想象它在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貌,模仿古诗的体裁(五言或七言),创作一首描写该景点四季景色的小诗。
四、综合素养提升
1.诗句匹配挑战:将下列诗句与对应的景点、季节或情感连线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西湖 孤独寂寞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天门山 轻松愉悦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 赞叹喜爱
2.文化常识填空:
(1)《望天门山》的作者李白,被后人称为“______”,他的诗风多______;《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苏轼,号“______”,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鹿柴》的作者王维,诗歌多描绘______,有“______”之称。
(2)“西子”指的是古代美女______,与她相关的典故是“______”。
3.批判性思考:有人说“诗中的景色都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与现实不符”,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古诗三首》中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
---------------------------------------------------------------------------------
20《古诗三首》同步创新练习答案
一、字词探秘乐园
1. 拼音解码站
(1)孤帆;吟诵
(2)zhài(√);yǐng(√)
(3)饮酒;潋滟;空蒙;mǒ(√)
2. 字义辨析馆
(1)A;A
(2)也;示例:春日桃花艳,秋日桂香亦浓
3. 多音字魔方
(1)抹布
(2)涂抹
(3)抹墙
二、诗句品读工坊
1. 动态画面捕捉
(1)出;来;豪迈愉悦
(2)画面:两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对而立,一叶孤舟从太阳升起的方向驶来。感慨:示例:这般山雄水阔之景,真是世间少有,此行不虚!
2. 光影意境赏析
(1)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理由:按“景物+动作”的结构划分,贴合诗句节奏,突出光影变化。
(2)“复”字体现光影的延续与轻柔,让人感受到深林的静谧,夕阳余晖再次洒在青苔上的细腻画面,更显空寂幽深。
(3)色彩:浅黄(余晖)、深绿(深林)、青灰(青苔)。元素:夕阳、树林、青苔。理由:贴合诗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光影与景物。
3. 比喻妙处品味
(1)都有自然之美,西施淡妆、浓妆皆美,西湖晴天、雨天皆妙,都具灵动雅致的气质。
(2)示例:欲把西湖比玉镜,阴晴皆映好风光。理由:西湖水面平静明亮,如玉镜般能映照景物。
三、拓展实践天地
1. 景点名片设计(示例:西湖)
景点名称及出处:西湖,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核心特点:晴美雨奇、水光山色
文化内涵:诗人对西湖的赞叹,体现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宣传语:“淡妆浓抹总相宜,一湖晴雨皆诗意”
2. 古今对话写作(示例:与苏轼游西湖)
我:“先生,这西湖雨天时山色朦胧,真如仙境!”苏轼(举杯):“正是‘山色空蒙雨亦奇’啊!晴日水光潋滟,雨天另有韵味,世间美景本就如此多变。”我:“您把西湖比西子,太贴切了!”苏轼笑:“万物皆有灵,用心观之,皆能发现其美。”
3. 四季诗景创作(示例:西湖)
《西湖四季》
春堤柳色新,夏荷映日明。
秋波连远黛,冬雪覆桥亭。
四、综合素养提升
1. 诗句匹配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轻松愉悦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赞叹喜爱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孤独寂寞
2. 文化常识填空
(1)诗仙;豪放飘逸;东坡居士;山水田园;诗佛
(2)西施;沉鱼落雁(或“东施效颦”)
3. 批判性思考
不同意。诗中景色是“实景+情感提炼”,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山、楚江是真实景物,诗人只是用夸张手法突出壮阔;《鹿柴》“空山不见人”,是对深林实景的描写,体现空寂,并非完全想象,而是源于现实又融入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