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月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C 2.A 3.D 4.B 5.A 6.C 7.B 8.C 9.D 10.A 11.D 12.A13.C 14.B 15.B二、非选择题:共55分(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16.(1)特征:具有战时性;重农抑商,强化战争物质基础;军功授爵,塑造军事化社会秩序;严刑峻法,保障政策绝对执行;中央集权,集中资源服务战争。(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2)启示:政策制定需与时代背景、国情适配;“战时”政策需警惕“短期高效”与“长期隐患”的平衡;“法治”的核心是“目标明确”与“执行有力”的统一;文明演进需超越“战时思维”,走向多元协调。(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17.抗战与民族觉醒抗日战争不仅是一场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更是中华民族走向觉醒、重塑文化自信的重要转折点。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古老的中华文明陷入了深重的生存危机。尊西崇新思潮的泛滥和对外战争的屡战屡败,使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不断丧失。抗日战争的爆发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契机。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入侵,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民族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战争的严峻形势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仅有先进的技术和制度还不够,中华民族还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展现出高度的文明自觉。早期“打倒传统”的激进态度逐渐转向理性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明确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文明传承问题上的重要转变。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从“文明蒙尘”走向文明自觉的重要转折点,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的伟大觉醒和在文明中的浴火重生。(8分)18.(1)特点:每年举行:装备从“万国牌”到国产率提升;彰显革命传统和国家民族意识。(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3分)背景:工业基础薄弱;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军队朝着现代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国内外敌对势力威胁国家安全;人民政权的巩固。(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2)意义:弘扬抗战精神,强化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彰显和平信念,深化国际协作,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国防现代化成果,凸显综合国力与战略威慑,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19.(1)变化:从欧亚局部到逐步涵盖全球;绘制技术越来越科学精确;功能从单纯的地理认知工具发展为航海贸易和殖民扩张的重要辅助手段。(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因素:交通与贸易发展(或答:欧亚大陆商圈形成,新航路开辟);技术传播与创新(或答:指南针等航海技术和绘图法应用推广,印刷术进步);早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发展。(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2)意义:①促进了人类对地理空间的科学认知,扩大了人类对世界范围的了解;②推动了远洋航行和新航路开辟,直接开启了世界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③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美洲白银、三角贸易、工业革命等都与地图进步密切相关;④加强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促进了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奠定了近代民族融合的格局;⑤推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制图学、航海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学科的进步;⑥为近现代全球化与当代信息化提供基础条件,使世界联系日益紧密。(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20.(1)调动生产积极性;加快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维护了社会稳定。(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2)史学价值:口述史以口头史料为研究对象,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但口头史料具有一定主观性,需要与其他类型的史料相互印证。(每点2分,共4分)高三历史月考试题注意事项: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回答选择题前,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晋南陶寺与地处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是两个并存的区域性文明。考古发现,陶寺遗址出土的玉神面,在造型风格(如“臣字眼”、卷云纹装饰)与工艺技法(透雕、阴刻)上,与石家河遗址核心区出土的同类玉神面高度一致。陶寺与石家河玉器的趋同表明A.陶寺文明深受石家河影响 B.陶寺文明陷入衰落阶段C.区域之间文明交流的加强 D.权贵阶层垄断玉器生产2.史料记载:商周时期“上地(上等土地),夫(成年男子)一廛(住宅),田百亩,莱(休耕土地)五十亩……中地(中等土地),夫一廛,田百亩,莱百亩……下地(下等土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二百亩”。由此判断,这一时期A.土地分配带有平均主义色彩 B.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C.缓解了人地之间的尖锐矛盾 D.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得到满足3.贞观六年寒冬,唐太宗循例至大理寺察阅狱情。当逐一询究死囚案时,“臣罪当诛,陛下断狱公允”的认罪声此起彼伏。太宗深受触动,许死囚归乡度岁,约次年秋决。至期,四百死囚皆如期还狱。这反映出当时A.司法程序草率 B.选官制度成熟C.思想控制专制 D.基层治理严密4.显庆二年(657年),医药学家苏敬上书请求朝廷详定本草,得到同意。于是,朝廷征召医药科技等名家22人进行本草学的修订,命令州县官吏将所产地道药材按实物绘描成图,与标本一并送上。此外,朝廷还要求地方官吏“下询众议”“定群言得失”。显庆四年(659年),修订任务完成,书名定为《新修本草》。由此可见,《新修本草》的成功修订主要是由于A.州县官吏对药学研究的参与 B.政府的主导与国家资源整合C.医学家的造诣与突破性贡献 D.绘画技术与药物图谱的革新5.朱元璋鉴于汉、唐宦官专权的历史教训,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禁令铸为铁牌,悬之宫门。但英宗时的王振、武宗时的刘瑾及熹宗时的魏忠贤等“三宦”弄权,出现了历史上罕见宦官专权现象。这是源于A.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B.宰相废除导致中枢权力失衡C.统治者政治素养差异 D.司礼监权力膨胀削弱了皇权6.清朝前中期,位于今盛泽镇的新杭市以纺织业发达著称。清人有诗云:“锦绫织就费千丝,花样新鲜是折枝。估客不辞千里远,新杭桥外卸帆迟。”“估舶列市梢,人家夹河岸。秋灯耿不眠,鸣梭响夜半。”这说明当时A.江南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B.纺织业是江南市镇主要产业C.长途贩运推动市镇经济发展 D.家庭生产呈现出商品化特征7.马克思指出“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作用”,在鸦片战争中“旧中国的死亡时刻正在迅速临近”,而侵略也会给西方社会带来“灾难性影响”。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马克思认为“(它)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马克思的这些认识A.谴责了殖民侵略 B.体现了唯物史观C.肯定了农民运动 D.坚持了人民立场8.1898年,洋务派士绅代表人物王先谦认为康梁学说“断不可从”,因为“其言平等,则西国并不平等;言民权,则西主实自持权。康、梁谬托西教,以行其邪说,真是中国之巨蠹,不意光天化日之下,有此鬼蜮。”据此推知A.维新变法缺乏理论依据 B.向西方学习受到质疑C.维新变法运动阻力较大 D.士大夫群体阵营分明9.下面为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的内容摘录。这表明李大钊认识到马氏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A.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已初步具备C.新文化传播必须坚持马克思理论指导 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面性与科学性10.1985年,温州已有80多万农村劳动力离开耕地,转向经营家庭办和联户办的工业、商业和其他服务行业,家庭工业企业达13.3万家,被称为“中国农民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这得益于A.中央鼓励支持个体经济的发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C.中央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11.在耶路撒冷一个古代城市废墟中,发现了产于埃及的各种象牙制品和其他制品;在腓尼基,发现属于埃及的器皿、狮身人面像等制品;在埃及的贝尼哈桑的墓画中,画有37个亚细亚人在部落领袖的率领下来到埃及的情景。这可以佐证A.经贸交流促进古埃及文明融合创新 B.地中海沿岸各地区之间贸易较发达C.地中海沿岸文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 D.埃及与其他地区文明交流较为广泛12.公元976年,高丽政府颁布田柴科制度,“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给樵采地,谓之田柴科。身没并纳之于公,唯府兵年满二十始受,六十而还”。此田制A.与唐朝均田制性质相似 B.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能够遏制土地兼并问题 D.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3.关于启蒙运动,有学者认为:“理论上,哲人们坚信打破宗教迷信、树立理性权威能使这个时代的人变得更聪明、更高尚、更幸福;但现实中,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拥有或愿意接受理性权威,而基督教传统更是深深扎根于普通民众之中。”该学者意在A.说明理性与宗教精神不可调和 B.抨击基督教会对人的思想束缚C.批评启蒙思想家对传统的割裂 D.反思法国大革命的暴力与激进14.休米勒(1802﹣1856),苏格兰地质学家、作家。在日记里记录了其伯父一边工作,一边设法读书的场景:白天他常常找人在他旁边读书;冬日夜晚,我的叔父会在壁炉前为大家朗读一些有趣的文章,这样让还在工作的人得以借光。据此推知,该时期阅读的兴起A.体现了阅读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B.与工业革命的发展息息相关C.表明劳动者需要从书中提升业务 D.反映出米勒是贵族家庭出身15.1918年,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指出:“不承认古典文化或西方文化比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等占有任何优越地位——它们是动态存在的个别世界,从分量看来,它们在历史的一般图景中的地位和古典文化是一样的,从精神上的伟大和上升的力量看来,它们常常超过古典文化。”据此可知A.各民族独立运动冲击了西方文明 B.西方有识之士反思西方文化观C.西方学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史观 D.欧洲国家的优势地位已经丧失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从公元前361年始,商鞅变法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法治时代”。然而战国的大背景注定了它造就的不可能是一个普通的“法治社会”,而是具有“战时法治”特征的“法治社会”。就天时而言,“商鞅对战国时代诸侯兼并,弱肉强食,高诈力而轻仁义的现实早有清醒认识,看到欲在乱世求生存只有实行法家富国强兵政策,舍此别无他途”。就地利而言,“八百里秦川宜于发展农业,且秦民稼穑历史悠久,兴农足可为强国提供物质基础。秦地处关中,东有淆、函之固,易守难攻,得军事上地利条件”。就人和而言,“秦民戎俗,强悍尚武,实为日后百万雄师之资”。在战国的历史背景下,商鞅变法的重心必然在于应对战争,正是在这个目标指引下,商鞅着手在秦国推行特殊的“战时法治”,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摘编自刘树林《商鞅变法的历史启示》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鞅变法开创的“法治时代”的特征。(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商鞅变法对“法治时代”建设的启示。(6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主要成员多为五四知识青年。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他们对待中华文明的态度多持全面“打倒传统”的立场。但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日趋成熟,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从少数知识分子的党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及主要成员愈发认识到,中华文明蕴含着磅礴力量,党若要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就必须在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中奋勇前行。抗战令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的自觉越发明晰,这充分体现在抗战期间几篇对党的建设以及中国革命前途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文献中。如《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就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摘编自瞿骏《理解抗战与中华“现代建国”的两个维度》以“抗战与民族觉醒”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阅兵,是一项极其隆重的军事仪式。从1949至1959年,每年国庆都举办阅兵仪式。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时,人民军队手持着从战场上缴获来的“万国牌”武器装备,因缺乏机器动力,只有靠人或骡马拉动炮车等重型兵器。1950年国庆阅兵中尤为抢眼的是骑兵部队,却在1954年的阅兵仪式上最后一次出现。1953年国庆阅兵,火炮方队改由拖拉机牵引,“最可爱的人”志愿军代表团现身观礼台。1959年国庆阅兵仪式中武器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庆阅兵仪式的历史演绎》材料二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在北京举行。阅兵方阵以“东北抗联”为前导;战旗列队中多面战旗因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而得名;第一方队集中展示了我军陆、海、空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维和部队方队”是由15个国家的维和军官兵混编而成。此次阅兵邀请49国政要、17国军队参阅,俄罗斯总统普京与中方领导人共同检阅外军方队。——摘编自《人民日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建国初期中国阅兵仪式的特点,并分析其时代背景。(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25年中国“九三阅兵”的以上环节有何重要意义?(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古希腊托勒密的“世界地图”所描绘的是极其狭小而不精确的部分欧亚地区。8世纪,随着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庞大的阿拔斯大帝国形成,“世界地图”开始在伊斯兰世界复苏。蒙古帝国时代,指南针传到了地中海,在海上航行时得到了普及,基于地球球体学说的托勒密“世界地图”也随之复活。15世纪20年代,欧洲人开始了“地理大发现”。15世纪90年代对“海上航线”进行开拓之后,世界史的舞台飞跃性地扩大。17世纪后,发行印刷的地图与海图,创作基于墨卡托绘图法将世界“连接”起来的世界图。“海上航线”将美洲出产的廉价白银运往欧洲和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起点;由于西班牙人带来的天花导致美洲人口骤减,美洲大陆出现了黑人奴隶、欧洲移民以及混血;19世纪之后涌入美利坚合众国的黑人奴隶和移民,构成了人种与民族混合的现代社会缩影;18世纪加勒比海的砂糖生产诞生了资本主义;大西洋兴盛的三角贸易促使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为了实现全球化的自由贸易而向全世界提供基于系统测量的廉价标准化海图的英国,以及为了广阔的太平洋向亚洲进发,通过GPS、气象卫星以及天气预报使世界地图走向共享的美国,在不同的时代都曾占据过世界地图的主导权。——据【日】宫崎正胜《航海图的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1)根据材料,概括从8世纪到19世纪世界地图绘制与使用的主要变化,并指出造成这些变化的因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世界地图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吴楚芳:(1952年)解放军工作组驻在村里,斗那些地主恶霸。……群众意见大的就斗他们(村里的保长、甲长),然后把田地分给农民。……田地是按人头分的,我们家分了四五亩田,劳动力包括我爸妈、我,还有两个弟弟。吴华发:1954—1955年龙塘村成立互助组,分3个互助组。互助组开始时,都是十家八家一组。……我家是1955年年尾入组的。……1956年年头就联组了,成立一个低级社,就是初级社。何沛良:1981年村里开始尝试分田到户。我们夫妻俩有8亩水田、5亩蔗地、1亩多花生地,每年要交2200斤左右的余粮,很辛苦。农闲的时候我还是会去做木工。——摘编自万向东主编《珠海红星村口述史》(1)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影响。(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口述史的史学价值。(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三历史历史答案.docx 高三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