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C A B C D A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A D B B D C B B C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A B B B A D A C A D(1)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腐蚀统治机构,造成官场腐败;腐蚀人民体质,造成劳动能力和生产能力下降;削弱军队战斗力。总之,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点即可)(2)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或虎门销烟;条约:《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方案:《天朝田亩制度》。(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封闭必然落后于世界潮流;腐朽的封建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民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勿忘国耻,奋发图强等(符合题意,有道理即可)。32.(1)暴行:火烧圆明园。原因: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大肆劫掠,并纵火焚毁,给中华文明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2)社会问题:外国传教士欺凌人民;中国司法主权被破坏,外国人成为特权阶级;外国公使入京,干涉清政府施政。(答出两点即可)原因:两次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损害中国利益的不平等条约。(3)历史价值:见证了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转变,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承载着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或:是中国首个专门处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见证着中国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体制的转变。】(4)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3.(1)困境: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目的: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2)赞成左宗棠的观点。理由:只有塞防与海防并重祖国领土和主权才会完整;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后,又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用实际行动捍卫了中华民族的领土完整。赞同李鸿章的观点。理由:中国海岸线漫长,海防建设至关重要;防范强势崛起的日本。(3)同意。理由: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只借鉴西方“器物”层面,忽视思想、制度等方面的革新,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答案第1页,共2页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科(满分100分, 用时:80分)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这种现象所引发的问题,严重困扰着道光皇帝。据统计,1820—1840年,清朝外流白银在1亿两左右,这使清朝国库严重空虚,扰乱了清朝货币的流通,使清朝的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道光皇帝召林则徐进京商讨解决的办法。材料中“这种现象”指的是( )A.外国商品大量涌入 B.清军战斗力的下降 C.鸦片走私贸易猖獗 D.英军骚扰沿海地区2.国际联盟将每年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联合国大会将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这都是为了纪念( )A.中国禁烟运动 B.林则徐虎门销烟C.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D.人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3.1839年英国外相巴麦尊密信:“中国政府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材料表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免受打击 B.报复林则徐的禁烟运动C.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 D.割占中国领土作为殖民地4.1841年5月30日清晨,广州三元里及各乡数千乡民手持武器包围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直杀得侵略者连滚带爬( )A.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5.1843年,英国驻华公使璞鼎查在给议会的报告中写道:“通过《南京条约》,我们终于打破了广州体制的束缚,获得了在五个重要港口自由贸易的权利。这标志着中国闭关政策的终结。”这一记载最能说明《南京条约》( )A.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打破了清政府的外贸管理体制C.确立了中英平等的外交关系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6.1841年,英军进攻广州期间,发现广州城的粮食和军事物资大量依靠从周边地区通过水运补给。于是,英军控制了相关水运通道,广州城内物资供应紧张。这一举动( )A.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B.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C.给广州带来严重经济困境 D.使英国获得在华设厂权7.有学者痛斥:“(列强)在通商口岸建立的租界,凭借其司法特权,俨然成为独立于中国司法主权之外的‘国中之国’。”材料直接批判的是《虎门条约》及其附件中规定的( )A.外国人可在内地游历、传教B.进出口货物应纳关税须中英双方协定C.外国军舰可在通商口岸停泊D.外国侨民享有领事裁判权8.“师夷长技以制夷仅是兵机,非兵本;需解决人心之积患。”魏源认为技术学习的局限性在于( )A.忽视政治与道德改革 B.过度依赖外国援助C.费用过高难以实施 D.民众普遍反对9.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其中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的这一变化( )A.根源于中国通商口岸开放过少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体现了英国制造品输华持续增长10.某历史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内容如下。该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主要研究的历史事件是( )直接原因 “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时间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结果 清政府战败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日俄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淮安市博物馆举办了《国宝聚首皇家器象——圆明园暨清代宫廷艺术特展》,其中的国宝级文物——圆明园海晏堂大水法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的“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马首”首次在淮安亮相,吸引了许多观众。圆明园兽首曾经被劫掠流失的屈辱历史源于( )A.甲午中日战争 B.中法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北洋军阀割据12.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天津条约》(1858年)签订前,清政府外交文书中多用“大清”自称;而《天津条约》首次明确规定中英两国“彼此平等相待”,此后清政府在对外条约中逐渐采用“中国”作为国名。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传统宗藩体系的逐步瓦解 B.清政府主动融入国际社会C.列强对华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D.中国近代外交制度趋于完善13.小明同学在试绘1820年清王朝疆域图时,发现现在中国的国土面积与那时相差很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 )A.鸦片战争后,英国占领香港岛B.列强通过《天津条约》增开了十个通商口岸C.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D.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14.史料载:“1908年,清政府与葡萄牙就澳门界址进行谈判,但因葡方强硬态度无果而终。”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外交完全自主 B.仍在争取维护主权 C.已放弃澳门主权 D.与葡萄牙关系缓和15.1843年最后一次应试落第后的洪秀全心灰意冷,偶然间他阅读了传教士梁发的布道小册子《劝世良言》后反应强烈,“觉已获得上天堂之真路,与及永生快乐之希望”。此后,他自行施洗,以示“去旧从新”,并开始从事传教活动。由此可见,致使洪秀全人生发生重大转折的因素是( )A.家庭环境 B.宗教信仰 C.爱国情怀 D.列强侵略16.下图是中国近代的三方势力——清朝政府、西方列强、太平天国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 )清朝政府 太平天国 西方列强太平天国 西方列强 清朝政府西方列强 太平天国 清朝政府西方列强 清朝政府 太平天国17.下图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 )A.爆发背景 B.主要特点 C.兴衰过程 D.历史影响18.1858年,湖南巡抚骆秉章谓:“道光初年,每银一两尚能易钱一千三四百文,自后渐次增长至二千文,近更增至二千三四百文。农民需以钱易银后纳税。”这一现象( )A.缘于商品经济发展 B.不断激化社会矛盾C.便于列强资本输出 D.扭转中外贸易逆差19.下面是九年级同学排练的历史剧片段,据此判断他们的剧本名称是( )人物A:兄弟姐妹们!我们要建立公平的新天朝!我们要打破腐朽的清朝统治。人物B:是啊,我们跟随天王,找到真正的出路!……人物A:(在天京向民众演讲)我已经起草了《天朝田亩制度》,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A.《抗倭英雄》 B.《太平天国传》 C.《五四风云》 D.《建党伟业》20.一位英国人在其著作中记载:“1862年9月21日,这个美国兵痞,头一个为清军服务的美国人华尔在率军攻打……慈溪的时候,中弹身亡。”这段材料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 )A.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转战了大半个中国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1.柳亚子在《太平天国战史》中写道:“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煮豆燃萁”的事件及影响是( )A.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B.定都天京对峙清廷C.金田起义烈火遍地 D.天京陷落运动失败22.太平天国本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与历史上的农民革命本无差别。但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它还担负了与以往不同的新使命。针对新使命,本着“知己知彼”的思想,太平天国颁布了(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清帝退位诏书》 D.《临时约法》23.“英法联军时,两国也不过出动军队一万余人,竟把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大国打得落花流水。奕 跟曾国藩、李鸿章之辈,恍然大悟,认为西洋人的政治不如中国,唯一比中国高明的,不过“船坚炮利”罢了。”为此清政府进行了( )A.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第一次工业革命24.如图刊于1866年的法国《世界画报》,该图表明清政府( )A.彻底抛弃传统文化 B.探寻国家富强之术C.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 D.被欧洲国家平等对待25.1869年,左宗棠设立西安机器局,生产枪支、开花子弹等军火。1872年,左宗棠将该局搬迁至兰州,并改名为兰州制造局,为成功收复新疆(除伊犁外)提供了部分军火。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A.对于应对边疆危机有一定的成效 B.促进了清朝军事体制的变革C.创新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经营方式 D.开启了中国机器生产的先河26.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新式学堂三十余所。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6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1880年建立的天津电报学堂。与传统官学相比,这些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如翻译人才、军事人才、技术人才等;教学内容有西学,如西文、西艺等。由以上可见,洋务运动( )A.动摇了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 B.抵御了列强的文化侵略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27.《朔方备乘》成书于两次鸦片战争之间,是中国清代一部重要的边疆史地与军事防御类文献。该书在进呈当年(1860年)被烧毁,1881年又重新铅印出版,受到广大士人的关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 )A.边疆危机逐渐加深 B.守旧势力抵制西学C.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D.地理科学研究兴起28.对于如图所示人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主张海防重而塞防轻 B.收复了伊犁地区C.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 D.亲自与俄国谈判29.1885年,清政府与法国在天津签订正式条约,……给予法国在广西、云南通商的特殊权益,规定中国以后如在这两省修筑铁路,要同法国人商办。材料表明中法战争( )A.使法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西南地区B.激发国民寻求救国道路C.推动了中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D.改变了列强侵华的途径30.1884年新疆行省设立后,首任巡抚刘锦棠“立城垣、坛庙、学校、驿传,又广屯田,兴水利。”1885年刘铭传出任台湾首任巡抚后,大兴新政,筑铁路,通航运,办清赋,辟山林,建学堂,讨军实,开矿产,振工商。两者都( )A.解决了日益严重的边疆危机 B.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C.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建设 D.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题(31题13分,32题14分,33题13分,共40分)31.列强不断侵略,使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位英国人也说:“‘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不幸的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马克思《鸦片贸易史》材料二 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机会……可以使我们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材料三 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的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4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被迫接受英国的“条件”写在什么条约里?(2分)英国发动的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2分)(3)材料三所描述的“农民战争”是什么事件?(1分)这场“农民战争”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是什么?(1分)(4)探究上述三则材料,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32.侵略罪行不容掩盖,历史真相不容歪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法]维克多·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材料一是对哪一历史暴行的描述?(1分)雨果为什么称英法联军为“强盗”? (2分)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货深入……教士往往行为越轨,教民依势欺人,蛆龋时生,教案遂成严重问题。领事裁判权愈为广泛,外人尽为特权阶级。公使驻京虽为理所当然,而对地主国政府的压力,更为直接。——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社会问题。(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2分)材料三 奕 在咸丰十年十二月三日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它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摘自张步先《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兼论晚清外交近代化》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中“总理衙门”的历史价值。(2分)综合上述材料及设问,谈谈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认识。(3分)33.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3分)【时空观念——析原因】材料一根据材料一时间轴,指出19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的困境。(2分)由此判断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2分)【家国情怀——看效果】材料二 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上《筹议海防折》,提出朝廷应向海防倾斜,“海防与塞防之争”渐渐演变成主战派与投降派之间的“爱国与卖国之争”。其实,此次大论战的实质,是国力日益衰微的大清帝国,如何在东部沿海与西北边疆两个战略方向上,分配有限战略资源的政策大讨论。李鸿章力主加强海防,目的在于防范强势崛起的日本,左宗棠强调塞防与海防并重,反对削减西北战费,也是着眼于解决阿古柏入侵的燃眉之急,遏制觊觎新疆的沙俄及英国的气焰。以后的实际历史演进,固然证明左宗棠收回相当于六分之一中国领土面积的新疆,功在千秋,但李鸿章所担忧的东部沿海危机,最终也全面爆发。——摘编自吴胜《“湘骡子”与“徽骆驼”:左宗棠和李鸿章30年恩怨》材料二中李鸿章力主加强海防,左宗棠强调塞防与海防并重,你赞同谁的观点?(1分)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唯物史观———看结局】材料三 同治初年由奕 、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甲午战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个方案。(3)你同意材料三所述“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的观点吗?(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参考答案.docx 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