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检测
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7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C B C A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B C A D D D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D B C B C C B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D D C C
第Ⅱ卷 主观题(3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36题16分,37题14分,计30分)
36.(16分)
(1)鸦片战争(1分);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2)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或扩大侵华权益(1分);
举例: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任选1例计2分)
(3)甲午中日战争(1分)
原因:因为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2分)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分)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分);
清朝统治的腐败无能(或清政府成了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2分)
(5)落后就要挨打;要提高综合国力;(言之有理即可)(一点1分,共2分)
37.(14分)
(1)事件:辛亥革命;(2分)
原因: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答对一条即可)(2分)
(2)事件:新文化运动(2分);
关系:新文化运动是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或者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2分)。
(3)功劳:解放思想(2分);
变化:抛弃了传统文化(1分);钻研马克思主义(1分);浏览欧洲文艺思潮(1分)。(或答成:由钻研经史子集到钻研马克思主义,浏览欧洲文艺思潮)
(4)领域:思想(文化)领域(2分)。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检测
历史答题纸
一、选择题(7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主观题(30分)
36.(16分)
(1)历史事件: (1分)
影响: (2分)
(2)根本原因: (1分)
举例: (2分)
战争: (1分)
原因: (2分)
影响: (2分)
(4)战争: (1分)
问题: (2分)
(5)启示:
(2分)
37.(14分)
(1)历史事件: (2分)
原因:
(2分)
历史事件: (2分)
内在关系: (2分)
(3)最大功劳: (1分)
变化:
(3分)
(4)领域: (2分)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检测
(本试卷共37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水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试号填写在试卷、答题卷上相应的位置,并用2B铅笔将对应考号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水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 选择题(70分)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计70分)
1.在144小时的过境免签政策加持下,China travel (中国旅行)爆火。一位英国游客在广东虎门参观后,微博发布“折断的烟枪”雕塑照片,并配文“Chinasoci ty!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导游应该补充的历史背景是 ( )
A.此处见证了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的陨落
B.该遗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焚毁的皇家园林
C.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彰显民族气节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虎门]炮台的防御作用
2.英国对华输出商品的税率,总体上“值百抽五”,其中棉花、棉纱、头等和二等白洋布等平均税分别定为5.56%、5.56%、6.95%、5.56%,只相当于之前中国自定税率的1/4。由于英方不同意,清政府始终未能自主调整自己的海关税率。这一现象的出现始于 (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3.“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把一个王朝划分成了两个时代,并把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送上了一条不归路。”材料中的“划分成了两个时代”主要是指 ( )
A.革命任务变化 B.社会性质变化
C.领导阶级变化 D.指导思想变化
4.如表是由英国人创办的《北华捷报)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报道,其意图是 ( )
爆发前夕 对“亚罗号事件”进行重点聚焦和舆论塑造。
英军攻占 广州之后 报道清军的战败、清朝官员的被捕,塑造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负面形象。
战争进入 尾声时期 发表大量有关中国国民性的报道文章和评论,公开呼吁对华采取更强硬的措施。
A.跟踪报道还原事件真相 B.揭露清政府腐败无能
C.渲染对华战争的合理性 D.大搞噱头以吸引读者
5.火烧圆明园可与焚烧亚历山大图书馆相比肩。法国人当时就已指出,这就如同卢浮宫和法国国立图书馆同时被毁。这说明火烧圆明园 ( )
A.使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B.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
C.促使清政府开始向西方学习 D.改变了中法外交关系的方向
6.“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此历史事件是 ( )
A.鸦片战争 B.三元里人民抗英 C.太平天国运动 D.虎门销烟
7.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下图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主题 (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8.1887年,某刊物发表了《中国先睡后醒》一文,该文作者认为中国现在已有醒来的迹象,如展开海防建设,开办新的海军陆军,开工兴建铁路等。该作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
A.闭关政策的实施 B.洋务运动的开展
C.戊戌变法的推行 D.清朝统治的覆灭
9.如图漫画反映的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的天真想法,该想法最终破灭的根源是 ( )
A.得不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B.没有学到真正的技术
C.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D.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10.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新疆建省的意义是 ( )
A. 阻止了列强侵华 B.展现了国家实力 C.加强了东南海防 D. 巩固了西北边防
11.下图是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所载某次战争形势图,此次战争是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2.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该历史场景出现在 ( )
A.定海战役 B.黄海海战 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
13.下表为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状况。据表格可知,当时中国工业 ( )
上海 武汉 天津 广州 杭州 无锡
厂矿数(家) 83 28 17 16 13 12
资本额(千元) 23879 17240 4219 5791 1552 1422
(注:全国厂矿数合计549家,资本额120288千元)
A.以发展轻工业为主 B.集中在沿海和长江流域
C.侧重于发展重工业 D.资本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
14.“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自此开展自上而下的全方位改革。中国近代文教事业的各门类兴起,几乎都可以在戊戌变革中找到源头。”戊戌变法中与材料联系最密切的措施是 ( )
A.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C.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D.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15.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但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等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随之兴起的学会,则为广开民智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
( )
A.在思想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改变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C.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D.直接导致民主革命蓬勃发展。
16.“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前门外大栅栏至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断壁残垣……独各国之兵士,恃威横行……惨风凄雨,流血斑地。”这是一位记者目睹发生在光绪二十六年的一场战争后记录下来的,这场战争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一位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这描写的是 ( )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邓世昌抗击日军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18.近代某条约规定凡是有义和团活动的地方,停止科举考试5年;规定条约内容及附件都要以皇帝的名义在全国各地张榜公布,以警告全国官民。这出自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9.1901年美国某杂志发表了幅名为《亚洲的潜在忧患》的漫画,画中一 根绳子悬吊一把大刀,刀上的文字是"Awakering of China(中国的觉醒)”从漫画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
《亚洲的潜在忧患》
A.列强团结一致并开始联合镇压义和团 B.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引起列强的担忧
C.列强彻底放弃侵略并瓜分中国的野心 D.义和团运动使列强在华利益备受威胁
20.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他旨在 ( )
A.号召民众救亡图存 B.宣传社会改良思想
C.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D.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21.小茗同学看到其曾爷爷的旧记事本中写道:“1910年春,我加入组织时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请问她爷爷加入的是什么组织 ( )
A.中国同盟会 B.兴中会 C.华兴会 D.中国国民党
22.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在成立大会上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宣传的主要思想是 ( )
A.变法救国 B.民主科学 C.三民主义 D.扶清灭洋
23.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10多次起义。这些起义 ( )
A.宣告清朝专制统治结束 B.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C.推翻了袁世凯独裁统治 D.推动了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24.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命令吴禄贞率北洋新军第六镇(师)镇压山西革命,但他却暗中与山西革命党人联络,随后共同反清,最终于1911年11月被旧势力暗杀于石家庄火车站。此事说明 ( )
A.君主立宪思想广泛传播 B.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
C.革命果实落入北洋之手 D.革命党人孤立无援
25.从1911年12月开始,上海某报纸连续刊登了下图所示广告。这则广告中所呈现的现象反映了辛亥革命 ( )
A.促进了西方科技的传播 B.引发了复古思潮的兴起
C.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解放 D.促使租界权益全部收回
26.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这一规定旨在 ( )
A.实现君主立宪目标 B.限制袁世凯专权
C.结束清朝封建帝制 D.确立总统共和制
27.甲、乙两位同学对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进行学习研究后,发表了以下看法。甲同学: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曙光。乙同学:很可惜,民主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下列史实能支持甲、乙两位同学观点的是 ( )
A.甲同学:义和团运动 乙同学: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B.甲同学:百日维新 乙同学:戊戌政变
C.甲同学:辛亥革命 乙同学: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甲同学:洋务运动 乙同学: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8.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歹徒枪击负伤,送医院后经抢救无效于22日身亡,年仅31岁。这一史料可以纳入的主题是 ( )
A.列强侵华,丧权辱国 B.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C.破坏民主,阴谋独裁 D.国家统一,安居乐业
29.1916年孙中山针对民国社会乱象,愤概不已地说道:“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中山意在说明当时 ( )
A.辛亥革命没有成功,仍要继续革命
B.军阀割据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势在必行
D.三民主义实践艰难,任重道远
30.“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一时成了我的楷模。”毛泽东提到的这本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杂志是 ( )
A.《申报》 B.《国闻报》 C.《民报》 D.《新青年》
31.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诗人、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字专门指代第三人称女性。从此,“她”字和“他”字开始并用。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 )
A.主张男尊女卑 B.提倡男女平等
C.承认男女有别 D.宣传女权至上
32.口号往往反映一场运动的目的和诉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自强求富”“变法图强”“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
A.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 B.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33.《顾维钧回忆录》里写道“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材料所描述的情形引发了国内 (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34.如图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 ( )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
A.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B.确定最低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
C.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D.在全国各地都建立了党组织
35.1922年1月,共产党人主办的《先驱》发刊词指出,“单有反抗的创造的精神,若不知道中国客观的实际情形,还是无用的”。这说明,当时共产党人 (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B.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C.认识到中国的革命应与国情相联系 D.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第II卷 主观题(3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36题16分,37题14分,计30分)
36.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 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1842年某条约的第二条规定
材料二: 从1854年到1856年,英、美、法三国曾一再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约”的要求。在清政府拒绝之后,1856年,英、法两国就组织联军发动了侵略战争,其目的在于扩大鸦片战争所获得的权益,所以也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我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注:此信写于1895年1月23日。19天后丁汝昌自杀,此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四:1900年,西方列强悍然发动了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1901年初,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借光绪帝之名下诏,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条约涉及的哪一次侵华战争? (1分)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 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有哪些,请举一例说明?(2 分)
(3)材料三的这封信写于哪次战争期间?(1分)据材料三指出,伊东祐亨认为“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 分)这场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分)
(4)材料四中“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是指哪一场战争?(1分)慈禧太后的言论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说说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出两点,2分)
20世纪初,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地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它使传统中国两千余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费正清《剑桥中国史》
材料二“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批判。”
——摘编自《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五四运动的大功劳是解放思想.我自己就解放了思想.我抛弃了从前的“书不读秦汉以下,文章以骈体为正宗的信条”,把从前读过的经史子集统统置于高阁,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浏览欧洲十九世纪各派的文艺思潮。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它”是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2分)
(2)材料二中的“它”指什么事件(2分)?据材料二指出它与材料一所述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2分)
(3)据材料三指出,五四运功最大的功劳是什么(1分)?据材料概括作者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把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称为一场“总运动”主要体现在什么领域?(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