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思想的建立
孔子身处的时代,礼崩乐坏,西周的封建制度随着西周本土的沦陷,只剩下一个空名。在大崩溃的时候,孔子致力于重建超越时空限制的普世价值观念,将依据理性道德建立的系统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也作为世界可以遵行的、他所盼望的行为准则。
孔子教诲门下,并不像后世所谓的学校,而是与来自各方的同人和朋友们随机讨论问题,共同建立和发展一套思想体系。从一开始,孔予注意的就不是个人“独善其身”的道德,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相处之道又建立在道德之上。
“道”在孔子心目中是永恒而且普世的原则,即使是至高无上的神明“天”,也不过是“道”的显现,“天”和“道”是一体两面。神的力量和永恒、普世的原则,虽然抽象,但“道”不只存在于人与人的相处之中,它还存在于万事之中。因此,儒家思想落实在人间事务上,是主导人间关系的大原则、确立人和人之间相处的尺寸与尺度,孔子将中国后世几千年的思想脉络一锤定音,这是一门人间与社会的学问,而非今天学术界的认知学问。这个特点我们必须记得,它乃是中国和西方制度方向上最大的差异。
(一)儒家思想中的“安人”与“安百姓”
孔子认为门下的弟子分别属于四个门类:德行、政事、语言、文学。这四科各有出色的代表人物。德行是修身,政事是为人服务,语言是处理社会事务和传达信息,文学是书写能力,与语言同为传达信息之用。
四门学科之中,有三门相当实用,都是为了处理世间事务、服务公职、安顿人民而努力。儒家思想中的“安百姓”和“安人”是两种志业。“人”是自己四周的人,“百姓”是天下所有的人,因此,儒家所关怀的对象不仅是国家的公民及其福祉,也有人类全体的福祉,这是普世和永恒的价值观念。在他们心目中,有志者必须“修己”,即整顿自己,才可以进而“安百姓”。从这个角度看,自己和群体是不能切割的连续体,所以,“忠恕”和“仁”可以并且必须一以贯之。
孟子将孔子的比较实用的儒家思想扩大为相当抽象的哲学。孟子思想的根本,是将人性和天道结合为相呼应的两种永恒的关怀,所以人心必须是善,天心是垂爱人间,也必须是善,天道与人性,个人与天下,都是连续而不能分割的关怀。
孔子、孟子或是孔门其他人,不是单单为了思想而思想,更是为了给人间带来一个理想的世界。孔门弟子忙忙碌碌地奔走各处游说,希望国君能够采纳他们的建议,利用国家的力量,一步一步地将世界带向更高的境界,创造更自在的安乐。人必须自己努力,砥砺修养,坚持以此为基础,才能安人,安百姓。先安顿自己的亲人,使其能彼此和睦相处,然后才可以安顿族群,才能治理好国家,最后的目标,则是天下太平。
(二) ①
孟子的时代是战国时期。孔门主旨:不论是独善其身,还是兼善天下,都着重“善”。四科之中,最主要的“德行”和“政事”,无非是为了个人或群体能够趋于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也可能会因为欲望而丧失本性所具有的善。在他所处的时代,杨、墨理论通行天下,孟子必须努力坚持儒家本色,主张持守本性的善,排除可能的恶。
于是,儒家开始有了二元的分野。
荀子时代已是战国晚期。他在善、恶二元的对立中,特别注意到“善是天生的,还是人为的修养”这个问题,他主张“性善是伪”。其实,他所谓的“伪”并不是假装,而是意指“人为的努力”。人性可为善,但是如果不加注意,受到种种情感就可能会沦落为恶。人必须努力让自己培养出向善的方向,才能做到善。
在政事方面,治理国家乃是走向太平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荀子的不少陈述都在讨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有什么样的境界以及如何走向这一境界。孟、荀二家都从善恶二分的二元下手,可是二人也都指陈,这二元可以彼此转换,在二极之间演变。
荀子门下,衍生了所谓“法家”的理论家。一个是韩非,他结合了许多从政人员的实际经验,将之综合为管理学和政治学的理论:另外一个学生李斯成为秦始皇的助手,为秦朝规划制度。儒家四科的“政事”一科,终于发展出一个政治学理论及实践,使得儒家在此后的几千年中,在皇帝制度的旁边,发展成为文官体系主要的理论基础。
(三) ②
儒家真正的对手乃是道家,老子和庄子两家都在末世楚国的疆域内发展。楚国地处淮汉地区,这里多丘陵、湖泊、溪流、森林,呈现出与北方黄土平原完全不同的景观。楚文化的南方传说系统,也呈现出与北方系统不同的风貌。南方诸神都在山间水涯活动,俊美的男神、绰约的女神和许多灵活的小精灵,是传说世界的角色。北方生活艰难,人人必须约束、节制,必须尊重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限;南方容易维持生计,也因此有抒发自我的空间。南方人活泼而自由,个人有更多的自我,也获得更多的尊重,人兼容于自然之中,于是,在这个环境下发展出来的思想,着重点都在于尊重个性,甚至离弃集体,不愿有强大的集体妨碍个人自由,他们也主张“自然”之道不能绝对。
老子、庄子议论的出发点和北方自然环境中产生的观念很不一样,对于“真实”的本体,两者结果也会不同。老子的“虚无论”和庄子的“时动”,都在绝对真理之外提出另一些选择,也否定了思想的武断。
(节选自许倬云《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基于理性道德,建立了比较实用的儒家思想体系,为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行为准则。
B.儒家的四门学科都有明确具体的功能,其中“德行”和“政事”最重要,因为二者分别能够让个人或群体趋于完善。
C.在人本性善恶的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有根本分歧,孟子坚持认为“善”是天性,荀子则认为“性善”是培养的结果。
D.作者认为,自然环境是影响思想的重要因素,北方生活艰难,人们重视对抗自然;南方人容易维持生计,更崇尚自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思想不是认知的学问,缺乏抽象的哲学思考,学术研究价值有限,但它却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的思想脉络和政治制度方向。
B.在儒家思想中,“修己”是实现社会和政治标的前提,只有先整顿好自己,才有可能安顿好亲族,进而实现“安天下”的目标。
C.孟子在杨、墨理论遍行天下的时代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认为人性与天道在“善”方面是共通的,二者相互呼应,不可分割。
D.韩非和李斯的理论和实践,从儒家学说衍生和发展而来,荀子关于国家治理目标和方法的思考对法家主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儒家思想注重实用特点的一项是( )
A.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我怎么能像个苦味的葫芦一样,只是悬挂在那里而不被人摘去吃呢?)
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一个人过于质朴,缺乏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过多,不够质朴,就显得轻浮。)
C.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做官之后还有余力的就可以去学习;学习学好了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
D.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4.请结合文章内容,给第二、三两节各拟一个小标题。
5.材料中提到,“孔子,孟子或是孔门其他人,不是单单为了思想而思想,更是为了给人间带来一个理想的世界。”请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为例,分别阐释孔子、孟子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核心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鸿门宴
张山
常山县县长吕方,不吸烟也不怎么喝酒,只是有时在重要场合不得不喝点啤酒。如果非要喝,就只有让他的秘书兼司机小王代替了。小王有时候喝得钻桌子底下,不能开车,吕县长唯有打车回家。吕县长最大的嗜好是吃鱼,周围几十里的酒店,但凡做鱼的他都尝遍了。而且,他每吃一条鱼,必先吃鱼头,他说鱼头有营养。至于鱼身子,他象征性地扒拉几筷子,就撂下了。饭毕,他必付钱。
秋天,天空万里无云。吕县长到县里最贫困的荷花乡检查工作。今年,新任乡长刘一波发动群众因地制宜搞起了草莓发展基地。吕县长对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刘一波很满意。这么想着,在现场,吕县长做了重要讲话,并握着几个农民的手鼓励了一番。时间已到了中午,刘乡长早在乡里有名的酒店设了宴,为吕县长接风洗尘。吕县长摆了摆手,从兜里掏出手机看了下钟点,说,这顿饭我们就给荷花乡政府省了,我呢,还有急事,得马上回县里!说完,招呼小王开车就走。
半路,小王建议到荷花乡那家芙蓉酒店吃鱼,因为这家店的特色莱就是鲤鱼汤。吕县长一听来了兴致,朝空中打了个响指,说,去尝尝!
芙蓉酒店的老板姓赵,叫赵来。原是居住在荷花乡人工修建的碧流湾沿上,常年以捕鱼为生,这些年碧流湾水库被一个城里老客买断了,不允许附近的百姓捕鱼。要想吃必须花钱买,赵来一气之下到乡里开了家酒店,做各种鲤鱼宴。他既是大厨又是服务员,忙不过来就让妻子小燕来帮忙。他做的菜味美价廉,回头客很多,尤其是在这里落脚的长途运输司机,都愿意入住芙蓉酒店。他的生意很红火。
吕县长和小王落座后,吕方自己去厨房点了一条六斤重的鲤鱼。赵来将这条鱼做成了四道菜:鱼头加蕨菜清蒸,鱼肉一部分红烧,一部分和香菇搭配做成油丸子,鱼骨架和银耳炖汤。
鱼味鲜美,赵来的厨艺真的非凡。一道道菜上来,吕县长吃得赞不绝口,连说这是几年戾他吃过的最好的鱼宴了。最后一道莱是鱼汤。赵来在厨房找出一只兰花瓷钵子,将鱼汤盛进去。妻子这时候去外边办事了。赵来用搪瓷碗为吕县长盛了一碗,又转手给小王盛。
小王因为感冒就没喝鱼汤。吕县长呢,由于好喝,不免多喝了几碗。一边喝一边咂着嘴夸奖赵老板的手艺,说,小王啊,回县里给赵老板写个材料,作为今年荷花乡的致富典型,证报社、电视台来采访一下,啊?小王连连点头。这时,吕县长的电话响了。是他妻子打来的,问他回不回去吃饭。挂了电话,吕县长就觉得头晕目眩,接着,一下子躺在地上。小王大惊失色,急忙上前扶起吕县长,喊着,吕县长,吕县长,你怎么了?从外面回来的小燕见此情景,再看看盛鱼汤的钵子,立马尖叫,快,赵来,吕县长是中毒了!大家七手八脚将吕县长送进了县医院。原来,昨晚小燕为了消灭厨房里的嶂螂,喷了足足半瓶杀虫粉。赵来用来盛鱼汤的钵子就放在案板上!
上车前,小王恶狠狠地对赵来说,姓赵的,你胆子也够大的。你等着!吕县长要是出了状况,你……你……个小老百姓有几个脑袋担着!
县医院对这种情况治疗起来可以说轻车熟路,很快,两个主治医生给吕县长做了处理。因为不是很严重,下午就出院了。小王将吕县长送回家。小王刚欲走,吕县长一拍脑门儿,说,坏了,小王,人家的饭钱还没付呢!听赵老板说,要一百四十元,明天,你抽空送过去。小王心里生气,还给他钱?差点把命丢在他那里了!没让他赔偿医疗费就不错了。什么玩意,这种店就该举报,卫生不达标!但是,小王一看吕县长一脸郑重,只好说,县长,您看这样行不行,我下次路过荷花乡再把钱还给他?
吕县长沉默了片刻,说,好吧。
过了半个月,到了收获的季节。市里管农业的副市长卢晓斌要去荷花乡核实今年建草莓大棚的具体事宜。小王就把车开进乡政府,没想到主管领导刘一波一大早就不见了。打他手机无法接通。
细问才知道,这个刘一波自从上次赵来酒店发生中毒的事后,就成了惊弓之鸟。虽然刘一波是吕县长亲手提拔的,但是这情节很严重,不仅危及他的仕途,对荷花乡的种种福利恐怕也是障碍。所以,刘一波一听到上面要来荷花乡考察,就自己坐车去县里打探消息了。
吕县长哭笑不得。
这个副市长也喜欢吃鱼,工作一结束,吕县长就推荐了芙蓉酒店赵老板做的特色鱼汤,来到芙蓉酒店,他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酒店已经人去楼空。
大厅的角落里挂上了蜘蛛网。那些值钱的东西都被搬走了,剩下的破桌椅还有废纸满地都是,一片狼藉。
小王拦住芙蓉酒店旁边一家服装店的老板,问,这家饭店的人呢?是不是搬走了?
那个留着一撮胡子的四十岁左右的男人,先是摇了摇头,说,不清楚。小王没忘了递上一根云烟,男人犹豫了下,还是接了。看在云烟的分上,男人对他说了实情。老赵自那天晚上就搬走了,谁也没告诉。其实,赵来意识到自己的酒店惹下这么大的祸,险些毒死县长,这罪过还能小吗?赵来和小燕连夜搬走了,谁也不知去向。
吕县长想说什么,但最后一句话也说不出。愣怔了片刻,他把那一百四十元钱递给那位汉子,说,这是我欠老赵的饭钱,麻烦你一定交到他手上。
吕县长仰天长叹,意味深长。
他说,务必把赵老板找回来,常山县想发展经济,少不了老赵这样的人!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县长到县里最贫困的荷花乡检查工作”是本篇小说故事的起因,映射政府重视扶贫工作的社会背景。
B.小说中吕县长喝鱼汤中毒这一情节,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导致酒店老板赵来一家连夜搬离。
C.小说善于运用伏笔,如“赵来在厨房找出一只兰花瓷钵子。…… 妻子这时候去外边办事了”“小王因为感冒就没喝鱼汤”等,都为下文吕县长中毒埋下伏笔。
D.本文语言通俗朴实,充满生活气息,如“有时候喝得钻桌子底下”“一边喝一边咂着嘴夸奖”就很接地气。
7.下列对吕县长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说到吕县长吃鱼只吃鱼头,因为鱼头有营养,至于鱼身子,象征性地扒拉几筷子,说明他私底下有铺张浪费的习惯。
B.吕县长到荷花乡检查工作,拒绝刘乡长的设宴款待,说“这顿饭我们就给荷花乡政府省了”,反映出吕县长廉洁务实的工作作风。
C.吕县长出院后,依然记得自己还没付饭钱,立马吩咐小王把一百四十元钱给人送过去,体现了吕县长为人大度、不愿占人便宜的品质。
D.“务必把赵老板找回来,常山县想发展经济,少不了老赵这样的人”,表明吕县长在扶贫工作中颇有顾全大局的意识。
8.老赵身上有哪些亮点被吕县长看好,以至于吕县长要把他找回来?请简要概括。
9.对比必修下册课文《鸿门宴》中的“鸿门宴”,本文的“鸿门宴”有什么不同?本文以“鸿门宴”为题有什么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再拜贺曰:“……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注],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于是汉王大喜。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有删改)
材料二: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项王之救彭城,追汉王至荥阳。汉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佯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刓敝,摩挲致损。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涉间不降A楚B自C烧D杀E当F是时G楚兵H冠诸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拜,文中指拜两次,与“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中的“再拜”意思相同。
B.绝,文中指断绝,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中的“绝”意思相同。
C.莫,文中指没有谁,与“莫春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莫”意思不同。
D.属,文中指连接,与“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中的“属”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起兵反秦的时候,还只有二十四岁。项羽小时候,先后学书学剑,都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后来他的叔父项梁教他兵法,他也只懂了一点就不学了。
B.在援救钜鹿的战役中,项羽率军渡过漳河后,破釜沉舟,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要决死战斗,与秦军多次交战后,最终大败秦军。
C.在荥阳之战中,项羽多次断绝汉军的运粮通道,以致汉王刘邦因缺粮而请求讲和;项羽想按照汉王的条件停战,而范增认为要趁机消灭汉王,不然会后悔的。
D.项羽的使者到达汉王的驻地,汉王以为是范增的使者,就准备丰盛的酒食款待;得知是项羽的使者,就换成粗劣的饭食给使者吃。项羽于是怀疑范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
(2)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14.范增是项羽最重要的谋士,项羽为什么最终抛弃了范增?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岳阳城下①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②
【注】①此诗是安史之乱后杜甫乘舟初到岳阳时所作。②图南,鲲鹏:鲲鹏是传说中鲲鱼变化成的大鹏鸟。《庄子·逍遥游》写道:“(鹏)乃今将图南。”“图南”意为打算向南飞,比喻人的志向远大。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诗人对岳阳的初识,画面宏大,气势磅礴。
B.颔联上承首联,转写近景,对仗工整,描写了夕江泊舟、冷风寒灯之景。
C.颈联表明诗人虽然遭遇苦境怀才难展,但艰危之际胆气益增,志向弥坚。
D.尾联用典,以鲲鹏自比,暗示前途未卜,表明诗人此时对仕途已然看淡。
16.杜甫的《登高》与本诗相比,二者在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山者在山顶等待日出,当看到天空云彩颜色变幻时,他不由吟诵出姚鼐《登泰山记》中关于日出前景象的句子:“ , 。”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曾皙的询问中可以明确孔子对其他三位学生回答的评价,其中“ , ”表明孔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3)星宿是亿万年时光里不曾褪色的璀璨,古代文人常以星宿名入诗文,例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到了,万物生长,鲜花争相开放。空气中的花粉像沙尘一样把天空“染”成黄色,仿佛下起了一阵阵“花粉雨”。当然,花粉中的大多数是好样的,( 甲 ),只有少数“坏分子”会不断给过敏患者制造麻烦,使得他们出门前必须“全副武装”以保护自己。如果致敏花粉被吸入呼吸道或与黏膜接触,患者便会产生过敏反应,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皮肤瘙痒等症状,或患上鼻咽炎、结膜炎等,严重的会发展为慢阻肺和肺心病,后果 A 。
①近年来,②花粉过敏持续增多,③过敏的表现也因人而异。④这些既与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加剧导致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环境改变有关,⑤也与患者个人体质降低有关。
专家建议,有效应对花粉过敏,应该 B ,从园林绿化部门和患者自身两方面入手。一是园林绿化部门在选择树种时应当以人为本、科学布局,在人群密集活动区的绿地及各类公园中,不种植或最小限度种植易致敏植物,多种植花粉产量较低(如虫媒植物)或花粉过敏风险极低的植物。对于圆柏之类花粉飘散情况严重的植物,应当及时采取生物学措施进行干预,如修剪花枝、人工洒水喷淋增湿、注射抑制剂等,来防止花粉( 乙 ),从而降低行人过敏风险。无法通过人工方式减少花粉飘散的过敏原植物,应更换为适宜树种。二是患者要( 丙 ),比如外出戴口罩、护目镜,尽量少接触过敏原,必要时遵医嘱服用抗过敏药物等。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请以“雪花”为对象仿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表达流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1.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的“如”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百闻不如一见,泰山的雄奇果然名不虚传。
B.唐朝有很多的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
C.如不提前出门,我们就赶不上那趟列车了。
D.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和睦相处。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中最困难者,莫过于选择。——托马斯·莫尔(欧洲著名政治家)
选择约等于能力。——《现代管理心理学》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拿来主义》
成长过程中,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有的容易,有的艰难,特别是在窘境、困境中,选择的智慧尤为关键。请参考以上三句名言,以“选择的智慧”为话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2.A 3.B 4.①儒家内部出现分歧。②儒家受到道家冲击。 5.①孔子心中理想的世界是礼乐大成后长幼有序、和乐悠闲的社会。这种社会既有完备的礼仪制度供遵循,又能满足老百姓对自由、审美等的追求,“礼”和“乐”两方面都得到高度发展,相得益彰。②孟子心目中理想的世界是仁君在位,百姓普遍有恒产、有恒心、明礼义的社会。君主施行“仁政”,注重保障百姓的经济利益,注重道德教化,发展教育事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让老百姓在生活水平得到高水平保障的情况下懂得礼义教化。
6.C 7.A 8.吕县长敏锐地发现赵来可以作为脱贫致富的典型进行宣传,他勤劳实干,有手艺,又懂得变通,最终发家致富。 9.①不同:课文《鸿门宴》中的“鸿门宴”有政治图谋,是有意安排的,充满杀机;而本文中的“鸿门宴”是家常便饭式的“鲤鱼宴”,是无意而为,充满巧合。
②作用:大词小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暗示文中“鲤鱼宴”的不同寻常。
10.BEG 11.B 12.D 13.(1)现在大王如果真的能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诛灭的!
(2)天下的形势,大局已定,君王好自为之。请赐我这把老骨头回乡为民吧。 14.①项羽中了陈平的离间计,怀疑范增,以致范增请求离去。②这是因为项羽不能重用有才能的将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韩信拜了两拜,称赞地说“……项王发怒大吼,厉声呵斥时,上千的人都胆战心惊,但是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己。项羽对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他有部下生了病,会同情地流下眼泪,还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他们吃;但是,当他所用的人立了功应当被封赏爵位时,他却把刻好的印章握在手里,摸来揉去,以致棱角都被磨去,还不会授给人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妇道人家的仁慈……现在大王如果真的能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诛灭的!”于是汉王特别高兴。
  材料二: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识字写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粗略地知道了兵法大意,但又不肯认真学完。
  项羽便派遣当阳君、蒲将军带领两万士卒渡河,援救巨鹿。战事稍有胜利,陈馀又向项羽请求增兵。项羽就率领全军渡河,凿沉船只,砸破炊具,烧毁营舍,携带三天口粮,用以表示士卒拼死决战,没有一个有活着回来的打算。军队一到就围困了王离,与秦军遭遇,打了九仗,截断了秦军的甬道,大破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不向楚军投降,自焚而死。那时,楚军名冠诸侯。当时,各诸侯来救援赵国的军队有十几座大营,没有谁敢轻易出兵。等楚军进攻时,诸侯将领都在营垒上观战。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喊声震天,诸侯军人人胆战心惊。
  项王解救彭城,追赶汉王到达荥阳,汉军驻扎在荥阳,修筑了一条甬道,与黄河相连,以便运取敖仓的粮食。汉三年,项王屡次侵夺汉军的甬道,汉王粮食缺乏,恐慌起来,请求讲和,划分荥阳以西归汉。项王想要答应他。历阳侯范增说:“汉军容易对付,现在放掉他们,不予以消灭,以后一定要懊悔。”项王就和范增加紧围攻荥阳。汉王深为忧虑,就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王和范增。项王的使者来了,给他准备了牛、羊、了齐全的丰盛筵席,打算端上去。端饭菜的人一看使者,假装惊愕他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没想到反而是项王的使者。”把饭菜又端了下去,拿粗菜恶饭给项王的使者吃。使者回来报告了项王,项王就怀疑范增私通汉军,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的形势,大局已定,君王好自为之。请赐我这把老骨头回乡为民吧。”项王答应了他。范增走了,还没有到彭城,因背上长毒疮死去了。
15.D 16.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忧国伤时、壮志未酬之感。
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表现了乐观、昂扬、积极的情绪。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17.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须臾”“采”“孰”“徘徊”“扪”“膺”“轸”“衡庐”“迢”“皎”。
18.纷纷扬扬的雪花像洁白的鹅毛漫天飞舞,整个世界顷刻间被染成了白色。 19.A.不堪设想
B.双管齐下 20.甲.不具有致敏性
乙.在空气中飘散
丙.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21.②花粉过敏人数持续增多
⑤也与患者个人体质下降有关 22.B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及仿写句子的能力。
原句“空气中的花粉像沙尘一样把天空‘染’成黄色,仿佛下起了一阵阵‘花粉雨’。”使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比喻将花粉比作“沙尘”、“花粉雨”,同时“染成黄色”和“下起了一阵阵‘花粉雨’”通过夸大花粉的浓度和覆盖范围,强调其对环境影响的强烈程度和视觉效果。
题干要求以“雪花”为对象仿写一个句子,作答时首先要选择一个贴切的对象,使用与原句对应的修辞手法进行描述,如答案用“鹅毛”比喻雪花飘落无声的情境,形象地描绘出雪花轻盈、洁白以及数量众多、纷纷扬扬飘落的姿态。“整个世界顷刻间被染成了白色”,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雪花落下后迅速让世界变得银装素裹的情景,强调了雪的覆盖范围之广和速度之快,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雪带来的巨大变化。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根据上文“严重的会发展为慢阻肺和肺心病“可知,后果很严重,很危险,可填“不堪设想”。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
B.根据“有效应对花粉过敏,应该……”“从园林绿化部门和患者自身两方面入手”可知,需要两方面一起行动,采取措施,可填“双管齐下”。双管齐下:指双手执笔同时作画,比喻做一件事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或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根据“当然,花粉中的大多数是好样的”“只有少数‘坏分子’会不断给过敏患者制造麻烦,使得他们出门前必须‘全副武装’”等可知,甲处应填写大多数花粉不会让人过敏的意思,可填“不具有致敏性”。
乙:根据“多种植花粉产量较低(如虫媒植物)或花粉过敏风险极低的植物”“对于像圆柏等花粉飘散情况严重的,应当及时采取生物学措施进行干预”等可知,修剪花枝、人工洒水喷淋增湿、注射抑制剂等措施都是为了防止花粉飘散到空气中,从而降低人们吸入过敏原的风险。故此处可填“在空气中飘散”。
丙:文段后面提到的具体措施如“外出戴口罩、护目镜,尽量少接触过敏原,必要时遵医嘱服用抗过敏药物”等均属于个人的防护措施,是为应对花粉过敏而采取的系列防护行为,所以可填“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花粉过敏持续增多”搭配不当,可改为:花粉过敏人数持续增多。
⑤“体质降低”搭配不当,可改为“体质下降”。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如”是动词,表示列举。
A.动词,比得上。
B.动词,表示列举。
C.连词,如果。
D.动词,如同。
故选B。
23.例文:
选择的智慧:在十字路口点亮心灯
人生如行路,总会遇到无数个十字路口。选择,是我们面对多种可能性时做出的决断,是人生航程中必须掌握的舵盘。托马斯·莫尔说“人生中最困难者,莫过于选择”,道出了选择的本质——它既是权利,也是负担。小到每日的衣食住行,大到人生道路的抉择,选择无处不在,构成了我们生命的轨迹。而选择的智慧,恰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选择约等于能力。《现代管理心理学》中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一个人的选择能力,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历史上,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选择“三分天下”的战略,奠定了蜀汉基业;现实中,马云在互联网萌芽期选择电商创业,改变了中国商业生态。
选择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这些宏大叙事中,也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记得高二文理分科时,我热爱文学却擅长理科,在师长建议与个人兴趣间挣扎。最终我选择了理科,但并未放弃文学,而是通过参加文学社、自主阅读来平衡。这个选择教会我:困境中的选择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可以寻找平衡点的多元方程。
那么,如何培养选择的智慧?鲁迅先生“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呐喊,给出了最好的答案。首先需要独立思考,不盲从他人。其次要放眼长远,不囿于眼前利益。王阳明在龙场驿的困境中选择“致良知”的治学之路,最终开创心学一派。最后要勇于承担,不逃避选择带来的责任。高一时,我决定参加学生会主席竞选,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选择。竞选过程中,我经历了策划活动的焦头烂额、协调各方意见的左右为难,也曾因一次活动失败而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我没有轻易放弃,而是不断从实践中学习,调整工作方法。一年后回头看,这段经历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组织能力和抗压能力,也让我更深刻地懂得了责任的内涵。
选择的智慧是人生最珍贵的礼物。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在无数次抉择中淬炼出的能力。每一个选择都在拓展或限制这种可能性。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愿我们都能以清醒的头脑、坚定的内心和长远的眼光,做出那些让未来自己感激的决定。因为最终,不是岁月塑造了我们,而是我们通过一次次选择,雕刻出了自己的人生模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