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社会演进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社会演进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1.教学内容分析 核心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第一框。本框主要介绍了四种社会形态的演变及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主要让学生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四种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命运。 教学思路: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规划为两课时。本课整体设计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本课在教学流程上按照“抛出议题—讨论议题—议题论证”的顺序;第二方面,在学科内容上主要涉及四种社会形态是如何演变的以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第三方面,在情境设计上,由学生展示实践活动中找到的原始社会的情境:原始社会场景——奴隶社会场景——封建社会场景——资本主义社会场景等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作为高一学生,在初中历史课上已经学习过社会形态更替的相关知识,尽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介绍不多,学生理解本课的表层内容难度不大,但这一课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多关注的历史的视角,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从历史素材出发,以政治学科的视角引领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引导学生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运动去分析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同时,新高一学生缺乏抽象思维,对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这个概念缺乏更加深入的理性认识,相关理论知识具有碎片化,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因此,本节课将充分运用视频、图片、材料等手段,增强学生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引起社会发展的概念更加形象化,并深刻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目标确定 通过分析不同所有制社会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理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通过辨析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辨析“原始社会是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奴隶社会是不是人类历史的倒退? ”、“封建社会是不是人类最黑暗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是无剥削的社会?”,让学生把握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本质与规律培养科学精神;通过分小组讲述四种社会形态下不同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讨论,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特点。 难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
5.学习活动设计 课前导入: 教师活动 展示图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课前拓展】同学们,在物理数学等自然科学中存在着很多公理,世界的运行规则就建立在这些公理上。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否存在着同样的公理呢?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储备一定的基础知识,那就是到底是什么推动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 教师介绍人类社会基本矛盾。重点介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议题任务分配教师活动 展示本课议题。 导入:通过探究人类社会发展奥秘引入,布置探究任务:1. 思考人类社会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2.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形态为何依次形成和更替? 3.分小组选择不同社会,描述该社会不同角色的生产生活状况 总议题:怎样揭示人类发展的奥秘?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思考人类社会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按小组抽签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不同社会形态中的角色,分别介绍不同下社会形态的故事。 认识总议题:怎样揭示人类发展的奥秘?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通过“人类历史发展的公理”这一概念引入,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体现思政学科作为社会科学的严谨性,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要求。 通过本环节介绍,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了解议题及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重难点。环节一:原始社会是不是人类理想的共产社会?教师活动 展示资料:新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的生活 结合材料,和教材上12页的探究与分享请概括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 教师提问: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教师活动】大汶口墓葬考古发现:氏族成员间的贫富分化加剧。提问: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况? 【教师提醒】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知识,分析说明“私有制、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并思考会带来什么影响? 议题1:私有制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提问】1.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原始社会是否存在剥削? 讨论.没有人剥削人的原始社会是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为什么?学生活动 小组展示他们所分配的原始社会的历史故事。结合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关知识,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知识总结】 1.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 2.私有制是怎样确立的。 小结:原始社会的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原有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土地的私有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漫长的原始社会走向解体。 设计意图 通过分解活动议题,设置活动任务,抛出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梯可登、有阶可上。同时,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要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知识,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与思考中,由浅入深地理解知识,最终懂得运用知识。环节二:奴隶社会是不是人类历史的倒退?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奴隶社会奴隶主与奴隶阶级的诞生 结合材料,分析奴隶制生产关系有什么特点? 面对奴隶主的压迫,奴隶必然会反抗,如果你是奴隶主,将如何应对反抗?——国家本质及构成要素 议题2:有人认为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奴隶生活十分痛苦,还出现了阶级和剥削,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请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 一种社会形态替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志,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学生活动 小组展示他们所分配的奴隶社会的历史故事。结合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关知识,思考以上问题,任选其中一个进行评析,并阐述你的理由。 小组通过解决议题探究古罗马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知识总结】奴隶社会 1.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 2.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3.国家本质及构成要素 学生讨论议题2,得出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文明进步。设计意图 利用历史叙事的方式,通过设疑、解疑以及求证,讲授阶级、国家的产生,层层推进,让学生调用自己已有的初中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进行表达,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议题探究环节,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素养。将学生活动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本理论知识的链接,体会知识源于生活,提高学习兴趣。环节三:封建社会是不是人类最黑暗的时代?教师活动 【材料展示】奴隶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奴隶社会逐渐解体。 议一议:结合材料判断奴隶社会后的社会形态是什么?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教师活动】材料展示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材料展示:封建社会的剥削基础及方式 【教师提问】小结 学生活动 1.结合材料分析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奴隶社会相比有哪些变化。 2.议题3:分析造成封建社会广大农民百姓生活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知识总结】封建社会 1.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封建社会的剥削基础和主要矛盾设计意图 通过感性直观的图片和材料引出封建社会,基于生活案例设疑、质疑等活动环节,适时引领和恰当点拨,学生最终形成共识。通过议学任务、问题情境的创设,紧密结合现实社会生活,突出社会实践参与,通过对这一议题的探究,体现培根铸魂的育人高度。环节四: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兴衰?教师活动 材料展示:中西方均出现了买卖方市场和资本主义萌芽。 【教师提问】思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如何萌芽的? 【教师活动】材料展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教师活动】播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片段,提问: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材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议题3: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兴衰?学生活动 观看材料,探究问题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哪些特点?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需要哪两个基本条件? 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材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讨论课本:有人说,相对于奴隶社会的奴隶和封建社会的下层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工人拥有人身自由,已经摆脱了被剥削的命运。运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对该观点加以反驳。总结: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议题:怎样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 【课堂小结】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都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6.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阅读恩格斯专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深度思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7.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课以“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为主议题,在推进课程的过程中,结合时政材料,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设置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通过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突出重点。讲授新知、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概况,合作克难。
8.教学反思与改进 1.部分探究活动学生需要的分享时间较长,对课前资料预习有一定要求,合作能力差、课下预习不充分的学生在课堂进度上可能有一定困难。 2.课后拓展理解侧重于知识的迁移运用,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较高。
9.学习评价设计 优秀:能够课前预习中认真收集整理资料,对不明白的地方作出标注;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提出问题,能提出建设性的思考建议,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并能够发挥良好作用,回答问题声音洪亮,逻辑清晰,语言流畅;课后能自己整理知识框架与要点,能够及时复习巩固。 良好:能够进行课前预习,并在书本上作出相应的笔记;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活动;课后能够及时完成布置的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