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设计
以“解乡土密码,悟文化根脉”为核心,立足《乡土中国》“理论通俗化、现象本质化”的特点,通过“概念精读—现实联结—思辨探究”的递进教学,兼顾学术概念理解与社会现象分析。避免碎片化阅读,让学生在整本书研读中,把握乡土社会特质,理解中国文化的乡土基因与当代价值。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差序格局”“礼治秩序”“乡土本色”等核心概念的内涵,掌握学术著作“定义阐释—现象举例—本质分析”的表达逻辑,提升学术文本解读与语言概括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书中“乡土人与城里人”“礼治与法治”等对比案例,培养辩证思维;结合当代社会现象(如乡村振兴、城乡差异),提升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费孝通“以通俗语言讲深刻理论”的写作风格,学习“从日常现象提炼学术观点”的方法,尝试撰写简短的社会观察随笔,提升审美表达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乡土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塑造作用,认识“乡土情怀”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树立尊重文化多样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乡土中国》的核心概念(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理解“乡土本色”的内涵;掌握整本书“总分结合、案例佐证”的结构逻辑。
难点:结合当代社会现象,阐释“乡土社会特质”的变迁与延续;理解“差序格局”对当代人际关系、社会治理的影响,避免对理论的浅层化解读。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概念梳理法(解读核心理论)、案例分析法(联结现实现象)、小组合作探究法(深化思辨)、多媒体辅助法(呈现图文素材)。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包含《乡土中国》思维导图、乡村振兴案例视频、城乡生活对比图;印发“核心概念解读表”“现实案例收集卡”;准备费孝通访谈纪录片片段。
五、教学过程(共4课时,以“概念—现象—价值”为主线)
(一)情景导入:现象激趣,走近乡土
素材呈现:课件展示两组画面:①传统乡村场景(村民在村口聊天、农具晾晒在院落、婚丧嫁娶全村参与);②当代社会现象(城市小区邻居互不相识、网购代替赶集、乡村旅游兴起),配文“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我们是否还带着‘乡土’的印记?”
问题引导:
“同学们,当我们在城市里抱怨‘邻居见面不打招呼’时,是否想过这背后的文化差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用‘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概念,揭开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密码。今天,我们通过整本书阅读,探寻‘乡土’如何塑造我们的文化与生活。”
作者与背景补充:简要介绍费孝通及其“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深入乡村调研,以通俗语言总结乡土社会特质,《乡土中国》成为理解中国社会的经典著作,为整本书阅读奠定背景认知。
(二)初读感知:概念梳理,把握框架
1.整体浏览,梳理结构
学生快速阅读《乡土中国》序言与前3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完成“整本书结构框架表”:

核心章节 核心观点 典型案例(书中)
《乡土本色》 中国社会的根基是乡土性,乡民依赖土地,形成“熟人社会” 乡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
《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群”,语言足以传递信息,文字需求较低 村里老人无需文字,靠口耳相传记事
《差序格局》 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如“水波纹”,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亲疏有别的差序 亲属关系、邻里互助的圈层差异

教师小结:《乡土中国》以“乡土本色”为起点,围绕“社会结构”“行为规范”“文化传承”展开,采用“提出概念—举例阐释—对比分析”的逻辑,层层深入解读乡土社会。
2.核心概念精读,突破理解难点
聚焦“乡土本色”与“差序格局”两个核心概念,发放“核心概念解读表”,学生结合文本完成:
概念 文本定义(摘抄原句) 通俗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
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中国社会的根基在乡村,乡民依赖土地生活,形成基于“熟悉”的信任关系,无需复杂契约。
差序格局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人际关系像水波纹,以自己为中心,按亲疏远近形成不同圈层(如家人、亲戚、朋友、陌生人),灵活且有差异。
小组互助答疑:针对“差序格局与西方‘团体格局’的区别”,教师补充案例(如西方社会“个人—团体”的明确界限vs中国社会“人情往来”的弹性圈层),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差异。
3.语言特点分析,把握学术文本风格
引导学生赏析书中语句:“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有它的地方性,是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乡土本色》)
明确:语言通俗平实,用“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生活化表达,替代学术化术语,让“地方性”这一概念更易理解;同时运用短句,节奏明快,符合“向大众普及学术理论”的写作目的。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案例联结,深化理解
1.书中案例精读,理解理论应用
以《礼治秩序》为例,学生精读相关段落,分析“礼治”与“法治”的区别:
书中案例:乡土社会中,村民纠纷靠“长老调解”——某户人家占了邻居宅基地,村长依据“乡规民约”(如“宅基地边界以老槐树为界”)调解,双方无需打官司便达成和解。
理论提炼:“礼治”基于传统习俗与道德规范,依靠“内心认同”维持;“法治”基于国家法律,依靠“外在强制力”执行。乡土社会因“熟人关系”与“传统延续性”,更适合礼治。
小组讨论:“书中‘文字下乡’的观点,在当代乡村是否依然成立?”(如现在乡村中小学普及教育,村民用微信沟通,文字需求提升,但“口耳相传”的习惯仍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与现实辩证思考。
2.现实案例联结,激活理论价值
课件展示2025年乡村振兴热点案例:①“数字乡村”建设:某村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农产品,村民用短视频记录乡村生活;②“乡贤理事会”:退休教师、企业家等乡贤返乡,依据乡规民约调解纠纷,助力乡村治理。
分组任务:每组选择一个案例,结合《乡土中国》的核心概念(如“乡土本色”“礼治秩序”),分析案例中“乡土特质的延续与变迁”,完成“现实案例分析卡”:
现实案例 关联书中概念 延续的乡土特质 变迁的表现
数字乡村直播 乡土本色 依赖土地(农产品)、熟人信任(主播与村民) 用数字技术替代传统赶集,扩大销售范围
乡贤理事会 礼治秩序 依靠传统道德、熟人调解 乡贤身份多元化(不仅是长老),结合现代治理理念
各组展示后,教师总结:当代乡村既保留“依赖土地、重视熟人关系”的乡土本色,又因技术与时代发展产生新变化,《乡土中国》的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些变化提供了重要视角。
3.个人体验分享,深化情感共鸣
学生分享“自己经历中的乡土印记”:如“回老家时,邻居阿姨不用问就知道我爱吃的菜,提前做好等着”(体现熟人社会的温暖);“爷爷遇到纠纷,更愿意找村里长辈调解,而不是报警”(体现礼治思维)。
教师点拨:这些日常体验,正是《乡土中国》中理论的生动体现——乡土社会的特质,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成为中国文化的“根”。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思辨探究,拓展价值
1.跨文本对比:《乡土中国》与当代社会评论
发放当代社会评论《从“乡土中国”到“城乡融合”》(节选),文中提到“城乡融合不是消灭乡土,而是让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生”,学生对比阅读,思考:“《乡土中国》的理论对当代城乡融合有何启示?”
明确:费孝通强调“乡土是中国文化的根基”,这启示我们在城乡融合中,不能忽视乡村的文化价值——如保留传统习俗、传承手工艺、重视熟人社会的信任优势,让乡村既“现代化”又“有乡愁”。
2.思辨讨论:“乡土情怀”在当代的价值
提出争议性问题:“有人说‘城市化是必然趋势,乡土情怀已经过时’,你是否同意?结合《乡土中国》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发言要点参考:①不同意,乡土情怀中的“重视亲情、讲究诚信、热爱土地”等价值观,能缓解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冷漠;②乡土情怀不是“守旧”,而是对文化根脉的传承,如乡村旅游、非遗保护,都是乡土情怀的当代体现。
教师总结:乡土情怀从未过时,它是中国人对“根”的追寻,是对“真诚、温暖”的情感向往。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这份情怀能帮助我们守住文化底色,避免“迷失自我”。
3.价值升华:青年如何传承乡土文化
引导学生思考:“作为高二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传承与活化乡土文化?”(如:记录家乡的传统故事、学习家乡的手工艺、关注乡村振兴动态、用文字或视频宣传家乡文化)
教师点拨:传承乡土文化,不是要我们“回到乡村”,而是要我们“理解乡土”——理解乡土社会的智慧,将“重视关系、讲究诚信、热爱土地”的乡土特质,融入当代生活与学习中,成为有文化根脉的青年。
六、板书设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费孝通)
核心概念:
乡土本色——依赖土地、熟人社会、信任传统
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亲疏有别、弹性圈层
礼治秩序——基于习俗、内心认同、长老调解
结构逻辑:提出概念→案例阐释→对比分析(乡土vs现代/中国vs西方)
现实联结:
延续:亲情重视、熟人信任、礼治思维
变迁:数字技术、城乡融合、乡贤多元
当代价值:
文化根脉——乡土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社会启示——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提供思路
个人成长——理解自我,传承乡土情怀
阅读方法:概念梳理法、案例联想法、对比阅读法
七、作业设计
基础巩固:整理《乡土中国》的核心概念(不少于5个),每个概念用200字左右阐释,结合书中案例与个人理解,形成“《乡土中国》概念解读手册”。
拓展写作:结合2025年“乡村振兴”热点,以“我眼中的乡土变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融入《乡土中国》的理论观点,分析家乡或你了解的乡村的变化与坚守。
实践探究:开展“乡土文化调研”活动,采访长辈(如爷爷奶奶、乡村教师),了解他们记忆中的乡村习俗(如婚丧嫁娶、节日庆典),记录下来并与《乡土中国》中的相关描述对比,撰写一份300字的“乡土习俗调研报告”。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评价:通过“概念解读手册”检测基础理论掌握情况,以“拓展写作”评价现实分析与表达能力,借“调研报告”考察实践与探究能力;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与思辨深度。
教学反思:现实案例联结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但对书中“男女有别”“血缘与地缘”等较难概念讲解不足。后续可补充通俗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进一步提升对整本书理论体系的完整认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