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众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东莞市众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众美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高二地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25年9月3日,中国为纪念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举行的阅兵在北京举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阅兵活动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位于右图中的( )
A. a和b之间 B. b和c之间 C. c和d之间 D. d和a之间
2. 根据左图分析,活动期间,太阳直射点运动情况正确的是( )
A. 太阳直射点在①和②之间且向北运动 B. 太阳直射点从③处向南运动
C. 太阳直射点在②和③之间且向南运动 D. 太阳直射点从④处向北运动
在我国古代,十二地支既表示时间,也表示方向。子表示北、午表示南、卯表示东、酉表示西。卯酉圈是地平坐标系中的大圆,与子午圈相垂直的地平经圈,它与地平圈相交于正东点和正西点。下图为北京地区“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左)和某街道16时15分(地方时)实景(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3. 一年中,北京地区昼长极大与极小值之差约( )
A. 4小时 B. 6小时 C 8小时 D. 10小时
4. 此时,实景图中物体影子的朝向最接近( )
A. 正东 B. 正西 C. 正南 D. 正北
5. 实景图最可能拍摄于( )
A. 春分 B. 小暑 C. 冬至 D. 白露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部,是一个岛屿国家。受岛国地理环境限制,新西兰电力供应量自给自足,可满足工农业生产需求。2019年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84%,以水能、风能为主。2022年5月,新西兰与我国光伏企业签约,合作开发新西兰最大光伏储能项目。读左图“某日地球局部光影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右图光伏电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6. 为提高光伏发电效率,需要让光伏电板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该日正午新西兰首都惠灵顿附近(175°E,41°S)的光伏电板与地面夹角α应为( )
A 49° B. 72.5° C. 25.5° D. 64.5°
7. 新西兰地热能丰富、活火山数量多,是因为( )
A. 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处 B. 位于板块内部的断裂带上
C. 位于太平洋海岭位置 D. 形成的地质年代较晚
8. 此时,全球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范围( )
A. 等于1/2 B. 等于1/3 C. 等于3/4 D. 等于2/3
下图中N为北极点,P、Q两点为北半球夏至日晨昏线与某纬线L的交点,NP、NQ为经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假若图中纬线L度数变大,则此日图中( )
A. P、Q两点均向东移动 B. P点向西移动,Q点向东移动
C. P、Q两点均向西移动 D. P点向东移动,Q点向西移动
10. 如果黄赤交角增大,则此日该纬线上由P点向西到Q点之间的经度差将( )
A. 减小 B. 增大 C. 不变 D. 不确定
阿根廷队荣获第22届世界杯冠军后,众多球迷齐聚该国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方尖碑广场(34°20'S,58°30'W)共同庆祝。下图为“北京时间12月19日2时05分方尖碑广场球迷庆祝照片”。阿根廷实际使用的时间比其首都所在时区的区时快1小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此时,阿根廷12月( )
A. 18日13:05 B. 19日14:05 C. 18日15:05 D. 19日13:05
12. 此时,方尖碑的日影方向为( )
A. 东偏南 B. 东偏北 C. 南偏西 D. 西偏北
13. 下图显示某区域晨昏线mn的分布情况,m、n两地地方时相差1小时,此时m地方时为6:30。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m、n两地( )
A. 同属北半球 B. 同属南半球 C. 昼长相等 D. 纬度数值相同
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在中国杭州举行。23日20时,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盛大开幕。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开幕式当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位置图中的(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5. 本届亚运会开幕时,在纽约(约75°W)留学生观看开幕式的时间是( )
A. 6:00 B. 7:00 C. 17:00 D. 23:00
16.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日过后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B. 上海日落西北方向
C. 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D. 沙市中学某同学观察到中午旗杆影子在变长
北京时间8月19日凌晨4时5分,摄影师在我国某地(48°N,135°E)用相机记录下了“日出河面”的美景(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相机镜头大致朝向( )
A. 东南 B. 西南 C. 东北 D. 西北
18. 一年内,在同一地点以相同角度能拍出图示照片的另一个日期最可能是( )
A. 2月18日 B. 4月24日 C. 7月27日 D. 10月28日
19. 这天当地昼长约为( )
A. 11小时50分钟 B. 13小时50分钟 C. 15小时50分钟 D. 17小时50分钟
2024年5月3日17时27分,嫦娥六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如下图成功发射,开启了为期约53天的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之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当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时,东半球新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
A. 1/4 B. 1/2 C. 2/3 D. 3/4
21. 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月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海旗杆日影逐渐变短 B. 文昌昼长夜短且昼变长
C. 地球的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D. 北京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22. 下列光照图(·表示文昌发射场)与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时最接近的是( )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下图示意安徽南部丘陵山区的一栋传统民居某日不同时刻太阳光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前阳台正对着的方位是( )
A. 东北 B. 东南 C. 西南 D. 西北
24. 图示日期最有可能是( )
A. 1月 B. 3月 C. 7月 D. 9月
25. 图示日期该地的夜长约为( )
A. 15小时 B. 14小时 C. 10小时 D. 11小时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家住杭州(120°E,30°N)的小明计划利用元旦假期时间前往西藏旅游。他于北京时间2024年1月1日20时出发,历经5小时到达拉萨贡嘎机场(91°E,30°N)。图1为杭州二分日太阳在地平线以上的运动轨迹,黑点为二分日正午太阳位置。
材料二:为响应低碳出行的号召,小明在拉萨市区内选择的出行方式为共享电动车。图2为小明于1月3日当地正午时刻拍摄的照片。
材料三:宗堡是西藏一种重要的传统建筑。宗堡往往修筑在耸立的孤山(指挺立于河谷平原上的孤立山丘)之上。因年久失修,很多宗堡损坏严重,当地政府实施了修复工程。图3为江孜宗堡周边等高线地形图,图4为其景观图。
(1)小明所乘坐的飞机降落于拉萨贡嘎机场的地方时为1月______日______(填时间),若沿最短航线,该航班的飞行方向应先向______,再向______。
(2)下图中表示拉萨与杭州自转线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 B.
C. D.
(3)在图1中绘出杭州夏至日地平线以上的太阳运动轨迹(注明日出日落的位置、正午太阳的位置及高度、运行轨迹)。
(4)材料二中的照片资料是小明站在共享电动车的______方位拍摄所得,他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再次观测到电动车影长相同的日期是( )。
A. 6月10日 B. 12月9日 C. 6月22日 D. 12月22日
(5)宗堡主要防御的自然灾害是______。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简述宗堡修复施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______。
27. 黄山飞来峰上的飞来石是黄山的镇山之宝,是黄山数百处巧石中的杰出代表(图1)。著名电视剧《红楼梦》(87版)片头便以此石为景。飞来石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1)判断图2中数字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类型。
(2)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原理解释“飞来石”的形成过程。
(3)图2中与A、C两类岩石相比,B类岩石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28. 读“太阳光照图”,其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的日期是____前后;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____。
(2)图中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四地角速度的关系是____;此时看到日出的是____;在B处自西向东流的河流淤积较严重的是____(南、北)岸。
(3)此时,D点的地方时是____;该日B点的昼长是____,B点日落时间____点。
(4)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
(5)假如有一点E(80 N)这天的最大太阳高度是____;最小太阳高度____。高二地理月考参考答案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2025年9月3日,纪念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举行的阅兵在北京举行。由右图可知,b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d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结合图中地球自转方向(自转与公转同向),可知c位置为秋分日,a位置为春分日。9月3日处于夏至与秋分之间,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处于b和c之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读左图可知,①为春分日,②为夏至日,③为秋分日,④为冬至日,9月3日,处于夏至与秋分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②和③之间且向南运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1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回归年变化。
【答案】3. B 4. A 5. B
【解析】
【3题详解】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12地支中,图中相邻两“黑点”之间时间间隔2小时,二分日当地6点日出,18点日落。北京地区昼长极大值为夏至日,日出早于6点约2小时,日落晚于18点约2小时(但均不到2小时)。北京地区昼长极小值为冬至日,日出为6点之后约2小时,日落为18点之前约2小时(但均不到2小时)。由此可知,北京地区昼长极大与极小值之差约6小时(一定大于4小时,但不到8小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此时当地的地方时为16:15,太阳位于当地天空西南方,且靠近西方,影子指向东北方,且靠近正东方,所以图中物体影子朝向最接近正东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根据实景图可知,街道两侧绿化树郁郁葱葱,北京当地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枝叶葱绿,应为当地盛夏时节,所以最可能拍摄于小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落叶阔叶林也称夏绿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夏季葱绿,秋冬季落叶。
【答案】6. D 7. A 8. D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现象,日期为夏至日,该日新西兰首都惠灵顿附近(175°E,41°S)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90°-纬度差=H=90°-(23.5°+41°)。为提高光伏发电效率,需要让光伏电板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此时光伏电板与地面夹角α+H=90°,因此α=90°-H=23.5°+41°=64.5°。ABC错误,D正确。故选D。
【7题详解】
新西兰地处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动,地热能丰富、活火山数量多,A正确,B错误。太平洋海岭为板块生长边界,C错误。形成的地质年代早晚不是新西兰地热能丰富、活火山数量多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由图可知,150°W为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其地方时为18时,此时60°W地方时应为0:00经线,此时地球上新一天的范围为60°W—0°—180°经线,即为全球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地区,跨经度240°,占全球的2/3,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点纬度差。说明:“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
【答案】9. D 10. B
【解析】
【9题详解】
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故图中PQ劣弧为夜弧(跨经度较小)。该日,北半球越往北昼弧越长,夜弧越短,若图中纬线L度数变大,即图示中的PQ劣弧之间的经度差会越小。北极点附近地球逆时针旋转,故P点向东移动,Q点向西移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该地为北半球,黄赤交角增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扩大(回归线纬度升高),北半球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极昼范围扩大,中高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差异更显著。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昼弧最长,夜弧最短,即图示中的夜弧PQ(由P点向东到Q点)之间的经度差变小,由P点向西到Q点的经度差会增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它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答案】11. C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位于西四区,由于阿根廷使用的世界比首都所在时区早一个小时,因此与北京时间有11个小时的时差,由北京时间12月19日02:05减去11个小时,因此阿根廷为12月18日15:05,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此时为12月18日,太阳直射点直射南半球0-23°26’S之间,阿根廷日出东南,日落西南;由于直射点纬度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北部,因此正午太阳在正北方。北京时间12月19日2时05分时,方尖碑的地方时是12月18日13时59分,太阳光经过正午向日落方向移动,13时59分太阳光大致从西北方照射过来,因此日影朝向为东偏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方,日落正西方。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正午太阳方位由观察者所在纬线和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南北位置关系决定。
【答案】13.D
【解析】
【详解】根据图题干,m、n两地地方时相差1小时,此时m地方时为6:30,则n地为5:30,两地均在晨线上,m地昼短夜长,昼长为11小时,n地昼长夜短,昼长为13小时,为北半球冬季,m地的昼长等于n的夜长,根据昼夜长短的对称原理,m位于北半球,n位于南半球,且纬度数值相同,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答案】14. D 4. B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中,根据“左斜左冬,右斜右冬”可确定二至节气,从图中可以看到,丙地为夏至日附近,丁地为秋分日附近,甲地为冬至日附近,乙地为春分日附近。开幕式当天为9月23日,在秋分日附近,故在丁地附近,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开幕式时间为北京时间的9月23日20时,由题干可知,纽约位于75°W,属于西五区,东八区区时比西五区快13小时,故开幕式时的纽约时间为7时,因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D
9月23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是在夏至(6月21日前后),9月23日过后不是,A错误。9月23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上海日落西南方向,不是西北,B错误。9月23日过后,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不是昼渐长,C错误。9月23日过后,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往南移,此时北半球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小,影子将变长,所以湖北省沙市中学某同学观察到中午旗杆影子在变长,D正确。故选D。
【点睛】“左斜左冬,右斜右冬”是帮助记忆地球公转示意图中冬至位置的一句通俗口诀,核心是通过观察地球自转轴的“倾斜方向”来快速判断图中哪个位置代表北半球的冬至日。在地球围绕太阳逆时针公转示意图中,若地球的自转轴向左倾斜(即北极点偏向左侧),那么左侧的地球位置就代表北半球的冬至日,若地球的自转轴向右倾斜(即北极点偏向右侧),那么右侧的地球位置就代表北半球的冬至日。
【答案】17. C 18. B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凌晨4时5分为日出,8月19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有昼有夜的地方,日出东北,拍摄的日出在前方,所以拍摄者镜头大致朝向东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一年中的两天在同一地点以相同角度能拍出太阳在同一个位置,说明这两天该地昼长时间相同,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是相同的,因此这两天到夏至日的时间距离是相等的,夏至日到8月19日之间共58天,由此经过计算另一天应为4月25日左右,4月24日距离此日期最接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9题详解】
该地的经度为135°E,位于东9区中央经线,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凌晨4时05分日出时,则当地地方时为5时05分,昼长时间=(12-5时05分)×2,由此计算出该日当地昼长为13小时50分钟,B正确,ACD错。故选B。
【点睛】昼长计算公式: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12-日出时间)×2;昼长=(日落时间-12)×2。
【答案】20. B 21. C 22. B
【解析】
【20题详解】
2024年5月3日17时27分嫦娥六号发射,也就是东八区(120°E的地方时)为5月3日17时27分,新的一天范围从0点所在经线向东到180°,西九区与东八区相差17个小时,是5月3日0时27分,即135°W(西九区中央经线)为0:27,可推测0点经线位于142°W附近,东半球的经度范围为20°W向东到160°E,所以东半球全部位于新的一天,东半球新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1/2,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探月期间为5月3日,加上53天,大约到6月25日,即夏至日之后。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动,后向南移动,上海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在此期间,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正午日影先变短后变长,A错误;在此期间文昌昼长夜短,昼先变长,后变短,B错误;7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在月期间公转速度逐渐变慢,C正确;在月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京日出东北,日落西北,D错误。故选C。
【22题详解】
嫦娥六号发射时,5月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附近出现极昼,北半球昼长夜短,北京时间17时27分,文昌地方时约为16时47分,位于白天,逐渐接近日落,①图昼夜等分,为春分日(3月21日前后)或者秋分日(9月23日前后),A错误;②图北极地区出现极昼,文昌随地球自转逐渐接近日落,B正确;③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C错误;④图文昌附近为晨线,位于日出之后不久,D错误。故选B。
【点睛】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北半球白昼缩短,黑夜增加,从冬至日到次年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增加,黑夜缩短。
【答案】23. B 24. C 25. C
【解析】
【23题详解】
安徽南部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光线位于正南方位,建立以前阳台为坐标原点与正午太阳光线垂直的坐标轴可知,前阳台正对着的方位是在正午太阳方位向东偏离15°,即东南方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题详解】
由图可知,日出太阳光线在正午太阳光线(正南)的东侧180°-75°=105°位置,即日出太阳光线在东北方位,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1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A错误;3月和9月,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附近,日出方向接近正东,与题意不符,B、D错误;四个选项中7月最有可能,C正确;故选C。
【25题详解】
安徽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该地昼长约等于一天中太阳光线在地面转动的角度除以15°。由图可知,正午太阳光线与日出太阳光线之间的夹角为180°-75°=105°,即从日出到正午,该地该日太阳光线在地面转动的角度为105°,则该地该日昼长=105°÷15×2=14小时,夜长=24小时-14小时=10小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在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太阳正东升,正西落(极点除外);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即从春分日经过夏至日到秋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东北升,西北落,而且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方除外);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从秋分经过冬至到春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东南升,西南落,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南(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方除外)。
26.【答案】(1) ①. 1 ②. 23:04 ③. 西北 ④. 西南
(2)A (3)
(4) ①. 西北 ②. B
(5) ①. 洪涝 ②. 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修复设备、建材等运输困难;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大气稀薄,缺氧;白天紫外线辐射强烈;生态环境脆弱
【解析】
【分析】本题以小明的西藏之旅为材料,涉及地方时的计算、地球自转线速度、太阳视运动轨迹、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小问1详解】
飞机起飞时,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为1月1日20时,拉萨贡嘎机场(91°E)在杭州的西侧,经度差为29°,时间差为116分钟,北京时间比贡嘎机场的地方时早116分钟(1小时56分钟),此时贡嘎机场的地方时为18时4分,飞机的飞行时间为5小时,飞机落地时间为当地1月1日23时4分;飞机的最短航线为过地心的大圆上的劣弧,拉萨和杭州均在北半球,飞机大圆航线向北凸,拉萨在杭州的西侧,因此最短航线该航班的飞行方向应先向西北飞,再向西南飞。
【小问2详解】
拉萨和杭州的纬度均为30°N,30°纬线地球的自转线速度为1447km/h,且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自转线速度大,数值应高于1447km/h,因此等值线在此应该向纬度较高的地方弯曲,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小问3详解】
夏至日时,太阳直射23.5°N,杭州正午太阳高度H=90°-(30°-23.5°)=83.5°。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正午太阳在正南方向。画图如下:
【小问4详解】
材料二中的照片资料为当地正午时刻拍摄的照片,太阳在正南,此时日影方向为正北方向,小明在日影的西侧,因此,推断小明站在共享电动车的西北方向;他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再次观测到电动车影长相同的日期是关于冬至日(12月22日)对称,1月3日距离12月22日的时间为13天,因此在12月22日前13天,即次年的12月9日还可观测,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小问5详解】
由图可知,高于河滩,易于防洪,若发生水患,河谷中的人们便会遭受重大损失,这时,河谷中的高地便成为抵御洪水的天然避难所,宗堡主要防御的自然灾害是洪涝;需注意尺度转化,可从宏观尺度上青藏高原的高寒、缺氧、紫外线强与微观尺度上孤山地形起伏大等角度分析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宗堡修筑在耸立的孤山,地势起伏大,修复设备、建材等运输困难;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大气稀薄,空气缺氧,白天紫外线强烈,自然环境恶劣,不利于施工修复。
27.【答案】(1)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②为外力作用,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
(2)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地壳不断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出露地表的花岗岩受外力作用(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崩解破碎就形成了现在的“飞来石”景观。
(3)常含有化石,具有层理构造
【解析】
【分析】本题以黄山的“猴子观海”景观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三大岩石的特征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2,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以判断,①由岩浆指出,并指向A,则①为岩浆的冷却凝固作用,A岩浆岩;④指向岩浆,为重熔再生作用;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多分布在地壳的上部,B为沉积岩,②为其他岩石指向沉积岩,为外力作用;C为变质岩,③为其他岩石指向C(变质岩),为变质作用。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飞来石”由花岗岩组成,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因此“飞来石”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先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后形成花岗岩,后经地壳抬升出露地表,裸露地表的花岗岩在外力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发生机械性崩塌的作用下,最终形成“飞来石”。
【小问3详解】
据第一问可知,A是岩浆岩、C是变质岩,B是沉积岩,沉积岩为沉积物堆积后,受重力逐层固结形成的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而岩浆岩、变质岩的形成都与岩浆有关,化石容易受到破坏,不可能含有化石。
28.【答案】(1) ①. 6月22日 ②.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2) ①. C ②. 相等 ③. A和C ④. 南
(3) ①. 8:00 ②. 8小时 ③. 16
(4)(23°26'N,150°E)
(5)13 26' 33 26'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光照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地球自转速度、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的计算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结合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为北半球的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角速度除极点外都相等。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因此结合图可知,A、B、C、D四地,C地位于赤道上,线速度最大。角速度都相等;晨线上看日出,结合图可知顺着自转方向,图中的晨昏线由夜进入昼,为晨线,因此AC看日出;B点位于南半球,在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因此在B处自西向东流的河流侵蚀北岸,淤积较严重的是南岸。
【小问3详解】
结合图可知,C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赤道6点日出,则C的地方时为6点,相邻的两条经线相差30°,相差2小时,越往东时刻越早,因此D的地方时为8点;B的昼弧约占120°,因此昼长为8小时;日落时间=12+昼长的一半,故B点日落时间为16:00。
【小问4详解】
当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根据图可知,150°E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因此太阳直射点为(23°26′N,150°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