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八年级上历史第一二单元测试(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部编八年级上历史第一二单元测试(含答案)

资源简介

单元卷一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A A B A A A A B D D B C B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A D A C C B C B D C B B D
二、非选择题
31.(1)使命:实现近(现)代化。
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变化: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增加;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贸
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3)文献:《天朝田亩制度》。
原因:主张在小生产者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带有很大的空想色
32.(1)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康有为考中光绪二十一年进士。
(2)康广仁认为,维新变法失败的因素有:维新派改革涉及范围广(规模太大或包揽
太多);缺乏群众基础(参与人员少;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光绪皇帝软弱无权(皇帝
无实权;维新派手中无实权;维新派力量弱小);对政治形势认识不清。
徐中约认为失败的因素有:康有为等人缺乏政治实践经验。(康梁没有政府供职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康有为没运用过政治权势;两人没有从政经验。)
(3)矛盾之处:康有为个人回忆反映当时督察院拒收联名上书,而学者茅海建通过档案研究认为,康有为根本没送举人联名上书。
康有为个人回忆更可靠。
理由:回忆录是记述者本人作为亲历者,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均有较高史料价值。
茅海建档案研究更可靠。
理由: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具有记述者立场的回忆录相比,更为可靠。
(4)时代背景的变化;研究者的立场;掌握史料类型、来源不同;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所处的时代;研究者的角度;研究者的价值观;史料的占有情况;
史料记载:研究者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者社会地位;研究程度、经验,意思相近即可。
33.(1)主要变化:从“夷”到“洋”。
原因: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对西方认识逐步深入;中外交流的增加;各国政府的要求。
(2)致远舰。依据:沉船吨位大小,与致远舰相符;发现沉船海域与黄海海战时致远舰沉没区域大致相符;发现了刻有致远舰大副名字的望远镜;发现的瓷盘上有明确的“致远”二字。(答出两点即可)
(3)评价: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但是义和团运动也带有盲目的排外性,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最后没有挽救民族危亡。
第1页单元卷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
1.根据嘉定县相关记载,鸦片战争前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鸦片战争后“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这一变化反映了,当地(  )
A.传统纺织业受到冲击 B.自强求富初显成效
C.民众的生活得到改善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2.下图是1839年林则徐给道光帝的一道奏折,道光帝在奏后朱批:“可称大快人心一事。”这“一事”指的是(  )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抗英 C.收复新疆 D.镇南关大捷
3.19世纪中期,诗人张维屏有感于广州三元里爆发的义举(如图),写诗道:“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该诗热情讴歌了(  )
三元里平英团旧址——三元古庙
A.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B.爱国官兵保家卫国的意志
C.农民起义推翻清朝的斗争 D.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的抉择
4.下表为1843年前后中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对比表。导致图中税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品名 1843年前的税率(%) 1843年后的税率(%) 新税率比旧税率降低(%)
棉花 24.19 5.56 77.02
棉纱头等 13.38 5.56 58.45
白洋布 29.93 6.95 76.78
A.五口通商 B.协定关税 C.割地赔款 D.投资设厂
5.鸦片战争后,魏源倡议制造战舰,武试增设水师科且不能“合船炮而重弓马”,求师官员从舵工、水手、炮手中挑选。据此可知,魏源(  )
A.重视探索御敌之法 B.找到战败根源
C.反对科举取士制度 D.主张政治改革
6.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没有国旗的。在中外交涉中,清政府因见西方列强侵华舰船均悬挂本国国旗。于是,在1866年,总理衙门确定大清黄龙旗为中国的第一面国旗。由此可见,列强侵略(  )
A.推动清政府产生近代国家意识 B.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全面灾难
C.促使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真理 D.给中国人民带来西方生活方式
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后的一逞。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材料中“界碑”是指(  )
A.近代史的开端 B.人民禁烟斗争胜利
C.近代化的起步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8.以下可用于研究中国近代史最可信的史料是(  )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金田起义浮雕 谭嗣同殉难图 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绘画)
A B C D
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圆明园是皇帝夏季离宫,先被联军掠夺,后被下令焚毁。与该书中提到的罪行相关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增开营口、烟台、镇江、南京、九江、汉口、淡水、台南、汕头、琼州十处通商口岸。藉此,外国侵略势力得以(  )
A.打开中国门户 B.渗透到南部沿海广大区域
C.开始染指台湾 D.波及东部沿海并深入内地
11.金田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起义之后,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犯了兵家大忌。北伐西征,形同流寇;后期作战,屡失良机。可见,引发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 B.领导集团内部的争斗
C.体制的不均等性 D.战略上不断失误
12.下列哪一口号或纲领出自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  )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
C.“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D.“外争主权, 内除国贼。 ”
13.1860年,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的同时,江苏巡抚派专员到上海找英法领事求救,同时两江总督也逃到上海找外国公使商议,共同出兵江南剿匪。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持续高涨 B.清政府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
C.农民战争沉重打击反动势力 D.清政府已经和英法达成了一致
14.如表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的部分物理教科书的信息。这些翻译活动(  )
书名 原著者 编译者
《格致小引》 (英)赫施赉 (英)罗亨利、瞿昂来
《通物电光》 (美)莫耳登 (英)傅兰雅、王季烈
《物体遇热改易记》 (英)瓦特斯 (英)傅兰雅、徐寿
A.宣扬了革命思想 B.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
C.动摇了清朝统治 D.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15.1869年,福州船政局第一艘轮船下水;1874年,清廷向福州船政局发出谕旨,提出新的造船要求:“铁甲船必不可少,即使议购有成,将来仍应鸠工自造。”这反映了当时(  )
A.自强求富初步实现 B.官督商办成效凸显
C.海防建设十分紧迫 D.海军衙门指挥得当
16.1875年,清政府决定每年从海关税、沿海沿江六省厘金等税收中,提取共计约400万两白银,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由此可见,清政府(  )
A.控制白银外流 B.筹划制度改革 C.注重经济发展 D.重视海防建设
17.“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略了。”这段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  )
A.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
C.没有涉及政治改革 D.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18.《朔方备乘》成书于两次鸦片战争之间,是中国清代一部重要的边疆史地与军事防御类文献。该书在进呈当年(1860年)被烧毁,1881年又重新铅印出版,受到广大士人的关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  )
A.边疆危机逐渐加深 B.守旧势力抵制西学
C.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D.地理科学研究兴起
19.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为防止日本进一步图谋台湾,清政府加强了戒备,并于1885年正式宣布在台湾建省。这反映出(  )
A.中国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 B.传统的宗藩体系已经解体
C.中央政权开始经略台湾 D.政府海疆防御意识提高
20.某班同学布置板报,粘贴了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陈化成、邓世昌、左宗棠等人的照片,该板报反映的是(  )
A.英雄——反抗侵略 B.模范——维护边疆
C.先锋——创新制度 D.榜样——伟大工程
21.据统计,1875年《申报》对收复新疆的报道有19篇,1877年增至40篇,1880年增至177篇。1875—1877年,报道以战时消息居多。1879年后,围绕“海防与塞防”“收复伊犁”“新疆善后”等评论增多,且多刊于头版。这反映出(  )
A.民间舆论影响朝廷决策 B.收复新疆成为朝野共识
C.时人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D.清廷疏于海上防务建设
22.“万里出征, 抬棺死战, 驱外虏于西域, 民族第一功臣, 此左宗棠也。 ”材料中的“外虏”是指(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美国
23.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共不过2、3亿美元,此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据此判断,当时(  )
A.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B.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美国和日本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24.下图《“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25.1898年,《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这主要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  )
A.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 B.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
26.陈旭麓认为:“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说明戊戌变法运动(  )
A.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 D.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7.义和团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  )
A.具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B.以农民为运动主力
C.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D.具有盲目排外特点
28.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许多农民、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有参与习武,并加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危机逐渐缓和 B.时局影响社会风气
C.清朝统治秩序崩溃 D.新式学堂得到发展
29.如图反映了近代中国(  )
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 (部分)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维新变法开始兴起 D.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30.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他这么说是因为(  )
A.总理衙门的设立 B.外国势力控制了中国官员的选拔
C.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D.清王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妥协与斗争相交替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
太平天国诸多发明中最重要的一项,也许当数废除土地和财产的私有权。这项发明背后的精神是,所有上帝的子民都必须享有他的恩惠,免除匮乏,有田耕。有粮吃,有衣服穿,有钱花。要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就必须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如何理解“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4分)
根据材料二,归纳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4分)
(3)材料三中“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与哪一文献的颁布有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文献不能实现的原因。(4分)
32.康有为,戊戌变法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上,人们对他与维新变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2甲46名进士“康有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
——摘编自李周望《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
“康有为,字广夏,号更生,原名祖治,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
——摘编自赵尔翼《清史稿》
材料二
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人物 原因分析
康广仁(康有为之弟) 兄长(推行变法)规模太大,包揽太多,参与人员太少……皇上又无实权,变法如何能够成功?
徐中约 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
材料三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5月1日联合十八省举人上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但5月2日督察院以条约已盖皇帝玉玺印,无法挽回,却不收。”……当代学者茅海建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研究认为,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根据材料一,提取两则材料中关于康有为的相同信息。(2分)
根据材料二,挑选其中一位人物,概括其对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4分)
根据材料三,指出关于“公车上书”事件记述的矛盾之处,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哪种记述更为可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夷最初指我国古代东方部族,后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常带有贬义;近代前期,往往用来称外国或外国人。19世纪40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如著名思想家魏源在此时也称西方人为“夷”。随着中外交流的逐渐增加和各国政府的一再要求,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作以及前述著作再版时都将“夷”改作“洋”了。曾经的天朝上国变成了过去式,曾经的海外蛮夷也变成了诸国列强。
材料二
2013年,辽宁丹东在开发新港的清淤中发现水下有异常磁力显示,预测可能存在沉船。2014年,考古人员发现了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将其命名为“丹东一号”。
图1 图2 图3
甲午战争中沉没在此交战海域的战舰有:经远、致远、超勇等。 2015年,刻有陈金揆(时任致远舰大副)名字的望远镜出水。 2015年打捞出一批瓷片,拼出的瓷盘中心有两个篆字:“致”和 “远”。
材料三
及遇义和团之变,中国人竟用肉体和外国相斗,外国虽用长枪大炮打败了中国,但是见得中国的民气还不可侮,以为外国就是一时用武力瓜分了中国,以后还不容易管理中国,所以现在便改变方针,想用中国人来瓜分中国。 ——孙中山《国民会议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 时至近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依据材料一,写出近代前期对外国人称谓的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根据材料二判断“丹东一号”是北洋水师的哪一艘战舰?至少说出两点判断依据。(6分)
(3)根据材料三,综合孙中山和李大钊的态度评价义和团。(照抄材料不得分,4分)
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