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进贤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一第一单元;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每天3分,共72分)
1.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社会形态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下列选项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是( )
①原始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按劳分配劳动产品,任何人都没有特权
②奴隶社会:铁器工具的应用,发明文字,人类进入工业革命时代
③封建社会:农民依附于地主,但有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
④资本主义社会: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作坊,创造了巨大财富,人类社会进入新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在人类社会中,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是( )
A.氏族成员  氏族长 B.奴隶主阶级 奴隶阶级
C.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D.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
3.马克思在研究亚洲历史进程时发现,在某个阶段中,农村公社共同占有土地,分给社员耕种,不得自由转让,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关于这一历史阶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以氏族为生活的基本单位 B.农民占有少量的土地
C.出现脑力和体力劳动分工 D.劳动者可自由出卖劳动力
4.房山区有“人之源”的美誉,举世瞩目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北京人”穴居,从事狩猎和采集,依靠群体的力量进行着艰难的生存斗争。下列选项符合“北京人”时期特点的有( )
A.人们在劳动中平等互助,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B.铁制工具的使用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C.氏族首领们以强制手段解决氏族内部的问题
D.个体劳动盛行,贫富分化加剧,私有制形成
5.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堑壕成了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高耸入文明时代了。”这说明( )
A.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封建社会 B.新设防城市是埋葬氏族制度的根本原因
C.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D.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暴力机关开始出现
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元代张养浩的经典名句,一语道破了古代封建社会百姓的生活状态: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诗句中的百姓之苦缘于( )
A.封建制国家的发展主要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目的
B.地主占有全部土地迫使百姓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
C.封建社会中的百姓即使是生逢盛世也无法幸福生活
D.奴隶社会制度使百姓一直在痛苦的生活状态中挣扎
7.民谣是一定时期历史的反映,明朝时期流传一首歌谣,“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造成这首民谣中反映的社会现状的根本原因是( )
A.森严的等级制度 B.封建土地所有制 C.残酷的地租剥削 D.封建的君主专制
8.唐诗《海人诏》:“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指皇宫)中常满库。”该诗反映出在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下农民的艰苦生活。这从侧面表明( )
①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于奴隶社会 ②地主阶级无偿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③农民因没有人身自由依附于地主阶级 ④封建社会农民承受了繁重的地租和赋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由此可以推断出( )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命运
②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
③无产阶级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有组织地进行斗争
④存在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了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第一个全民免费医疗制度,美国通过了数百项涉及民权、税收、教育、医疗、就业、养老、消除种族歧视的政策。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上述措施主要在于( )
A.适当改善工人生活状况,从而一定程度缓解阶级矛盾
B.正确发挥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C.通过完善制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D.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11.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一部分工人“员工持股计划”。通过“员工持股”把劳动者变成资本工人,进行身份转化,使员工成为公司股东。“员工持股计划”( )
①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
②能够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③有利于调和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
④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的措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下图为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有学者认为三星堆是夏商周时期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之一。对这一时期理解正确的是( )
A.人们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B.统治阶级以收取地租作为主要的剥削方式
C.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已经产生 D.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广泛影响社会
13.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把资本主义第一次危机称为“多血症危机”,即由生产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马克思认为,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停滞这几个时期的顺序不断地转换,是资本主义工业生命中的规律。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总根源
③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④傅立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共产党宣言》指出,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容纳不了它所创造的财富,资本主义致使整个世界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太狭窄了,难以持续发展,资产阶级的生存不再同社会相容,将使得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陷入无尽的深渊中。由此可见( )
①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②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③资本主义的灭亡有其历史必然性
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以某一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而是综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它是( )
①唯物史观
②空想社会主义
③剩余价值学说
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阶级斗争愈发展和愈具有确定的形式,这种超乎阶级斗争的幻想,这种反对阶级斗争的幻想,就愈失去任何实践意义和任何理论根据。”这一观点说明空想社会主义者( )
①主张阶级调和,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②没有认识到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消灭资本主义社会
③看不到共产党的力量,没有找到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
④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弊端,没有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高一某班在学习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第二框题“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课题时,收集到如下事件。其中对应不正确的是( )
A.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C.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D.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石
18.“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剩余价值理论的价值在于( )
①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批判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
③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④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的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观点( )
①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现实基础
②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③揭露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④揭示了资本家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毛泽东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就一直没有动摇过。”毛泽东提到的这三本书中的第一本书就是《共产党宣言》。这是因为《共产党宣言》( )
①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②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
③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④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在世界社会主义遇到严峻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使社会主义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巨大成功说明( )
①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
②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③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④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这条路曲折又漫长,这条路风骤雨又狂,五百年的探索,五百年的理想,五百年的接力,五百年的拓荒……”社会主义发展历程跌宕起伏、气势恢宏,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从未止步。下列对社会主义发展史描述正确的是( )
①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②巴黎公社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飞跃
④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孕育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江西人民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支援红军战略转移等做出巨大牺牲与贡献。这说明江西人民( )
①始终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推动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③发扬了不畏牺牲、团结奋斗的革命斗争精神
④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原因在于( )
①始终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进改革开放
②坚持剩余价值理论的实践运用,通过资本要素市场化激发经济活力
③科学把握《共产党宣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守共产主义理想
④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二、主观题(共3题,共28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共13分)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考察明朝的经济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他在《钱粮论》中“夫凶年而卖其妻子者,禹汤之世所不能无也;丰年而卖其妻子者,唐宋之季所未尝有也……今来关中,自鄠以西至于岐下,则岁甚登,谷甚多,而民且相率卖其妻子。”这说明明朝经济出现了新的问题——在荒年之时,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售自己的妻子儿女;然而在丰年之时,这种现象依然存在着。按理来说,丰年之时,农民的收成很好,衣食应该不成问题,为什么他们还是被迫出售自己的妻子呢
其实,这种奇怪的现象在唐朝中期也有人提及过,例如李绅的《悯农》里就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在统治者励精图治、劝课农桑的背景下,全国的大部分土地都得到了耕种,然而可怜的农夫却依然会因冻饿而死。
结合材料,(1)运用“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知识,简要说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6分)
(2)试分析为什么农民在丰年还是被迫出售自己的妻子儿女。(7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共8分)
材料一 经济危机通常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材料二 社会主义运动是在几次世界大变局中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既创造过多次辉煌的胜利,也经历过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样的挫折和失败,但总体来看,其在历史的坐标上留下的是一条上行的曲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科学社会主义集中到一点,就是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1)结合材料一,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和根本原因。(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中的严重曲折。(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共7分)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这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其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同时宣告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登上政治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作出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
结合材料,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知识,概括《共产党宣言》三方面的理论。
试卷第4页,共4页
高一年级政治学科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A D A B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A D C A D D A C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C C A C
1.D
【详解】①: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平均分配产品,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分配的基本原则,①错误。
②:奴隶社会中,铁器工具开始应用,发明了文字,但是人类进入工业革命时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②不选。
③:在封建社会,农民依附于地主。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有自己的劳动工具,③正确。
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作坊,创造了巨大财富,人类社会进入新阶段,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B
【详解】B:阶级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形成的。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导致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逐渐确立,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对立的社会形态,所以在人类社会中,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B正确。
A:氏族成员与氏族长尚未形成明确的阶级对立,A排除。
CD:地主与农民、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属于更晚出现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关系,CD排除。
故本题选B。
3.A
【详解】A:农村公社共同占有土地,分给社员耕种,不得自由转让,基本实现自给自足。这一历史阶段是指原始社会时期,这一时期以氏族为生活的基本单位,A符合题意。
B:农民占有少量的土地是指封建社会,B不符合题意。
C:出现脑力和体力劳动分工是指奴隶社会,C不符合题意。
D:劳动者可自由出卖劳动力是指资本主义社会,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4.A
【详解】A:周口店北京人依靠群体的力量进行着艰难的生存斗争,由此可推知,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在劳动中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A符合题意。
B:铁制工具的使用是封建社会,材料是原始社会,B排除。
C: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体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氏族长负责处理氏族日常的内部事物,他没有强制手段,全靠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威望解决氏族内部的问题,C说法错误。
D:材料体现的是原始社会早期,而该选项描述的情况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5.D
【详解】A: 城市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不是封建社会,A不选。
B:埋葬氏族制度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B不选。
C: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不可以调和,但是统治阶级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缓和二者的矛盾,C不选。
D:“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堑壕成了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高耸入文明时代了。”,这里的“高峻的墙壁”本质上指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暴力机关,D正确。
故本题选D。
6.A
【详解】A:“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元代张养浩的经典名句,一语道破了古代封建社会百姓的生活状态。出现百姓之苦是因为封建国家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平民百姓是被统治对象,因此遭受各种压迫和剥削之苦,A符合题意。
B:地主拥有绝大部分土地,不是全部土地,B说法错误。
C:封建社会中的百姓即使是生逢盛世也无法幸福生活是对材料的概括,与设问不构成因果关系,C不符合题意。
D:材料强调的是封建社会,不是奴隶社会,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7.B
【详解】“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民谣反映的是封建社会时期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
B: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土地,屈服于地主阶级的奴役,B正确。
AD:封建的君主专制、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表现或产物,不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根本原因,AD排除。
C: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不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根本原因,C排除。
故本题选B。
8.C
【详解】①:材料说明封建社会农民承受了繁重的地租和赋税,没有涉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于奴隶社会,①不符合题意。
②④:海人没有家,天天在海船中居住。他们每天都要出海去采撷珍珠,杀象取牙来缴纳赋税。险恶的波浪翻涌连天,道路全被高山阻隔。皇宫中的珍珠、象牙常常堆满府库。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封建社会农民承受了繁重的苛捐杂税,而地主因为拥有生产资料可以无偿占有农民的大部分劳动成果,②④符合题意。
③:封建社会的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9.A
【详解】①②: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由此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命运,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①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未涉及到共产党的领导,③不符合题意。
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0.A
【详解】A: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和完善福利制度,主要是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工人生活,缓解阶级矛盾,A正确。
B:材料与上层建筑无关,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B表述错误。
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不选。
D:上述措施也不会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D不选。
故本题选A。
11.C
【详解】①:“员工持股计划”,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剥削关系,①说法错误。
②:“员工持股计划”,能够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②符合题意。
③: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不能调和,该措施可以缓和矛盾,③说法错误。
④:“员工持股计划”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的措施,④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C。
12.C
【详解】C:三星堆是夏商周时期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之一,这一时期处于奴隶社会,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已经产生,C正确。
A:“人们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之一,A不符合题意。
B:“统治阶级以收取地租作为主要的剥削方式”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剥削,B不符合题意。
D:“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广泛影响社会”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3.A
【详解】①②: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停滞这几个时期的顺序不断地转换,是资本主义工业生命中的规律,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会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是经济危机的总根源,①②正确。
③:材料涉及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排除③。
④:傅立叶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由生产过剩引起,但并未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4.D
【详解】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①错误。
②:材料未涉及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②与题意无关。
③:“资产阶级的生存不再同社会相容,将使得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陷入无尽的深渊中”表明随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加剧,资本主义的灭亡成为一种历史必然,③正确。
④:“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容纳不了它所创造的财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太狭窄了,难以持续发展,表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将不可避免地尖锐化。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5.C
【详解】①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①③排除。
②④: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两者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②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6.A
【详解】①②:“阶级斗争愈发展和愈具有确定的形式,这种超乎阶级斗争的幻想,这种反对阶级斗争的幻想,就愈失去任何实践意义和任何理论根据”,说明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阶级调和,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没有认识到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消灭资本主义社会,①②说法正确。
③: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而非共产党的力量,③说法错误。
④:空想社会主义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7.D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
A: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巴黎公社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D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8.D
【详解】①②:唯物史观批判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①②错误。
③④: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9.A
【详解】①: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这就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辩证关系认识的基础之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找到了现实的、基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①正确。
②:题干中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观点只是强调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在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变更,并没有直接体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全部内容,不能直接等同于使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②排除。
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寻找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实际上揭露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③正确。
④: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题干观点主要围绕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原因在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变更,没有涉及对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这一秘密的揭示,④排除。
故本题选A。
20.C
【详解】②③:毛泽东的论述讲的是《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指出之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它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②③正确。
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①排除。
④: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新纪元,④错误。
故本题选C。
21.C
【详解】②③:中国共产党人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使社会主义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巨大成功说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也说明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②③符合题意。
①: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但与材料的主旨不相符,①不符合题意。
④:“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的表述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22.C
【详解】①: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①排除。
②: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②错误。
③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3.A
【详解】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江西人民为革命作出巨大牺牲与贡献,从江西人民在革命中的种种行动可以看出其对党的拥护,始终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①正确。
②: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不符合题意。
③:江西人民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支援红军战略转移等作出巨大牺牲与贡献,由此可见,江西人民发扬了不畏牺牲、团结奋斗的革命斗争精神,③正确。
④: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4.C
【详解】①: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进改革开放,通过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这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①正确。
②: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秘密,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坚持剩余价值理论的实践运用,②错误。
③:《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这一规律,坚守共产主义理想,这为党在百年奋斗中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定的方向指引,③正确。
④:“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不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④错误。
故本题选C。
二、主观题(共28分)
25题共13分。
(1)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6分)
①封建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2分)
②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2分)
③农民除缴纳地租外,剩余的劳动产品归自己支配,有了生产积极性,社会生产得到发展。(2分)
(2)原因:(7分)
①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1分)
②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2分)
③地主阶级通过收取地租奴役,放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各种徭役等来剥削农民。(2分)
④在荒年时,产品歉收,农民为了交租税,只得变卖妻子;在丰年时,因产品过多,导致价格跌落,用很多的产品只能换到很少的货币,依然交不起租税,又得变卖妻子。(2分)
26.总分8分。
第(1)问2分。
基本特征:生产过剩。(1分)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1分)
第(2)问6分。
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3分)
②从社会主义的实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3分)
27.《共产党宣言》:共7分。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2分)
②《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2分)
(如具体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策略原则,则给3分)
③《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2分)
答案第8页,共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