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华东师大三附中 2026-2026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
高三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
1.按要求填空。
(1) ,流血漂橹。(贾谊《过秦论》)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使用互文的手法,对《庄子》中“齐物”思想和自然生命观提出反对的句子是:“ , ”
(3)屈原善喻,在《离骚》中,他以鸷鸟自喻,以彰显个人之道,又以方榫与圆孔表明不同道者难以相融的道理,使宏大的道理寻常化,使艰深的政治问题易感易知,尽显其文思之巧。《屈原列传》史,司马迁通过两组对比,高度评价了原这种写作特点,这句话是“ , ”。
2.按要求选择。
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伦理治理需( ),仅仅依赖制度和机制是远远不够的,既要构建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更需要培育人类的AI科技素养和责任意识。 , 。 , , 。
(1).下列成语填入文章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釜底抽薪 B.纲举目张 C.当仁不让 D.标本兼治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还要重视心的培育
②尽管未来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
③但永远不要忘记人类才是真正的责任者
④这种培育不能仅停留在科技伦理知识的学习上
⑤始终肩负着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的重任与使命
A.①③②⑤④ B.④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①⑤ D.⑤③④②①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吗?
①贾雨村与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组对比鲜明的人物。从身份上看,他们一个是做了朝廷命官的读书人,一个是大字不识的普通村妇,他们都受恩于贾家。不同的是,贾家失势时,一个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一个却冒着生命危险让巧儿躲过大难。这种极化的对比应了明代曹学佺的一副对联: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②屠狗辈每仗义,读书人多负心,这句话是对生活的精准提炼与概括吗?有无数的知识分子讲道义、重感情,如屈原、范仲淹、谭嗣同等。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天祥。他为什么能够毅然赴死?“辛苦遭逢起一经”,就是因为自小读圣贤书,书中的知识、道理养育了他,滋养了他的民族大义、报国情怀。同时,也有很多屠狗辈并不仗义,比如《水浒传》里的镇关西欺男霸女,是屠狗辈中的一个恶人。可见,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种说法并不具有全面性。“每从”与“多是”可能也没有做精确的统计,没有数据的支撑,以偏概全,并不精准。“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是一个伪命题。
④首先,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道义的缺失与流失在知识分子身上得到更多的体现。读书人的社会身份变化多,跨度大,这期间经历的诱惑很多,在诱惑面前,往往会忘记大义。在读书人的文化中,也有一些容易引人进入歧途的思想、观点与方法,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观,“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是非观,“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的经权论。特别是经权的方法论,容易为一些负义者提供自我辩解的理论支撑。在非常之时,按正常的仁、义、礼、智、信的原则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采取变通的办法,这种“临时之宜曰权”。这些庸俗哲学的思想,对读书人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我们的一些底层人士,所谓的屠狗辈,他接受的教育很单纯,受到的诱惑比较少,他的思想观念中也没有那么多的权变,对朴素的大义看得更重,守得更紧。
⑤当然,屠狗辈中也有负义者,但为什么创作与传播这一主题的文人们没有把屠狗辈中的负义作为重点鞭挞的对象呢?这牵涉到读书人在中国社会的独特地位与社会大众对文人的定位。作为以读书人为基础的士这一阶层,被赋予极高的社会评价与社会期待。当人们发现被寄予厚望的读书人也有道义的不足时,就会产生失望。而重托又会把这种失望放大,可谓对读书人爱之深,恨之切,托之重,责之重。
⑥另外,在人们看到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同时,为什么提出相对应的“仗义每从屠狗辈”呢?这也是读书人忧患意识的体现,是对社会知识精英阶层道义缺失与流失的拯救。所谓“礼失求之于野”,这种野,就是在乡野之间,在普通的老百姓之间。“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二者之间并不完全是一种并列的对比关系,更是期盼一类人对另一类人的拯救。古代文人面对着一些读书人礼义的缺失,感到痛心与无奈。怎样来补救?他们眼光向下,向普通人学习,用屠狗辈的仗义来拯救读书人的负心与负义。
⑦我们不要抱怨社会对读书人求全责备,也不要抱怨文人的偏激自污。创作者对读书人负义的悲叹,传播者对这种表述的赞同,是知识人的自我批判、自我警醒与自我救赎。
(根据崔海教同名文章删改)
3.下列有关“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针对贾与刘二人的极化对比,曹学佺写下了此联。
B.此联以简洁的语言对生活予以精准的提炼与概括。
C.此联以偏激自污的方式呈现文人严格的自我要求。
D.此联在广泛、长久的传播过程中一直未受人质疑。
4.如果将下列名言放入相关语段作为论据,不合适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第④段: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
C.第⑤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D.第⑥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底层人士如受诱惑,也会改变大义观念。
B.经权论作为庸俗哲学思想没有积极意义。
C.读书人无法通过内部途径实现自我拯救。
D.现代知识阶层仍需要铭记坚持道义使命。
6.第②段对“屠狗辈每仗义,读书人多负心”的反驳是否充分,请加以分析。
7.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五婶的天空
安晓斯
①歇罢晌,五婶刚从沙发上坐起身,就听见院子里传来老母鸡“咯咯哒、咯咯哒”的叫声。
②五婶就知道那只黄花母鸡又在西墙根的麦秸垛下嬎(fàn,北方话,禽类下蛋)蛋了。
③龟孙王八蛋,杀吃都不亏的东西,窗台上垒好的鸡窝不进,就相中那麦秸垛了。五婶嘴里骂着,顺手便从麦秸垛里摸出一枚热乎乎的鸡蛋。
④五婶已经攒了三筐土鸡蛋了,停几天她就会骑上三轮车到镇上的快递点,分别寄给远在外地的儿子大贵、二贵和三贵。
⑤三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好几年都没回过家了。刚开始,五婶老两口还在老家帮着照看年幼的孙子孙女。后来,老两口又分别到儿子打工的城市帮着照看。再后来,孙子孙女都在儿子们打工的城市上学了,也用不着照顾,他们就回到了老家沁水湾。
⑥现在,种地都用机械,自家那几亩地种种收收不用太费工夫。五婶老两口闲不住,就在自家老院和三个儿子的小院种上各种蔬菜,还有花生、红薯、丝瓜、梅豆、葫芦、瓜蒌等。四个小院子,一年四季,有红有绿,老两口每天薅(hāo拔除)薅草、浇浇水、上上肥,热热闹闹,满心自在。菜多吃不完,除了送给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五叔就骑了三轮车到集市上叫卖,挣钱多少不说,就图个有人说话、心情舒畅。
⑦今天没风四亮,暖暖和和,晨练回来的五叔喝了一大碗南瓜玉米糊涂粥,吃了两张软面汁青菜饼。抹抹嘴,漱漱口,抽了一袋烟,五叔对五婶说,赶紧洗洗涮涮、拾掇拾掇,咱到老大家那小菜园里薅草。
⑧孩子们的小院子都在村南,是十多年前村里规划的宅基地。几年前,三个儿子商量着都拆了旧房,盖起了漂亮的二层小楼,齐刷刷、大亨亨一模一样的街门,墙上粘着白瓷片,门头挂着红灯笼。村里人都眼气极了,连声夸赞老两口仨儿子有出息、太能耐。老两口是掩不住嘴笑、挡不住心甜。
⑨这老俗话说,孩儿小看爹娘,人老看孩子,庄稼人的观念是老辈人传下来的,那理儿可有得说道了。五婶就感觉自己的天空畅畅亮亮、阔阔绰绰,心里头咋就恁舒服了。
⑩薅了草、浇了水,老两口就坐在老大院子里晒太阳,躺在竹椅子上看五彩斑斓的天空。五叔照例拿了笔和纸爬在小木桌上,说吧,咋写?五婶就说说、停停、笑笑,半晌功夫,信就写好了。看到五叔在信封上写好地址,五婶就把信折叠好装进去,收起来放进屋里的一个纸箱里。这是写给大贵的第178封信了。
晌午的时候,老两口做了鸡蛋酸汤面条,炸了几个蒸馍片,吃得滋滋润润。明天,去老二家写信。五叔就点点头,都听你的。
如水的时光匆匆过去,平平静静,无声无息,老两口每天除了到儿子的小院里种菜,十天半月就会给儿子写封信,都存放在孩子们家里,也不寄走。都是心里头的大实话,想儿子儿媳了,想孙子孙女了,院里种啥菜了,地里种啥庄稼了,村里发生啥稀罕事了,玉堂妈快70岁了,也到村中心的舞台上唱戏了,啥都写。写罢了,存下了,心里可畅快了,五婶就感觉自己的天空更亮堂了。
收罢秋,西街的铁柱在村东办起了一家饲料厂,死缠活缠着非让五叔去当门卫,管吃管住每月给2000块钱工资。五婶想了想,同意了。
五叔蹲在菜园里,边薅草边说,往后写信咋办?真不中,你用手机给孩子们打电话吧?
孩子们下班了会打电话来,咱没事打啥电话?你个死脑筋、硬头虫,要写信了,我不会去饲料厂找你。拿着当门卫的钱,写着咱自己的信,不中?五婶笑笑,就把铺盖卷塞给了五叔。
往后的日子,五婶就自己在院子里种种菜、薅薅草、浇浇水,上上肥。累了,就躺在院子里的竹椅上,看看蔚蓝的天空,看看翩飞的白云。毕竟年纪大了,有时候,还是克制不住地想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实在太想了,就掉一点泪,再咬咬牙擦干净了。
闲下来的时候,五叔和五婶还是会唉声叹气。五婶就说,咱俩老东西,净瞎操心,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孙子孙女都在外地上学,都好着哩。咱把身体弄好了,健健康康、泼泼实实的,不给孩子们找麻烦,比啥都强。
转眼就到了农历腊月三十,乡村的年味伴着长长的思念还是让五叔和五婶有了重重的心思。
无雨无雪的寒冬,草也枯黄,风也凛冽。
半下午的时候,五婶和西邻居的七嫂都穿着大棉袄、大棉鞋、裹着厚围巾,戴着棉手套,站在村头的沁水河边,等着远在外地的孩子们回来过年。
七嫂抹了一把泪。她告诉五婶,你说说,这城里的小孩子常年不见咱可真不中!俺家老头子外出办事路过省城去儿子家看看,问俺那小孙子想不想奶奶。你知道俺那小孙子咋说,奶奶是动画片里的变形金刚吗?把俺家老头子气得呀……
五婶的心倏地疼了一下,张张嘴没啥说,双眼直直地看着远方的天空。空旷深邃、浩渺无垠的蓝天上,一片片一层层五彩斑斓的云朵在蠕动,静静地变幻着神秘的舞姿。泪眼模糊中,五婶有些恍恍惚惚,倏地就看见三个儿子都带着媳妇和孩子从村外走来。
“砰”的一声响,不知谁家的一柱烟花窜上了天。五婶这才想起,早已捏好了五锅排饺子,就等着下锅煮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04期)
8.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语言特色。
9.分析第⑩段和第 段描写五叔和五婶看天空的场景的作用。
10.尾段提到“‘砰’的一声响,不知谁家的一柱烟花窜上了天。”分析作者的深意。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桃源 ·赠卢长笛
宋 吴文英
沙河塘上旧游嬉。卢郎年少时。一声长笛月中吹。和云和雁飞。
惊物换,叹星移。相看两鬓丝。断肠吴苑草萋萋。倚楼人未归。
12.下列对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记叙了作者与友人卢长笛年少时一同嬉戏交游的场景。
B.下片虚实结合,惊叹物是人非,表达壮志难酬的感伤无奈。
C.作者运用对比,将欢乐与哀愁并置,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D.作品语言精炼,音律和谐,展现了作者对诗词格律的精通。
13.有批评家认为吴文英词“意象幽深,寄托遥深”,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这首作品加以评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尹师鲁墓志铭
宋·欧阳修
①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②师鲁少举进士及第。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师鲁虽用怀敏辟,而尤为经略使韩公所深知。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
③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自西兵起,凡五六岁,未尝不在其间,故其论议益精密,而于西事尤习其详。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④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有删节)
14.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或多其材能( ) (2)师鲁虽用怀敏辟( )
15.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或推其文学( )
A.推选 B.推重 C.推究 D.推测
(2)将吏有违其节度者( )
A.节制 B.指挥 C.法则 D.约束
16.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
17.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
18.分析第③段中人们“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的原因。
19.第①段作者说尹师鲁“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这在第②段和第④段中均有体现,但内涵同中有异,请加以分析。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之学业、文章、行事烈烈有称者,虽前古而生,孰不愿与之游?恨乎己之后时而出也!同世而偕立,并能而齐名,则反有不相识相知者,亦有识而不知者。吾观乎斯二者,经史子集之中,或绝言而不相谈,或曾言而不相周。有之多矣。吾静思之,未尝不为惜,是夫当时力不相及者乎?是夫当时义不相宾者乎?因而诲人,吾所以异是于世矣。乃作此亭在东郊,厥有意乎?命曰“来贤”也,吾欲举天下之人,与吾同道者,悉相识而相知也。有能闻于吾,欲信而来于是也;有未闻于吾,欲知而来于是也;有先达于吾者,吾欲趋而来于是也;有后进于吾者,吾欲诱而来于是也;有务胜于吾者,吾欲让而来于是也;有推退于吾者,吾欲尊而来于是也。呜呼!若曰予将来贤之徒于人,人将来贤之名于予者,吾又非斯志也。盖俗夫是亭也,不独如前言而已耳,亦将化今而警古矣。
(柳开《来贤亭记》节选)

何世不生才,何才不资世!天下雄伟英豪之士,未尝不延颈待用,而每视人主之心为如何。使人主虚心以待之,推诚以用之,虽不必高爵厚禄而可使之死,况于其中之计谋乎!人主而有矜天下之心,则虽高爵厚禄日陈于前,而雄伟英豪之士有穷饿而死尔,义有所不屑于此也。夫天下之可以爵禄诱者,皆非所谓雄伟英豪之士也。陛下勿以其可以爵禄诱,奴使而婢呼之。天下固有雄伟英豪之士,惧陛下诚心之不至而未来也。
(陈亮《论开诚之道》节选)
20.下列对两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援引经史子集,以彰显贤者的博学多才。
B.甲文结尾强调“化今而警古”,表达了复古主张。
C.乙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强调君主不能恃才傲物。
D.乙文认为会被物质利益所吸引的并非真正的贤者。
21.赏析甲文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2.甲乙两文皆论人才招揽,请结合文体特点比较两文在章法上的差异。
五、作文
25.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奋斗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还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试卷第8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伏尸百万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1).D (2).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结合原文“仅仅依赖制度和机制是远远不够的,既要构建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更需要培育人类的AI科技素养和责任意识”可知,语境重在强调伦理治理不仅需要制度机制,还需培育人类素养,需二者并重(兼顾)。
A.“釜底抽薪”,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强调彻底解决问题,并未体现兼顾。
B.“纲举目张”,指提起大网的总绳一撒,所有的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主要环节,就可带动一切。强调抓住关键带动全局,与“兼顾”矛盾。
C.“当仁不让”,原义是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强调主动承担,与语境无关。
D.“标本兼治”,对事物的表象和本质方面的问题都进行治理。也指医者在治疗中采取治标兼治本的手段。可以体现二者兼顾,符合语境。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观察所给句子,“这种培育不能仅停留在科技伦理知识的学习上”和“还要重视心的培育”,都是强调培育内容,且“不能仅……还”构成递进关系,语意连贯,所以④后应紧跟①,可排除AD;
“这种培育不能仅停留在科技伦理知识的学习上”放在首位,紧承上文“科技素养和责任意识”;同时,根据标点符号,前两个句子构成了个完整的层次,即④①。可排除C。
故选B。
3.C 4.D 5.D 6.认为论证充分的理由:
(1)举出反例论证其不全面;
(2)分析读书与坚持道义之间的因果联系,论证读书人守道义的必然性;
(3)指出其缺少数据支持,从证据源上反驳。
认为论证不充分的理由:
(1)反驳的点是“都”与“全”(全面性),但对联说的是“每(常)”与“多”(广泛性);
(2)所列举的读书人的反例并不能代表整个读书人阶层;
(3)自己也没有统计仗义与负心的人群比例数据。 7.先以贾与刘的对比引出“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一论题。
然后以列反例、析因果、疑数据等方式,指出这是伪命题。
最后提醒知识阶层理解和重视这一命题。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A.错误。原文是“贾雨村与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组对比鲜明的人物……这种极化的对比应了明代曹学佺的一副对联”,并非针对贾与刘二人的极化对比曹学佺才写下此联。
B.错误。文中提到“‘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种说法并不具有全面性……没有数据的支撑,以偏概全,并不精准”,说明此联不是对生活的精准提炼与概括。
C.正确。根据“创作者对读书人负义的悲叹,传播者对这种表述的赞同,是知识人的自我批判、自我警醒与自我救赎”可知,此联以偏激自污的方式呈现文人严格的自我要求。
D.错误。文中说“在广泛、长久的传播进程中,很少有人提出疑义”,并非一直未受人质疑。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错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的是个人在不同境遇下的行为准则,与第⑥段中论述的用屠狗辈的仗义来拯救读书人的负心与负义这一内容无关。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错误。根据原文第④段“而我们的一些底层人士,所谓的屠狗辈,他接受的教育很单纯,受到的诱惑比较少,他的思想观念中也没有那么多的权变,对朴素的大义看得更重,守得更紧”,只是说底层人士受诱惑少,对大义守得紧,但不能由此推断出底层人士如受诱惑就一定会改变大义观念。
B.错误。由第④段“特别是经权的方法论,容易为一些负义者提供自我辩解的理论支撑……这种‘临时之宜曰权’。这些庸俗哲学的思想,对读书人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可知,经权论有负面影响,但不能绝对地说它没有积极意义,说法过于绝对。
C.错误。根据第⑦段“创作者对读书人负义的悲叹,传播者对这种表述的赞同,是知识人的自我批判、自我警醒与自我救赎”可知,读书人是可以通过内部途径实现自我拯救的。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认为论证充分的理由:
(1)文中提到“有无数的知识分子讲道义、重感情,如屈原、范仲淹、谭嗣同等。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天祥”以及“也有很多屠狗辈并不仗义,比如《水浒传》里的镇关西欺男霸女”,通过列举读书人和屠狗辈中不同的例子,说明“屠狗辈每仗义,读书人多负心”这种说法不全面。
(2)文中指出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就是因为自小读圣贤书,书中的知识、道理养育了他,滋养了他的民族大义、报国情怀”,分析了读书对培养读书人道义的作用,从而论证读书人守道义的必然性,反驳了“读书人多负心”的观点。
(3)文中提到“‘每从’与‘多是’可能也没有做精确的统计,没有数据的支撑,以偏概全,并不精准”,从证据源的角度指出该说法的不合理性。
认为论证不充分的理由:
(1)第②段反驳时主要强调“全面性”,而对联中“每从”“多是”强调的是一种广泛性,反驳的角度与对联本身的含义有偏差。
(2)文中列举了屈原、范仲淹、谭嗣同、文天祥等讲道义的读书人以及贾雨村等负心的读书人,但这些例子不能涵盖整个读书人阶层,无法完全说明“读书人多负心”这一观点的错误。
(3)文章在反驳时指出原说法没有数据支撑,然而自身也没有通过统计数据来进行更有力的反驳。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先引出论题:“贾雨村与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组对比鲜明的人物……这种极化的对比应了明代曹学佺的一副对联: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通过贾雨村与刘姥姥的对比引出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一论题。
接着反驳论题:“有无数的知识分子讲道义、重感情,如屈原、范仲淹、谭嗣同等”“同时,也有很多屠狗辈并不仗义,比如《水浒传》里的镇关西欺男霸女,是屠狗辈中的一个恶人”“他为什么能够毅然赴死?……就是因为……”“没有数据的支撑,以偏概全,并不精准”,以列反例、析因果、疑数据等方式,指出这是伪命题。
最后提醒呼吁:“我们不要抱怨社会对读书人求全责备,也不要抱怨文人的偏激自污……是知识人的自我批判、自我警醒与自我救赎”,提醒知识阶层理解和重视这一命题。
8.①此句语言通俗、口语化,充满了生活气息,如“龟孙王八蛋”“杀吃”等词语,传达出五婶对黄花母鸡不进鸡窝而偏在麦秸垛下嬎蛋的愤怒、无奈之情,展现出五婶勤俭持家的特点。
②“窗台上垒好的鸡窝不进,就相中那麦秸垛了”这种表述具有浓郁的乡村生活特色和地方色彩,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真实,使故事背景更具画面感。 9.①天空是乡村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展现了乡村宁静、开阔、美好的生活场景,烘托出五婶五叔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②天空象征着五婶心中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希望,她看着天空,心中装满对子女的思念,也蕴含着对家庭团圆的期盼,推动了情节发展,为后文春节盼儿归的情节埋下伏笔。 10.
①内容:描绘了腊月三十乡村烟花升空的场景,增添了过年的热闹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乡村过年的独特气息。
②人物心理:烟花升空打断了五婶的幻想,从她恍惚中看到家人归来的虚幻场景回到现实,暗示了五婶对家人团聚的极度渴望以及幻想破灭后的失落。
③结构:承接上文五婶在村头等待孩子归来的情节,同时为下文五婶想起捏好的饺子准备下锅做了铺垫,使文章情节衔接自然。
④主旨:烟花代表着过年的喜庆,与五婶等待子女归来的期盼形成对比,更深刻地凸显了留守老人在佳节时渴望子女陪伴的主题,引发读者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 11.
①展现乡村老人孤独困境:五婶等老人子女长期在外打工,他们虽以劳作、写信充实生活,却难掩对子女的思念,真实展现乡村老人留守的孤独现状,呼吁社会关注其情感需求。
②彰显父母对子女的深情:五婶攒土鸡蛋寄给子女、和五叔写信诉说生活点滴,这些细节生动体现老一辈对子女深沉的爱与思念。即便相隔千里,老人依然默默付出,用行动守护亲情,诠释了父母之爱的无私与深厚。
③展现老人的坚韧乐观品格:面对子女不在身边的生活,五婶和五叔积极应对,通过种地、打理小院等方式自给自足,还在写信等日常中寻找乐趣。他们体谅子女、不添麻烦,展现出传统中国农民质朴、勤劳、坚韧的精神品质。
④引发社会对老人精神关怀的重视: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留守老人的生活与情感,具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它呼吁社会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群体,重视老人的精神需求,给予他们更多陪伴与关怀,让老人感受到温暖与尊重。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五婶和五叔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农村老人的孤独与对子女的深切思念。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尤其在描写五婶看天空的场景时,通过天空的变幻来象征她内心的情感波动。文章结尾的烟花声,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氛围,也暗示了老人对团圆的渴望。整体上,文章深刻反映了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语言特色的能力。
①“龟孙王八蛋”“杀吃”这类方言粗语,生动展现出五婶发现母鸡总在麦秸垛下下蛋时又气又无奈的情绪,凸显出五婶勤俭持家、对生活细节较真的性格特点。
②“窗台上垒好的鸡窝不进,就相中那麦秸垛了”的表述充满乡土气息,将乡村生活场景原汁原味地呈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农家小院,感受到浓郁的生活真实感。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①天空作为乡村自然环境的重要元素,描绘出宁静、开阔的乡村生活图景。第⑩段中五彩斑斓的天空,烘托出五叔五婶劳作后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第 段里蔚蓝天空与白云,则展现出五婶独自生活时表面平静、内心却暗藏思念的生活场景。
②从原文第⑩段和第 段描写看天空的描写可知,天空成为五婶情感的寄托。无论是与五叔共同写信时看向天空的满足,还是五叔离开后独自凝望天空的孤寂,都暗示着她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对家庭团圆的期盼。这种情感贯穿始终,为后文第 段五婶在腊月三十急切盼望子女归来的情节埋下伏笔,推动故事发展。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内容:根据原文尾段“‘砰’的一声响,不知谁家的一柱烟花窜上了天”,可知,作者通过描写烟花升空,瞬间营造出腊月三十乡村过年的热闹喜庆氛围,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节日气息,与前文清冷的等待场景形成对比,丰富文章的画面感。
②人物心理:结合前文“泪眼模糊中,五婶有些恍恍惚惚,倏地就看见三个儿子都带着媳妇和孩子从村外走来” 以及尾段内容,可知,烟花的声响打断了五婶的幻想,将她从虚幻的团圆场景拉回现实。暗示出五婶对家人团聚的强烈渴望,以及幻想破灭后的失落与无奈,进一步刻画人物心理。
③结构:此句承接第 段中五婶在村头等待孩子归来的情节,同时引出下文“五婶这才想起,早已捏好了五锅排饺子,就等着下锅煮了”,自然衔接故事发展,使文章情节过渡流畅,结构完整。
④主旨:从全文来看,烟花的喜庆与五婶孤独等待的身影形成鲜明反差,根据文章围绕留守老人生活的叙述,可知这一描写更深刻地凸显出留守老人在佳节时对子女陪伴的渴望,深化了文章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主旨,引发读者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
11.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本意蕴、分析主题的能力。
①展现乡村老人孤独困境:文中五婶的三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好几年没回家,孙子孙女也在外地城市上学,五婶老两口独自回到老家。尽管他们通过劳作、给儿子写信等方式充实生活,但在一些细节中,如五婶“有时候,还是克制不住地想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实在太想了,就掉一点泪”,以及五婶和七嫂在村头等待孩子回来过年的情节,都深刻地表现出他们内心对子女的深深思念,真实地反映出乡村老人留守的孤独现状,从而呼吁社会关注这一群体的情感需求。
②彰显父母对子女的深情:五婶攒了三筐土鸡蛋,准备寄给远在外地的儿子们,她和五叔还经常给儿子写信,信中写的都是家里的琐事、对子女的思念等。这些细节生动地体现了老一辈对子女那种深沉的爱。即使子女不在身边,相隔千里,他们依然通过这些方式默默付出,用实际行动守护着亲情,充分诠释了父母之爱的无私与深厚。
③展现老人的坚韧乐观品格:五婶和五叔面对子女不在身边的生活,没有一味地抱怨和消沉。他们在自家和儿子们的小院里种各种蔬菜和农作物,通过种地、打理小院等方式实现自给自足,让生活过得充实而热闹。并且在写信等日常活动中寻找乐趣,还互相安慰,体谅子女,不给子女添麻烦。这些都展现出传统中国农民质朴、勤劳、坚韧的精神品质,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孤独。
④引发社会对老人精神关怀的重视: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从五婶和五叔的日常生活、情感变化等多个方面,描绘了留守老人的生活与情感世界。这种描写具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它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现状,从而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这一群体,重视老人的精神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与关怀,让老人在晚年能够感受到温暖与尊重,使他们的精神世界不再孤独。
12.B 13.示例一:
“意象幽深,寄托遥深”在这首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词中通过对笛声、月色、云雁、芳草等意象的组合,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离别的感伤以及身世漂泊之感。作品意境深远,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展现了吴文英词的艺术魅力。
示例二:
“意象幽深,寄托遥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吴文英词作的艺术特色,但并不完全适用于这首作品。这首作品中的意象,如笛声、月色、云雁、芳草,虽然优美,但并未达到“幽深”的程度,并不隐晦曲折:作品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离别的感伤以及身世漂泊之感。对于批评家的观点,我们可以持保留态度,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导语】这首《醉桃源·赠卢长笛》以今昔对比为脉络,上片追忆年少游嬉、月下吹笛的疏狂,下片转入“鬓丝”“断肠”的暮年悲慨。吴文英以“云雁”意象勾连时空,用“草萋萋”暗喻离愁,在精严格律中完成从轻快到沉郁的情感转换,确见“幽深遥深”之致。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虚实结合”“表达壮志难酬的感伤无奈”错误,下片“惊物换,叹星移。相看两鬓丝”实写时光流逝、年华老去;“断肠吴苑草萋萋。倚楼人未归”是实写眼前凄凉之景,也未体现壮志难酬的感伤,更多是抒发物是人非的惆怅。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示例一:“意象幽深,寄托遥深”在这首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词中运用了多个意象来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笛声”这一意象,既代表了友人卢长笛的技艺,承载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月下吹笛的场景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月色”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与笛声相呼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云雁”则有自由、高远的意味,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漂泊。“芳草”茂盛象征着时间的推移,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愁苦和对友人未归的思念。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空灵悠远且略带哀愁的意境,作者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回忆年少时与卢长笛的交游,如今两鬓斑白,友人未归,体现出对过去友情的怀念。“倚楼人未归”蕴含着自己身世漂泊、孤独寂寞的情感。整体上,作品意境深远,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符合“意象幽深,寄托遥深”的特点,展现了吴文英词的艺术魅力。
示例二:“意象幽深,寄托遥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吴文英词作的艺术特色,但并不完全适用于这首作品。
作品中“笛声”“月色”“云雁”“芳草”的意象营造出了空灵悠远的意境,较直观地表达作者的情感。“笛声”“月色”描绘的是过去的美好场景,“云雁”烘托氛围,“芳草”借景抒情,这些意象的组合未达到“幽深”的程度。
作品主要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离别的感伤以及身世漂泊之感,情感表达较直接地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描写以及景物的烘托展现出来,所以对于批评家“意象幽深,寄托遥深”的观点,我们可以持保留态度,需要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这首词不能完全体现出这一特点。
14. 称赞 因为 15. B C 16.那之后有官吏到了京城,向朝廷上奏折控告尹师鲁用官府的钱借给部将,(尹师鲁)被贬谪担任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任均州监管酒税。 17.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 18.第③段重点写尹师鲁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他熟知西部兵事,著有兵制之说,还提出训练土兵的策略,只是这些都不曾得以实施。作者认为天下称赞尹师鲁的人未必知道他在军事方面的这些才能。 19.两段内容都写到尹师鲁作为君子的忠义节气。第②段写甘愿与范仲淹一同贬黜,侧重“临祸福”;但④段写得疾病重,但始终“不言其私”,侧重“处穷达”。
【导语】欧阳修所作的《尹师鲁墓志铭》通过简要介绍尹洙(师鲁)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人物的文学才华、政治眼光、军事能力及其忠义之节。文章从多个方面评价了尹师鲁的才干和人格魅力,特别是他在面对仕途高低起伏和个人祸福时的忠贞气节。尽管最终因受到误告而贬官,仍未改其初心。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多:赞美。句意:有的赞美他的才干。
(2)用:因为。句意:师鲁因为见解敏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或推其文学”与“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构成排比句式,故“推”应与“高”“多”意思相近,表肯定,是赞美之意,即选“推重”。句意:有的人推重的是他的文学才能。
故选B。
(2)“将吏有违其节度者”中,“节度”前有“将吏有违”,后有“欲按军法斩之”,故此处违背的是“法则”。句意:有违背法则的将吏。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讼”,控告;“以”,把;“贷”,借给;“贬”,被贬;“徙”,调职。
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
“王文康公荐其才”中,“王文康公”作主语,“荐”作谓语,“其才”作宾语,主谓宾完整,应独立成句,故在“才”后断。
“召试”主语省略为皇上,“充馆阁校勘”的主语是师鲁,两句主语不一致,中间应断开,故在“试”后断。
“充馆阁校勘”中“充”是充任,“迁太子中允”中“迁”是升官,充任和升官不是同时发生的,中间应断开,故在“勘”后断。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结合原文“于西事尤习其详”“其为兵制之说”“又欲训土兵代戍卒”可知,师鲁在军事方面很有才能。他熟知西部兵事,著有兵制之说,还提出训练土兵的策略。
然而结合原文“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可知,师鲁的各种策略并没有得以实施,其军事才能并没有得到展现。
所以说“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即天下称赞尹师鲁的人未必知道他在军事方面的这些才能。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第②段“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可知,面对范仲淹被贬,师鲁并没有怕被牵连而不肯言,他上书表示自己与范仲淹的关系,原意一同被贬,可见其“临祸福”不逃避,能同患难。
结合第④段“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可知,其生病严重,即使无医药也不会向宾客或别人“言其私”,可见其能“处穷达”而不移其气节。
无论是第②段侧重的“临祸福”,还是第④段侧重的“处穷达”,都说明了师鲁“其忠义之节”“无愧于古君子”。
参考译文:
尹师鲁墓志铭
宋·欧阳修
①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和顺境,面临灾祸和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②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师鲁上书,说范仲淹臣是他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复师鲁担任经略判官。师鲁见解敏锐,尤其为经略便韩公所赏识。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
③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自从西部边境发生战争以来,前后大概有五六年时间,他一直都在那里,所以他的议论更加精密准确,尤其对于西部边境的事情,他更是熟悉得很详细。他主张的军事备战的主张,叙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兵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开支,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未能施行。等到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处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④开始的时候,师鲁在渭州任职,有违背法则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这以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把公家的钱借予部将,师鲁被贬做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病好了,依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疼爱的表情,和宾客谈话,最终不涉及他的私情。享年四十六去世。
20.D 21.运用排比/整句,连用六组“有……吾欲……”句式,结构整饬,从不同角度凸显作者求贤若渴的迫切心绪,既展现了作者对不同贤士的包容态度,又彰显了其以诚相待的恳切心理,使“未贤”的理想更具感染力。 22.①甲文为记体文,借事说理,章法自由灵动。先述古今贤者难遇之憾,次言建亭聚贤之志,再铺陈六类人才相引之道,终以“化今警古”升华,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②乙文属政论文,章法严谨缜密。首立“才待诚用”总纲,继以“虚心推诚”与“矜心待士”正反对比,再驳“爵禄诱才”之谬,揭示英豪重义轻利的本质,末谏君主“诚心致士”,逻辑严密。
③两文文体特性决定了章法差异,然皆折射出对人才问题的深切关怀。
【导语】这两篇文言选段探讨人才问题,展现宋代士人精神追求。甲文柳开借“来贤亭”抒发对贤者“相识相知”的渴慕,体现文人雅集内核;乙文陈亮直陈时弊,剖析君主用人之道,强调“推诚以待”的智慧。两文一婉约一激昂,亭记含蓄与奏议犀利形成对比,共同构成宋代人才观的立体画卷,折射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思考。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以彰显贤者的博学多才”错误。甲文虽提及“经史子集”,但重点在于通过“来贤亭”招揽同道者,并非单纯彰显贤者的博学多才。文中“或绝言而不相谈,或曾言而不相周”等句,反映的是贤者间因时代、立场差异导致的隔阂,而非强调其学问广博。
B.“表达了复古主张”错误。甲文结尾“化今而警古”的核心在于呼吁今人效仿古贤的礼贤下士之风,而非主张复古。柳开建亭的目的是“举天下同道者悉相识相知”,强调对贤者的主动招揽,而非简单复古。
C.“强调君主不能恃才傲物”错误。乙文虽用对比(君主诚心与矜傲的不同结果),但核心是强调君主应“推诚以用”人才,而非单纯“不能恃才傲物”。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甲文画线句中连续列举了六种不同类型的人,并分别描述了作者对他们的情感和态度。这种连续的列举和对应的描述形成了排比,增强了语势,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贤者的广泛渴求。同时,“对仗工整的句式”体现在每一组句子中,前后两个分句都形成了较好的对应关系。例如,“有能闻于吾”与“欲信而来于是也”,“有未闻于吾”与“欲知而来于是也”等,它们在结构和意义上都形成了对仗,使得整段文字读起来更加流畅,具有韵律美。结合原文,作者柳开通过这些句子表达了他对于贤者的强烈渴求。他希望无论是已经闻名、尚未闻名、先于他成就、后起之秀、追求胜过他、或是谦虚退让的人,都能来到他的“来贤亭”,与他相识相知。这种对贤者的广泛接纳和尊重,体现了他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特色并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①甲文确实以散文的形式论述了招揽贤才的重要性。文章中,作者柳开通过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对贤者的强烈渴求。例如,“有能闻于吾,欲信而来于是也;有未闻于吾,欲知而来于是也;有先达于吾者,吾欲趋而来于是也;有后进于吾者,吾欲诱而来于是也;有务胜于吾者,吾欲让而来于是也;有推退于吾者,吾欲尊而来于是也。”这一连串的排比句,充分展示了作者对各类贤才的欢迎态度,无论是已经闻名的还是未闻名的,无论是先达之士还是后进之辈,作者都热切希望他们能够来到自己身边。
②乙文则以议论文的形式,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强调君主应开诚布公,信任并重用贤能之士。陈亮在文章中指出,如果君主能够虚心以待、推诚以用贤才,那么即使不给予高爵厚禄,也能使贤才为之效死。相反,如果君主有矜天下之心,那么即使高爵厚禄摆在那里,真正的贤才也会因为不屑于此而选择穷饿而死。例如,“使人主虚心以待之,推诚以用之,虽不必高爵厚禄而可使之死,况于其中之计谋乎!人主而有矜天下之心,则虽高爵厚禄日陈于前,而雄伟英豪之士有穷饿而死尔,义有所不屑于此也。”这两句话通过正反对比,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③综上所述,甲文主要通过散文的形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而乙文则通过议论文的形式和正反对比论证来强调君主应如何招揽和使用贤才。两篇文章在章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然皆折射出对人才问题的深切关怀。
参考译文:

那些在学问、文章、行事方面非常卓越而为人所称道的人,即使是在遥远的古代出生,谁不希望能和他们交往呢?只遗憾自己出生在他们之后罢了!那些和自己同时代而且同样有所建树,才能相当并且齐名的人,却反而有不相识、不相互了解的,也有认识了却并不真正了解的。我观察这两种情况,在经史子集这些书籍记载中,有的根本没有交流谈论,有的虽然曾经有过交谈但却不够深透全面。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我静静地思考这些事,没有不为之感到惋惜的。这是因为当时能力达不到而无法做到吗?还是因为当时在道义上彼此不相容呢?因此我教导别人,我的做法与世俗的这些情况是不同的。于是在东郊建造了这座亭子,其中是有深意的吧?给它命名为“来贤”,我希望全天下和我志同道合的人,都能相互认识并且相互了解。有能听说过我的人,如果想要和我亲近,就到这里来吧;有还没听说过我的人,如果想要了解我,也到这里来吧;有比我先通达事理、学问渊博的人,我希望能追随他们来到这里;有学问和品德方面比我后进的人,我希望能引导他们来到这里;有致力于超过我的人,我愿意谦让并欢迎他们来到这里;有自谦而在我之后的人,我希望能尊重他们并请他们来到这里。唉!如果说我是想招揽贤能之人来归附我,而别人是想把贤能的名声给予我,那我就不是这样的志向了。大概建立这座亭子,不只是像前面说的那些意思而已,也是想要感化今人并且警醒古人啊。

哪个时代不会产生人才,哪一种人才不能为当世所用呢!天下那些雄伟杰出、英雄豪迈的人才,没有不伸长脖子、殷切期盼得到重用的,然而他们往往要看君主的心意是怎样的。如果君主能够虚怀若谷来对待他们,拿出真诚之心来任用他们,那么即使不给予很高的爵位和优厚的俸禄,也能够让他们为自己效死力,更何况是让他们为君主出谋划策呢!如果君主怀有自恃天下、傲慢轻视的心态,那么即使每天在面前摆着很高的爵位和优厚的俸禄,那些雄伟杰出、英雄豪迈的人才也只会穷困饥饿而死罢了,因为从道义上讲,他们不屑于接受这样的待遇。大凡天下那些可以用爵位和俸禄来引诱的人,都不是人们所说的雄伟杰出、英雄豪迈的人才。陛下不要以为那些人可以用爵位和俸禄来引诱,就像对待奴仆婢女一样地使唤和呼喝他们。天下本来就有雄伟杰出、英雄豪迈的人才,只是担心陛下的诚心不够,所以才没有前来为陛下效力啊。
答案第2页,共1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