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腾云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5年10月15日上午9:00一11:30试卷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从现在
看来,石头和花卉虽不具备有声音的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
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
而且到现在,自然科学家成功地做了不少工作。以石头而论,譬如化学家以同位素的
方法,使石头说出自己的年龄;地球物理学家以地震波的方法,使岩石能表白自己离
开地球表面的深度;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地摸清了地球表面,
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何况花卉是有生命的东西,它的语言更生动,
更活泼。
像上面所讲,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
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我们农民
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统是大
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
大自然。
我国唐宋的许多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
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
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诗句。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止。
像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
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
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唐白居易十五岁时,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
况的宣传,这首诗便被传颂开来。这四句五言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
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
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
是什么呢?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的。李白诗:“东风已绿瀛洲草,
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宋洪迈《容斋续笔》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
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定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
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
标之一。
(摘编自竺可桢《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材料二:
自然气候能够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人们能够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产生时间紧迫
感或危机感,多是受到某些生命现象的启示或警惕,如人的生老病死或动植物的生长荣
枯和推移变迁的物候现象。一般人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的反应不够敏感,相
关领域的专家(包括农民)对于物候的反应,通常是一种知性的或理性的反应,而文学
家的反应则多是一种感性的或情绪的反应。文学家不仅能够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
变迁等物候现象有着更敏锐、更细腻、更强烈的体验,他们看到杨柳绿、桃花开、燕始
来等物候现象,会想到时间的流逝,并由此想到个体生命的流程、状态、质量、价值和
意义,而且能够用一种诗化的形式,把自身的体验和感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唤
起或强化更多的人对于生命的感受、思考和体认。物候之所以会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
是因为它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而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气候的周期性,导致物候
现象的发生;气候的地域性,导致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物候现象。就其与文学的关系
而言,地貌、水文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都是文学创作的常见题材,能激发文学家的
创作灵感,但这种激发的原动力是气候。农民根据相关物候的出现来判断季节的迟早,
从而适时地安排农事,文学家则由相关物候的变化,感知时序的更替,从而引发种种关
于生命的情绪体验和理性思考。
生命意识并不是先天的存在,它是后天培育的,与人文气候(风俗、风气、民风、
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参考答案
1A【解析]A项,“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这句诗的意思是:若花朵能言能语
必惹是非,石头虽不语却最称人心。体现诗人追求恬淡自适的生活态度,暗含道家“大辩若
讷”的哲学思想,与了解自然外物的科学本质之意愿无关。
2A[解析]B项,材料二借李白、王安石诗“绿”字之例,并不是为了论证写诗炼字的重要,“是
为了”表述有误。C项“对后者影响会更大“错误,原文只是讲都有影响,并未突出对哪个影
响更大。D项,自然气候对生命意识的培育作用不那么直接,且作者要论证的观点也不在于
此。
3.①自然规律与人文情感/科学与文学②周期循环/周期性③生命(流逝)/时光(流逝)(答
对一条给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的情给分)】
4.①材料一侧重于通过唐宋诗人诗中的物候歌咏阐释物候的概念及两条重要规律。②材料二
侧重于阐释自然物候对文学、科学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人文气候对生命意识的培育作用。(答
对一点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的情给分)
5.①古人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生命感慨是一种包含生命意识的文化心理,作为一种人文气
候,它根植于作者心中。②秋天的落蕊以及扫帚丝纹等自然物候引起了作者细腻的关注,包
括听觉、嗅觉、触觉层面。③这些细腻的关注让作者想到时间的流逝以及生命的感慨,唤醒
其生命意识。(答对一条给2分,如把第一条写在最后,把二三条结合起来写也可。其他答
案言之成理,亦可的情给分)
6.B[解析]何莫修遇见日本哨兵和军车表现的言行,是在其听到美国向日本的宣战消息后,
认为日军必将灭亡时而产生的快意,并不是出于“谄媚”目的。
7.D[解析]划线部分的老百姓的“漠然”无从体现,他们见到今天的突袭奇观,心中充满的是
希望和自豪,需要回家后多加回味。
8.①战术智慧。他假扮日军、利用铁钩封门、火药炸门,体现其军事谋略和行动力。②指挥
得当。他指挥队员封门、涂鸦挑衅,体现其团队统筹和领导力。(答对一条给2分,如根据
其言行答“豪放勇敢”,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第一问:何莫修不愿写游记这类无聊的文体,希望去报道日本人的暴行;经历四道风突袭
日军司令部后,家国大义被进一步激发,为自己不能尽力而懊恼,并开始反思自己的价值。
第二问:这种从旁观者到渴望参与者的过渡,深化了“个体觉醒与民族救亡的主题,表明抗
战不仅是行动上的抗争,更是精神上的认同与归属。(答对一问给3分。若在第一问中只答
描写手法,不具体展开,只给1分。若在第二问中只答“深化“丰富等标签,不提具体主题,
只给1分。若在第二问中答到家国大义对人的激发作用”,亦可给分)
10.BEF[解析]该句意为:我对古史有疑惑,又深好《春秋》褒贬笔法,心有所感,故辨明其
中缘由。学生如想答对,理解“肄古史《春秋》褒贬之学”的含义是关键。
11.A【解析]“君既若见录”中“见录”即“记着我”,“见“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12B[解析]认为虽然命数很重要错误,把国家兴亡与命数关联起来的主语是别人,而不是
作者。
13.(1)谏官都批评王氏专权,成帝也后悔害怕天象异常,却未能决断。(“讥切”,批评指责,
1分。“未有以决”,没有决断,1分。句意2分。)(2)于是直言规劝国君缺失的臣子一定要在
问题刚有苗头时就进谏,等到问题严重到极点时,就没办法再劝。(“诤臣”,能直言规劝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