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钱学森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郑州市钱学森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郑州钱学森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
月考 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试卷共5页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摘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于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使阅读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而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此中心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到尾读,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为进一步高深研究做准备。如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须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选择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其用意在于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当然,它对于初学者并不适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要领。如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苏东坡《与王朗书》曾谈到这个方法,少年求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
朱熹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只求故事结构,第二次只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只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他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它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只有这样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摘选自朱光潜《谈读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研读世界文学可以让我们获得真正的教养,增添思想、经验和理想上的财富。
B.黑塞认为读书要凭着兴趣读,履行义务般强迫自己去读,则无任何读书效果。
C.围绕某一个中心读书,是文本精读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
D.读书时确定了中心,容易形成系统组织,一个人头脑中可以有多个系统中心。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任何人都无法阅读完整个人类的文学,因此无法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
B.阅读路径很多,只要凭爱好去读诗歌、小说或乡土传说,就会得到相同的阅读认识。
C.苏轼与朱熹所主张的阅读方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仅仅适用于专业研究者。
D.由新的知识与旧有的知识围绕一个中心联络贯串形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动态的。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提出的确定中心来进行阅读的一项是( )(3分)
A.学习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课文时围绕“青春”展开阅读与交流。
B.搜集唐代诗歌中垂钓者意象材料,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细致分析。
C.为完成论文“论散文的真实性”,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认真梳理。
D.偶然得到莫言的小说《檀香刑》并为之着迷,进而心无旁骛地细读。
4.材料二运用了常见的论证方法,请举两例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灯头
蔡楠
马本斋[注]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延安,见到毛主席。
而今,他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这天,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将党中央的电文交到了马本斋的手中。
冀中回民支队马本斋同志:
党中央问候你和全体指战员。
你们以大智大勇,驰骋于华北平原,取得了卓著战绩。为了消灭西北五马犯匪,党中央决定,命你部速来延安,接受重任……
他念着电文,如沐春风,已见消瘦的脸上泛起了大团大团的红晕。他又一次哼起了那首他最喜爱的歌:
山头月儿明,沙河水流涌,谁愿受这奴隶的命,谁愿看强盗横行。我们在这儿生长,在这儿健壮,几百代了……而今我们要去远行——
他在离开家乡去口外谋生时就是唱着这首歌走的,他在离开东北军刘珍年师长解甲归田的时候就是唱着这首歌走的,他在离开冀中根据地来到冀鲁豫边区时也是唱着这首歌来的。而今他又唱起了这首歌,后面的一句是他自己加的。本来他还要加上几句的,但是他觉得从脖颈到后脑勺的部位突然疼了一下。他没在意,想站起来,这时候又疼了一下,而且是钻心的那种疼。他一下子就跌在了床上,头撞到了墙。他大喊一声,小金——
警卫员小金跑进来了,扶起了他,司令员,你——
药!马本斋嘴里吹出了一口气。
小金觉得这气里有了燥热的成分。他连忙从急救包里拿出了一小瓶药膏,跳上床,摘下马本斋的军帽,看到了他后脖颈上那个疮已经被墙撞破了,一股脓水流了出来。他大嚷,司令,破了,这土医生的药膏不管用,去后方医院看看吧——
马本斋制止了小金,拿过小药瓶来,用手指捅出来一小块药膏,自己抹上了。他站起来,扎上腰带,戴上军帽,将手伸了过来。
司令这是要枪。每次司令一伸手,小金就赶紧将枪从墙上摘下来,快速地递过去。而这次,小金没动,说,司令,去医院吧?要不我去叫军医!
马本斋一拍桌子,大声喊道,胡闹,去什么医院?喊什么军医?不就是一个小疙瘩吗?哪个人还不长个小疙瘩?他自己取了枪,噔噔噔跑到了院里,喊道,走,咱们去找政委,通知大队以上的干部来司令部开会,我要亲自把这好消息传达到大队长这一层!
还没走出司令部的院门,马本斋就摔倒了,小金听到了他高大的身躯倒地的沉重声音。
几天里,马本斋一直高烧不退昏迷着。其实,他脖颈上长的不是普通的小疙瘩,是特别厉害的对口疮,必须动手术。
杨得志司令来看望马本斋了,还带来了冀鲁豫军区的指示:命马本斋去军区后方医院治疗。
不能去延安了。不能去见毛主席了。马本斋放飞的心又回到了体内。
他只能在病床上想象毛主席的样子,想象延安的样子了。
杨司令带领同志们去延安了。
李医生、杨护士和妻子孙淑芳一起留下来照顾马本斋。同时留下的还有一个连的战士,他们护送马本斋去后方医院。
马本斋在颠簸中醒来,看着身前身后有这么多战士围着他,护送他。他命令担架停了下来,大声喊道,去,叫你们连长,叫你们连长来!
连长来到了马本斋的担架前。
马本斋说,我只是一个病人,一个普通的病人,不用这么多的人护送!你们立刻去追赶部队,给我留下一个班就行了。
连长说,马司令,这是杨司令的命令!
马本斋说,你追上杨司令,就说是我让你归队的,到延安替我多杀几个敌人吧!
连长没办法,只得留下一个班,含泪敬礼,带着其余的人踏雪追赶队伍去了。
来到冀鲁豫后方医院,动了手术,马本斋的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夜深了。昏迷几天的马本斋醒来了。妻子淑芳赶紧端过一碗水去。他喝了两口水,望着屋里的油灯,皱了皱眉。
淑芳问,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
马本斋嘴唇动了几动,想说话却没说出来。淑芳将耳朵凑上前去,听到了马本斋的喃喃细语,淑芳啊,现在根据地灾荒这么严重,群众非常艰苦……
淑芳说,你也够苦的了,好几天没正经吃东西了。
马本斋摇摇头,我说的不是这个。我是说油这么贵,不应让灯头这么大。这是浪费啊!咱们是养病的,能替公家节省……节省一分,就会使边区人民的负担减轻一分。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淑芳拿起一根树枝,慢慢地将灯头拨到了最小。
病房里暗了下来,马本斋睡过去了。
桌上,灯头如豆,眨了几下眼,不甘心地灭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注]马本斋(1901-1944),中国共产党党员,回族,河北沧州献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雄。他率领回民支队驰骋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战,威名远扬。1944年随部队赴延安途中,马本斋带状疱疹发作,又感染肺炎,病逝于山东莘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本斋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延安,见到毛主席,这表现了他对革命圣地的向往,体现了他真挚而朴素的革命情怀。
B.马本斋不听警卫员小金的劝告,执意取枪,拒绝去医院,反映出他军人性格中固执鲁莽的一面。
C.“胡闹,去什么医院?喊什么军医?”“到延安替我多杀几个敌人吧”这些平易质朴的话,表现出马本斋的性格与革命初心。
D.本文以第三人称叙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多角度表现马本斋的英雄本色。这与铁凝《哦,香雪》讲故事的方式有相同之处。
7.关于文中马本斋哼唱歌曲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谁愿受这奴隶的命,谁愿看强盗横行”表达了人民反抗压迫、向往美好的心声。
B.马本斋自己加上的歌词“而今我们要去远行——”,传达出他得知要去延安的喜悦心情。
C.小说用“唱着这首歌走的”“唱着这首歌来的”这几句,巧妙概括了马本斋跌宕起伏的一生。
D.马本斋哼唱歌曲,舒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也为下文他无法奔赴延安埋下了伏笔。
8.文章最后一段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简要点评本文作为一篇历史小说的选材特点及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崔孝公宅陋室铭记
颜真卿
公讳沔,字若冲,博陵安平人。年二十四,举乡贡进士。考功郎李迥秀器异之,曰:“王佐才也。”遂擢高第。其年举贤良方正,对策万数,公独居第一,而兄浑亦在甲科。召见前殿,拜麟台校书郎,繇是名盖天下。御史张思敬以德行荐,久之,以资授陆浑主簿。丁府君忧,服除,太夫人勉起之。以所试超迈,擢拜左补阙,迁殿中侍御史。奉敕按窃金者,公得其情,许之不死,竟得减论。诸王或恃贵不遵法度,公举而按之,其不吐茹①也如此。寻迁起居舍人,当扈从。以亲老抗疏乞退,荐琅琊王邱、太原郭潾、渤海封希颜等自代。睿宗嘉之,特许留司②,以遂其孝养。迁给事中,大理卿韩思复用法小差,权臣致劾,公特宽之。开元初,摄御史中丞,或讼吏曹之不平,公与崔泰之衔命详理,多所收拔。俄而即真,兼都畿按察使。岁或不稔,公请发粟赈贷之,赖全活者以万数。内谒者霍元忠有罪,公执之以闻,元宗使以玺书劳之。公以畿县令长陆景融、刘体微、卢晖有异政,丞尉宋遥、皇甫翼、陈希烈、宋鼎、萧隐之、范冬芬、杨慎馀、刘日正、高昌寓、州掾李瑱、裴旷等,并以清白吏疏而荐之。二十二年,置十道采访使,公所举六人在焉。
二十七年冬十一月十有七日,寝疾薨于位,春秋六十有七。元宗震悼,赠礼部尚书。
初太夫人患目,公倾家求医。或曰:“疗之必愈,恐寿不得延。”太夫人及公悲恨而罢。自是竭力奉养,不脱冠带者仅三十年。每至良辰美景胜引佳游必扶侍左右笑言陈说。亲朋往来,莫知太夫人之有苦也。
(节选自《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注】①吐茹:茹柔吐刚的缩写,比喻欺软怕硬。②留司:唐人称分司东都洛阳者为留司。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每至A良辰B美景C胜引D佳游E必扶侍F左右G笑言H陈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在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中指一种考试科目,到元、明、清时成为通过殿试及第者的称谓,分为三甲。
B.“丁府君忧”中“丁忧”古代指遭遇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后多指官员居丧。“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C.“寻”意思是“不久”,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中的“寻”字意思都相同。
D.“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与魏学洢《核舟记》中“为字共三十有四”中“有”意义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沔二十四那年因为对策取得第一名,被御史张思敬以德行出众举荐,受到皇帝召见,从此名满天下。
B.崔沔在审理案件方面表现出专长,对一般的违法者能够酌情降低处罚,对权贵的不法行为能够秉公处理。
C.崔沔以才德多次受到皇帝赞赏。对于崔沔的逝世,元宗感到震惊,并且表示哀悼,追赠其为礼部尚书。
D.崔沔的母亲患有眼疾,却无奈放弃治疗,崔沔竭力奉养,为了照顾方便,以至近三十年不脱衣物睡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睿宗嘉之,特许留司,以遂其孝养。
(2)岁或不稔,公请发粟赈贷之,赖全活者以万数。
14.有人评价崔沔“德才兼备”,请简要概括崔沔的“德”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
感愤
[宋]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③夸俗④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⑤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玉蜺:长虹。②天心:君主的心意。③浑:简直,几乎。④夸俗:超凡拔俗。⑤燕然未勒:《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曾追击匈奴单于,登燕然山勒石记功。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体裁上属于七言律诗,主要通过委婉含蓄的抒情方式,来表达极为深沉的精神力量。
B.首联欲扬先抑,二十男儿本应容光焕发,诗人却是面色似冰,而嘘气成虹则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堂堂正气。
C.颔联表明诗人的志向,身世虽微但不甘虚度岁月,时刻等待被君主任用,为国纾难,使乱世回到太平盛世。
D.颈联“狂”字是诗人兴酣落笔的自我写照,“过人声”表面指歌声美妙,实则指诗人有过人才学、远大志向。
16.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与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两句相同的表现手法及不同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激浊扬清的文章的句子是:“ , 。”
(2)《短歌行》中,作者在结尾用典来表达自己对人才渴望的诗句是:“ , 。”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通过听觉描写来表现田园生活的朴素自然的诗句是:“ , 。”
(4)青色是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密码之一,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 ”描写将要下雨时的阴郁,又用“ ”表现天空的广袤无垠。
(5)杜甫《登高》中“ , ”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韩愈是中国历史上改进文风的典范,其务去陈言的主张,对今日文章写作亦有重要启示。
韩愈为文追求“自树立、不因循”,不愿蹈袭前人。他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 ),对作文的艺术进行了全面开拓。①韩愈创造的成语至少有300多个,②“地大物博”“一视同仁”等成语被人熟知。③韩愈古文中的不少警句,如“业精于勤荒于嬉”等,④也是广为传诵。⑤今天的文章创作也需要大力学习韩愈,⑥让语言写出新特色。
务去陈言,不是一味追求艰险怪奇,苛意与众不同。而是当如韩愈,主张文章“无难易,惟其是而已矣”,意即文章的创新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推敲探索。这种做法,对今天仍有启发。
摆脱陈言的束缚, 甲 。首先是高度重视文章的语言艺术,重“道”亦重“文”。只有语言精深畅达的“文”,才能创造内含深刻的“道”。那种认为“文”不重要, 乙 并不可取。其次是注重养文气。韩愈认为写文章“气盛”则“言宜”,这样一来,就可以得心应手,犹如浩荡的江海可载巨舟。苏轼曾言,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道济天下之溺”,才涵养了滂礴之气,才拥有了探索文章新境的动力与底气。
18.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融会贯通 B.推陈出新 C.顺风转舵 D.独树一帜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韩愈那里获得两点启示 不愿意花费心力去努力做到文道并重
B.可以向韩愈的主张学两点 不愿意在文辞表达上花费心力的做法
C.从韩愈那里获得两点启示 不愿意在文辞表达上花费心力的做法
D.可以向韩愈的主张学两点 不愿意花费心力去努力做到文道并重
21.文中有3、4段各有一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分)
22.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找出两种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二选一写作)
作文(一)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站在青春的门口,你有怎样的思考,你有怎样的展望 勤奋,合作,实干,创造……你曾用怎样的行动来描绘青春的画卷。请以“我用___绘青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作文(二)
《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进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以上四则材料给了你关于“青春价值”怎样的触动 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你的触动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答案】1.B 2.D 3.D
4.①举例论证,举阅读小说的例子阐述怎样进行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②引用论证,引用苏轼的话阐释初学者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③比喻论证,把新知识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比喻为“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生动而易懂。
5.同:都谈到读书对人的益处,以兴趣引导阅读有很大收获。
异:材料一认为,读书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没必要坚持阅读引不起自己兴趣的书;材料二阐述了做学问者的读书方法,不能仅凭兴趣阅读,应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无任何读书效果”错误,文中只说“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而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特错”,没有谈到“无任何读书效果”,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因此无法真正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错误,结合“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可知,是可以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的。
B.“就会得到相同的阅读认识”错误,原文只说“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阅读之路有千万条……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谈哪类阅读都会有收获,从而认识世界……而不是“得到相同的阅读认识”。
C.“仅仅适用于专业研究者”错误,原文为“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要领”,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偶然”“……着迷,进而心无旁骛地细读”符合“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的凭兴趣阅读,不是“确定中心来进行阅读”。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只求故事结构,第二次只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只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为举例论证,举阅读小说的例子来具体阐述怎样进行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
“苏东坡《与王朗书》曾谈到这个方法……‘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为引用论证,引用苏轼的话阐释初学者也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
“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为比喻论证,把新知识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比喻为“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生动而易懂。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同:材料一中“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材料二中“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都谈到人应该读书,凭兴趣阅读可以给人益处。
异:在此基础上,材料一认为,“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要与世界文学建立生动联系,读书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没必要坚持阅读引不起自己兴趣的书;
与此相反,材料二比较了凭兴趣阅读的利弊,“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于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使阅读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而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表明其弊端。指出做学问者的读书方法,不能凭兴趣阅读,“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应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答案6.B 7.D 8.①表现了马本斋尽管身患重病仍心系百姓疾苦的的崇高品质。②含蓄地表现了马本斋壮志未酬不幸病重的不甘与遗憾。③暗示马本斋病情严重难以治愈。 9.①选材尊重历史。马本斋及他身边的人都是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如杨得志、淑芳,塑造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马本斋形象。②选材典型。如马本斋拒绝一个连的护送,表现了他无私忘我、杀敌报国的品质。③以小见大,如“灯头”的故事,细腻生动,感人至深,展现了马本斋爱国为民、清正廉洁,使人物形象立体全面。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反映出他军人性格中固执鲁莽的一面”理解错误,反映出性格中坚强无畏的特征。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也为下文他无法奔赴延安埋下了伏笔”理解错误,与下文“无法奔赴延安”情节无关。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最后一段“桌上,灯头如豆,眨了几下眼,不甘心地灭了”,写灯火熄灭,含蓄的写出马本斋生命之火熄灭的结局。马本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想着百姓,想着为国家人民省下灯油,表现了马本斋尽管身患重病仍心系百姓疾苦的的崇高品质。
“不甘心地”写出了马本斋没有能够见到毛主席,没有完成革命事业就牺牲了,含蓄地表现了马本斋壮志未酬,不幸病逝的不甘与遗憾。也暗示马本斋病情严重难以治愈。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文作为一篇历史小说,选材尊重历史。如马本斋及他身边的人都是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如杨得志给马本斋送通知,代替马本斋去见毛主席等故事情节、淑芳照顾马本斋生活等,通过马本斋和这些人物的交往,基本上还原了历史事实,塑造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革命英雄马本斋形象。
②选材典型。塑造马本斋形象抓住典型故事,如“马本斋说,我只是一个病人,一个普通的病人,不用这么多的人护送!你们立刻去追赶部队,给我留下一个班就行了”“马本斋说,你追上杨司令,就说是我让你归队的,到延安替我多杀几个敌人吧!”马本斋拒绝一个连的护送,表现了他无私忘我、杀敌报国的品质。
③以小见大,如“灯头”的故事,“马本斋摇摇头,我说的不是这个。我是说油这么贵,不应让灯头这么大。这是浪费啊!咱们是养病的,能替公家节省……节省一分,就会使边区人民的负担减轻一分。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描写细腻生动,感人至深,抓住典型细节展现了马本斋爱国为民、清正廉洁,使人物形象立体全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EG(句意:每当遇到良辰美景,或者良友集会,一定在身边搀扶服侍,笑着为母亲解说当时的情景。“良辰美景”作“至”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C处断句;
“胜引”作主语,意思为“胜友”“良友”,“佳游”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又做前面“至”的宾语,所以E处断句;“左右”作“扶侍”的状语,状语后置,其后断句,所以G处断句。)
11.C(“寻”,不久;/寻找;/不久。句意:不久调任起居舍人。/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
12.A(“崔沔二十四那年因为对策取得第一名,被御史张思敬以德行出众举荐”错误。由原文“召见前殿,拜麟台校书郎,繇是名盖天下。御史张思敬以德行荐”可知,张思敬举荐崔沔是在崔沔名满天下之后,且崔沔对策第一也不是张思敬举荐的原因。)
13.(1)睿宗赞赏他,特意准许他在东都洛阳做官,来顺从他孝养母亲(的心愿)。
(2)有时收成(年成)不好,崔沔就请求发放粟救济百姓,依靠他得以保全活下来的人数以万计。
详解:(1)“嘉”,赞赏;“以”,来;“遂”,顺从,成全。
(2)“岁或不稔”,有时收成不好,年成不好;“赈贷”,救济;“全”,保全。
14.①公正严明;②知人善荐;③为人至孝;④爱护百姓。
详解:①结合“奉敕按窃金者,公得其情,许之不死,竟得减论。诸王或恃贵不遵法度,公举而按之,其不吐茹也如此”可知,公正严明;
②结合“公以畿县令长陆景融、刘体微、卢晖有异政,丞尉宋遥、皇甫翼、陈希烈、宋鼎、萧隐之、范冬芬、杨慎馀、刘日正、高昌寓、州掾李瑱、裴旷等,并以清白吏疏而荐之。二十二年,置十道采访使,公所举六人在焉”可知,知人善荐;
③结合“自是竭力奉养,不脱冠带者仅三十年。每至良辰美景,胜引佳游,必扶侍左右,笑言陈说。亲朋往来,莫知太夫人之有苦也”可知,为人至孝;
④结合“岁或不稔,公请发粟赈贷之,赖全活者以万数”可知,爱护百姓。
【参考译文】
崔沔,字若冲,博陵安平人。二十四岁时,参加乡贡考试考中进士。考功郎李迥秀认为他才器出众,说:“(崔沔是)辅助帝王创业治国的人才。”于是考中科举的最高等级。那一年推举贤良方正的人为官,参与对策的人数以万计,只有崔沔获得第一,并且崔沔的哥哥崔浑也处于甲科。崔沔在前殿受到皇帝召见,被授予麟台校书郎,从此名满天下。御史张思敬以德行优秀举荐他,很久之后,凭借资历被任命为陆浑主簿。父亲去世,崔沔回家守丧,守丧期满,母亲鼓励他重新出来做官。凭借测试成绩不同凡俗,提拔授任左补阙的官职,调任殿中侍御史。奉旨审查盗窃财物的罪犯,崔沔了解了其中详情,答应犯罪者不判死刑,最终得以减刑定罪。众王爷有时依仗尊贵的地位不遵守法律制度,崔沔检举并且调查他们的不法行为,他就是这样不怕强欺软。不久调任起居舍人,当随侍皇帝出巡的人员。以母亲年老向皇帝上书直言请求辞职,推荐琅琊王邱、太原郭潾、渤海封希颜等人代替自己。睿宗赞赏他,特意准许他在东都洛阳做官,来顺从他孝养母亲(的心愿)。调任给事中,大理卿韩思复量用法律出现小的差错,导致权臣借机弹劾他,崔沔特意宽宥了韩思复。开元初年代理御史中丞,有人状告官吏做事不公平,崔沔与崔泰之遵奉命令审理,举用了许多官员。不久后就由代理而转为正式职务,兼任京都及其周围地区的按察使。有时收成不好,崔沔就请求发放粟救济百姓,依靠他得以保全活下来的人数以万计。内谒者霍元忠犯了罪,崔沔捉拿了他上报给皇帝,元宗派使者拿着皇帝的诏书来慰劳他。崔沔因为畿县令长陆景融、刘体微、卢晖有优异的政绩,丞尉宋遥、皇甫翼、陈希烈、宋鼎、萧隐之、范冬芬、杨慎馀、刘日正、高昌寓、州掾李瑱、裴旷等人,一起以为官清白上疏举荐他们。开元二十二年,设置十道采访使,崔沔所举荐的人中有六人在其中。
开元二十七年冬天,十一月十七日,因长期卧病在床,死在任上,时年六十七岁。元宗听闻感到震惊,并且表示哀悼,追赠他为礼部尚书。
起初,崔沔的母亲患了眼疾,崔沔倾尽家财为母亲求医。有医生说:“如果治疗眼疾一定能够治愈,但恐怕寿命不能延长。”崔母和崔沔非常悲伤,只能遗憾地放弃治疗。从此崔沔竭尽全力奉养母亲,以至近三十年不脱衣物睡觉。每当遇到良辰美景,或者良友集会,一定在身边搀扶服侍,笑着为母亲解说当时的情景。亲戚朋友来来往往,没有人知道他母亲有眼疾的痛苦。
(节选自《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A(“委婉含蓄”错,本诗的抒情手法为直抒胸臆,用语劲直。)
16.表现手法:用典。王诗尾联“燕然未勒”引用窦宪的典故,曹诗“周公吐哺”引用周公的典故,以周公自比。
思想情感:王诗“燕然未勒胡雏在”表达了诗人外敌犹在、功业未就的不甘与忧愤之情,“不信吾无万古名”表现了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自信与豪情。曹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明曹操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了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而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
【诗歌简析】
首联是说诗人此时形容枯槁,面色如冰,毫无生气,再结合注释,可见作者生不逢时、处境艰难,“待见天心却太平”,皇帝的心意自然是希望天下太平而自己可以安享太平了,而眼下的社会现实是并不太平,所以要帮助皇帝重现太平才是诗人的愿望,但是这一愿望却不知何时能够实现,表达了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出门嘘气玉霓横”一句可以看出诗人并没有因为自己眼下的窘迫而失去了内心的浩然之气,相反表现出的却是慷慨负气的形象。“未甘身世成虚老”表明了作者不甘心自己一事无成而老于户牖之下,也绝不能虛度此生,而是要自强不息。
“狂去诗浑夸俗句”,意思是说兴来写诗的时候简直就可以写出拔俗、脱俗的诗句,这句诗表明诗人有着超常的才情。“不信吾无万古名”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过人才学、过人抱负的自信。
尾联化用他人的诗句来述志自励。“燕然未勒”就是说功名未就,“胡雏”指当时威胁宋王朝的辽国和西夏,用“胡雏”有轻蔑意,诗人的这一说法在凸显自己不屈的爱国情怀的高大形象的同时又与宋王朝一味议和的怯懦形成对照。表达作者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人生追求。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云青青兮欲雨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哺、吠、颠、冥、萧。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6分)
C
19.①韩愈创造的成语至少有300个/韩愈创造的成语有300多个
⑥让文章语言展现新特色
20.C
21.①“苛意”改为“刻意”。
②“滂礴”改为“磅礴”。
22.①举例论证。列举韩愈创造的成语和警句,具体印证了其“务去陈言”的创新成果,增强说服力。
②引用论证。引用苏轼评价“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权威佐证韩愈的文学地位与革新意义,深化论点可信度。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括号前强调韩愈“广泛学习”且“不愿蹈袭前人”,需填入体现其创新方法、风格的词语。
A.融会贯通:指把各方面的知识、道理融合贯穿,从而获得对事物全面、透彻的理解。符合“广泛学习”后的整合。
B.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能够体现韩愈的创新风格。
C.顺风转舵:指见机行事、随势改变,含贬义。与韩愈的创作态度相悖,所以不恰当。
D.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体现创新与独特性,符合“自树立、不因循”的特点。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至少”与“多”语义重复,“至少有300个”已包含“300及以上”的意思,修改为“韩愈创造的成语至少有300个”或者“韩愈创造的成语有300多个”。
⑥“让语言写出新特色”搭配不当,“语言”是写作的工具,无法主动“写出特色”,结合语境,应修改为“让文章语言展现新特色”。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后文以“首先”“其次”列举了两点具体内容,均是从韩愈的创作实践中提炼的经验,“从韩愈那里获得两点启示”更自然地引出下文,且“获得启示”比“向主张学两点”更贴合“从实践中总结”的语境。
乙处:前文强调“高度重视文章的语言艺术,重‘道’亦重‘文’”,批判的是“认为‘文’不重要”的态度,即不重视语言表达。“不愿意在文辞表达上花费心力的做法”直接呼应“语言艺术”,而“文道并重”是前文肯定的观点,并非此处批判的对象,故前者更恰当。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①“苛意”的“苛”应为“刻”。“苛”意为苛刻,“刻”意为专心、特意,“刻意”指故意为之,符合语境。
②“滂礴”的“滂”应为“磅”。“滂”多形容水势浩大(如“滂沱”),“磅礴”指气势盛大,与“文气”搭配恰当。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赏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举例论证。文中第二段提到“韩愈创造的成语至少有300个”,并列举“地大物博”“一视同仁”等熟知成语;同时指出其古文中的警句如“业精于勤荒于嬉”广为传诵。
表达效果:这些例子是对韩愈“务去陈言”主张的直接印证。通过列举具体的成语和警句,直观展现了韩愈在语言创新上的实践成果——他并非空谈“自树立、不因循”,而是真正通过创作实践打破陈规,创造出鲜活且流传至今的语言。这种论证方式使抽象的“创新文风”主张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论证的真实性和说服力,让读者更易理解韩愈如何通过实际创作践行“务去陈言”。
②引用论证。引用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强调其对文风的革新意义和“道”与“气”的关联。
表达效果:引用苏轼的评价,作为后世权威文人的认可,既肯定了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起八代之衰”),又呼应了前文“养文气”的观点(“道济天下之溺”涵养“磅礴之气”),从历史影响的角度深化了韩愈文风革新对今日仍有启示的论点,提升了论证的深度和可信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