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自己之歌Song of Myself惠特曼品味诗中自由奔放的语言特点及反复、排比等手法,理解诗句含义。通过分析诗中“我”与万物的关系,理解“融合”的母题及泛生命观。感受诗人对平凡生命的赞美之情,体会诗歌包罗万象的磅礴气势和内在张力。理解惠特曼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初步认识美国诗歌的独特风貌。同学们,当我们仰望星空感叹宇宙浩渺时,是否留意过脚边的草叶、石缝中的蚂蚁?今天学习的《自己之歌》,将带我们重新发现平凡生命的伟大——一片草叶与星辰同辉,掌心关节让机器渺小,惠特曼用炽热的诗句告诉我们:万物平等,你我皆是奇迹的一部分。新课导入文学常识01WEN XUE CHANG SHI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自由诗之父”。他出生于1819年,成长于美国民主意识迅速发展的时代。他的代表作《草叶集》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革命性的诗集之一,首次出版于1855年,并在之后多次增补再版。惠特曼的诗歌打破了传统格律的束缚,采用自由奔放的节奏和口语化的语言,表达了对个体、自然、民主和人类生命的热烈赞美。他的作品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美国文学从浪漫主义走向现代主义的重要桥梁。作者简介《自己之歌》最初是《草叶集》的开篇之作,原题为《美国人瓦尔特·惠特曼之歌》,后改为现名。这首诗创作于19世纪中叶,正值美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出版,进化论思想开始广泛传播。同时,美国的民主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个人自由与平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惠特曼以诗歌回应时代,表达了对人类、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写作背景知识链接《草叶集》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美国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的诗集。它开创了一代诗风,对美国诗坛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草叶集》共收有诗歌300余首,首次出版于1855年。诗集得名于集中这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诗集中的作品奔腾壮阔,大气飞扬,汪洋恣肆,豪放不羁;使用朴实粗犷的语言,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自由体,近于口语,节奏鲜明。《自己之歌》是一首自由诗,属于现代抒情诗的范畴。它不拘泥于传统诗歌的格律和押韵形式,而是以自然流畅的节奏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传达情感和思想。自由诗强调个性表达和语言的开放性,常采用排比、重复、意象叠加等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本诗结构上呈现出“扩张—回归”的循环模式,体现了诗人对宇宙万物的包容与认同。语言风格豪放自由,充满激情,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文体知识整体感知02ZHENG TI GAN ZHI“自己之歌”即写给自己的歌。题目简明扼要,点明主旨:颂扬自我意识的觉醒,重视个体的价值。《自己之歌》共52节,这里选的是第31节。题目解读自己之歌(第1节)“我”对世间万物平等以待。认识自我赞美万物颂扬自我意识觉醒重视自我(第2节)“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第3节)“我”不受拘束且无所不能。内容梳理作品鉴赏03ZUO PIN JIAN SHANG作品鉴赏诗歌第一节列举了哪些事物?它们有哪些共同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片草叶一只蚂蚁一粒沙鹪鹩的卵雨蛙藤蔓四延的黑莓母牛一个小鼠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作者对自然界的土地、山川、草木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和宇宙都蕴涵着上帝的存在,因此,在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还是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性。作者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共同点:平凡微小,造物者精心打造、完美、精工、神奇作品鉴赏诗人对这些事物共同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这种态度体现在哪些具体的词语或评价中?诗人对这些事物充满了尊重、热爱与赞美之情。这种态度体现在“不会少于”“同样地完美”“精工的制作”“可以装饰天堂里的华屋”“超越了任何的石像”“神奇”等词语和评价中。诗人认为它们都展现了生命之美,具有同等的价值和尊严,甚至其“神奇”足以令人“吃惊”,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世间千姿百态生命形态的尊重和热情歌颂。作品鉴赏诗歌第二节列举了哪些事物?“我”和它们“混合在一起”说明了什么?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飞鸟和走兽“我”和片麻石、煤、藓苔等平凡事物“混合在一起”,说明“我”是平凡的;“装饰着飞鸟和走兽”,说明“我”是追求自由的。作品鉴赏诗人把“我”和这些意象并提有何意义?第二节中的“我”有什么特点?(1)表述了19世纪自然科学最重要的发现——进化论;(2)“我”作为一个人,与世间各种生命形态有着亲缘关系。我来自自然,与自然界密不可分;(3)抒发了对世间千姿百态生命的尊重,讴歌生命之美。“我”是万物中的一员,但是“我 ”拥有对自然万物的支配权,可以离开他们,又可以将万物召来。诗歌第二节“我看出我是和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并且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与第一节对草叶、蚂蚁等事物的赞美有何内在联系?这两句诗表明“我”作为一个人,与世间的无机物(片麻石、煤)、植物(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以及动物(飞鸟和走兽)都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我”的身体上拥有着与其他各种生命形态相同的特征,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这与第一节对草叶、蚂蚁等事物的赞美是紧密相连的,第一节是具体展现各种生命形态的美与价值,第二节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总结与升华,点出“我”与这些生命形态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和亲缘关系,即“我”与万物相融,构成了“我”的泛生命观。作品鉴赏作品鉴赏“虽然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了过去的一切,但需要的时候我又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这两行诗句在节选诗节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两行诗句在结构上处于本节的中心位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总结了前半节诗人所阐述的泛生命观,即“我”虽然作为人在进化历程中与某些过去的形态有了距离,但本质上仍与之相连;同时,它也构成本节诗歌情绪的顶点,并引出后半节的内容。后半节通过列举一系列试图威胁或疏远“我”的事物,从反面对照和强化了“我”与世界之间本质上的同一性以及生命自身向前进程的必然,任何试图破坏或疏远这种联系的力量都是“徒然”的。作品鉴赏诗歌第三节列举了哪些事物?诗人为什么选取这些事物?火成岩爬虫海洋怪物鹰雕蝮蛇海燕麋鹿这些意象包括天上的、地上的、海里的,是世间万物的代表。作者选取这些意象是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不能阻挡“我”。可能破坏生命的巨大自然力威胁“我”暂时与“我”相异的生命存在远离“我”作品鉴赏诗人用“徒然”一词来概括这些事物的行为及其结果。诗人为什么认为它们的这些行为是“徒然”的?诗人认为它们的行为是“徒然”的,是因为“我”与世界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同一性,生命自身有着不停向前的必然进程。无论是象征破坏生命的巨大自然力(火成岩、海洋、大的怪物),还是暂时与“我”相异的生命存在(爬虫、麋鹿、海燕等),它们的威胁或疏远都无法真正损害“我”的存在,也无法抹杀“我”与万物相融的事实。归纳总结04GUI NA ZONG JIE这首诗选取的意象众多,但似乎与一般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诗人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意象?区别:诗中的意象是极为平常且普通的事物,似乎缺乏一般诗歌意象的“美感”和“诗意”。而且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包含天上的、地上的、海上的。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原因:①诗人选择的这些意象与他的生活相吻合。诗人出身于农民,是当时美国最广大的社会底层民众中的一员;而诗中这些具有自然属性的、平常的意象,也正是大自然中的普通事物。②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吻合。这样的意象使诗歌具有浓厚的自然气息和生活气息,使广大民众对诗歌产生自然的代入感,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并产生共鸣,唤醒他们内心的生命激情,引导他们追求民主、自由,推动时代发展。问题探究谈谈对《自己之歌(节选)》中“我”这一形象的理解。诗中的“我”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具体的“我”,二是象征群体的“我”,“我”是一个综合形象。诗歌中的“我”,表面上似乎是诗人自己,实际上是诗人在借用“自己”二字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开拓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的劳动群众。诗人置身于劳动者之中,诗中的“我”也是美国式新人的形象。问题探究问题探究《自己之歌(节选)》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自己”的形象的?这首诗以大量的意象烘托“自己”,充分显现出“自己”无比的自信、无拘无束的自由、强大的力量和澎湃的激情。在第一节第五行,诗人以“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与工业时代轰鸣的“机器”对比,以“机器”的“渺小”衬托出“自己”的强大。第二节,诗人再一次以“自己”拥有了“远离”的自由,同时又具有“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的力量,显示出“自己”的自信,使“自己”进一步得到表现。第三节,诗人更是用了九个“徒然的”,衬托出“自己”的无所不能与无比强大,尾行又以“快速地跟随着”和“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使诗歌对“自己”的表现和强调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问题探究惠特曼在诗中展现了怎样的生命观和思想立场?这种生命观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自然、看待他人、看待自身有何启示?请结合诗中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惠特曼展现了一种万物平等、与万物相融的泛生命观,以及尊重一切生命形态、充满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立场。他认为一片草叶与星星同等重要,一只蚂蚁也展现着完美的生命,“我”与片麻石、煤、藓苔、飞鸟走兽等世间万物都有着亲缘关系,任何试图割裂这种联系的力量都是徒劳的。惠特曼在诗中展现了怎样的生命观和思想立场?这种生命观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自然、看待他人、看待自身有何启示?请结合诗中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这种生命观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当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偏见,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利和价值,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和谐共生而非征服掠夺。看待他人时,也应秉持平等与尊重的态度,正如诗人将自我扩展到与万物同一,我们也应意识到个体并非孤立存在,人与人之间在生命本质上是平等的,要反对歧视与偏见,以民主和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个体。看待自身时,则应认识到自身是宇宙生命网络中的一环,既平凡又神奇,既要肯定自我价值,也要保持谦逊,与世界和谐共处,从万物中汲取生命的力量与智慧,而不是盲目自大或妄自菲薄。例如,诗中对“一个小鼠的神奇”的歌颂,就提醒我们即使是最微小的生命也值得敬畏,这在现实中就对应着我们对弱小生命的关怀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问题探究惠特曼的诗歌,往往由一组松散的句子构成,不仅没有严格的韵脚,而且也打破了一般的诗歌形式,开创了一种近乎口语的散文化的自由诗体。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自由”的特征。句子的排列长短交替,非常疏散。最长的句子多达近三十个字,如“我看出我是和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最短的句子才十几个字,“并且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诗歌形式疏散之中有整齐的诗歌韵律。节选部分第三节列举了一系列“徒然的”举动,有传统诗歌的形式之美。诗人使用的语言也平白如话,这种“自由”使得诗歌的展开,也顺乎自然,保持原始的活力。“虽然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了过去的一切,但需要的时候我又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语言直白率真,张扬着个性。问题探究文章主旨《自己之歌(节选)》列举了许多自然事物,赋予其诗意,渲染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抒发了对个体价值的赞美,凸显出宏大的自我,体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个体价值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由、开放、独立的个性的追求。当堂检测05DANG TANG JIAN CE当堂检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单峰驼侯汝华单峰驼走过戈壁,孤寐者,请步足迹而前来,我有一阕过绿洲之奇丽的词。为远行者洗尘。我的笛曲虽已残破,犹能回奏悦耳之音,有人嫌为陈腐的节调所苦,于你都如晨兴的新鲜。罂粟,山茶,为何而红?野葡萄,玫瑰,为何而馥郁?让这血色的芬芳,温慰你生命的颓败。沉默吧,不要让声音刺破你的噩梦,而恢复你冷硬之昔年,使人感觉如明月的悲惨。莫谓旅路之辽长,明天或有无边的雾和烟云,请步单峰驼之后尘,用希望矫健你的两腿。(有删改)当堂检测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以“单峰驼走过戈壁”起笔,再现单峰驼的雄姿,突出单峰驼的坚忍,以便在读者心中唤起对单峰驼的赞佩之情。B. 第二节诗紧承第一节,诗人就自己的歌和“孤寐者”进行对话,愿望和热情溢于言表。C. 第四节中,诗人鼓励“孤寐者”坚决地诀别过去,不要再做黄粱美梦,不要再受其他声音的干扰与诱惑而倒退。D. 最后一节中,诗人进一步鼓舞“孤寐者”不要怕前面的艰难,应该努力战胜困难,勇敢地奔向未来。C解析:C项,“不要再做黄粱美梦”错误,应是鼓励“孤寐者”勇敢地怀着“华梦”前进。当堂检测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有一阕过绿洲之奇丽”一句中,用绿洲反衬浑茫的戈壁,使绿洲显得更明丽悦目,从而在跋涉者眼前点亮希望的火花,令人振奋。B.第二节中,“晨兴的新鲜”主要来源于视觉感受,而“笛曲”却是作用于听觉,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C.“而恢复你冷硬之昔年,使人感觉如明月的悲惨”,夜空中的明月是清冷孤寂的,用它来形容“昔年”非常具有表现力。D.本诗没有剑拔弩张的气势,没有标语口号的呐喊,画面生动而又蕴含哲理,诗味浓郁而又明朗清丽,是一首别具韵味的壮行之歌。B解析:B项,“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错误,“‘晨兴的新鲜’主要来源于视觉感受,而‘笛曲’却是作用于听觉”,此处运用的手法不是“对比”,而是“通感”。当堂检测3. 本诗的第四、五节,诗人都是在鼓励“孤寐者”,但鼓励的角度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答案:第四节是从过去的角度鼓励“孤寐者”不要退回到过去,应该坚决地诀别过去;第五节是从未来的角度鼓励“孤寐者”不要怕前面的艰难,要不停地奋进。解析:先看第四节,在诗歌的第四节中,诗人鼓励“孤寐者”要坚决地诀别过去,勇敢地怀着“华梦”前进,不要受其他声音的干扰与诱惑而倒退,“而恢复你冷硬之昔年,使人感觉如明月的悲惨”,这是从过去的角度来鼓励孤寐者要诀别过去。再看第五节,在这一节中,诗人进一步鼓舞“孤寐者”要无惧困难,勇奔未来,如果说前一节说的是不要退回到过去,那么这一节说的是不要怕未来的艰难。四、五两节诗从过去、未来两方面对“孤寐者”叮嘱劝慰。当堂检测4. 在第三节诗里,诗人为什么要写罂粟、山茶、野葡萄、玫瑰争艳的美丽景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孤寐者”在生命中颓败过,如今他虽步单峰驼的足迹踏上征程,但远行跋涉又不免寂寞,有时甚至会遭受挫折,重生“颓败”之感。因此,诗人着意提醒“孤寐者”:艰难的旅途中还有鲜花为你开放,花果为你香气馥郁,你的心中应始终充满希望。解析:解答此题,需重点分析第三节前后的内容,再分析第三节诗中罂粟、山茶、野葡萄、玫瑰这些景物的特点,最后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诗歌主要塑造了“孤寐者”的形象,借单峰驼来展现孤寐者的旅途,而旅途中的孤寐者曾经历“生命的颓败”,现在他踏上旅途,但旅途不免寂寞,不免坎坷;再看第三节中所写的景象,在这一节中,诗人描绘出一派鲜花盛开、花果香气馥郁的景致——罂粟、山茶竞相开放,野葡萄、玫瑰散发香气,它们不论为何而开、为何而馥郁,意象都是美丽的,景致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诗人祝愿说:“让这血艳的芬芳,温慰你生命的颓败。”由此可知,诗人在借助这些景象提醒“孤寐者”:艰难的旅途中还有鲜花为你盛开,花果为你飘香,戈壁会有绿洲,未来还有希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