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长征胜利万岁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杨成武的生平事迹与长征的历史背景,掌握回忆录的文体特点,明确其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 2、梳理文章以时间顺序展开的结构脉络,划分“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与会师—全军干部会议”三个层次,把握文章思路清晰的特点。 3、赏析文中场面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拟人、对比等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体会红军指战员的情感与形象特点。 4、理解长征的功绩与历史意义,感悟长征精神的内涵,探讨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激发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 二、课前预习 1、文体与作者知识积累: 回忆录是散文的一种,以叙述或描写的方式追记自身或熟悉人物的生活经历与社会活动,兼具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杨成武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晚年著有《忆长征》《敌后抗战》等回忆录作品。 2、历史背景梳理: 长征是1934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战略大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约二万五里,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 方面军在陕甘苏区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的最终胜利。 3、字词基础巩固: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义。 骁勇善战(xiāo):形容人勇猛而善于作战。 运筹帷幄(wéi wò):指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也泛指策划、指挥。 互诉衷肠(zhōng):彼此倾诉内心深处的想法与情感。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与线索 1、阅读全文,根据时间顺序划分文章层次,完成表格,明确各部分核心内容与作用。 层次划分 对应段落 核心内容 作用第一部分 1-8 红四团抵达吴起镇,战士们展现出欢乐、热烈的场景 开篇交代事件起点,营造喜悦氛围,为下文铺垫第二部分 9-22 吴起镇战斗歼灭敌人追剿骑兵团,红军与友军胜利会师 展现红军战斗力,推动情节发展,凸显胜利意义第三部分 23-45 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泽东宣布长征胜利并阐述其意义 升华主题,明确长征的历史价值,收束全文 2、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这一线索有何作用? 行文线索是时间顺序。作用:按时间由先到后推进事件,使“到达吴起镇—战斗—开会”的脉络清晰明了,让读者能有序把握文章内容,避免叙事混乱。 (二)文本研读:赏析手法与人物形象 1、文中运用多种手法表现指战员的兴奋与激动,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至少两种)。 手法类型 具体语句 表达效果语言与动作描写 “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 直接通过“欢叫”的语言、“冲”“跑”的动作,生动展现战士们抵达目的地的狂喜侧面烘托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迎接我们 以“灿烂的阳光”这一明亮环境,侧面烘托战士们内心的喜悦,情景交融对比 虽然那天天降大雪,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热乎乎的 用“天降大雪”的寒冷与“心里热乎乎”的温暖对比,反衬出战斗胜利后的喜悦与革命热情2、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技巧与内涵。 (1)“霎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 “吼叫”运用拟人手法,将武器比作人,形象写出战斗的激烈与武器火力的强劲;两个“一齐”强调战士们行动一致、士气高昂,凸显红军的团结与战斗力。 (2)“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太阳“露出笑脸”的人的动作与神态,既呼应全军干部会议宣布长征胜利的喜庆场景,也暗含作者内心的激动与对革命未来的乐观期待,语言生动有趣。 3、文中刻画的邓小平同志与红军战士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邓小平同志:爱护战士、平易近人。文中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展现,如在全军干部会议相关情节中,他与战士们的互动自然亲切,没有首长的架子,体现出对战士的关怀与贴近群众的作风。 红军战士:①骁勇善战、有勇有谋:通过歼灭敌人追剿骑兵团的战斗描写,展现战士们作战勇猛、战术得当;②热爱人民、为人民服务:消灭反动集团,维护人民利益,体现对人民的责任;③热爱党: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牌子时感到亲切,彰显对党的忠诚;④不畏艰难、自强不息:长征中翻越雪山、走过草地,仍坚持前进,展现顽强意志。 (三)深层思考:理解长征意义与精神 1、文中借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明确了长征的功绩与历史意义,请摘抄关键语句并概括其核心内涵。 关键语句:“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核心内涵: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伟大壮举,它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强意志;向沿途人民宣传了革命思想;为革命播下了种子,推动了革命的后续发展。 2、结合文本与现实,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现实意义的理解。 长征精神包含不畏艰难、团结协作、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等内涵。在当代,面对科技攻关、脱贫攻坚等挑战,需要发扬长征中“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意志;在团队工作中,需学习红军的团结协作精神;面对国家发展任务,要像红军忠诚于党一样坚守初心,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奋斗,让长征精神成为推动个人与社会进步的动力。 (四)写法鉴赏:分析文章艺术特色 从“语言”“表达方式”两个维度,总结《长征胜利万岁》的艺术特色。 1、语言:兼顾文学性与通俗性。文学性体现在运用大量成语(如“久别重逢”“运筹帷幄”)、拟人修辞(如“阳光迎接我们”)和烘托手法,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与感染力;通俗性体现在以散句、短句为主,融入“啊”“嗬”等口语和拟声词,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文章更亲切易懂。 2、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记叙事件(如到达吴起镇、战斗过程),清晰展现长征片段;描写(场面、人物)让场景更生动、人物更鲜活;议论与抒情(如对长征意义的阐述、对胜利的喜悦)则升华主题,表达对长征胜利的自豪与对革命未来的向往,使文章中心突出、情感充沛。 四、课堂小结与拓展 1、主题总结: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主旨。 文章以回忆录形式,按时间顺序记叙了红军抵达吴起镇、进行吴起镇战斗、召开全军干部会议宣布长征胜利的事件,展现了红军的英勇与长征的艰辛,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的喜悦与自豪,凸显了长征的历史意义与革命精神。 2、拓展思考:阅读杨成武《忆长征》中的其他片段,对比《长征胜利万岁》,分析两者在叙事角度与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相同点:均以第一人称叙事,具有真实感;都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的自豪与对红军精神的赞颂。不同点:《长征胜利万岁》聚焦吴起镇相关片段,叙事更集中;《忆长征》可能涵盖长征更多阶段,叙事范围更广。情感表达上,《长征胜利万岁》因聚焦具体事件,情感更集中于“胜利的喜悦”;《忆长征》可能因涉及更多艰难历程,情感中“对牺牲战士的缅怀”更突出。 五、课后作业 以“传承长征精神,做新时代奋斗者”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结合自身经历或所见所闻举例说明。 示例:传承长征精神,是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去年参加学校运动会长跑项目,中途体力不支时,我想起长征中红军翻越雪山的坚持,咬牙继续前进,最终完成比赛。这让我明白,长征精神中的“不畏艰难”就在身边。在学习中,面对难题不放弃;在生活中,面对挫折不退缩,都是对长征精神的传承。作为新时代奋斗者,我们要让长征精神融入日常,用行动书写属于我们的“新长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