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2025-2026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历史第一次绿色评价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上饶市2025-2026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历史第一次绿色评价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绿色评价
九年级历史试题
说明:1. 作业满分80分,完成时间80分钟
范围:九年级上册第1课至第10课
选择题(本答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1.古埃及人根据太阳和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同时升起时尼罗河涨水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由于测量尼罗河水位的需要,古埃及人发展了数学。这反映了古埃及人( )
A.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B.融合吸收外来文明
C.善于总结自然规律 D.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2.下列关于世界古代文明成就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
A.B.
C. D.
3.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最伟大的国王.他的主要功绩有( )
①统一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②制定汉穆拉比法典
③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④建造金字塔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某法律文件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必须遭受同样损害;但如果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少量的钱财。由此可知古巴比伦( )
A.社会等级森严 B.商品经济活跃
C.奴隶制很发达 D.实施家庭奴隶制
5.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与此尊坐像相关宗教的创始人是( )
A.乔达摩·悉达多 B.亚里士多德 C.鉴真 D.屋大维
6.2019年8月12日,第四届中印媒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列关于古代印度文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亚的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成为印度的主要居民
B.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C.印度等级制度把印度居民从高到低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D.在古印度,佛教提出的“众生平等”与种姓制度的规定是一致的
7.亚瑟夫是古代雅典的公民,世代经商,家中有妻子露西,夫妇俩还有一个6岁的儿子,另有一个买来的奴隶。某一天,召开公民大会,这一家有资格参会的人数为( )
A.1人 B.2人 C.3人 D.4人
8.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众多的城市,“东西方在这一时期频繁互动和深度融合”。能为此提供直接证据的是( )
A.刻有希腊式长袍的印度佛像 B.应用于航海的罗盘
C.位于日本奈良城的唐招提寺 D.传入中国的马铃薯
9.雅典城邦的外邦人常被形容为“名义上是市民,却有着奴隶的嘴,是没有自由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人人可参与民主政治 B.城邦奴隶享有人身自由
C.民主政治存在局限性 D.城邦居民享有同等权利
10.下列法典的内容,说明二者的共同点是( )
A.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赋予奴隶公民权
11.晏绍祥在《世界上古史》中写道:“各个古代文明独立发展……大体说来,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人重视伦理教化,希腊人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据此可知,世界文明( )
A.多元并存 B.一脉相承
C.相互影响 D.源远流长
12.有人到罗马旅游,夜间问一位老者:“罗马城夜间,为什么不能稍稍明亮一点?”老者说:“一座城市既然有了历史的光辉,就不必再用灯光来制造明亮。”以下各项中属于“罗马历史的光辉”的是( )
A.民主制度 B.《十二铜表法》 C.爱琴文明 D.《汉谟拉比法典》
13.中古时期的西欧,国王靠自己养活,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这一现象出现的政治根源是( )
A.查理曼帝国的建立 B.庄园和农奴制度盛行
C.基督教会势力膨胀 D.封君封臣制度推行
14.如果领主将一块土地赐予一个人,这个人就成了封臣……封臣的权力和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与他在举行臣属仪式时承担的义务相对应……臣属仪式和赐封仪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约。这体现西欧的封建制( )
A.土地分封是无条件的 B.以血缘为纽带进行土地封赐
C.森严的等级制的存在 D.权利与义务交织在一起
15.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还有一些手工作坊及专职手工业者,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这说明欧洲庄园( )
A.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 B.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形成
C.巩固了封建王权的统治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6.中世纪西欧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几个佃户被控告对领主运草的任务没有完成,而他们坚持自己没有违反义务规定,于是向法庭申诉,法庭依据习惯法确认:佃农有义务在草地里或领主院中将牧草垛起,但没有义务将牧草装上马车,最终领主败诉。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B.佃户有时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
C.庄园法庭的实质是维护领主经济利益的工具 D.庄园法庭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机构
17.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一方面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它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而居民人数的多少是衡量当时城市繁荣的标准之一。据此可知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
A.推动了城市发展 B.摆脱了基督教会控制
C.促进了科技进步 D.摆脱了封建领主控制
18.小明同学在复习“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一主题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图中“▲”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伯里克利改革 B.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C.伊斯兰教诞生 D.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
19.《罗马民法大全》中对继承制度有着细致的规定,明确了法定继承的顺序、区分了遗嘱继承的有效条件、形式要求,同时对遗产分配的原则以及特殊情况下的继承处理方式等都进行了详细说明,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继承法律体系。这说明《罗马民法大全》( )
A.实现了男女的平等 B.凸显了人文色彩
C.维护了奴隶主权益 D.内容细致与严谨
20.拜占庭帝国在翻译和注释欧洲古典作品过程中,保存了大量的古典希腊罗马著作并形成规范的译本体系。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
A.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精神营养 B.推动了西方法律体系的建设
C.直接促进西欧各地城市发展 D.成为联系东西方经济的桥梁
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21题9分,22题10分,23题10分,24题10分)
21.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社会性。学了中国历史,就不会妄自菲薄;学了世界历史,就不会妄自尊大。下图是一幅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请结合地图回答:(9分)
将图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写出ABCD所代表的古代文明的名称。(4分)
A: B: C: D: (2)请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亚非文明的特征。(2分)
(3)请谈谈怎样正确对待不同地区的文明?(3分)
22.世界古代文明之间的碰撞、交流、融合,汇成了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虽然帝国是短暂的,但继其而起的诸王国却完整程度不等地生存了三个世纪;在这期间,中东也希腊化了。埃及和亚洲诸行省土地富饶,提供了种种前所未有的机会;成千上万的希腊商人、行政官员、教师、专门职业者和雇佣兵受这些机会的吸引,从各自的城邦移居那里。从而为新的希腊化文明——一个实际上各方面都与其前身古典文明不同的混合创造物——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尽管西罗马帝国灭亡了,但它确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最显而易见的是有形的遗迹——圆形剧场、竞技场、庙宇、沟渠、公路和桥梁。还有就是语言方面的遗产——欧洲的罗曼诸语言。罗马法如前所述,至今仍大量存留在欧洲和南北美洲许多国家的法律体系中。今日天主教会的组织和仪式也要大大归功于昔日罗马帝国的组织和宗教传统。最后,“罗马治下和平”曾带来长达两个世纪的相对和平和繁荣,从而留下一个代替希腊人的城邦独立原则的帝国统一的传统。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历史地图所代表的帝国名称并说明理由。(4分)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明扩展交流的方式有哪些。(2分)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大帝国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贡献。(4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他们(农奴)不能离开出生的庄园。……若没有得到其领主的同意,是不能与外村人结婚的。有司法权的领主支配着他们(农奴)的人身自由和财产,所有的领主至少有部分这样的权利。在法兰西的大部分地区和在日耳曼西部的领主,甚至对他人拥有生杀大权。
——摘编自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庄园中农奴的生活状况。(2分)
材料二 封建制度即由个别私人在或大或小的领土范围内,在或高或低的程度上,代表或占有,夺取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制度……由地主贵族……男爵或主教或住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的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宗主权),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一种社会的结构,一种以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摘编自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世纪西欧庄园的基本情况(可以从经济、政治方面答)。(4分)
材料三 庄园的所有决定和对违法行为的判决,都要经过法庭,法庭是其治理乡村事务的基本平台……而法庭出席人之间一旦发生争议,无论控辩双方是何身份,均须依据法律解决。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中世纪乡村组织双重结构论》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庄园法庭的审理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审理原则起到的作用(4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1分)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一位政治家将权力转移到公民大会手中,他还建立新的制度使贫穷公民有可能参政议政。另外,他还建立由陪审团作最后决定的民众法庭……雅典的民主政治无疑是伟大的创举,但也有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它是少数人的民主,许多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更谈不上参加政治活动。
材料一中的“一位政治家”指的是谁?“公民大会”在雅典城邦有什么地位?材料中的“新的制度”指的是什么?(3分)
材料二 在人类历史上的法制建设成果中,A古巴比伦王国把法典刻在石柱上、B罗马共和国时期把成文法刻在青铜板上,罗马帝国的法学家进行广泛论证后形成了C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2)依据材料二拟定一个观点,结合材料中A、B处涉及的法律文献及其地位或影响,C处“法学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对此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0字左右)(8分)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绿色评价
九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A A A D A A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D D A B A B D A
1.C
【详解】题干指出古埃及人通过观察太阳与天狼星同升、尼罗河涨水制定太阳历,并因测量水位发展数学,这体现其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总结规律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C项正确;“自然资源丰富”侧重于强调矿物、燃料、生物、水、土地资源等丰富,与材料反映的太阳历的制定等无关,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外部文化影响,无从得出“融合外来文明”,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与其他文明的比较,无从得出古埃及“农耕经济领先”,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由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古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A项正确;释迦牟尼像属于佛教相关的艺术作品,而古巴比伦的宗教信仰并非佛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法律,并非古希腊的,它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排除C项;帕特农神庙位于古希腊的雅典,并非古罗马,它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通过军事征战,成功统一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建立起强大的古巴比伦王国,这是他的核心功绩之一。汉谟拉比主持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对维护古巴比伦社会秩序、影响后世法律体系意义重大,是他的标志性功绩。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③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虽为古巴比伦的统治方式,但并非汉谟拉比独有的功绩,而是当时普遍制度。④建造金字塔是古埃及的成就,与古巴比伦无关。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据题干“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必须遭受同样损害;但如果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少量的钱财”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律明确区分了不同地位的人,并给予不同的惩罚,说明社会等级森严,A项正确;题干中主要围绕的是不同身份自由民在伤害行为后的惩处规则,并没有涉及到商品交换、贸易往来、市场活动等与商品经济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题目未直接提到奴隶,而是提到“无公民权的自由民”,不能直接推出奴隶制发达,排除C项;家庭奴隶制是指奴隶在家庭中被当作家庭成员,从事家务劳动等,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据题干“乐山大佛”和所学知识可知,乐山大佛是弥勒佛坐像,属于佛教造像。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 悉达多,A项正确;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与佛教无关,排除B项;鉴真是唐代高僧,主要贡献是东渡日本传播佛教等文化,排除C项;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元首,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所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将人分为不同等级,而佛教提出的 “众生平等” 是反对种姓制度的等级观念的,二者规定不一致,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中亚的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后,逐渐成为印度的主要居民,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孔雀王朝(尤其是阿育王时期)是古印度文明的鼎盛期,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印度等级制度(种姓制度)把印度居民从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民主只适用于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儿童、外邦人、奴隶排斥在外,亚瑟夫是成年男性公民,有资格参会;其妻子露西(女性)、6岁儿子(未成年)及奴隶均无公民权,无法参会。所以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是1人,A项正确;雅典民主政治中妇女、儿童和奴隶都没有参政权,排除BC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众多的城市,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其中印度佛像带有希腊式长袍,直接体现了希腊艺术与印度佛教的结合,是希腊化时代特征的表现,A项正确;罗盘属于中国宋代发明,时间上晚于亚历山大远征,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唐招提寺反映唐朝时期中日交流(与鉴真东渡有关),与亚历山大无关,排除C项;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入欧洲,明代传入中国,远晚于亚历山大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题干“名义上是市民,却有着奴隶的嘴,没有自由”可知,说明外邦人虽在城邦生活,但无法享有公民权利,所以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权利外,体现民主的局限性(排他性),C项正确;雅典民主仅局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外邦人无权参与,并非“人人可参与”,排除A项;题干仅以外邦人作比喻,并非说明城邦奴隶享有人身自由,实际上奴隶本身无人身自由,排除B项;城邦居民中公民、外邦人、奴隶的权利差异显著,并非“有同等权利”,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据题干《汉谟拉比法典》和《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中,奴隶主伤害自由民和奴隶的处罚不同,更偏袒奴隶主;《十二铜表法》中,伤害自由人和奴隶的罚金不同,也体现出对奴隶主的维护,所以二者的共同点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A项正确;题干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对不同阶层的不同对待,并非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排除B项;从题干中对自由民和奴隶的不同处罚规定,可知并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C项;奴隶没有公民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人重视伦理教化,希腊人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不同文明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侧重,这体现出世界文明是多元并存的,A项正确;“一脉相承”强调文明之间的传承关系,而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文明各自独立发展,特点各异,并非传承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的内容,排除C项;“源远流长”主要体现文明的历史悠久,材料重点是不同文明的不同特点,而非历史长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成文法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B项正确;民主制度起源于古希腊(尤其是雅典),而非罗马,排除A项;爱琴文明是古希腊的,排除C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文明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中古时期的西欧,国王靠自己养活,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政治根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的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王权软弱,没有实权,而封建主在各自的封地内独立行使权力,使得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D项正确;800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去世后,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但不是政治根源,排除A项;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是欧洲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不是政治根源,排除B项;基督教会势力膨胀,与统治者有着密切联系,但不是材料中王权软弱的根源,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题干材料强调封臣通过臣属仪式承担义务,领主与封臣之间形成契约关系,说明双方权利与义务相互绑定,D项正确;土地分封是无条件的与题干“承担的义务相对应”不符,排除A项;西欧封建制度以契约为基础,排除B项;等级制虽存在,但材料未直接体现等级差异,而着重契约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根据题干“欧洲中世纪的庄园”“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拥有满足自身生活、生产需求的各类设施与生产能力,无需依赖外部供给,这正是自给自足经济模式的典型表现,A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城市自治相关信息,城市自治的形成与商品经济发展、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有关,排除B项;庄园是封建领主的领地,核心是领主对农奴的统治,与巩固封建王权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会减少对外商品交换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非促进,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据材料“但没有义务将牧草装上马车,最终领主败诉”可知,材料里佃户被领主控告没完成运草的任务,佃户向法庭申诉,最终法庭依据习惯法判定佃户没有将牧草装上车的义务,领主败诉,这清晰地表明佃户有时能够利用法庭来维护自身的权益,B项正确;材料重点讲述的是佃户与领主关于义务的纠纷及佃户通过法庭维权,并非庄园法庭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排除A项;如果庄园法庭实质是维护领主经济利益的工具,那在这次纠纷中应该判定领主胜诉,但实际是佃户胜诉,排除C项;虽然这次案例体现了一定的公平,但庄园法庭从整体上看,更多是维护庄园的秩序,且其裁判依据是习惯法等,不能简单说它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机构,这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7.A
【详解】据题干“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一方面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它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而居民人数的多少是衡量当时城市繁荣的标准之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大学的发展与集市贸易带动城市商业繁荣,而其带来的新增人口又扩大城市规模与税收,故中世纪欧洲的大学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A项正确;中世纪大学仍受基督教会和封建领主双重制约,尚未摆脱其控制,排除B、D项;材料未提及科技进步的具体成果,无法证明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欧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逐渐兴起,城市的发展又推动了大学的兴起,这是西欧封建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表现,B项正确;伯里克利改革发生在古希腊雅典,属于奴隶社会时期的改革,与西欧封建社会无关,排除A项;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不属于西欧封建社会的范畴,排除C项;拜占庭文化属于东罗马帝国的文化,东罗马帝国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据题干“《罗马民法大全》中对继承制度有着细致的规定,明确了法定继承的顺序、区分了遗嘱继承的有效条件、形式要求,同时对遗产分配的原则以及特殊情况下的继承处理方式等都进行了详细说明”可知,《罗马民法大全》法律条文系统详尽,在继承制度方面对继承各环节规定严密、逻辑清晰,体现出内容细致与严谨,D项正确;法典未赋予女性同男性平等继承权,排除A项;条文侧重技术规范,未突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关怀,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特指奴隶主群体,无法体现维护奴隶主权益,排除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题干指出拜占庭帝国翻译、注释并保存了大量古典希腊罗马著作,形成规范译本。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保存的古典文献在文艺复兴时期传入西欧,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A项正确;拜占庭的《查士丁尼法典》影响深远,但题干未直接关联法律建设,排除B项;“直接促进”不符合史实,西欧城市复兴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与拜占庭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成为联系东西方经济的桥梁”强调经济桥梁作用,但题干聚焦文化保存,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1.(1)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
(2)都属于大河文明;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经济:农耕文明(以农业为主)(任答两点,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
(3)古代文明是多元化的,不平衡的,所有文明都有其自身特点,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都应该被理解和尊重;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文明;合理吸收不同文明的积极成分,自觉抵制其消极成分和不良反响,反对全盘接受;提倡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平等交流,融合互补,共同发展等。(任答两点,符合题意的也可酌情给分)
【详解】(1)文明:根据材料“亚非文明的地图”并结合可知,A位于尼罗河流域,应该是古埃及文明。B是两河流域,应该是古巴比伦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C项是印度河流域,应该是古印度文明。D项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应该是古中国文明。
(2)特征:结合所学从地理环境看亚非文明都属于大河文明。从政治制度看亚非文明都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从经济类型看亚非文明都是农耕文明。
(3)如何看待:结合所学可知,我们要认识到不同地区文明具有多元化、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要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明;我们要以开放心态接纳不同的文明;我们要合理吸收学习不同文明的优秀成分,抵制消极成分和不良影响;主张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发展。
22.(1)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或马其顿王国)。理由:该地图展示的是自公元前334年起,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战役,及其建立的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
(2)军事征服;和平交流;人口迁移;等等。
(3)亚历山大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以及罗马帝国的统治,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人口的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新建的城市逐渐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罗马的城市建设和建筑艺术以及语言对其统治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马法成为欧洲的法学渊源,影响波及南北美洲;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也影响广泛。
【详解】(1)帝国:根据材料一历史地图中的信息“马其顿”“亚历山大进军路线”“亚历山大退兵路线”并结合所学亚历山大帝国的知识可知,该帝国是亚历山大帝国(或马其顿王国)。
理由:根据材料一历史地图中的信息“马其顿”“亚历山大进军路线”“亚历山大退兵路线”“前334年”等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5万大军进攻波斯帝国。然后继续南下,攻占地中海东岸地区,随后兵不血刃进入埃及。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从埃及转而进入两河流域,波斯大军再度会战,他以五六万,精锐之师取胜,一年后波斯帝国灭亡。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故理由:该地图展示的是自公元前334年起,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战役,及其建立的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
(2)方式: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得出军事征服;根据材料二“虽然帝国是短暂的,但继其而起的诸王国却完整程度不等地生存了三个世纪;在这期间,中东也希腊化了”可得出和平交流;根据材料二“埃及和亚洲诸行省土地富饶,提供了种种前所未有的机会;成千上万的希腊商人、行政官员、教师、专门职业者和雇佣兵受这些机会的吸引,从各自的城邦移居那里。”得出人口迁移。
(3)贡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亚历山大在帝国境内建造了几十座新城,这些城市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故亚历山大帝国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贡献可总结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人口的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新建的城市逐渐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根据材料二“最显而易见的是有形的遗迹——圆形剧场、竞技场、庙宇、沟渠、公路和桥梁。还有就是语言方面的遗产——欧洲的罗曼诸语言。”和所学可知,罗马的城市建设和建筑艺术以及语言对其统治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材料二“罗马法如前所述,至今仍大量存留在欧洲和南北美洲许多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和所学可知,罗马法成为欧洲的法学渊源,影响波及南北美洲;根据材料二“今日天主教会的组织和仪式也要大大归功于昔日罗马帝国的组织和宗教传统。”和所学可知,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根据材料二“最后,“罗马治下和平”曾带来长达两个世纪的相对和平和繁荣,从而留下一个代替希腊人的城邦独立原则的帝国统一的传统。”和所学可知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也影响广泛。故答案为:亚历山大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以及罗马帝国的统治,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人口的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新建的城市逐渐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罗马的城市建设和建筑艺术以及语言对其统治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马法成为欧洲的法学渊源,影响波及南北美洲;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也影响广泛。
23.(1)生活状况: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地位低下,甚至可以被杀死。
(2)基本情况: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庄园领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有较大的统治权(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庄园领主是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王权衰微。(答出两点即可)
(3)审理原则:以法律为依据。作用:维护了庄园公共秩序;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详解】(1)生活状况:据材料一“他们(农奴)不能离开出生的庄园。……有司法权的领主支配着他们(农奴)的人身自由和财产……在法兰西的大部分地区和在日耳曼西部的领主,甚至对他人拥有生杀大权。”可知,中世纪西欧庄园中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地位低下,甚至可以被杀死。
(2)基本情况:据材料二“封建制度……由地主贵族……男爵或主教或住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王座只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宗主权),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 ”可知,中世纪西欧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庄园领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有较大的统治权(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庄园领主是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王权衰微。(答出两点即可)
(3)审理原则:据材料三“……而法庭出席人之间一旦发生争议,无论控辩双方是何身份,均须依据法律解决。”可知,庄园法庭的审理原则为以法律为依据。作用:据所学可知,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领主可以凭借庄园法庭奴役佃户,佃户有时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所以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24、(1)伯里克利。最高权力机构。津贴制度。外邦人、奴隶、妇女。
(2)观点:法制建设推动社会进步;法制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等。(符合题意即可)《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十二铜表法》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写出文献名称及其地位或影响各一点即可)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0字左右。
【详解】(1)人物:根据材料“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一位政治家将权力转移到公民大会手中,他还建立新的制度使贫穷公民有可能参政议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是伯里克利主政时期,这时期他进行一系列改革,扩大公民权利,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使得每一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这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材料一中的“一位政治家”指的是伯里克利;
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新的制度”:根据材料“他还建立新的制度使贫穷公民有可能参政议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里克利时期推行一系列改革,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他还建立了津贴制度,这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人:根据材料“它是少数人的民主,许多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更谈不上参加政治活动”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是公民的政治,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2)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时根据材料二内容拟定一个观点,结合材料中A、B处涉及的法律文献及其地位或影响,C处“法学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对此观点加以论述。观点: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王国刻在石柱上的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适应了古巴比伦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罗马共和国时期把成文法刻在青铜板上的法典是《十二铜表法》,该法典也适应了罗马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说明法制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可以拟定“法制建设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论述时按照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中A、B处涉及的法律文献及其地位或影响,C处“法学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对此观点加以论述。A处涉及的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B处涉及的法典是《十二铜表法》,C处涉及的是罗马法学系统的组成部分,结合三处的法律文献基本史实分析回答即可。如《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十二铜表法》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写出文献名称及其地位或影响各一点即可)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