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 BCDAB 6-10 DACAB 11-15 CBDAC16-20 ADCAB 21-25 BADBC26.【答案】(1)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山顶洞人(2)图2:说明河姆渡人会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等制成古朴的艺术品。图3:说明半坡人已会纺织。(3)制度:禅让制。举例:参观博物馆;上网查询资料;等等。(答出一例即可)27.【答案】(1)名称:元谋人;生活时间:距今约170万年。(2)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精神生活”发展:会制作玉器、骨笛、骨哨。(写出任意一个即可)(3)制度:禅让制。条件:贤德之人(或德才兼备)。(4)时期:史前时期(或原始社会时期)。28.【答案】(1)积极意义:用人要发扬民主,重视贤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朝代:夏朝。(2)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入朝觐见并向其述职。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3)原因:末代国王统治残暴;社会矛盾逐渐尖锐;政治日趋腐败。启示:治理国家应该首先施行德政,以民为本关爱百姓。2025年马伸桥镇宋家营初级中学第一次阶段性练习试卷历史试卷(开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答卷前,请你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点校、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祝你考试顺利!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2.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 古地磁法是通过测量岩石或矿物中的剩余磁性来推断岩石的形成年代。考古学家运用这一方法对我国西南地区某古人类遗址的地层进行了年代测定,结果显示该古人类大约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属旧石器时期的早期人类。据此判断,“该古人类”是(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2. 《航拍中国》第三季第一集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约170万年前,他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据此判断,这一集介绍的省份是( )A 湖北 B. 陕西 C. 云南 D. 山东3. “郧县人”遗址位于湖北郧阳区。经1990年以来的多次发掘,在其文化层上共出土各类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击碎片和带有打击痕的砾石,据此可知“郧县人”( )A.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B. 处于新石器时代C. 开始从事农业耕种 D. 处于旧石器时代4. 经过考古学家的长期发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 )A. 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B. 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C. 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D. 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5. 如图是2024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页的一幅图。这幅图反映了( )A. 北京人正在烧烤水牛等家畜 B. 北京人学会了用火改善生活C. 北京人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 D. 北京人烧烤的食物中有甘薯6. 下图是发现于北京人遗址的部分石制品。对此判断比较合理的是( )A. 北京人已经学会保存火种 B. 北京人保留了部分猿的特征C. 北京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D. 北京人会制作和使用工具7. 2024年1月,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成功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据考证,它距今约5万-7万年,是罕见的同时发现大量石器、动物与植物遗存的旧石器时代综合性遗址。下列早期人类中,与其生活年代最接近的是( )A. 山顶洞人 B. 北京人 C. 蓝田人 D. 郧县人8. 距今约3万年,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经掌握磨光与钻孔技术,并懂得人工取火的我国早期人类是( )A. 蓝田人 B. 元谋人 C. 山顶洞人 D. 郧县人9.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了解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最可靠的史料应是( )A. 遗迹遗存 B. 神话传说 C. 史书记载 D. 甲骨卜辞10. 下图是根据远古人类考古遗址绘制的复原画。至今,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还在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修建这种房屋的远古居民是( )A. 半坡人 B. 河姆渡人 C. 元谋人 D. 北京人11. 小丽同学为河姆渡博物馆写了一篇“河姆渡历史文化之旅”的模拟导游解说词,涉及以下文物内容,其中正确的是( )A. 玉猪龙 B. 刻符龟甲和骨笛C. 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D. 牙雕蚕12. 下图中的文物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工具“耒耜”,其“人土曰耜,耜柄曰耒”。据此推测,“耒耜”可用于( )骨耜及装有木柄的复原图A. 制陶 B. 耕地 C. 取火 D. 纺织13. 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势力最为强大的一种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以河南、陕西、晋南为中心,出土的文物有石斧、石铲、石锄以及大量陶钵、陶盆、陶碗、陶罐等日用器皿,器表大部分施有彩绘的图案。据材料可推测出黄河流域( )A. 聚落间交流频繁 B. 农业发达 C. 手工业技术精湛 D. 制陶技术较为成熟14. 有学者研究河姆渡遗址当时居民的生活状况时,认为河姆渡居民懂得音乐,会时常开个“party”。以下该遗址出土的文物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 骨哨 B. 象牙雕刻 C. 猪纹陶钵 D. 稻谷化石15.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陕西西安发现了一处我国仰韶文化典型代表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考古学者复原了聚落房屋,如图。其居民是( )A. 山顶洞人 B. 炎黄部落 C. 半坡人 D. 北京人16. 如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该文物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 )A. 制陶技术 B. 凿井技术 C. 纺织技术 D. 种植技术17. 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以彩陶最下特色,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45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高柄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 )A. 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 B. 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C. 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 D. 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18. 下面是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都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实物(复原物),据修证,该遗址距今已在4000多年的历史:这些写古实物(复原物)能够佐证当时这地区( )A. 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B. 代表农耕文明的最高水平C. 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D. 手工业水平已经较为发达19. 传说当中,神农尝百草,教民种粟,轩辕蒸谷为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 当时已经出现原始农业 B. 炎黄时期开始掌握农业耕作技术C. 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虚构出来的东西 D. 真实的历史,是完全可以相信的20. 世界各古老民族都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英雄时代”即军事民主制时代。中国的“英雄时代”英雄辈出,黄帝、炎帝、共工、蚩尤、尧、舜、禹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下列制度( )A. 皇帝制 B. 禅让制 C. 世袭制 D. 分封制21. “夏传子,家天下。”古时《三字经》这样描述是因为夏朝创立了(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郡县制 D. 禅让制22. 据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朝曾多次迁都,直到迁徙到殷后才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并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A. 盘庚 B. 商纣王 C. 周武王 D. 武丁23. “明君兴国,昏君误国。”下列有关夏、商、周君王的叙述对应正确的是( )A. 商纣——任用贤臣,建立商朝 B. 周文王——涿鹿之战,灭商建周C. 周幽王——专断横行,国人暴动 D. 夏桀——荒淫无度,暴政亡夏24. “楚庄王时,楚国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伊、洛流域,并向周王室询问九鼎大小重量,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这个问鼎中原的成语故事所反映的实质是( )A. 楚庄王对青铜冶炼很有兴趣 B. 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渐开始瓦解C. 楚庄王非常贪婪有野心 D. 楚国兵力非常强25. 据农业部研究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区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是( )A. 兴修水利 B. 战争的频繁 C.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D. 分封制的瓦解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 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3题,共50分。26. 七年级某历史学习小组在学习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后,开展探究学习,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据此完成下列要求。(16分)【遗址中的历史】材料一图1 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文物中的历史】材料二【史书中的历史】材料三 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光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摘自《墨子·尚贤》(1)材料一图1中A、B、C三处涉及三个古人类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其对应的古人类名称。(6分)(2)材料二出土的文物分别说明了什么?(4分)(3)材料三记述了我国部落联盟时期,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什么制度?(3分)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除了上述材料所示的途径外,请再举出一例。(3分)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东到安徽。其中,沿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分布较为密集。——《中国原始社会史》材料二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三 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落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摘编自百度网(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云南发现的早期人类名称,(3分)并说出其生活的时间。(3分)(2)据材料二,列举当时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当时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2分)(3)材料三中联盟首领的更替与哪项制度有关?(3分)要成为首领需要具备什么条件?(3分)(4)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我国的什么时期?(2分)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礼记·礼运》材料二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2022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禅让制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小康”是从哪一朝代开始的 (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诸侯对周天子要承担的义务。(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特点。(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西周亡国的共同原因。(2分)并谈谈你从夏商西周的灭亡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历史答题卡姓名: 班级:26.(1)材料一图1中A、B、C三处涉及三个古人类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其对应的古人类名称。(6分)A:B:C:(2)材料二出土的文物分别说明了什么?(4分)(3)材料三记述了我国部落联盟时期,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什么制度?(3分)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除了上述材料所示的途径外,请再举出一例。(3分)制度:例子:27.(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云南发现的早期人类名称,(3分)并说出其生活的时间。(3分)名称:时间:(2)据材料二,列举当时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当时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2分)表现:举例:(3)材料三中联盟首领的更替与哪项制度有关?(3分)要成为首领需要具备什么条件?(3分)制度:条件:(4)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我国的什么时期?(2分)2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禅让制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小康”是从哪一朝代开始的 (2分)意义:朝代:(2)根据材料二,指出诸侯对周天子要承担的义务。(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特点。(2分)义务: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西周亡国的共同原因。(2分)并谈谈你从夏商西周的灭亡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原因: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答案.docx 七年级试卷.docx 答题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