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期中综合测试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期中综合测试 (含答案)

资源简介

期中综合测试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题1图是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万箱)。其中1839—1840年下降的原因是( )
题1图
A.闭关政策的限制
B.禁烟运动的开展
C.鸦片战争的冲击
D.通商口岸的开放
2.“6月3日,实行销毁,先于虎门海滩,掘池引水,撒盐成卤,将鸦片刨切抛入泡浸……然后放入大洋。历时二十三日。”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 )
A.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C.清除了中国境内全部的鸦片
D.反映了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3.《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照会英国:“从此万年和好,两国无争矣。”这表明清政府( )
A.未能认清英国的侵略本性
B.开始向西方学习
C.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
D.成为洋人的朝廷
4.近代美国人马汉认为:“一旦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拥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在长江流域丢下一颗种子,它会结出一百倍的果实,在其他地区也有三十倍的收获。”近代美国实现马汉这一设想始于(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马关条约》签订后
C.《天津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5.洪仁玕被俘后说:“现在说我朝(指太平天国)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太平军对清政府的称呼)之事……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相较于以前的农民运动面临的新情况是 ( )
A.统治阶级剥削压迫严重
B.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C.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D.组织宣传具有宗教色彩
6.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它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它最后无法实施主要是因为残酷的战争环境
C.它主张建立“无处不均匀”的平均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D.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1853年,太平天国通知访问天京的英国公使:准许来华经商,惟警告英国不准再卖鸦片,且不承认英国与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61年,英国派人到天京提出平分中国,愿帮助打倒清朝的谈判,遭到太平天国的拒绝。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具有( )
A.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
B.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C.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D.成熟的近代外交理念
8.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美、日、法等列强先后侵略台湾,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清政府实行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地方权力以巩固中央
B.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C.加强管理以应对边疆危机
D.实现边疆与内地制度完全统一
9.19世纪60年代初,为了应对变局,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务;设同文馆,培养外语翻译、科学技术人才。这体现清政府( )
A.完整独立主权丧失
B.提倡维新变法
C.推进外交近代化
D.自然经济解体
10.题10图为1894年9月20日《申报》的两条新闻。据此可知,当时( )
水师得胜 西字报登,十九日烟台来电云:中国北洋兵船保护运兵船望鸭绿江进发。既至,与倭兵船遇,遂发炮以攻。约历六点钟之久,倭兵船力不能支,相率遁去。 胜倭余话 ……从此倭奴魂消胆落,决不敢恣横于汪洋渤澥之中矣。
题10图
A.中国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B.东南沿海是列强争夺重心
C.外国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流域
D.国人对战争形势估计不足
11.19世纪中后期,法国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中法战争爆发。其间法国攻占台湾基隆港,进犯台北。督办台湾军务大臣率部抵抗,击退法军。这位“军务大臣”是( )
A.关天培 B.冯子材
C.刘铭传 D.邓世昌
12.题12图为晚清时期《时事报图画旬报》上刊登的《正阳门城楼》,作者在赞叹其雄伟壮丽的同时,更是提及“逮庚子之役,联军入京,城楼遭毁,城墙炮弹之迹,或如蜂窝”。通过该图画我们可以了解和研究的是( )
题12图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军阀割据混战
13.题13图所示坐标中,中间的Z曲线体现的是近代中国( )
题13图
A.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历史事件
B.近代化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
C.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战争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14.1895年,张之洞上书朝廷:“倭约万分无理,意在吞噬中国,非仅占数地而已。……一倭如此,各国援例要挟,动以窥伺京城为词,更不能拘,后患不可胜言矣。”以下印证了张之洞断言的是( )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日本攫取山东权益
D.阿古柏出兵侵占伊犁地区
15.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他们被称为( )
A.洋务派 B.顽固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16.《时局图》描绘了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著名诗人黄遵宪题诗云:“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17.1900年10月,西方公使团首次提出“停试”的惩罚,在随后的谈判期间,公使团不断调整停试的范围。1901年最终将“停试”之罚表述为“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考试各等考试五年”,并将其写入(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8.华侨不仅为辛亥革命筹集资金,还积极参与武装起义。爱国华侨司徒美堂力促致公堂联合同盟会成立“洪门筹饷局”,一年内筹得40余万美元,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经费来源。这反映出( )
A.革命促进思想解放
B.三民主义已经实现
C.中华民族团结抗日
D.海外华侨支持革命
19.1916年,孙中山针对民国社会乱象,愤慨不已地说道:“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中山意在说明当时( )
A.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
B.辛亥革命没有成功,要继续革命
C.三民主义实践艰难,任重道远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势在必行
20.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在蔡锷等人的反对下,复辟活动仅维持80多天即宣告失败;1917年,张勋拥戴宣统皇帝复辟帝制,这场闹剧仅维持12天便宣告失败。这些历史现象说明(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袁世凯没有掌握军队
C.五四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
D.帝国主义不支持中国恢复帝制
21.1912年,为紧跟时势,商务印书馆编纂了《共和国教科书》,推崇爱国、平等、自由、权利、义务等理念。发生在这一年,与该套教科书编纂有直接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黄花岗起义
B.中华民国成立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2.据统计,北洋军阀统治的十二年间,前后更换了十三位总统(包括临时大总统、临时执政、摄政内阁、大元帅等称谓),更换了四十六届内阁。这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A.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国家政治局势动荡
C.尊孔复古思想盛行
D.国际地位大幅下降
23.某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24.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礼教
C.民族企业发展严重受阻
D.中外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25.李大钊曾说:“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而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由此可以看出,李大钊认为( )
A.发展民主必须坚决反对专制
B.应提倡专制反对民主
C.当时中国已经不存在专制
D.自由与专制可以并存
26.1918年创刊的《美术》(上海)在“本刊启事二”中,要求不用“古典的,艰涩难懂的,偏激的,空泛的,抄袭的”文字,刊物更是多次刊登白话诗文。这得益于新文化运动( )
A.批判封建礼教
B.倡导文学革命
C.抨击伦理道德
D.提倡民主科学
27.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可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可看到各式各样的“救亡”和“强国”的实践。在这承前启后的时间点,五四运动轰然爆发,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坐标,具有永恒的意义。这主要说明,五四运动( )
A.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继承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28.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进步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以下对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相同点的比较,最准确的是( )
A.民主革命所属的阶段
B.领导阶级
C.斗争方式
D.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29.题29图是中共一大会址之一的嘉兴南湖的游船(复制品),因此中共一大的精神被称为“红船精神”,下面对“红船精神”的叙述正确的是( )
题29图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C.不畏艰险、艰苦奋斗
D.永不停步,将革命进行到底
30.“13名代表,50多位党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其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A.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发展方向
B.使得中国革命发展畅通无阻
C.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D.扫除了中国革命的外部阻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题各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的条约真是所谓“城下之盟”,英国方面向来所不满足的一一满足,其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之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材料二
题31表
1885—1913年一些国家在中国开办的企业(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
行业名称 企业数量/家 投资量的顺序
矿业 32 英国
水电 19 日本
纺织 16 德国
食品 39 俄国
机器造船 7 资金合计1.3亿元
共计 113
材料三 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
——摘编自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下之盟”的名称,概括“城下之盟”损害了中国哪些主权并说明“城下之盟”哪一项内容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中国经济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列强能在中国开办大量企业得益于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具体是怎么规定的,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你同意材料三中“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这一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原理的层次和阶段。
——摘编自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摘编自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摘自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什么历史运动之中,概括这一运动发生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失败”是哪一事件,说明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之道”是在什么运动中实践的。(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说明标志中国“千年专制”被推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指出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和孙中山认为能解中国“千年专制之毒”的解药。(6分)
33.探寻中国近代之路,认识民族奋斗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列强通过发动鸦片战争和签订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套上沉重的殖民枷锁;同时,欧风美雨东渐,为时人提供了开眼看世界的机会,经世派中一部分人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题33图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
的新陈代谢》等绘制
(1)根据材料一,简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4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价值观正确。)(8分)期中综合测试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题1图是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万箱)。其中1839—1840年下降的原因是( B )
题1图
A.闭关政策的限制
B.禁烟运动的开展
C.鸦片战争的冲击
D.通商口岸的开放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1839—184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表可知,1839年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打击了英国罪恶的鸦片走私,所以鸦片输入量快速下降。故选B项。
2.“6月3日,实行销毁,先于虎门海滩,掘池引水,撒盐成卤,将鸦片刨切抛入泡浸……然后放入大洋。历时二十三日。”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 B )
A.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C.清除了中国境内全部的鸦片
D.反映了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解析】本题考查虎门销烟。根据材料“6月3日,实行销毁,先于虎门海滩,掘池引水,撒盐成卤,将鸦片刨切抛入泡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B项正确;虎门销烟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项;虎门销烟并未清除中国境内全部的鸦片,排除C项;虎门销烟不能反映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排除D项。故选B项。
3.《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照会英国:“从此万年和好,两国无争矣。”这表明清政府( A )
A.未能认清英国的侵略本性
B.开始向西方学习
C.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
D.成为洋人的朝廷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认为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后,两国可以“从此万年和好,两国无争矣”。然而,这明显是对英国侵略本性的误判。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割让领土、赔偿巨款等,其目的是进一步侵略和掠夺中国。故选A项。
4.近代美国人马汉认为:“一旦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拥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在长江流域丢下一颗种子,它会结出一百倍的果实,在其他地区也有三十倍的收获。”近代美国实现马汉这一设想始于( C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马关条约》签订后
C.《天津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列强要在长江流域建立势力,在中国内地拥有优势,结合所学可知,马汉这一设想得以实现始于《天津条约》签订后,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开放了沿海及沿长江的十处通商口岸,随着汉口等城市的开放,列强的侵略势力渗透到内地,C项正确;《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等五个沿海地区通商口岸,不符合“在长江流域丢下一颗种子”的说法,排除A项;《马关条约》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四个通商口岸,但不符合“始于”,排除B项;《辛丑条约》没有开放通商口岸的条款,排除D项。故选C项。
5.洪仁玕被俘后说:“现在说我朝(指太平天国)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太平军对清政府的称呼)之事……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相较于以前的农民运动面临的新情况是 ( B )
A.统治阶级剥削压迫严重
B.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C.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D.组织宣传具有宗教色彩
【解析】根据材料“现在说我朝(指太平天国)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太平军对清政府的称呼)之事……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相较于以前的农民运动面临的新情况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故选B项。
6.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A.它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它最后无法实施主要是因为残酷的战争环境
C.它主张建立“无处不均匀”的平均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D.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当时的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D项正确;《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排除B项;《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
7.1853年,太平天国通知访问天京的英国公使:准许来华经商,惟警告英国不准再卖鸦片,且不承认英国与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61年,英国派人到天京提出平分中国,愿帮助打倒清朝的谈判,遭到太平天国的拒绝。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具有( B )
A.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
B.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C.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D.成熟的近代外交理念
【解析】据材料“惟警告英国不准再卖鸦片,且不承认英国与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可知,太平天国拒绝了英国的无理要求,且强调不承认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体现了其具有一定的反侵略意识,体现了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阶级为农民阶级,并非先进阶级,排除A项;允许来华经商体现了开放精神,并非盲目排外,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正常交往,且太平天国并未出现成熟的外交理念,该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8.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美、日、法等列强先后侵略台湾,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清政府实行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C )
A.削弱地方权力以巩固中央
B.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C.加强管理以应对边疆危机
D.实现边疆与内地制度完全统一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美、日、法等列强先后侵略台湾,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和所学知识可知,1884年新疆地区正式建省,1885年建立台湾省,新疆和台湾均位于我国边疆地区,晚清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清政府建省主要是为了巩固国防以应对严重的边疆危机,C项正确;清政府建省主要是为了巩固国防以应对严重的边疆危机,而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促进边疆开发是举措产生的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清政府建行省主要是为了巩固国防以应对严重的边疆危机,并没有实现边疆与内地制度完全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9.19世纪60年代初,为了应对变局,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务;设同文馆,培养外语翻译、科学技术人才。这体现清政府( C )
A.完整独立主权丧失
B.提倡维新变法
C.推进外交近代化
D.自然经济解体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根据材料“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务;设同文馆,培养外语翻译、科学技术人才”可知,这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措施。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清政府为应对变局作出以上举措,说明其推进外交近代化,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丧失完整独立的主权,排除A项;题干举措是洋务运动的内容,并非维新变法运动,排除B项;题干材料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排除D项。
10.题10图为1894年9月20日《申报》的两条新闻。据此可知,当时( D )
水师得胜 西字报登,十九日烟台来电云:中国北洋兵船保护运兵船望鸭绿江进发。既至,与倭兵船遇,遂发炮以攻。约历六点钟之久,倭兵船力不能支,相率遁去。 胜倭余话 ……从此倭奴魂消胆落,决不敢恣横于汪洋渤澥之中矣。
题10图
A.中国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B.东南沿海是列强争夺重心
C.外国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流域
D.国人对战争形势估计不足
【解析】据题干“水师得胜”“从此倭奴魂消胆落,决不敢恣横于汪洋渤澥之中矣”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报纸对海战的描述过于乐观,声称日军“决不敢恣横于汪洋”,但历史事实是甲午战争中清军最终战败,说明当时国人对战争形势估计不足,缺乏对日本侵略实力的正确认识,D项正确;中国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这一说法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最终战败,排除A项;新闻中未提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具体争夺情况,主要聚焦于鸭绿江的海战,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了《天津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流域,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19世纪中后期,法国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中法战争爆发。其间法国攻占台湾基隆港,进犯台北。督办台湾军务大臣率部抵抗,击退法军。这位“军务大臣”是( C )
A.关天培 B.冯子材
C.刘铭传 D.邓世昌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法战争期间,法军占领台湾基隆,进犯台北,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部反击,取得胜利。
12.题12图为晚清时期《时事报图画旬报》上刊登的《正阳门城楼》,作者在赞叹其雄伟壮丽的同时,更是提及“逮庚子之役,联军入京,城楼遭毁,城墙炮弹之迹,或如蜂窝”。通过该图画我们可以了解和研究的是( C )
题12图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军阀割据混战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这一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被中国人称为“庚子之役”“庚子国难”。故选C项。
13.题13图所示坐标中,中间的Z曲线体现的是近代中国( D )
题13图
A.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历史事件
B.近代化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
C.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战争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解析】据中间的Z曲线“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沦为”及其对应的y轴所发生的战争、x轴所签订的条约及所学知识可知,中间的Z曲线是近代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及程度,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14.1895年,张之洞上书朝廷:“倭约万分无理,意在吞噬中国,非仅占数地而已。……一倭如此,各国援例要挟,动以窥伺京城为词,更不能拘,后患不可胜言矣。”以下印证了张之洞断言的是( B )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日本攫取山东权益
D.阿古柏出兵侵占伊犁地区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1895年”“倭约”,强调的是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张之洞意在强调《马关条约》对我国的影响,该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B项。
15.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他们被称为( C )
A.洋务派 B.顽固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可知,他们被称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故选C项。
16.《时局图》描绘了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著名诗人黄遵宪题诗云:“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C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解析】根据题干“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故选C项。
17.1900年10月,西方公使团首次提出“停试”的惩罚,在随后的谈判期间,公使团不断调整停试的范围。1901年最终将“停试”之罚表述为“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考试各等考试五年”,并将其写入( 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据题干“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考试各等考试五年”和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科举考试五年等,这与题干中“1901年签订”以及“‘停试’的惩罚”等信息相匹配,D项正确;《南京条约》是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战败后与英国签订的,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涉及开放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等内容,排除A项;《北京条约》是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与英法等国签订的,主要包括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等内容,排除B项;《马关条约》是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与日本签订的,规定了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等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8.华侨不仅为辛亥革命筹集资金,还积极参与武装起义。爱国华侨司徒美堂力促致公堂联合同盟会成立“洪门筹饷局”,一年内筹得40余万美元,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经费来源。这反映出( D )
A.革命促进思想解放
B.三民主义已经实现
C.中华民族团结抗日
D.海外华侨支持革命
【解析】据题干“华侨不仅为辛亥革命筹集资金,还积极参与武装起义”可以看出华侨从物质和人员方面积极支援革命,D项正确;材料强调华侨支持革命,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不涉及对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但是其目标并未实现,排除B项;材料涉及辛亥革命,不涉及抗日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
19.1916年,孙中山针对民国社会乱象,愤慨不已地说道:“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中山意在说明当时( A )
A.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
B.辛亥革命没有成功,要继续革命
C.三民主义实践艰难,任重道远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势在必行
【解析】根据材料“1916年”可知,当时处于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时期。据材料“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可知,孙中山强调的是当时军阀割据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与材料1916年时间不符,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时提出的,排除。故选A。
20.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在蔡锷等人的反对下,复辟活动仅维持80多天即宣告失败;1917年,张勋拥戴宣统皇帝复辟帝制,这场闹剧仅维持12天便宣告失败。这些历史现象说明( A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袁世凯没有掌握军队
C.五四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
D.帝国主义不支持中国恢复帝制
【解析】材料说明帝制不得人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选A项。
21.1912年,为紧跟时势,商务印书馆编纂了《共和国教科书》,推崇爱国、平等、自由、权利、义务等理念。发生在这一年,与该套教科书编纂有直接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B )
A.黄花岗起义
B.中华民国成立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依据题干“1912年”“《共和国教科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形式上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选B项。
22.据统计,北洋军阀统治的十二年间,前后更换了十三位总统(包括临时大总统、临时执政、摄政内阁、大元帅等称谓),更换了四十六届内阁。这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 )
A.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国家政治局势动荡
C.尊孔复古思想盛行
D.国际地位大幅下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洋军阀统治的十二年间,前后更换了十三位总统和四十六届内阁,说明当时国家政治局势动荡,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治局势动荡,未体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与尊孔复古思想盛行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不能说明国际地位大幅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
23.某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这说明辛亥革命( A )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A项正确。故选A项。
24.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A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礼教
C.民族企业发展严重受阻
D.中外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解析】据材料“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1915 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 “二十一条”,中日关系紧张,国内反日情绪高涨。在此背景下,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声明自己无日货,是为了应对社会上对日本货的抵制情绪,说明外交关系影响到了社会舆论,企业为避免受到舆论冲击而作出回应,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冲击封建礼教,倡导民主与科学等内容,材料中未涉及,并且新文化运动正式开始于1915年9月,排除B项;材料仅表明公司为应对社会舆论强调无日货,不能体现民族企业发展严重受阻,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该眼镜公司与外国商业之间存在竞争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25.李大钊曾说:“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而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由此可以看出,李大钊认为( A )
A.发展民主必须坚决反对专制
B.应提倡专制反对民主
C.当时中国已经不存在专制
D.自由与专制可以并存
【解析】根据“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而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可以看出,李大钊提倡民主,反对专制,认为发展民主必须坚决反对专制。故选A项。
26.1918年创刊的《美术》(上海)在“本刊启事二”中,要求不用“古典的,艰涩难懂的,偏激的,空泛的,抄袭的”文字,刊物更是多次刊登白话诗文。这得益于新文化运动( B )
A.批判封建礼教
B.倡导文学革命
C.抨击伦理道德
D.提倡民主科学
【解析】根据题干“刊物更是多次刊登白话诗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同时是一场文学革命,在文学领域,提倡白话文,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B项正确。故选B项。
27.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可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可看到各式各样的“救亡”和“强国”的实践。在这承前启后的时间点,五四运动轰然爆发,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坐标,具有永恒的意义。这主要说明,五四运动( A )
A.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继承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性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故选A项。
28.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进步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以下对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相同点的比较,最准确的是( D )
A.民主革命所属的阶段
B.领导阶级
C.斗争方式
D.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D项正确;辛亥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排除B项;辛亥革命的斗争方式是武装起义,五四运动的斗争方式主要是罢工、罢课、罢市,排除C项。故选D项。
29.题29图是中共一大会址之一的嘉兴南湖的游船(复制品),因此中共一大的精神被称为“红船精神”,下面对“红船精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题29图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C.不畏艰险、艰苦奋斗
D.永不停步,将革命进行到底
【解析】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中共一大会址之一的嘉兴南湖的游船”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由于敌人的搜查,大会转移到浙江嘉兴的一条游船上举行。嘉兴南湖的这条游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A项符合题意。故选A项。
30.“13名代表,50多位党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其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A )
A.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发展方向
B.使得中国革命发展畅通无阻
C.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D.扫除了中国革命的外部阻力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参加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题各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的条约真是所谓“城下之盟”,英国方面向来所不满足的一一满足,其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之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材料二
题31表
1885—1913年一些国家在中国开办的企业(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
行业名称 企业数量/家 投资量的顺序
矿业 32 英国
水电 19 日本
纺织 16 德国
食品 39 俄国
机器造船 7 资金合计1.3亿元
共计 113
材料三 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
——摘编自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下之盟”的名称,概括“城下之盟”损害了中国哪些主权并说明“城下之盟”哪一项内容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中国经济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列强能在中国开办大量企业得益于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具体是怎么规定的,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你同意材料三中“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这一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案】(1)名称:《南京条约》。
主权:领土、关税、贸易。
内容: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2)条约:《马关条约》。
规定: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3)同意这一观点。
理由:中国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后,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原理的层次和阶段。
——摘编自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摘编自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摘自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什么历史运动之中,概括这一运动发生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失败”是哪一事件,说明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之道”是在什么运动中实践的。(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说明标志中国“千年专制”被推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指出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和孙中山认为能解中国“千年专制之毒”的解药。(6分)
【答案】(1)运动: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深)。
(2)事件: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运动:戊戌变法。
(3)事件:辛亥革命。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解药: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33.探寻中国近代之路,认识民族奋斗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列强通过发动鸦片战争和签订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套上沉重的殖民枷锁;同时,欧风美雨东渐,为时人提供了开眼看世界的机会,经世派中一部分人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题33图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
的新陈代谢》等绘制
(1)根据材料一,简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4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价值观正确。)(8分)
【答案】(1)影响: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为中国人提供了解世界的机会;③刺激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任答两点即可)
(2)【示例】观点:民族危亡刺激先进中国人努力探索振兴之路。
论述: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刺激了时人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如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在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推动下,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立即掀起了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这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结论:在民族危难时刻,先进的中国人总会竭尽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寻找民族振兴的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