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7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7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72张PPT)
一生颠沛 永葆赤诚
-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
“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 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
(1850)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学习目标
了解作家生平及创作背景,理清小说情节。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典型人物的形象。
体会本文独特的叙述角度带来的艺术效果。
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态度,把握小说主题。
第三单元 单元导读
1. 学习任务群: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在写作方面:学写小小说(教材92页)
2. 人文主题:多样的文化
3. 本单元课文内容:《大卫.科波菲尔》《复活》《老人与海》《百年孤独》
4. 本单元学习任务(教材91、92页)
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定义
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自然、社会)
写人技巧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
章回体
日记体
自传体
书信体
不同的标准有
不同的分类
篇幅及容量
表现的内容
语言形式
长篇
中篇
短篇
神话
文言小说
白话小说
小说分类
体制
微型
仙侠
武侠
科幻
悬疑
主旨
情节
人物
环境
推动
烘托、塑造
塑造
展现
体现
表现
小说基本要素
知人论世
活动一
作者简介——狄更斯
查尔斯·狄更斯(1812.2.7—1870.6.9),英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他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关入债务人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黑鞋油作坊当童工,15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担任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作者介绍——狄更斯
文学常识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
文体知识
自传体小说
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
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
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比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文学常识---小说的自传性质
狄更斯经历
课文中叙写
相似点
职业
负债入狱经历
童工经历
米考伯一度在海军里做过事 29
米考伯欠债破产,被关进塞德克高等法院监狱
10岁的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小童工,给酒瓶封口和贴标签 3
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一名小职员
父亲常入不敷出,在狄更斯11岁时,因无力偿还债务,进了负债人监狱
12岁被迫辍学独自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工,给鞋油瓶封口和贴标签
45
写作背景
《大卫·科波菲尔》为我们细致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叶涵盖英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画卷。
故事背景依托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代的英国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表面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但实际上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小说许多内容取材来源于狄更斯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全书以深刻反映作家个人生活和际遇为基调。
创作背景
狄更斯出身寒微,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嗜酒成性,挥霍无度,常常入不敷出。狄更斯仅上了两年小学就进伦敦一家黑鞋油作坊当童工。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家人出狱后,他又进学校念了两年书,终因家贫而再次失学。他一生受到的正规教育,总共才四年。他从小就能演会唱,所以常被父亲带到酒店去表演节目。11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16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童年不寻常的经历促使他早熟、早慧,亲身体验了社会底层人们的不幸,对他的文学事业大有益处。19世纪50年代,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后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社会两极分化,上层人物穷奢极侈而劳动人民却饱尝失业、贫困、疾病、饥饿之苦。狄更斯打心眼里同情不幸的人们,尤其是像他一样的少年儿童,他在日后的创作中着力描写这个群体。
不幸的童年 冷酷的社会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双城记》狄更斯
初读文本
梳理情节
活动二
(一)童年(遗腹子、母亡、受继父虐待)
(二)青少年(投奔贝西姨婆、成长过程)
(三)成年(与朵拉结婚)
(四)结局(成为作家,与艾妮斯结合)
小说故事梗概
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
成长
请根据课文内容,参照本书其他章节小标题的拟写样式,为本章拟写小标题。
(提示:瞻前顾后,注意已有的标题形式和内容特点)
第一章 来到人间
第二章 初识世事
第三章 生活有了变化
第四章 蒙羞受辱
第五章 遣送离家
第六章 相识增多
第七章 第一学期
第八章 我的假期
第九章 难忘的生日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决计出逃
第十章 遭受遗弃
《大卫·科波菲尔》一至十二章
独自谋生
前情回顾
本文节选的是第十一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大卫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天真无知、不知人世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大卫遭到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结识了斯蒂福思、特雷德尔等人。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得斯通 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初读课文,梳理情节
课文节选部分是大卫成长的重要节点,请快速浏览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可以扣住“成长”这一线索,看看大卫遇到了哪些人,经历了哪些事,想想这一切对他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
大卫·科波菲尔
昆宁先生
米考伯先生
米克·沃克
米考伯太太
粉白·土豆
霍普金斯船长
克莉基特
“我”遇到了哪些人?
“我”经历了哪些事?
结局(51-54段):
“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
“我”来到货行当童工。(环境、
生活)
序幕(1-5段):
开端(6-23段):
“我”被米考伯先生邀请做他的房客。
发展(24-44段):
“我”住在米考伯家,与他们产生友谊,帮他们典当财物。
高潮(45-50段):
“我”去监狱探望米考伯先生。
初读课文,梳理情节
小说以大卫的成长经历(大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主线,以处于困境中的米考伯夫妇的故事(米考伯一家欠债、被追债、入狱又最终的自由)为副线,依照人物生活场景的变化展开故事情节”。
分析
人物形象
活动三
身陷困境
见证成长
——分析“我”的人物形象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十岁
家产被占,遭继父遗弃
批判社会的现实和冷漠
大卫被继父遗弃、被迫失学,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成长遭遇困境
交代成为童工的原因
成为孤儿童工后的感受
活动:探究成长困境中大卫的形象
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大卫遭遇了怎样的成长困境。这样的困境对大卫产生了哪些影响?
身处困境 心处困境
文中展现 1. 2. 3. …… 1.
2.
3.
……
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P1)
每天我一人独享的早餐是一便士面包和一便士牛奶,由我自己购买。另外我还买一个小面包和一小块干酪,放在一个特定食品柜的特定格上,留作晚上回来时的晚餐。我清楚地知道,这在我那六七个先令工资里,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我整天都在货行里干活儿,而整个一星期,我就得靠这点儿钱过活。(P33)
身处困境(第2段)
——年幼遭弃、生计堪忧(收入有限,生活困顿)
……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
身处困境(第2段)
身处污浊、恶劣的劳动环境
环境描写
身处困境(第3段)
……于是有一些大人和小孩就着亮光检查这些瓶子,扔掉破裂的,把完好的洗刷干净。摆弄完空瓶子,就往装满酒的瓶子上贴标签,塞上合适的软木塞,或者是在软木塞上封上火漆,盖上印,然后还得把完工的瓶子装箱。这全是我的活儿,我就是雇来干这些活儿的孩子中的一个。
从事繁重艰辛、单调枯燥的工作
动作描写(一系列动词)
……于是有一些大人和小孩就着亮光检查这些瓶子,扔掉破裂的,把完好的洗刷干净。摆弄完空瓶子,就往装满酒的瓶子上贴标签,塞上合适的软木塞,或者是在软木塞上封上火漆,盖上印,然后还得把完工的瓶子装箱。这全是我的活儿,我就是雇来干这些活儿的孩子中的一个。
……他叫米克·沃克,身上系一条破围裙,头上戴一顶纸帽子。他告诉我,他父亲是个船夫,在伦敦市长就职日,曾戴着黑色天鹅绒帽子参加步行仪仗队。他还告诉我,我们的主要伙伴是另一个男孩,在给我介绍时,我觉得他的名字很古怪,叫粉白·土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这个孩子起初的名字,而是货行里的人给他取的诨名,因为他面色灰白,像煮熟的土豆般粉白。粉白的父亲是个运水夫,还兼做消防队员,以此受雇于一家大剧院。
身处困境(第4段)
社会底层、贫困的童工伙伴
外貌描写、身份介绍
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当时我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我年轻的心里痛苦地认定,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
残酷的现实却把他拉入社会的最底层,这些理想只能是幻想了
心处困境(第5段)
心理描写:内心充满痛苦与绝望
对当前处境的不满
心处困境(第33段)
我就在这座房子里,跟这家人一起,度过我的空闲时间。每天我一人独享的早餐是一便士面包和一便士牛奶,由我自己购买。另外我还买一个小面包和一小块干酪,放在一个特定食品柜的特定格上,留作晚上回来时的晚餐。我清楚地知道,这在我那六七个先令工资里,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我整天都在货行里干活儿,而整个一星期,我就得靠这点儿钱过活,从星期一早晨到星期六晚上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这一点,就像我渴望上天堂一样,脑子里记得一清二楚!
我就在这座房子里,跟这家人一起,度过我的空闲时间。每天我一人独享的早餐是一便士面包和一便士牛奶,由我自己购买。另外我还买一个小面包和一小块干酪,放在一个特定食品柜的特定格上,留作晚上回来时的晚餐。我清楚地知道,这在我那六七个先令工资里,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我整天都在货行里干活儿,而整个一星期,我就得靠这点儿钱过活,从星期一早晨到星期六晚上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这一点,就像我渴望上天堂一样,脑子里记得一清二楚!
虽生活拮据,但能自食其力
虽身处冷漠,但内心渴望关爱,向往温情
心处困境(第52段)
在这段时间里,我依旧一直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干着普通的活儿,跟那几个普通人做伙伴,心里仍和开始时一样,感到不应该这样落魄,受这样的屈辱。我每天去货行,从货行回家,以及中饭时在街上溜达,都会看到许多孩子,可我从来没有结识过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也没有跟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交谈,当然对我来说,幸亏如此。……
在这段时间里,我依旧一直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干着普通的活儿,跟那几个普通人做伙伴,心里仍和开始时一样,感到不应该这样落魄,受这样的屈辱。我每天去货行,从货行回家,以及中饭时在街上溜达,都会看到许多孩子,可我从来没有结识过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也没有跟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交谈,当然对我来说,幸亏如此。……
“不应该”的背后是强烈的不甘,不结识、不交谈并不是鄙视这些底层打工的或流浪的孩子,而是害怕自己沉沦其中。向上的内驱力,使得他无法自甘堕落。
小结: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的童工工作是成长期间面临的一个主要困局,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大卫遭遇了怎样的成长困境?完成下表。
文本内容 身处困境 心处困境
1. 2. 3. 4. 1. 2. 3. 4.
污浊、恶劣的劳作环境
繁重、单调、艰辛的劳作
社会底层、贫困的童工伙伴
年幼遭弃、生计堪忧
痛苦绝望
渴望关爱
孤独不甘
总的来说,“我”的童工生活很 。这是失望之冬,甚至是绝望之冬。
悲苦
是因为我过早地自食其力,米考伯太太弄不清我的年龄呢,还是由于她老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总得找个人谈谈,要是没有别的人可谈,哪怕跟双胞胎谈谈也好,这一点我一直不太清楚。不过她一开头就对我这么说了,以后在我跟她相处的所有日子里,她一直就是如此。(31)
探寻大卫“成长”踪迹
我就在这座房子里,跟这家人一起,度过我的空闲时间。(33)
米考伯先生的困难更增加了我精神上的痛苦。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每当我四处溜达时,老是想起米考伯太太那些筹款的方法,心里总压着米考伯先生的债务负担。(34)
探寻大卫“成长”踪迹
我想,由于我们各自的处境,所以我跟这对夫妇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奇特而平等的友谊,虽然我们之间年龄差别大得可笑。不过,在米考伯太太把我完全当成她的知己以前,我从来没有接受过他们的邀请,白吃白喝过他们的东西。(35)
我赶紧掏了出来,真心实意地要求米考伯太太收下,就算是我借给她的。可是那位太太吻了吻我,定要我把钱放回口袋,并说,这样的事她想也不能想。(40)
探寻大卫“成长”踪迹
我真以为他的心碎了,我的心也碎了。(45)
这时我泪眼模糊,心里直扑腾,那个看守在我面前直摇晃。(46)
米考伯先生正在栅栏门里面等着我,我走进他的牢房(在顶层下面的一层),我们大哭了一场。(47)
于是我就把这所住房的钥匙交还给房东,房东拿到钥匙非常高兴。几张床都搬到高等法院监狱里去了,留下了我的一张。我把它搬到了另外租的一个小房间里。这个新寓所就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我为此感到很满意,因为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彼此已经很熟,舍不得分开了。(51)
探寻大卫“成长”踪迹
我感到自己的变化只有两点:第一,我的穿着变得更加褴褛了;第二,米考伯夫妇的事,现在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重压在我的心头了。(52)
探寻大卫“成长”踪迹
靠了某些安排,现在我可以经常跟他们一起吃早饭了(52)
晚上,我又回到监狱里,有时跟米考伯先生在运动场上来回走动散步,有时则跟米考伯太太玩纸牌,听她讲她爸妈的往事。(52)
他从厨房里端来一盘羊腰肉,这就是我们三个人共同享用的饭菜了。
不管怎么说,这顿中饭倒也有点儿吉卜赛人的风味,颇为有趣。
探寻“成长”踪迹(主人公大卫经历了怎样的成长?)
初到货行
充满抵触,
感到屈辱
在货行开始工作
内心孤独, 默默忍受痛苦
成为米考伯家房客
不理解米考伯太太,但也学会了同情关怀他人
成为米考伯太太的知己
同情米考伯一家的境遇并提供了切实的帮助,展示出一个孩子的纯真、善良。
去监狱探望米考伯先生
“心碎”“有趣” 在苦难的生活中学会直面现实,变得坚强。
搬家后,经常去探望米考伯一家
放下重压,
平淡接受生活
帮助他人
命运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史铁生
成长过程中,磨难大抵不可避免。我们可以不歌颂磨难,但我们永远敬畏不屈的灵魂!
活用素材
还记得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有这么一句话:“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这句话给人的质感,正如语句中的内涵一样,像温暖的太阳,照亮了每个人心中那片大小不一的灰暗地带。无论是过往还是当下,我们的社会和个人生活都或多或少存在让人无奈唏嘘的阴暗不堪。只是,在暗夜里依旧能怀抱希望,或许正是人类的珍贵品质。
人物鉴赏
1.自强自立。他被人遗弃后,在恶劣的环境中做童工,获取的是微薄的报酬,却能够独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大卫面对这些困境时展现了怎样的品质?
2.积极向上。他渴望读书,想成为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为失学而痛苦,为所处的地位而感到羞耻。
3.善良诚挚,富有同情心。他为米考伯先生的债务忧心,为米考伯夫妇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心碎,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太太,并帮助米考伯太太典当餐具;米考伯先生入狱后,他到监狱里去探望米考伯先生。
第1段: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德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成年的我——叙述者(成年视角)
第一段中的“我”分别指的是哪个“我”?
幼年的我——亲历者(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交织
不少文学作品,喜欢使用孩童视角,如《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万卡》《最后一课》等,结合本文说一说孩童视角的作用?
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1)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2)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
(3)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4)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5)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6)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叙述视角: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交织的好处
(1)儿童视角让成人的世界更真实,使作品增添童真童趣和诗意美,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更能凸显主题。
(2)成人的眼光来补充说明,同时加入对现实生活场景、社会现状的客观描述,让读者在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同时,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大卫的成长有深切的体会,更能共情人物的感受。
叙述视角: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交织的好处
(3)在“我”的身份及视角的切换下,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体验与反思融合为一体,叙述中既有童年视角又有成年观照,从孩子的视野去反映现状,童趣横生之余,也说明童年经历的刻骨铭心,既表达了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的赞美,又隐含一定的社会批判。有时叙述视角的转换是为了将成长后的反思呈现出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有时作为“过来人”以幽默的话语宽慰苦难中的“当事人”。在小说中,“我”的视角的变化不仅与心理成长相辅相成,而且也成为整部作品得以自然推进的重要基础。
活动探究:全文花了大量篇幅塑造米考伯、米考伯太太的形象,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米考伯先生的形象的?
分析米考伯夫妇的形象
要求:
1.找出经典语段
2.点明描写手法
3.概括性格特征
一处外貌
两句口头禅
两处情境
1.小说是如何塑造米考伯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第6段)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米考伯先生长相滑稽,经济窘迫,却穿着考究,硬装体面,表现了他爱慕虚荣的形象特点。
一处外貌
1.小说是如何塑造米考伯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第16段)“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
(第14段)“我的地址是,”米考伯先生说,“城市路,温泽里。我,简而言之,”说到这,他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
(第10段)“要把我住家后面的一间空着的屋子——拿它,简而言之,出租——简而言之,”陌生人含着微笑。
米考伯先生说话爱拿腔拿调,喜欢卖弄学问,说明他爱慕虚荣、故作文雅。
语言描写
两句口头禅
1.小说是如何塑造米考伯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第34段)我曾见过他回家吃晚饭时,泪如泉涌,口口声声说,现在除了进监狱,再也没有别的路了;可是到了上床睡觉时,他又计算起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给房子装上凸肚窗得花多少钱。
语言描写
两句口头禅
语言描写,米考伯先生虽然穷困潦倒,却梦想有一天会时来运转,说明他不善于务实,耽于幻想、盲目乐观。
动作描写
(第32段)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
(第34段)有一次,这种星期六晚上的谈话刚开始,米考伯先生就泣不成声,可是到了快结束时,他竟又唱起“杰克爱的是他可爱的南”来。我曾见过他回家吃晚饭时,泪如泉涌,口口声声说,现在除了进监狱,再也没有别的路了;可是到了上床睡觉时,他又计算起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给房子装上凸肚窗得花多少钱。
对比,鲜明地展现出米考伯极快的情绪变化,既有伤感沮丧的一面,又有乐观开朗的一面,对不幸的健忘程度让人忍俊不禁
两处情境
动作描写,米考伯先生虽然穷困潦倒,却无法改变习气,体现了他及时行乐、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性格。
(第47段)他要我千万记住,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磅,花掉十九磅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磅一先令,那他就惨了。在这以后,他向我借了一先令买黑啤酒喝,还写了一张要米考伯太太归还的单据给我,随后他就收起手帕,变得高兴起来了。
两处情境
人物形象小结: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滑稽可笑、爱慕虚荣、喜好挥霍、盲目乐观、不切实际、安于现状的英国下层小人物的形象。
也可以说,他是一个贫穷却不甘落魄,寒酸却不失体面,处境困难却不忘真诚待人,命运悲惨却又乐观开朗的“末代绅士”。
米考伯这种“债多不愁,乐知天命”成了文学中的典型。这种性格被称为“米考伯主义”,“米考伯主义(Micawberism)”被收进了英语词典,意为“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人物形象
2.小说中米考伯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外貌描写,写出了米考伯太太目前生活的不尽人意
(第24段)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
(第26段)“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
人物形象
2.小说中米考伯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语言描写,写出了米考伯太太结婚前后生活状况的变化,体现了米考伯家庭的困难,表现了她的善解人意和坚强,但她又把娘家以前的辉煌成天挂在嘴边,体现了她的爱慕虚荣与不切实际的性格特征。
(第28段)“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让他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眼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人物形象
(第32段)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
动作描写。用了对比的手法,鲜明地展现出米考伯太太的盲目乐观、安于现状、不懂持家、挥霍无度。
人物形象
(第36、41段)“科波菲尔少爷,”米考伯太太说,“我不拿你当外人,所以不瞒你说,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了”
……
“不,亲爱的科波菲尔少爷,”她说,“我丝毫没有这种想法!不过你年纪虽小,已经很懂事了,你要是肯答应的话,你可以帮我另外一个忙,这个忙我一定接受,而且还十分感激。”
语言描写。米考伯太太生活艰难但拒绝一个小孩子的钱,说明她真诚善良、自尊自重,不对他人有所图。当大卫提出可以借钱给她的时候,她坚决拒绝,而是请求大卫帮她去当铺用银餐具换钱维持生计。
人物形象
(第51段)后来,米考伯太太决定也搬进监狱去住,因为这时候米考伯先生搞到了一个单独的房间。……因为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彼此已经很熟,舍不得分开了。他们也给那个孤儿在附近租了个便宜的住处。
侧面描写。米考伯太太对丈夫忠诚体贴、不离不弃,对“我”和孤儿乐善好施、心地善良。
人物形象小结
小说中的米考伯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
1.爱慕虚荣。总是提起娘家的辉煌。
2.不懂持家。她不懂持家之道,她用典当生活用品的钱来大吃大喝。
3.安于现状。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
人物形象小结
小说中的米考伯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
4.真挚善良。对女仆和我乐善好施。
5.自尊自重。当大卫提出可以借钱给她的时候,她坚决拒绝,而是请求大卫帮她去当铺用银餐具换钱维持生计。
6.乐观坚强。因为丈夫的债务,财产被法院强制没收,她依然边炸牛排边和大卫谈论往事,兴致极好。
与米考伯夫妇的交往会给深陷人生寒冬的“我”的成长带来哪些影响?
拓展延伸
米考伯夫妇是“我”的房东,是“我”当童工后接触较为密切的人物。这一家人给了“我”充分的信任,成为忘年交,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米考伯夫妇需要我,这在精神层面上带给我一定的富足。“我”与这对夫妇有着奇特而平等的友谊,共患难、共陪伴,让“我”变成了一个善良、仁慈、热情的人。
“我”
同情遭遇
懂得感恩
米考伯夫妇
行动上帮助我:善良
精神上影响我:乐观
底层百姓的互相帮助
——人道主义
拓展延伸
总结---米考伯夫妇
米考伯夫妇爱慕虚荣、喜欢享受、盲目乐观、不切实际,但是真挚善良,处在困境仍能真诚待人,身处社会底层仍然乐观向上,他们是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他们不是完美的人,但他们身上代表着当时底层人民的道德品质和纯真的人性,寄寓着狄更斯对人性之美的信心。
人物鉴赏
从成长中
窥见主题
活动五
文本研读
“我”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本文的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正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期,呈现出一幅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景象。
时代背景:
大卫生活场景:
文本研读
“我”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本文的时代背景)
货行的童工、济贫院的孤儿、街头的流浪儿、债主(鞋匠)、负债破产入狱的人们……
社会底层小人物
(1)大卫周围大多是什么样的人
文本研读
“我”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本文的时代背景)
场景一:小童工在货行艰辛劳作
场景二:米考伯夫妇的生活困境
场景三:欠债破产者的监狱生活
场景四:失学者、孤儿街头流浪
遭遇凄惨
(2)小说主要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
文本研读
“我”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本文的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正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期,呈现出一幅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景象。
时代背景:
万恶的金钱财产所引起的儿童问题,婚姻问题,妇女问题,失业问题……
小说生活场景:
这是一个
最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
最坏的时代
主题归纳
小说按时间顺序,以大卫的成长经历为线索,记述了他与米考伯一家的交往,通过孩子的眼睛观察社会,写出了十九世纪英国底层的社会生活,写出了周围的人和事对他成长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的赞美,也蕴含着对当时社会丑陋的批判。
狄更斯的笔在揭开社会不堪的伤疤的同时也点亮了人性的希望灯火。他让我们在惨淡无奈的社会现实之下依然保存人性的美好。
小说中人性的真善美恰如暖阳一样照耀着黑暗的大地。
课堂总结
Class summary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