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课件(共4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复活(节选)》课件(共4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节选)
《复活》
超越苦难,回归本我
列夫·托尔斯泰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Resurrection
“复活”在字面上指生命在死亡后再复生,一般指肉身上的复活。这种复活方式只在民间传说与恐怖电影中出现,多含荒诞诡异的元素。还有种复活,在游戏中常常出现,是游戏机制附带的,“复活”相当于多加一命。而作为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复活”是什么样的呢?有怎样的含义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复活(节选)》。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及作品《复活》的主要内容,梳理小说的情节。
01
分析概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02
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03
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04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作者简介
1847年退学后,他回到故乡在自己领地进行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
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马克·吐温称“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鲁迅称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他人评价
创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
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
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
创作动机
《复活》写作的起因是朋友柯尼一次来波良纳庄园拜访,闲谈时说起一件法庭审理中的事件:一个贵族要求娶一名因偷盗而被判刑的妓女为妻,因为最初是这个贵族青年的诱惑,才使这个农家姑娘走上堕落的犯罪道路,成为妓女的。
柯尼说的这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引起托尔斯泰的强烈兴趣,他先建议柯尼将此事写成小说发表。当发现柯尼半年多后仍没有写作的想法,托尔斯泰又写信征得柯尼同意,将这个题材转让给自己。于是从六十岁到七十一岁,托尔斯泰足足花了十一年时间,才写完了《复活》。
小说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
故事梗概
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
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聂赫留朵夫渴望灵魂赎罪
故事梗概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陪同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
故事梗概
本课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和使女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案发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身上。
玛丝洛娃无辜卷入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前情回顾
人物 事件 情节 分层 段落 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长凳交谈
探问旧事
冷漠回避
卢布插曲
动摇犹豫
讨要卢布
告别时分
决心救赎
拒之千里
隔栏相见
祈求宽恕
认出身份
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探监——相认——赎罪
1-26段
27-52段
53-70段
71-78段
《复活》主要人物
分析人物
聂赫留朵夫
忏悔的罪人
始乱终弃的贵族老爷
被抛弃的情人
堕落的风尘女人
玛丝洛娃
所有人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所追求的是那种对人对己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
称呼语言能直观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小说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理?
场景一:栅栏初见——从“您”到“你”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 ,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4)
“我想见见您……我……”(5)
“我来是……”(11)
①他看到面前的玛丝洛娃已不是当年的“卡秋莎”,而“卡秋莎”也并未认出他,两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疏离与隔阂)
②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见玛丝洛娃的,是来请求她饶恕的。
(当面承认自己的罪恶需要很大的勇气,他在犹豫,在退缩)
场景一:栅栏初见——从“您”到“你”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12)
非常激动,被自我这种认罪的决心、勇气感动到不能自抑。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场景一:栅栏初见——从“您”到“你”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17)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他再也说不下去了,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诚恳、急切、激动
鼓起勇气,但内心又不够坚定。
场景一:栅栏初见——从“您”到“你”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17)
“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19)
聂赫留朵夫当时内心的诚恳、急切和激动,以至于忘记了之前内心设定好的称谓,下意识地使用了对往日爱人习惯性使用的“你”。
简练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恰切的内心独白,把聂赫留朵夫坦诚自己罪行的内心挣扎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而独到的细节描写,如人称的选择,音调的变化,更使人物心态毕露。
场景二:长凳交谈——从“你”到“您”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31)
“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聂赫留朵夫望着她那张变丑的脸,暗自说。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悔恨、内疚、羞耻
惶惑
场景二:长凳交谈——从“你”到“您”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31)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34)
望着她那张变丑的脸,聂赫留朵夫感到一阵惶惑,不知该怎么办。他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深感不安,为曾经的卑劣行径深感羞耻,他不知道该如何行动,如何赎罪。怜悯、悔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场景三:讨要卢布——从“您”到“你”,到“卡秋莎”
“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55)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地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捏紧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59)
面对如今自甘堕落、麻木势力的玛丝洛娃,他生出了些许的嫌恶之心。
诧异、不知所措
场景三:讨要卢布——从“您”到“你”,到“卡秋莎”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60)
“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給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61)
“兽性的我”
场景三:讨要卢布——从“您”到“你”,到“卡秋莎”
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件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62)
“精神的我”
心理描写。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想要实现自我救赎;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义。
事实证明,聂赫留朵夫觉醒了的“精神的我”是真实而强大的,他又一次战胜了魔鬼。
场景三:讨要卢布——从“您”到“你”,到“卡秋莎”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63)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68)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70)
场景三:讨要卢布——从“您”到“你”,到“卡秋莎”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经过激烈的斗争,聂赫留朵夫“精神的我”又得到了成长。
场景三:讨要卢布——从“您”到“你”,到“卡秋莎”
思考:铁栅栏内这一部分的聂赫留朵夫有没有真正“复活”?
没有,他此时想要赎罪是为了补救自己的过错,是想牺牲自我以求灵魂安宁,不是真的为了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他要在精神上唤醒她,“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让她重拾对生活的希望。
场景四:告别时分——从“你”到“您”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72)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75)
坚定了自我赎罪的决心,坚定了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
称呼的变化——心理的变化
聂赫留朵夫因 而称“您”
又因 而变成“你”
又因 又称回“您”
又因 再称为“你”
最后因 他决定称“您”
疏远、犹豫
急切激动、愧疚减轻
深感羞耻、惶恐疑惑
精神觉醒、毫无私心
决心救赎、真诚尊重
-3
-2
-1
0
1
2
3
情节
心理变化图
心理
愧疚
忐忑激动害臊
悲伤
惶惑
羞愧自责
纠结动摇
自我怀疑
自我斗争
坚定决心
战胜自我
精神成长真诚相助
挣扎的心理过程
隔栏
初见
长凳
交谈
讨要
卢布
试图
唤醒
结束
会面
聂赫留朵夫的变化
青年时期:
喜欢享乐的利己主义者;自私自利、虚伪堕落的贵族老爷
精神的人
兽性的人
现在:
自私自利的贵族老爷
低头认罪的忏悔者
兽性的人
精神的人
忏悔、拯救
赎罪
精神的复活
进入社会
参军之后:
有着美好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的贵族青年。
怜悯诚恳
唤醒他人
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
人物形象
心灵辩证法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他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自然而真实。
他是一个“忏悔贵族”形象,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
他能幡然悔悟,能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并毅然打算赎罪,并且产生了不带有任何私心的想法——唤醒玛丝洛娃的精神!达到了人性的复活、道德的复活、精神的复活,完成了从“兽性的人”到“精神的人”的本质飞跃。
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在他身上,体现了托尔斯泰宣扬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思想——“托尔斯泰主义”,即悔罪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
作者塑造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用意何在?
玛丝洛娃
找一找文中描写玛丝洛娃“笑”的句子
说一说在这些笑容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的“笑”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
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讨好的笑容。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
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以及那双妩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59)
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斜睨”的眼睛,有何意图?
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也暗示她生活的不幸。
玛丝洛娃的“笑”
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9)
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
玛丝洛娃的“笑”
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最初一刹那,她模模糊糊地想起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这是那个热爱她并为她所热爱的迷人青年给她打开的。然后她想到了他那难以理解的残酷,想到了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这都是紧接着那些醉人的幸福降临和由此而产生的。她感到痛苦,但她无法理解这事。(44)
玛丝洛娃的“笑”
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9)
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
回想往事让她痛苦。
玛丝洛娃的“笑”
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
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一笑。(44)
“嫌恶”: 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
“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自我麻醉,故意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她又像刚刚那样微微一笑。(53)
玛丝洛娃的“笑”
她感到痛苦,但她无法理解这事。她就照例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把它遮住。此刻她就是这样做的。最初一刹那,她把坐在她面前的这个人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但接着觉得太痛苦了,就不再这样做。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44)
回想往事让她痛苦,所以她自我麻醉。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不存在了,从精神层面来说她已经“死亡”了。
玛丝洛娃的“笑”
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好的,那就您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不抱任何希望,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在她看来,其他人不过就是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都在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所以她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玛丝洛娃的“笑”
卡秋莎的精神死亡,始于“那个黑暗的风雨交作的夜晚”(第三十七章)。聂赫留朵夫的无情遗弃,使她心灵发生了一场大变化,“自从那个可怕的夜晚起,她不再相信善了”。她拒绝聂赫留朵夫再次闯进她的内心世界。所以,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请求、自责,她“不理他的话”,“鄙夷不屑”地微笑着说“您的话真怪”,“冷冷地”说“何必提那些旧事”,目光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
作者塑造玛丝洛娃这一人物用意何在?
《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于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明确:玛丝洛娃是俄国底层民众中的典型代表,作者借她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
监狱混乱嘈杂的环境
小说创作艺术角度:延缓情节的发展
目的:用监狱中其他罪人的对话打断二人确认身份的交谈,为了更好地呈现玛丝洛娃记忆觉醒的过程。
情节:这些杂音为下文两人能够消除物理隔阂,在长凳上交谈作铺垫
环境: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监狱条件差,无辜之人关入监狱。以环境的混乱、嘈杂映衬玛丝洛娃精神世界的混乱,映衬社会执法的混乱不清。
主旨:揭示社会执法的混乱不清,暗示人物命运的波折。
所有人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所追求的是那种对人对己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复活,是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所以《复活》既是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也是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追求。
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