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儿童视角叙述艺术 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儿童视角叙述艺术 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大卫·科波菲尔——
理解小说儿童视角的叙述艺术
学习目标
了解作家生平及创作背景,理清小说情节。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典型人物的形象。
体会本文独特的叙述角度带来的艺术效果。
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态度,把握小说主题。
关注开头段和结尾段
从这两段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小说家用了很多“我”,“我”就是小说故事的讲述者,同时是参与者与见证者。同时也发现,这么多的“我”,有的是童年时期的,有的则为成年时期的,两个“我”交织在一起,这是非常独特的一种叙述方式,而且很多小说也用这种方式进行叙述。因此,我们学习这一篇课文,就将学习目标及内容定位在这个“点”上。
一、发现选“点”,明白其独特
第一步,“我”眼中“我”的情形
学习活动:阅读小说1-5段,找出“我”眼中的自己、“我”眼中的生存环境、“我”眼中的工作、我沦为童工后的心理。
第二步,“我”眼中的米考伯夫妇
学习活动:阅读后半部分,找出“我”对米考伯夫妇的第一印象、“我”眼中米考伯夫妇对待生活和自己的态度、“我”内心的感受。
二、依托选“点”,圈画内容并理解
第一步,“我”眼中“我”的情形
(一)“我”眼中的自己
1.小童工。
2.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
3.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
4.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
这些话好像在说别人,但实际是在说自己,这么小小的年纪应该是受到父母呵护的,但自己却被遗弃。同时,又认为自己是有才华、敏感机灵的孩子,遭受身心两伤,没人替自己说话,这是怪事。这语气中既有调侃又有无奈,本质上是对自己所处社会的一种控诉。
第一步,“我”眼中“我”的情形
(二)“我"眼中的生存环境
1.狭窄的街道。
2.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
3.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地板和楼梯都已经腐烂,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
4.当年那倒霉的日子。
从这些叙述当中可见,“我”的生存环境是极其恶劣的,所住街道狭窄,房子又脏又臭又潮湿,这是客观现实。但“我”以前的身份是贵族家庭,而现在“我"的家产被继父霸占,且自己也被迫出来谋生。所以,在“我”眼中,那是“我”倒霉的日子,“倒霉”二字,既是自己生存环境的概括,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概括。
——污浊、恶劣的劳作环境
底层人民生活的挣扎
第一步,“我”眼中“我”的情形
(三)“我”眼中的工作
1.检查许多空瓶子,扔掉破裂的,把完好的洗刷干净,摆弄完空瓶子,装满酒贴标签,塞上合适的软木塞,封上火漆,盖上印,把完工的瓶子装箱。
2.在我如此荣幸地开始独自谋生的第一天早上,童工中年纪最大的那个奉命前来教我怎样干活。他叫米克·沃克,身上系一条破围裙,头上戴一顶纸帽子。
3.我们的主要伙伴是另一个男孩子,在给我介绍时,我觉得他的名字很古怪,叫粉白”土豆。
揭示了资本家为了廉价劳动力而大量雇佣童工的黑暗现实
——繁重、单调、艰辛的劳作
——贫困的童工伙伴,落入社会底层
故事背景依托于19世纪中叶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代的英国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期,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表面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但实际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第一步,“我”眼中“我”的情形
(四)“我”此时的心理
4.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
5.我觉得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当时我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地感到差辱。我年轻的心里痛苦地认定,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凡此种种,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之中,绝非笔墨所能诉说。
6.我呜咽着,仿佛我的心窝也有了一道裂口,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似的。
沦落:从高处到低处;从有望到无望
——内心世界的痛苦与绝望
第二步,“我”眼中的米考伯夫妇
(一)“我”对米考伯夫妇的第一印象
(第6段)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我”对米考伯的第一印象,主要是从形象观察来写,米考伯先生,胖墩墩的中年男子,穿着非常讲究,但脑袋又大又亮,光秃得像个鸡蛋,很滑稽但有些可爱。作为孩子“我”的观察重心在于他的外貌形象,觉得非常有意思。后来“我”才明白,这些其实只是米考伯先生的外表,很多东西是装出来的,是面子上的东西,而实际上米考伯先生并非有如此美好。
长相滑稽、穿着考究、爱慕虚荣、爱面子
第二步,“我”眼中的米考伯夫妇
(一)“我”对米考伯夫妇的第一印象
(第24段)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清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
第 24 段是“我”对米考伯太太的第一印象,她面目清瘦憔悴,不年轻,生活很艰辛。但“我”作为孩子,观察的点在她喂孩子的场景。生活即便这样艰辛,但孩子依然在呵护中生活,虽然大人已经很艰难,但并没有让孩子饱受艰辛。这是最感动“我”的,也是“我”生活中最缺少的东西。
第二步,“我”眼中的米考伯夫妇
(二)“我”眼中米考伯夫妇对待“我”的态度
1.(第8段)第一次见他,他说话,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气,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装成文雅的气派。
2.(第10段)他含着微笑,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
3.(第14段)他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同时突然再次露出亲密的样子。
4.(第16段)说到这儿,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很亲切和蔼的人,总装出文雅的气派。一个“装”字,这是儿童的眼光,因为在“我”的眼中,成人都是很粗鲁的甚至是粗暴的,所以在“我”眼中,米考伯先生这样的,都是装出来的,但“我”又感觉到米考伯先生的亲密。这几句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是“亲密”,不管米考伯先生的真实心理如何,至少“我”所感觉到的是他亲密的样子。
第二步,“我”眼中的米考伯夫妇
(二)“我”眼中米考伯夫妇对待生活的态度
5.(第18段)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支曲子。
6.(第28 段)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7.(第30段)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那他们就得自食其果了。这件事越快了结越好。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更不要说要他出诉讼费了。
8.(第32段)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尽了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我看到和听到的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
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
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头发散乱,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
缺乏责任心,面对困难时乐观自在
沉湎往事、爱慕虚荣
第二步,“我”眼中的米考伯夫妇
9.(第34段)米考伯先生的困难更增加了我精神上的痛苦。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次,这种星期六晚上的谈话刚开始米考伯先生就泣不成声,可是到了快结束时,他竟唱起“杰克爱的是他可爱的南”来。我曾见过他回家吃晚饭时,泪如泉涌,口口声声说,现在除了进监狱,再也没有别的路了;可是到了上床睡觉时,他又计算起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
10.(第36段)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了。
11.(第45段)最后,米考伯先生的困难终于到了危急关头,一天清晨,他被捕了,被关进高等法院监狱。可是我后来听说,就在那天上午,还有人看到他正兴高采烈地在玩九柱戏呢!
12.(第50段)不管怎么说,这顿中饭倒也有点吉普赛人的风味,颇为有趣。
13.(第53段)米考伯先生的事,虽然渡过了最危急的关头,但是由于过去有张“契据”什么的,所以依然还有纠葛。
米考伯太太告诉我,“她娘家的人”认定,米考伯先生可以援用破产债务人法,请求释放。这么一来,她指望,再过六个星期,他就可以获得自由。
以上这些语句,都展现米考伯夫妇对生活的态度,虽然正在经历着生活上的困难,甚至已被关进监狱,但他们对生活仍然充满乐观与希望,在困难中依然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享受着生活。也因为这样,“米考伯”在英国历史上影响很大,英文有一个单词micawber。甚至后来又衍生出了一个新单词:micawberish。形容无忧无虑老想走运又不想去实干的人生态度。这是米考伯对生活的态度。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生活态度,所以他对“我”的态度也就特别亲密特别信任,并没有把“我”当成孩子看待,我们之间建立一种独特而平等的友谊。
第三步,“我”内心的感受
1.(第35 段)我跟这对夫妇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奇特而平等的友谊,虽然我们之间年龄差别大得可笑。
2.(第47段)米考伯先生对我的“教育”他郑重地劝告我,要拿他的这种结局引以为戒。他要我千万记住,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先令,那他就惨了。
3.(第51段)我为此感到很满意,因为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彼此已经很熟,舍不得分开了。
4.(第52段)我过的同样是苦恼自知的生活,而且也跟从前一样,依旧孑然一身,一切都靠自己。我感到自己的变化只有两点:第一,我的穿着变得更加褴褛了;第二,米考伯夫妇的事,现在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重压在我的心头了。
米考伯夫妇把“我”当成知已“我"感到奇特而平等。奇特在于,“我”是一个孩子,而且遭人遗弃,但他们却对“我”这么亲密。平等,这个词几乎存在同龄人当中,但“我”和他们虽然有年龄上的差异,心灵上却是相通的,“我”感到这是平等的。能被他们当成大人、朋友、信任的人,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平等。
在米考伯先生一家住进监狱后,还有这样一段叙述:
在这段时间里,我依旧一直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干着普通的活儿,跟那几个普通人做伙伴,心里仍和开始时一样,感到不应该这样落魄,受这样的屈辱。我每天去货行,从货行回家,以及中饭时在街上溜达,都会看到许多孩子,可我从来没有结识过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也没有跟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交谈,当然对我来说,幸亏如此。
大卫在成为童工之后,为何没能和同龄人成为朋友,反而和年龄差距很大、工作毫无关联的米考伯夫妇成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友
有产阶层生活背景教育下的固有“修养”和习惯
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
先来看看大卫对其他童工的真实心理:
我想,由于我们各自的处境,所以我跟这对夫妇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奇特而平等的友谊,虽然我们之间年龄差别大得可笑。
大卫的热情并非“兼爱”,他是有对象的。那为何是米考伯夫妇
“平等”二字意味深长。同阶层,同沦落,同艰难,同在困境中仍死死抓住有产阶层的最后一丝尊严。这是大卫所认可的友谊,其首先是在阶层内成立的。
19 世纪英国不可回避的一面如此真切、真实、张扬地体现在一个落魄的有产阶层后代身上。这是狄更斯的深刻也是狄更斯的冷峻,他的尖锐就在于选择了一个孩子,这种骨子里的东西只有在孩子身上展现出来,才可见其无意识下的有意识,才能见出阶层与人血肉一体不可分离,才能见出其桎梏和捆绑的力量之大。
有时,那孤儿也会在这儿碰上我,我就把有关码头和伦敦塔的事编成些惊人的故事,说给她听。有关这些故事,我只能说,我希望自己也相信是真的。
但是,成长是伟大的,可以具有冲破的力量。在独自谋生的过程中,大卫有一个超越阶层血脉的改变。(找出在米考伯夫妇住进监狱之后大卫对自我生活的一段叙述)
大卫在变化,他在自己的磨难中变化,也在米考伯夫妇的影响下变化。米考伯夫妇即使生计都难以维持,还是给孤儿在附近租了个便宜的住处,这是源于内心的真诚。而此时的大卫,给孤儿编故事、讲故事,也是耐心的。那些故事他自己也希望是真的,说明是寄寓了真心和美好的。此时,我们看到了阶层的相融,看到了距离的跨越。
如果说大卫没能和粉白·土豆这些童工成为朋友有很浓厚的阶层血脉在起作用,那么又何以解释他也没能在做童工的那段时间和昆宁先生成为朋友呢
我干活儿的地方,就在货行的一个角落里。昆宁先生要是高兴,他只要站在账房间他那张凳子最低的一根横档上,就能从账桌上面的那个窗子里看到我。
这一切,首先是大卫的心理,是他被遗弃后跌落地狱导致的幸福感、尊严感、安全感尽失的一种心理投射。此刻的大卫,内心是撕裂的、愤恨的,千疮百孔,绝望至极。
但成长的伟大就在于变化,狄更斯先生聪明地从不同的层面把蜕变后的大卫向我们娓娓道来。以小说中的三处话语为例:
我最喜欢溜达的地方是伦敦桥。我习惯坐在石桥的某个凹处,看过往的人们,或者趴在桥栏上,看太阳照在水面泛出万点金光,照到伦敦大火纪念塔顶上的金色火焰上。
此时的大卫有一种历经慌乱后安定下来的美,显现出一种沉静的安然。
晚上,我又回到监狱里,有时跟米考伯先生在运动场上来回走动散步,有时则跟米考怕太太玩纸牌,听她讲她爸妈的往年。
谋得斯通先生是否知道我住在什么地方,我说不上来。反正我从来没有对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人说过这些事。
大卫已经依靠自己创造了新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有着安宁、和谐与爱,超越了生存的困厄。
虽然大卫心里依然伤痛,但此刻的伤痛已经从一开始的喷薄状态转为一种沉寂后的克制和接受后的凄冷。
大卫为何没能在格林比货行悲惨的遭遇和劳动中消磨掉天真和想象力
我年轻的心里痛苦地认定,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
可是我毫不怀疑,当我重返旧地时,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面前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
大卫的成长,是艰难而伟大的:实现了淡化阶层烙印的挣脱式成长,完成了心境由愤恨转向平静的沉寂式成长,有相处中用爱来疗愈自己创伤的救赎式成长,有不丧失天真与想象力却创造了更大想象世界的超越式成长。成长,是大卫身上的光辉,也是狄更斯投射到苦难尘埃中的光辉。
三、追溯选“点”,理解作者创作意图
狄更斯当过鞋油厂的童工,生活环境和大卫基本上是一样的。而米考伯先生带有他父亲的影子。他父亲是一个船员,后来也是因为家境沦落,家境沦落的原因和他父亲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就和米考伯先生差不多。但是后来狄更斯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个作家。他让我们看到了儿童成长的过程。一生活了58岁,写了15部长篇小说,20部中篇小说,塑造了2000多个人物。其中有90多个都是儿童。
有关狄更斯的具体情况:
三、追溯选“点”,理解作者创作意图
“我”既是叙述者也是经历者,既是观察者也是审视者。在“我”的身份及视角的切换下,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体验与反思融合为一体。叙述中既有童年视角又有成年观照,童趣横生之余,也说明童年经历的刻骨铭心,又隐含一定的社会批判。而有时叙述视角的转换是为了将成长后的反思呈现出来,将叙事变得厚重,有时也作为“过来人”以幽默的话语宽慰苦难中的“当事人”。在小说中,“我”的视角的变化不仅与心理成长相辅相成,而且也成为整部作品得以自然推进的重要基础。
有关狄更斯的具体情况:
小说中有两个“我”,一个童年的“我”,一个成年的“我”。两种视角交错使用。
①小说是自传性的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便于融进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
②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便于抒发批判之情。
③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细腻,情感也更为动人,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亲和力和亲切感。
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叙述视角,有什么作用?
三、追溯选“点”,理解作者创作意图
狄更斯为什么会用儿童视角来写,其用意又是什么
1.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塑造鲜明的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补偿了成年人对现实不满的心理。主人公在危难之中总能适时找到愿意帮助他走上幸福之路的人。故事中,人民天生乐善好施,充满仁爱;哪怕是受苦受难的小角色也将受到庇护,找到幸福生活;即使是邪恶的人也将改邪归正。如大卫经历磨难,最终实现理想,并和心爱的人比翼双飞;米考伯是另一个例子,他有很多可恶之处,还被恶人所利用。最终他改邪归正把希普送进了监狱,挽回了威克菲尔先生的财产和名誉。
2.天真烂漫无忧的童话叙述视角。善就是善,恶就是恶,这种简单化的世界观有助于加强他的乐观主义。他主张用“爱”陶冶净化思想和心灵,用爱缓和化解矛盾纠纷,用爱感化和教育别人。
3.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眼睛是纯洁的,在孩子的世界里,善与恶是泾渭分明的。所以选择孩子视角,也是想展示自己的理想。希望世界恢复纯真色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