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2)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2)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上学期月考2 联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时间共计75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20*3=60分)
1.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
A.早于世界其他文明 B.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C.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D.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2.商朝时,卜辞所见“殷”与“外”的概念相对,商王朝对于地方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周朝“四方”指诸侯国,“王畿”地区与“四夷”相对,作为地方势力的诸侯国在受周王朝控制的同时仍具有很大自治性。这表明商周时期( )
A.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 B.政治制度具有延续性
C.宗法血缘关系的松弛 D.井田制度影响力仍大
3.中国古代某项土地制度的经营方式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对于材料中提到的土地制度,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是该制度废除的标志
B.以分封的方式来进行土地分配
C.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D.土地国有制不得随意买卖土地
4.据记载,战国时期“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据此可知,当时( )
A.商业发展加剧了社会分化 B.手工生产是致富主要手段
C.户籍制度有利于农业发展 D.不同行业间矛盾冲突尖锐
5.西周时期的士,受文武合一的教育,大部分务农、从军。至春秋晚期,士开始转变成为具有游动性质的士人,主要延续文事的传统,或仕宦,或教学。这一现象( )
A.强化了封建贵族的统治 B.缘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C.反映了阶级结构的变化 D.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
6.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7.以下是某时期洞庭郡行政管理体系示意图。该时期是 ( )
A.春秋 B.秦朝 C.宋朝 D.元朝
8.有学者认为,“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大”指重视、尊重,“一统”是指一体、统一治理,“大一统”的含义就是重视和尊重一体、一统的治理制度体系。该学者意在强调 ( )
A.统一与分裂不断交替出现 B.分裂都是历史发展的倒退
C.只有中国历史才有大一统 D.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9.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10.“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11.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政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12.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B.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
C.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 D.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
13.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
A.深受儒家影响 B.借鉴南朝经验
C.沿袭鲜卑传统 D.意在托古改制
14.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15.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16.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17.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18.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19.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
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
20.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 )
A.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 B.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
C.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 D.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周代的士,其地位居于卿大夫之下,有上士、中士和下士之分,与诸侯、卿大夫阶层一样,他们也接受诗书礼乐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少数士得到上升机会,进入卿大夫阶层,大部分的士和他们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一起,降入庶人行列,成为士人。与农、工、商共同组成“四民”。士人的大量出现,从时间上来说,大约是在孔子前后。如春秋末期的老子,曾经做过周王室的史官,后见周王室衰落,辞官西去,隐居草野。但大部分的士人希望通过知识与技能,得到诸侯君王的赏识与重用。子夏(孔子弟子之一)说:“学而优则仕。”孟子也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随着诸侯君王对士人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养士之风渐趋盛行。齐国的稷下学宫汇集了诸如孟子、邹衍、荀子、申不害等著名学者上千人,在战国中后期最有影响力。《管子》一书,就是和稷下学宫有密切关系的著作。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秦自孝公以后至于始皇,相传六代,沿守着商君的法制,奖励耕战,勤俭建国,发奋图强;又加以得到地理上的形势,居高临下,俯瞰着东方六国,远交近攻,进行蚕食······因此,秦虽变法最迟,却收到了最大的成功,变法以后仅仅一百三十年,秦始皇就完成了统一全中国的大业,同时也完成了此后统治全中国二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的大封建局面。
--摘编自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代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变化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说明郭沫若高度赞扬商鞅变法的理由。(4分)
22.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在土地是最大最重要财富的远古社会,这是何等重大的转变。土地私有,失去了按血缘分封各级贵族的经济基础,邦国消亡,立郡县就成了时代的必然选择。郡县不是封邦,而是直属中央、完全听命于中央,由中央直接委任、撤换地方郡守县令的地方政权。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据杨百胜《商鞅变法法理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封建国家确立赋役制度的基础。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租庸调这一地租形态的实现,是由口分田和永业田的生产物共同来完成的。口分田出租,永业田则是庸调之所出。与均田制配套的府兵制,就是获得官府授予土地的百姓,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发生战争时就从军打仗,参战的武器和战马自备。这样,既保证了兵源,又减轻了朝廷的军费开支。均田制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也把唐王朝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到了顶峰。
---摘编自李埏等《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商鞅关于土地“重大的转变”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均田制如何“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6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以“分权”机制达到更好地“集权”的目的,既提高了君主专制政体的效能,防止了国事决策的重大失误,也进而表明“集权“与“分权”在行政的具体程序上并非绝对的互不相容,这样的“分权”反而是君主“集权”专制政体得以巩固的有力保障。这样的分权机制。使行君主专制在“君主集权”的大框架下也容纳了一定程度的“民意”或与君主意志不尽一致甚至相左的“臣意”。
---摘编自林怡(榕城治学记》
材料二 以才学为考试选拔标准的科举制之所以会在中国产生,是与学优则仕理论、贤能治国理论、公平考试理念三个方面的思想文化基础密切相关的。科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儒学、教育、文学、史学、出版书法等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科举是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传统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存在,科举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和核心要素之一。因此,科举是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奥秘的一把钥匙,科举学是传统文化领域中一门重要的专学。
---摘编自刘海峰《千年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并分析这一运行机制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创立和发展的历史意义。(6分)
(3)根据材料归纳隋唐时期在政治方面的特征。(4分)
《2025-2026学年高三历史月考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A C B B D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A C B A B A A A
21.(1)变化:数量大幅增加;社会地位总体下降;职业选择相对自由;成为特殊的知识阶层;多倾向于利用知识与技能重新依附统治者(或新贵族)。因素:私学兴起,教育发展;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旧的统治秩序瓦解;政治结构的变动(中央集权制与官僚政治萌生);经济的发展。
(2)理由:商鞅变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封建社会)等。
22.(1)影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打击了贵族特权(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促进了秦国富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均田制是租庸调的基础,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了兵源,支持了府兵制(减轻了朝廷的军费开支)土地不允许买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
23.(1)运行机制: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政令。影响:三省之间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事务;标志着我国封建制度的成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专制问题及对权力的有效监督等。
(2)历史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影响;是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奥秘的一把钥匙;是传统文化领域中一门重要专学等。
(3)特征:专制君主制政体的发展与完善、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完善、科举制的创立以及门阀政治的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