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南名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豫南名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上)高三阶段性检测
历 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甲骨文中的“贝”字。商代考古挖掘中常见贝,不仅贵族墓有贝,而且殷墟西区发掘的939座平民墓中,有340座发现随葬贝;随葬贝在100枚以上的墓,都是没有任何青铜礼器随葬的社会中下层人士墓。这可以说明当时
A.文字源于社会生活 B.商品交换较为普遍
C.社会阶层比较平等 D.墓葬风俗历史悠久
2.公元前506年吴楚之战中,楚军兵力为战车500辆、士卒37500人,士兵每日消耗粮食达57.66吨(不含战马饲料)。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公元前463年至前221年列国军事冲突达468次,年均达1.8次。这反映出当时
A.农业生产对战争的有力支撑 B.农业发展推动了军事扩张
C.国家大一统的进程不断加速 D.粮食储备决定战争的胜负
3.1963年,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蜘蛛山遗址发现秦陶量4件,其中一件腹部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所颁布的统一度量衡的诏书。1976年今内蒙古自治区三眼井出土秦铁权1件,权身满铸诏书铭文。这些发现可以佐证秦朝
A.政府施政能力较高 B.官营手工业发达
C.民族交融成效显著 D.北方是经济重心
4.乐府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并修改而成的诗被称为乐府诗,乐府诗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如汉代《东门行》有“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的描写,汉魏时的《十五从军征》有老兵返乡后家中“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的描写。据此可知,乐府诗
A.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B.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C.服务于宫廷生活需要 D.体现出强烈的国家意识
5.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诏:“兵士有尫弱羸老,并拣择放。”上元二年(761年),又诏:“诸军兵健,应在行营,有赢老疾病不任战阵者,各委节度使速拣择放还,路次州县,量加济恤。”其旨在
A.彰显国家优抚理念 B.削弱节度使权力
C.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D.恢复和发展农业
6.宋初法律规定,“私下分田客,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1027年法律规定,“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州县论详”。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B.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土地兼并现象越演越烈 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加强
7.金明昌三年(1192年),尚书省奏:“辽东、北京路米粟素饶……若山东、河北荒歉,即可运以相济。”“制可。”这反映了
A.金与南宋经济往来频繁 B.中原地区灾害频发
C.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D.东北地区获得开发
8.下表为明朝中后期的部分市镇情况。这体现出
市镇 状况
吴江的庉村市 嘉靖间,开始为市。时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
震泽县坛丘市 明成化中,居民四五十家,多以铁冶为业,至嘉靖间数倍于昔
陕西华州柳子镇 有千家铁匠,作刀剑剪斧之用
湖州桐乡炉头镇 居民以冶铸为业,炉火不绝
A.制铁业成为主要的生产行业 B.冶铁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C.全国性的商品市场已经形成 D.市镇商品化与专业化特征显著
9.下表为清朝西南地区四省(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的相关数据信息。这可以说明
类别 数量 占全国总数比例
书院 1209所 21%
府州县儒学学校 404所 22%
府州县儒学各类生员 131 651人 18%
举人 22464人 15%
进士 2664人 10%
A.西南文化水平超越中原 B.边疆教育体系完善成熟
C.西南地区政治认同明显 D.清朝统治重心转向西南
10.据记载,19世纪60年代,湖北、河南人大量移民,至安徽广德州的湖北人占四成,河南人占三成。到19世纪60年代末,宁国县客籍占75%。1878年,广德州迁移人口数约有11万,而本地人仅有2万,客籍占85%。这股移民潮的出现折射出
A.晚清民众赋役负担的沉重 B.殖民侵略造成的严重后果
C.湖北和河南人地矛盾突出 D.清廷战后社会重建的需求
11.1865年,某英人被江西地方官羁押,同治帝降谕:“当按照条约办理,何得率行羁禁”,“别经查出,必将该地方官从重治罪”。此后,清政府频频颁布上谕,将地方文武官员对传教士保护不力、酿成重案的失职行为,明确定为“公罪”。这表明清政府
A.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B.外交处理逐渐纳入条约框架
C.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D.地方官员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12.1902年,麦鼎华翻译出版《埃及近世史》;1903年,文明书局出版《埃及惨状》,广智书局出版了赵必振翻译的《埃及史》,赵必振在译者按语中指出:“我国人者,唯鉴埃及之衰亡,以大奋起,一变外交之局面,则诚国家之幸。”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埃及史书在中国多次翻译出版缘于
A.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B.国人同情埃及被殖民的命运
C.清末新政取得成效 D.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13.1915年2月,教育部规定:全国各大、中、小学开学时,“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宜尊孔以端其基,尚孟以致其用”。教育部的规定
A.意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B.体现出北洋政府倒行逆施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推动了教育近代化的历程
14.1920年5月1日,《新青年》等一批进步刊物出版纪念专号或发表纪念文章,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上海、北京、广州等地也分别举行纪念活动,工人和知识分子共同集会。这次“五一”节纪念活动
A.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
C.展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 D.促进了国人社会习俗重大变化
15.国民政府曾规定:“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国使用公历,同时废除旧历(指阴历)和禁过旧年。”但民间庆贺年节一切如故。1934年初国民政府停止强制废除阴历,要求“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这
A.说明国民政府行政执行力较弱 B.表明国民党政权未获得民众支持
C.体现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实质 D.反映了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生命力
16.下图为流传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某一历史阶段的歌谣,这首歌谣
A.揭示了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B.表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D.体现了民众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内容 出处
有夏服天命 《尚书·召诰》
济济有众,成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以征有苗 《尚书·大禹谟》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尚书·汤誓》
(周公)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尚书·召诰》
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诗经·大雅》
材料二 董仲舒把天命与政治相结合,缔造了一个体系博大的天命观。他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他把“孝子忠臣之行”的封建道德,纳于阴阳五行之下,归结为天的意志成就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天命观内容。他的天命观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所敬、所畏、所感、所思、所行。至此,中国古代天命观的整个理论框架基本奠定。
————摘编自杨志刚《中国天命观的历史演进与作用述论》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夏商周时期天命观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天命观的特点。(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宋初以来,差役繁多。差役系指为封建官府服务的非生产性职役,均按户等高低、丁口多少轮流充当。大地主、大官僚之家多享有免役特权,故差役负担落在中小地主和自耕农身上。为躲避差役,人们“不敢营生”“不敢求富”“土地不敢多耕”,甚至“鬻田减其户等”,视差役“甚如兵火 ,天下同苦之”。熙宁四年(1071年)公布募役法,“改差役为募役”“乡户差役者,悉计产赋钱,募民代役,以所赋钱禄之”。输钱数额视各州县具体情况而定,“凡敷钱,先视州若县应用雇直多少,随户等均取”。役钱用来“募三等以上税户代役,随役轻重制禄。禄有计日、有计月、有计事而给者”。赢余部分备凶荒之年使用。坊郭每五年,乡村每三年重新评定户等。应募者三年或二年更换一次。
————摘编自陈瑞台《王安石的经济改革及其管理思想》
材料二“今输钱之法,极户十年,输缗钱二百五十,其次八、九、十而已,比昔减过半,得免横费,无笞责之忧,且终身不事官府,以趋南亩。”
————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募役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募役法实施的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清末新政成立商部作为政府新增设的管理全国实业的机构。商部一成立,先后出台《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标注册暂拟章程》《破产律》等法规。《商律》对经营商务作了一般性规定,《公司律》计有131条,详细规定了公司分类及创办呈报法、股份、股东权利各事宜、董事、查账人、董事会议等内容。商部还制订了《奖励华商公司章程》,规定自50万元至5000万元以上划分为12个等级,按集股多寡,授予商人自头等顾问官加头品顶戴至五等顾问官加七品顶戴等不同的荣誉称号。1904年,商部奏设京师高等实业学堂,专为研究高等工业之所,许多省份设立工商业学校。商部的这些努力,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推动了社会向近代化迈进。
————摘编自郭大松、泮君玲《清末商部————农工商部振兴工商措施述评》
材料二 下图为1902——1936年中国的工业品在出口中的占比。
————摘编自李嘉楠、高雅婷、梁若冰《贸易冲击与产业长期发展:“一战”的经验证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新政成立商部的历史作用。(8分)
(2)材料二中有两处明显上升趋势,选择其一,结合所学知识给出合理的解释。(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随着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形成、发展、巩固和确立,在中国古代,实际上已形成了中华民族整体。只是由于1840年以前,没有遇到来自中华大地以外足以危及中华民族生存的对立面,不可能在与外部势力的矛盾、冲突中显现中华民族的整体的存在,而中国历代王朝所推行的民族压迫制度和中国各民族间的矛盾、冲突,使人们集中注意了中国各民族间的歧视、隔阂和斗争,而掩盖了各民族间的联系。对于这种未能成为民族自觉意识,在2000年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形成与确立过程中不断发展着的中华民族整体性,姑且称之为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2025—2026学年(上)高三阶段性检测
历史·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B 2. A 3. A 4. B 5. C 6. B 7. D 8. D 9. C 10. D11. B 12. A 13. B 14. A15. D 16. C
17.(1)内容:夏朝强调服从上天意志,借天命进行征伐;商朝除借天命进行征伐外,还强调借天命对内强化统治;周朝强调“以德配天”“天命靡常”。(6分,言之成理即可)
(2)特点:天命与政治相结合;天命与封建道德关联;体系博大;提高了天的地位和权威;吸收阴阳五行与道家思想。(6分,言之成理即可)
18.(1)内容:募役费按户等均取;输钱数额视各州县具体情况而定;随役轻重制禄;定期重新评定户等及更换应募者。(4分,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差役摊派不均使社会矛盾尖锐;征发频繁,影响农业生产;旧差役制度影响政府财政收入;王安石变法的进行。(4分,言之成理即可)
(2)意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后世赋役制度提供了借鉴;顺应了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历史潮流;促进了雇佣关系发展,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6分,言之成理即可)
19.(1)作用:为工商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了法律规范;冲击了“贱商”“抑商”的传统风气;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民族工商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8分,言之成理即可)
(2)示例:
选择1914——1918年:中华民国的建立扫除了经济发展的政治束缚、“实业救国”的兴起、反帝爱国斗争的频发促使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为工业品出口比重提升提供了基础;一战期间,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将精力集中于战场,工业品生产和出口减少,原本被外国工业品占据的国际市场出现空缺,为中国工业品出口腾出空间;战争对工业品的需求大增,而列强自身工业生产受战争影响,工业品国际市场需求增加,刺激中国工业品出口。选择1931—1933年: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收回部分关税自主权,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开展,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为工业品出口提升奠定基础;全球经济虽受大萧条冲击,但中国部分工业品因“低成本优势”仍有市场;世界经济危机下农产品出口受阻,促使出口结构向工业品倾斜;中国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如东南亚、苏联等,这为中国工业提供了出口空间。(6分,言之成理即可)
20.示例:
观点:古代中国已形成中华民族整体且处于自在发展阶段。
阐述:自秦汉以来,中国逐渐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将全国纳入统一的行政管辖之下,促进了不同地区民族间的政治联系。汉朝在秦朝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疆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等机构管理边疆民族地区,加强了中央对边疆民族的统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这表明在政治制度的推动下,各民族逐渐凝聚为一个整体。
古代中国各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丝绸之路的开通、边境榷场的设置使得各民族在经济上的互通有无,相互依存,推动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发展。
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等,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在文化上的融合。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也不断传播到边疆民族地区,被各民族所接受和认同。这种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巩固了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根基。
- 1 -
综上所述,在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尽管受多种因素影响未形成民族自觉意识,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各民族已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华民族整体处于自在发展阶段,为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奠定了基础。(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