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秋学期高二年级十月份阶段性检测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朝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朝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2.汉代户籍管理实行挨户调查登记并核实人口的“案比”制度,“案比”之后,登记造册,凡列于户籍之人,便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该制度的实施A.保证了赋税的足额征收 B.标志着户籍制度的完善C.有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 D.适应了社会治理的需要3.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户税纳钱,多折绫绢。初时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794年,纳绢一匹,只当钱一千五六百文:819年,绢价落到初定两税法时的三分之一。这说明,唐朝中后期A.社会经济恢复缓慢 B.税制改革成效显著C.农民负担日益加重 D.土地兼并受到抑制4.宋朝统治阶层更加重视经济发展和文化输出,这就为各个政权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提供了机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这主要说明宋朝A.开始形成文化认同 B.政府重视社会经济发展C.边疆治理因地制宜 D.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5.“宾兴”原为古代礼仪,至清代逐渐演变为一种资助士子科考的慈善组织。河南临漳县“宾兴”创建前,“诸生以资斧(盘缠)未充,赴棘闱者不多”,后得知县捐养廉银二百两,凡文武诸生应举者各赠一金,“是科,漳邑人士入闱者,十倍于前”。据此可知,“宾兴”A.改变了崇文抑武风气 B.加快了救济体制形成C.促进了选官制度完善 D.推动了地方教育发展6.下表整理了部分学者对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学者 立论年代 主要观点梁启超 1898-1899年 改革党人乃欲奋螳臂而与之(指保守势力)争,譬如孤身入重围之中,四面楚歌,所遇皆敌。陈恭禄 1935年 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终则一无所成。荣孟源 1954年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A.社会惯性造成转型困难 B.时代背景决定历史认知C.戊戌变法败于急功近利 D.阶级立场遮蔽历史真相7.20世纪之前,《唐律疏议》的最古刊本是宋刻本残卷。1908年,敦煌藏经洞内出现了唐写本《唐律疏议》的残卷。该残卷①是出土文献,为唐律研究提供了新材料②是实物史料,用于研究古代法律的源头③是实物史料,用于研究唐代造纸与书法 ④是图像史料,生动再现了唐朝社会状况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8.1912年,民国教育部颁布《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对每个科目提出了明确要求,还就女学生的学习专门做出了特殊规定。1922年,《小学课程纲要》规定了小学校的课程,在科目设置上,女子初等教育的“修身”科被取消,初等小学中历史、地理、公民、卫生合并为社会一科。这表明,民国时期A.新文化运动提高了公民的素质 B.封建伦理纲常退出历史舞台C.女性教育被各阶层民众所接受 D.基础教育的近代化日趋发展9.下表为1950年中央民族访问团在访问少数民族地区时坚持的四个原则一是“准备受冷淡”,他们越冷淡,你们越要热情。二是要“决心赔不是”,代表中央向因我们的老祖宗过去欺压人家,造成人家无数痛苦的兄弟民族赔不是。三是“一切听人家”,人家叫你干啥就干啥,人家不愿意办的事,你们绝不要去办。四是在工作中万一和兄弟民族发生矛盾和误解,你们要先做“自我检讨”。以上原则的落实A.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制度 B.提升了少数民族对新政权认同感C.沿袭了古代因俗而治的治边策略 D.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经济基础10.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11.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宣称:“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他自己就曾在首席将军任上被控渎职而受到法庭审判,并被处以罚金。这说明雅典A.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法律在公民心中地位神圣C.公民法庭是最高权力机关 D.官员由抽签产生不得连任12.1356年神圣罗马帝国“黄金诏书”规定皇帝由七大选侯选举产生,选侯之特权、司法权、荣誉和领地不得受任何程度的侵犯,冒犯选侯者以叛逆罪论处。这表明神圣罗马帝国A.统治阶级矛盾尖锐 B.国内封建势力减弱C.王权强化困难重重 D.民主政治初步确立13.法国学者让·波丹(1530-1596)认为,国家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君主是国家主权唯一的承担者,国王不经臣民的同意可以颁行对全体臣民都适用的法律。该主张A.刺激了西欧宗教改革的发生 B.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C.顺应了民族国家兴起的潮流 D.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兴起14.下表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债务情况变化表(单位:10亿美元)。据此可推断年份 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1951 33.5 22.9 8.91968 38.7 10.9 38.5A.国际金融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B.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丧失C.“滞胀”导致美国债务增长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动摇15.下图为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百分比情况(20世纪50年代),从中可以看出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A.实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B.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资本C.惠及了社会各个阶层 D.淡化了国家对社会治理的干预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唐代时期,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凡涉及军国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经过三省的审批,走三省的流程,即由中书省进行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在贞观年间,唐太宗给予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官员“参知政事”的名号,给予一些资格较老的官员“平章事”或“同三品”的名号,以参与宰相事务。-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材料二 由于中枢缺乏协调,大量事务须由皇帝亲裁,导致政事拖延、决策失误。有鉴于此,朱元璋先后设立了四辅官、殿阁大学士辅佐决策。然终洪武一朝,设官参与决策始终是末流,并非常态。永乐时,明成祖朱棣以解缙等入值大内,预机务,作为近侍,于内廷参与决策。这一做法在仁、宣两朝逐渐成为惯例。亲近重臣加大学士衔于大内当值,负责奏章的初步处理,为日后内阁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正统初年,外廷委任三杨,内廷宠信王振,开始了内阁类宰相化的特殊决策模式。-摘编自刘瑞华《明洪武至正统中枢决策制度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皇帝让众多官员参与宰相事务的目的,并简评唐代三省六部制。(8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代洪武至正统年间中枢决策权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演变的原因。(6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礼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仪式,进入阶级社会后改造成体现等级秩序的行为规范。-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者以经义注释和施用法律之后,儒法会通合流加速,礼与法的关系形成“本”与“用”的关系。所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礼有治国、理家、律己的功能,礼刑结合、儒法会通,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治久安、国家治理的关键。-摘编自冯玉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与特点》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资产阶级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规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法律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的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正公开,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从普通民众中产生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礼法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意义。(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和教化关系的认识。(2分)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文官制度最早在英国产生,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竞争型体制,国家公务员制度中的“公平竞争”原则,是市场经济原则在国家人事管理制度中的体现。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竞争的基本规则是“机会均等,优胜劣汰”。实行文官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一人事录用原则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表明了文官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致性。-摘编自胡象明《试论市场经济与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关系》材料二 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萌芽于晚清时期。1840年,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华帝国的大门,挑战了传统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政府不得不陆续应对。处于过渡型社会之中的文官制度,其设计理念、制度创构到实际运作新旧杂陈,有诸多矛盾。但从长时段考察,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毕竟是对传统官制的重大变革,对此后产生了重要影响。-摘编自李俊清《移植与嬗变-论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重建》(1)指出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文官制度产生的因素。(5分)(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4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近代的文官制度。(5分)1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61年,清政府建立了近代外交机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其成立引起了封建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为了培养具有近代国际法知识的能够办理对外事务的人才,洋务派将国际法作为京师同文馆的一项重要课程。课堂上所使用的教科书,以丁韪良翻译的国际法书籍四卷《万国公法》为主。国际法的传播,不仅使洋务派逐步学会运用国际法原则处理对外交涉事务,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法律制度的重新审视。-摘编自李青《综论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实践》材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丰富和发展。《基本法》作出特殊安排,赋予港澳特区一定的缔约权,使“一国两制”不仅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方针,更是对当代国际法的践行与发展。在《巴黎协定》谈判过程中,中国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促使各国通过“国家自主贡献”气候行动目标,即所谓“自下而上”模式。······2018年3月,我国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外交理念写入宪法,将影响未来世界国际法的实践。-摘编自贾桂德《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的国际法实践和贡献》(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传播的表现及其历史作用。(9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新中国对国际法发展的主要贡献。(4分)2025年秋学期高二年级十月份阶段性检测高二历史参考答案1-5 BDCDD 6-10 ABDBC 11-15 BCCDA16、(14分)(1)目的:防止宰相专权,加强皇权;集思广益。(2分)评价:职权上分工合作,牵制监督(形成了比较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分散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实质是君主专制的产物。(6分)(2)演变:由皇帝独掌决策转向内阁辅佐决策。(2分)原因:废除宰相致使中枢决策协调机制缺失;决策权过分集中导致政事拖延、决策失误。(4分)17.(14分)(1)变化:以礼入法、礼法结合;德主刑辅。(2分)背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学家以经注律。(2分)(2)特征: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保护个人权利;注重程序公正;注重民众参与。(4分)作用: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缓和社会矛盾,稳定资产阶级统治;对亚洲及其他地区产生广泛影响。(任2点4分)(3)认识:法律和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两者相辅相成。(2分)18、(14分)(1)观点:市场经济体制与文官制度具有内在一致性。(1分)因素:工业革命的兴起;市场经济的发展;议会改革的推进;启蒙思想的影响;自由主义成为主流思潮。(任答四点得出4分)(2)特点:建立时间晚;受西方影响;传统与近代交织(新旧杂陈);社会矛盾丛生。(4分)(3)评价:冲击了传统官制,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为后来的公务员制度提供了有益借鉴。(3分)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文官制度的发展阻力很大,反映出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2分)19、(13分)(1)表现;建立近代外交机构;将国际法纳入教育体系。(3分)作用:提高了中国处理外交事务的能力;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唤起了对法律制度的重新审视。(6分)(2)主要贡献;推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准则;创新国际法理论(如“一国两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