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国殇一、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地位及“楚辞”的文体特点,掌握《国殇》的写作背景与“国殇”的含义,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与通假字。2、通过反复朗读,梳理诗歌“描写战争场面—赞颂烈士精神”的层次结构,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叙事与抒情的结合点。3、赏析诗中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场面描写的艺术效果,体会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感受诗歌深沉激昂的情感。4、领悟诗歌蕴含的爱国主义与牺牲精神,理解屈原的博大胸怀,传承和弘扬诗中体现的英雄气节与家国情怀。二、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积累: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创立的“香草美人”传统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造的新诗体,《楚辞》是西汉刘向辑录的诗歌总集,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2、题目与背景理解:“国殇”中“殇”的含义是为国家牺牲的将士,“国殇”指死于国事(/为国牺牲的将士),《国殇》选自屈原的《九歌》,是一首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结合历史背景,《国殇》不仅是祭歌,更是一首歌颂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的赞歌,反映了楚国将士在抵御外敌时的牺牲精神。3、字词预习:解释下列加点字或通假字,翻译画线语句。操吴戈兮被犀甲 被:同“披”,穿着霾两轮兮絷四马 霾:同“埋”,陷没;絷:绊住出不入兮往不反 反:同“返”,返回车错毂兮短兵接:双方战车的轮子互相交错,短兵器就开始交锋了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身体已经死亡,但精神永不泯灭,你们的魂魄啊,要成为鬼中的豪杰!三、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梳理诗歌层次与内容1、朗读诗歌,根据“叙—赞”的思路划分诗歌层次,完成表格,明确各层次核心内容。层次 对应诗句 核心内容 表达方式第一层(叙) 操吴戈兮被犀甲…… 严杀尽兮弃原野 描写楚军与敌人殊死战斗的激烈场面,展现战场的残酷与将士的英勇 以记叙、描写为主,客观再现战争场景第二层(赞) 出不入兮往不反…… 子魂魄兮为鬼雄 悼念阵亡将士,赞颂他们义无反顾、死而不屈的爱国精神与英雄气节 以抒情、议论为主,升华情感与主题2、诗歌第一层从哪些角度描写战争场面?请简要概括。从装备(操吴戈、被犀甲)、战况(车错毂、短兵接、矢交坠)、敌军气势(敌若云)、将士行动(援玉枹、击鸣鼓)、战争结果(严杀尽、弃原野)等角度,全方位展现战争的激烈与残酷。(二)文本研读:赏析手法与情感1、赏析诗中关键语句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诗句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旌蔽日兮敌若云 比喻、夸张 把敌人比作“云”,夸张地写出敌军人数众多、气势汹汹,反衬出楚军将士在强敌面前毫不畏惧的英勇气概天时坠兮威灵怒 拟人 将“天时”“威灵”人格化,赋予其“愤怒”的情感,渲染出战争的悲壮氛围,暗示这场战斗的惨烈与神圣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抒情议论结合 既写实(承认将士牺牲的事实),又祝祷(赞美其精神不朽),既颂扬死者,又激励生者,将全诗激昂悲愤的情感推向高潮2、诗歌第二层如何塑造楚军将士的英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①通过“出不入兮往不反”刻画将士们义无反顾、奔赴战场的决绝,展现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②通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描写将士即使身首异处,也毫无悔恨,凸显其刚毅不屈的意志;③通过“终刚强兮不可凌”直接赞美将士们始终刚强、不可侵犯的气节,塑造出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三)深层思考:理解精神与胸怀1、结合诗歌内容,谈谈《国殇》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楚军将士的行动与信念中:他们身披犀甲、手持吴戈,在“敌若云”的悬殊局势下,仍奋力杀敌(“援玉枹兮击鸣鼓”),即使战死沙场(“严杀尽兮弃原野”),也毫无悔恨(“心不惩”),甚至死后魂魄也要做“鬼雄”。这种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生命、死而不屈的精神,正是爱国主义的核心体现。2、如何通过《国殇》感受屈原的“博大胸怀”?屈原的博大胸怀体现在两个层面:①对将士的共情与尊重:他没有居高临下地评价战争,而是以沉痛的笔触描绘将士牺牲的场景,用“子魂魄兮为鬼雄”给予死者最高的赞颂,体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英雄的缅怀;②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歌不仅是对个体烈士的悼念,更借歌颂将士的牺牲精神,凝聚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暗含对楚国强盛的期盼,展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格局,而非个人的悲秋伤怀。(四)朗读与感悟:体会诗歌韵律1、这首诗作为楚辞体,在句式与节奏上有何特点?朗读时应如何把握情感基调?句式特点:以“兮”字为标志,“兮”字前后多为四字句,如“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节奏鲜明,既适合咏唱,又能增强情感的抒发。情感基调:第一层应读出战争的紧张、惨烈(语速稍快,语气沉重);第二层应读出对烈士的崇敬、缅怀与激昂(语速放缓,语气坚定,尤其是“身既死兮神以灵”一句,需读出庄严与豪迈)。四、课堂小结与拓展1、主题总结: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国殇》的核心主题。《国殇》通过描写楚军将士在战争中的英勇牺牲场面,深情悼念阵亡烈士,高度赞颂他们为国家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刚毅不屈的英雄气节,同时也暗含屈原对楚国命运的关切与对民众精神的激励。2、拓展思考:屈原的“美政”理想与《国殇》中的英雄精神有何关联?请结合屈原的生平与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不少于150字)。屈原提倡“美政”,主张“举贤任能、联齐抗秦”,其核心是希望楚国强盛、百姓安居。《国殇》中的英雄精神,正是“美政”理想的具象化体现:将士们为保卫国家而战,本质上是为守护楚国的安宁与百姓的生活,这与屈原“为国为民”的“美政”追求高度一致。屈原通过歌颂这些英雄,既表达了对“忠君爱国”品质的推崇(契合“举贤任能”中对“贤”的定义),也暗含对楚国军民团结、抵御强秦的期盼(呼应“联齐抗秦”的外交主张)。可以说,《国殇》中的英雄精神,是屈原“美政”理想在战争场景下的生动诠释,展现了他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情怀。五、课后作业以“《国殇》中的英雄精神与当代价值”为话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抗疫英雄、边防战士等),谈谈你对这种精神的理解。示例:《国殇》中的英雄精神,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是“为国家牺牲而无悔”的担当,这种精神在当代依然闪耀。疫情期间,无数医护人员“逆行”武汉,如楚军将士般奔赴“战场”,即使面临感染风险,也坚守岗位,用生命守护百姓健康;边防线上,战士们在严寒酷暑中巡逻,面对外敌挑衅,毫不退缩,用血肉之躯筑起国家屏障。他们与《国殇》中的将士一样,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以行动诠释着爱国与牺牲。这种精神提醒我们,和平年代虽无硝烟,但仍需有人为国家、为人民负重前行,它是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永远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