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一、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体例、文学地位及春秋时期秦晋郑三国的历史背景,积累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重点语句。2、梳理“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军退兵”的故事情节,明确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叙事脉络。3、赏析烛之武的辩说技巧,分析其“以利为核心、引史为鉴、分化敌盟”的说服逻辑,理解人物“志士、勇士、辩士”的形象特点。4、体会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伏笔照应得当、详略安排合理”的写作特色,感受古代外交辞令的智慧与魅力。二、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与史书体例:《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春秋左氏传》),该书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2、历史背景与人物预习:秦晋围郑的直接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和“郑贰于楚”,深层原因是两国均有向外扩张(/争夺霸权)的愿望,且晋文公曾受秦穆公帮助,两国关系密切。烛之武是郑国大夫,虽曾“怀才不遇”(填处境),但在郑国危难时挺身而出,其说服秦伯的核心逻辑是“亡郑利晋损秦”(用文中利益关系概括)。3、文言基础积累: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指出通假字并解释。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给)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使动用法,使……削减)三、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阅读全文,按“起因—经过—结果”梳理事件脉络,完成表格。情节阶段 对应段落 核心内容 关键人物行为起因:秦晋围郑 第1段 秦晋联军围攻郑国,交代围郑理由与两军分驻形势 晋侯、秦伯围郑;郑伯面临亡国危机经过:临危受命 第2段 佚之狐举荐烛之武,郑伯认错劝诫,烛之武应允出使 佚之狐举荐;郑伯道歉;烛之武受命经过:说退秦师 第3段 烛之武见秦伯,以 “利” 为核心说服秦伯撤兵 烛之武分析利弊、引史为鉴;秦伯与郑结盟结果:晋军退兵 第4段 子犯请击秦军,晋文公拒绝,晋军撤离郑国 晋文公权衡利弊;晋军退师2、文章开头交代“秦晋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的形势,有何作用?①写出秦晋联军来势汹汹,营造郑国危在旦夕的紧张氛围,为烛之武“临危受命”铺垫,凸显英雄出场的必要性;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表明两军分驻,暗示郑国可分化敌盟,为下文烛之武说服秦伯、瓦解秦晋联盟埋下伏笔。(二)文本研读:分析人物形象与辩说技巧烛之武的形象具有“志士、勇士、辩士”三重特质,请结合文本分析。形象特质 文本依据 分析志士(爱国) 郑危之际,烛之武虽有“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骚,但仍应允出使 以国家利益为重,放下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怨,展现深明大义的爱国情怀勇士(勇敢) 两军对峙,秦营凶险,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说服秦伯 面对生死未卜的险境,知难而上,体现“勇入秦营”的胆识与魄力辩士(善辩) 对秦伯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君之薄也”,分析“亡郑利晋损秦” 不卑不亢,紧扣秦伯“逐利”心理,层层递进拆解利弊,逻辑严密,善于攻心2、烛之武说服秦伯的过程分为哪几步?请梳理其辩说逻辑。①第一步:示弱避锋芒——以“郑既知亡矣”开篇,不否认郑国危局,消除秦伯的戒备;②第二步:析利破联盟——核心论证“亡郑利晋损秦”,指出郑国灭亡后晋国势力扩张,会威胁秦国利益,直击秦伯核心诉求;③第三步:引史为鉴戒——提及“君尝为晋君赐矣……朝济而夕设版焉”,用晋惠公背约的历史,挑拨秦晋关系,增强说服力;④第四步:许利固盟约——提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为秦国提供“存郑”的实际好处,最终说服秦伯撤兵结盟。(三)写法鉴赏:品味叙事特色1、文章如何体现“情节波澜起伏”的特点?①开篇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是“一波”;②佚之狐举荐烛之武,看似有转机,但烛之武以“老矣”推辞,又起“一波”;③郑伯认错劝诫,烛之武应允出使,转机再现;④烛之武说退秦师,秦伯撤兵结盟,情节推向高潮;⑤子犯请击秦军,晋文公拒绝,晋军退兵,事件最终解决。情节“危—转机—再危—再转机—解决”,层层推进,跌宕起伏。2、文中的“伏笔”与“照应”体现在哪里?请举例说明。①伏笔:开篇“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两军分驻),为下文烛之武分化秦晋联盟、单独说服秦伯埋下伏笔;②照应:前文“以其无礼于晋”(郑对晋无礼),与后文晋文公“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提及受秦帮助,暗含“不攻秦”的理由)相照应,解释晋军最终退兵的逻辑,使情节完整闭环。(四)文言知识巩固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2)越国以鄙远 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指郑国)(3)且贰于楚也 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2、翻译下列特殊句式(注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何厌之有”即“有何厌”)(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有益于君”即“于君有益”)四、课堂小结主题总结:文章记叙了春秋时期秦晋联军围攻郑国,郑国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凭借出色的辩说技巧,以“利”为核心说服秦伯撤兵,最终瓦解秦晋联盟、使郑国免于灭亡的故事。赞扬了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爱国精神、勇敢无畏的胆识与机智善辩的才华,也体现了古代外交辞令的智慧。五、课后作业以“烛之武的智慧”为话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从“爱国”“辩才”“胆识”中任选一个角度展开论述,结合文本具体语句分析。示例:烛之武的智慧,藏在他“以利攻心”的辩才中。面对秦伯,他不空谈道义,而是紧扣秦国“逐利”的核心诉求,层层拆解“亡郑”与“存郑”的利弊:先点明“亡郑利晋损秦”,让秦伯意识到围郑对己无利;再以晋惠公背约的历史警示秦伯,打破其对晋国的信任;最后提出“存郑为东道主”的好处,给予秦伯实际利益。全程不卑不亢,逻辑严密,既未讨好秦伯,也未贬低郑国,而是用理性分析让秦伯主动选择撤兵。这种“直击对方核心需求、用利弊说服”的智慧,正是烛之武能“妙语退秦师”的关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