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灌南县惠泽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A D C B C D C A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C C C B C D 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5分。16.(1)特点:考核时间间隔延长;主要针对地方官;皇帝为最高主考官;考满和考察两种方式相配合。(3分)(2)原因:英国两党政治腐败出现,政局不稳;原有体制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作用:服务理念被树立,行政效率提高;造成了文官队伍不稳,士气低落的弊端。(6分)(3)背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意义:为公务员的晋升和降职提供有效的依据;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提高公务员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政治保障。(6分)17.(1)政策:战争、和亲、设机构管理、册封等。(3分)成效:保障了唐代的疆域稳定;推动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促进了祖国边疆的开发;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4分)(2)背景: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革命运动的推动。(3分)内涵:民族平等;共同参与国家治理;中华民族为一体。(2分)认识:尊重各民族间的差异,加强民族交流,促进民族发展,国家才能保持长治久安;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和进步的重要保证。(言之有理即可)(2分)18.(14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通过土地赋役制度、社会救助、社会教化、基层治安等措施强化对社会的控制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2分)历代王朝在特定时期特别是王朝兴起阶段,会通过授田、轻徭薄赋(减免赋役)等手段,如(北魏、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考生答出历代税制改革放松对社会成员人身控制等相关内容均可。)给臣民提供部分必备生产条件,减少对臣民的剥夺与压榨。(3分。史实1分,论证2分。)由于小农经济脆弱性,封建王朝在对人民加强控制进行经济剥削的同时,也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人口繁衍和生产力发展。汉代设置常平仓积备荒以调节粮价;隋唐时期设置官仓以备荒年;除在荒年保障灾民外,历代王朝也十分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优抚,唐朝设置养病坊收容贫老、孤儿。(答出社会救助相关史实即可。)(3分。史实1分,论证2分。)王朝国家为从思想文化上控制臣民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利用并推广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相约,明朝后期乡约逐渐带有约束性,约律合流。(答出法律教化相关史实即可。)(2分。史实1分,论证1分。)王朝国家实行各种形式的治安制度,包括伍保制、保甲制等,乡里自治功能逐渐弱化,政府强化对社会基层的控制。(2分。史实1分,论证1分。)而无论是授田、赋役,还是推行教化、维护治安,又必然以编订户籍为前提,户籍制度是维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前提。(2分。答出户籍制度的奠基作用即可得2分。考生如果有对材料观点的补充完善,视答题情况酌情给分。)19.(12分)观点:政治制度与法律教化影响西方国家治理。论述:政治制度方面,西方古代希腊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开创了集体管理的新模式和民主的运作方式,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近代西方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在法律教化方面,罗马法是近代西方法律的渊源,西方近代形成了以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为代表的法律体系,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尝试;西方基督教在控制人们思想的同时也在宗教伦理方面起到了社会教化的作用。结论:综上所述,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法律教化,均是国家治理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的水平。灌南县惠泽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总分100分。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请用2B铅笔和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意在说明(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元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西周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2.西汉元帝时,专门制定了《考功课吏法》,官吏经过考课,根据政绩决定费罚升迁。如果在考课中未获得“最(有治能者)”“高第”成绩,也没有获得所在长官的荐举,但在某一等级上任职几年后,同样可以获得晋升上一等级的机会。这表明,当时( )A.察举制得到了发展 B.中央掌握地方官员任用权C.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D.官员考核的机制比较完善3.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北政权对峙中,南朝认为北朝的民族政权是非正统的,用“魏虏”“索头”等称呼北魏民族;而北朝所著史书,认为正统乃属北方,北魏地处中原,是真正的正统文化所在地,而将南朝的宋、齐、梁三朝称为“岛夷”。这一现象反映出( )A.南北政权激烈争夺血缘正统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C.民族冲突中蕴含着文化认同 D.政治分裂阻断地域交流4.下表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还纳本息示意表。这一政策的特征是( )借贷方式 实际支给 还贷数 实际价值现钱例 1000文 1200文(借钱还钱) 1200文120斗(借钱还粮) 2400文A.加强人身控制 B.实物的货币化C.税收的公平化 D.放松经济控制5.元朝的河南江北行省东西跨越较大,从今连云港起,沿陇海铁路线直到潼关,黄河以南到长江以北的区域,均由其管辖。这种以北制南、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形格势禁的做法意在( )A.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B.密切南北间经济联系C.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行政区划的完善6.据《广东通志》记载:“明隆庆间始议抽银……估验每一舶……该纳银若干……估税完后,贸易听其便。每年税银约四万余两备饷。”据此可推断,明隆庆年间( )A.政府放弃对来华贸易的管控 B.广东是海关税收的主要来源C.仅有广州一口通商 D.海禁政策有所松弛7.下表反映出宋至清时期法律与教化关系的演化趋势是( )项目 宋 明 清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了《宋刑统》《天圣令》等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教化 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撰写乡约,教化乡里,规范行为 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 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大清律例》A.引经注律 B.儒学的世俗化趋势C.教化与法律逐渐合流 D.法律成为教化的素材8.如表是唐、明、清三代统治者的部分言行。这能够反映出( )唐朝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明朝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说,“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清朝 康熙帝时拜孔子,编纂《康熙字典》;雍正帝时用汉人,行汉法;乾隆帝时编纂《四库全书》A.“多元一体”精神下的天下观 B.“华夷之辨”观念的逐步强化C.农耕与游牧文明不断交融 D.民族平等成为治国基本原则9.“第二届高等考试规模较大,共有2639人报名参加包括普通行政人员,财务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统计人员,外交官领事官,司法官,会计人员7类考试。10月20日,考试在南京,北平同时举行,经过甄录试,正试,共录取及格人员102人(首次录取女性2名)”组织该次考试的应该是(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新中国人民政府10.1954年,全国人大首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后因各种原因数次中断。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通过,成为民法典出台的重要基础。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通过。这反映出中国( )A.民法典立法工作不断推进 B.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C.新时期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D.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1.右面为西欧封建制度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以下表述最准确的是A.国王是实际的最高统治者 B.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C.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D.封臣无条件地效忠于上级封君12.有学者认为,中世纪欧洲盛期的政治文化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顾炎武在明末竭力倡导又未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这种观点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欧洲( )A.建立了以农奴和庄园制为特征的封建经济 B.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国王权力逐渐加强C.形成封建君主和城市贵族共治天下的格局 D.实现了封君封臣制和城市贵族统治的结合13.13世纪,圣路易和腓力四世在位时,开始将国王成员和王室成员雕像摆在了巴黎圣母院正立面等地方;14世纪,查理五世的统治者形象则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出现在巴黎的城市空间中,卢浮宫的入口、吊桥处都有国王夫妇的雕像。这体现出这一时期的法国( )A.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B.教会势力衰弱C.封建王权强化 D.近代民族国家建立14.《法国民法典》颁布以来,共修改过一百多次。例如,1816年,法典中曾经废除了离婚制度,1884年又得以恢复。1970年废除了丈夫是一家之主的规定。法典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 B.巩固法国革命的成果C.确立大陆法系的基础 D.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5.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这一做法( )A.防止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滋生 B.标志君主立宪制的成熟C.保障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完善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明太祖首先决定将考核的时间间隔拉长:“内外官满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黜陟。”1369年,明太祖下诏,要求府州县的正印官员任满三年必须到吏部接受考核,吏部“核其贤否而黜陟之”。明代的文官考核方式主要由考满与考察两大系统所组成,由考满和考察相互配合进行。明代文官考核的最高主考官以及考核监督者,都是皇帝。无论是官员的考满,朝觐考察还是京察,在没有接到皇帝的最后命令是不能进行的。——摘编自于天娇《明代文官考核制度》材料二:19世纪初,政党分肥以及公职人员的轮流替换致使政局不稳,变革人事行政管理体制迫在眉睫。1870年以来,英国文官考核制度开始实行。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主,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平时考绩两个模块,英国始终看重文官的实绩,功绩制原则一直是考核中贯穿的核心。考核方法一步步趋向公正、公平,考核内容也从一般的道德性考核扩展到随着工作内容不断革新,考核指标向着量化的方向发展,越发明确客观。从中央内阁至诸多执行局,评估实绩的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由于文官失去了职位终身保障的便利条件,一部分存在传统幻想的文官纷纷离开文官队伍。材料三:在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结合起来。“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 ——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文官考核制度的特点。(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考核制度实行的原因及作用。(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颁布《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出台的背景及意义。(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北方的突厥和回纥、西南的吐蕃和南诏、东北的契丹和靺鞨。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明的边疆治理政策,怀柔与攻伐政策相结合,保障了唐代的疆域稳定,使大唐出现了“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的盛世局面。——摘自田宁《武则天与唐朝前期的边疆民族治理》材料二 古代并无“中华民族”的名称,她的提出是在清末,其时西方列强入侵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中华民族”观念由此萌芽。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孙中山强调,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何一民等《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出唐朝采取的民族政策。分析唐朝前期开明的边疆治理政策所取得的成效。(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观念出现的背景及其内涵。(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18.固本强基行稳致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 帝制国家控制其臣民的方式主要有三:一是通过照顾臣民基本的物质需求,避免臣民因难以忍受艰困的生活“铤而走险”;二则通过向臣民反复灌输精心筛选的道德教条(大部分是从儒家学说中筛选出来的),使臣民接受或认同现存的统治秩序;三则通过不断监视臣民,从而查出“奸民”并及时加以处理。——萧公权《中国乡村—论19世纪的帝国控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分析说明材料观点。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自古及今,东西方各国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国家治理关系,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东西方各国因国情不同采取了各具特色的治理措施。 ——改编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右图中任选两个影响国家治理的因素,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二历史月考答案.docx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