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课件(共43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课件(共43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滴~唐朝体验卡
5.2社会历史的发展
同学们,如果给中国古代的繁荣程度“列榜单”,你们认为哪个朝代能摘得“最繁华桂冠”?
汉朝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宋朝
清明上河图
明朝
七下西洋
今天我们聚焦一个“国际公认”的盛世
——唐朝
恭喜各位同学,获得“唐朝一日游”体验卡,今天我们将开启“时空穿梭之旅”。长安城的晨钟已响,朱雀大街的胡商牵着骆驼,大明宫的朝臣正在议政,曲江池畔的诗人举杯邀月……在这繁华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发展规律?让我们穿越千年,从政治学科视角解密唐朝盛衰的密码!
滴~
欢迎来到唐朝
第一目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唐朝一日游:寅时(凌晨3:00-5:00)
夜幕尚未完全褪去,长安城还在沉睡中,但对于一些人来说,新的一天已经开始了。让我们走进寅时的长安,看看这个时刻的人们都在忙些什么:
此时天色未明,大部分人在熟睡。
但对于要上朝的官员来说,这是便要起床进行梳洗,然后准备前往宫门等待早朝。
早点的商贩们也已经差不多准备就绪。
商贩提供早食,实际上就是在解决人们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之一--食物。除此之外,我们要生存和发展,还需要什么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要生存和发展,还需要什么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是怎么产生的?




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有何地位和作用呢?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1)地位: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作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采取一定的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衣食住行
需要
需要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石器
金属工具
铁制工具
电气机械化
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力+生产关系
唐朝一日游:辰时(上午7:00-9:00)
随着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长安城逐渐苏醒,街道上开始热闹起来。商贩们的叫卖声、行人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一些手工业作坊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思考:唐朝人工作和我们现代人工作有哪些区别呢?这说明什么道理?
唐朝的生产工具相对现代来说较为简单,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标志,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现代而言相对低下。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劳动资料(工具)
谁来改造?
怎么改造?
改造什么?
劳动者(人)
劳动对象(对象)
利用
加工
注意: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生产资料-物的因素
人的因素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
含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归谁所有) (如:公有制、私有制)
②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们的地位和关系)(如:雇佣剥削、平等互助)
③产品分配关系(如何分配) (如: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生产关系
基础,起决定作用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马克思
劳动工具变化
经济结构、社会形态变化
生产力变化
生产关系的变化
决 定
思考: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二者的联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力
石器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生产
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关系
生产工具:
衡量生产力水平
高低的标志
社会的性质、
经济结构
社会形态的变化
新中国土地制度变迁
1947-1952年
1953-1956年
1958-1980年
1980年
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分田到户”(分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权分置,各种合作社。大家一起干(合)
集体所有制,大家一起干(合)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合)
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分)
2016-至今
三权分置
思考:为什么我国的土地制度要分分合合?
2016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见》
——我国土地制度的分分合合是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从而达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适应社会大生产要求,促进乡村振兴
解放农村生产力, 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农业生产倒退
解放农村生产力,成为改革开放先声
1947-1952年,《土地法大纲》《中国土地法》
1953-56年,《总路线》《农业合作社决议》
1958-1980年《关于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1980年《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央一号文件》
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分田到户”(分)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权分置,各种合作社。大家一起干(合)
集体所有制,大家一起干(合)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合)
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二者的联系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农村土地荒废,产业化水平低。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后,产业化水平提升,农民收入增加。
生产关系不适合
生产力
→阻碍
生产关系适合
生产力
→推动
知识整合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①: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下列事物哪些属于生产力?哪些属于生产关系?
手工织布
科技大机器生产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个人所得税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按劳分配制度
海水稻育种技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生产力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牛刀小试
唐朝一日游:午时(中午11:00-13:00)
正午时分,阳光炽烈,长安城的街道上行人渐少,许多人都会选择在家中休息或小睡片刻。
然而,对于文人雅士来说,这正是吟诗作画、交流思想的好时光。
在宴席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女子,她在给宴席上的人宣传“人人平等”的思想,主张废除“跪礼”,宴席上的人认为其妖言惑众,并偷偷报官,官差派人将其抓起来,下了大狱。
思考:“人人平等”的思想,属于哲学上的什么概念?为什么在宴席上宣传“人人平等”的思想会被下大狱?
上层建筑
该上层建筑与当时的经济基础不相适应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含义
①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与经济有关的制度、体制和政策,属于经济基础。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等。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如:人大制度、政党制度等。与之相应制度的设施,如军队、警察、政府部门等国家机关或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
②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牛刀小试
生产资料公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按劳分配制度
大机器生产
人民代表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以下哪些属于生产力?哪些属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哪些属于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以下材料体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有什么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二条 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第一条第六款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
公有制为主
私有制为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有了以上法律规定后,原本害怕企业做大做强后,合法财产得不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民营企业家们,腰杆子硬了,敢更加放手经营企业了,使得经营效益得到提高,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思考:这说明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什么效果?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思考:太平天国的各项制度非常优秀,为什么没有发挥出好的作用,推动社会发展?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
上层建筑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两者联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②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③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知识整合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①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②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方法论】
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使上层建筑适合先进的经济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②: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生产力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制度、组织和设施
决定
决定
反作用
反作用
社会发展规律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社会发展规律②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小结:“人类社会基本矛盾”
(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人类社会普遍规律”
(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
第二目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唐朝一日游:
戌时(傍晚17:00-19:00)
中晚唐夜市萌芽,太阳落山,城市的喧嚣开始逐渐平息,但人们仍享受着一天中的闲暇时光。此时,街边的茶馆、酒肆依然热闹,文人墨客们聚集在此,吟诗作对,交流思想
——从初唐的“日暮闭市”到中晚唐的“夜市萌芽”,制度不断调整、发展以适应实践需求。
夜市的开放是制度更加贴近群众的实际需求,也更有助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历史长河发展到唐朝,你还知道哪些唐朝较之前朝代进步的地方?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科举制的完善与社会流动性提升
赋税制度的创新:
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
文学艺术鼎盛
社会风气:
从门阀特权到相对开放平等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王朝之一,但在其统治中,也面临着诸多结构性问题,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了帝国的衰落与灭亡。
安史之乱(755年—763年)
这场持续八年的叛乱直接导致唐朝人口锐减、经济崩溃,中央权威一落千丈,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从此无法根治,“盛唐” 由盛转衰。
甘露之变(835 年)
唐文宗联合李训、郑注等谋诛宦官,事泄后,宦官仇士良屠杀朝官千余人,从此 “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宦官),宰相行文书而已”。
黄巢起义与藩镇崛起
黄巢起义横扫大半个中国,摧毁了长安的门阀势力和经济基础,而平叛过程中,朱温、李克用等藩镇借机扩张,形成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局面。907年,朱温废唐哀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实现方式
(1)总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那么,是什么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呢?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实现方式(动力)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那么,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式一样吗?
注意:社会基本矛盾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般发展过程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对抗性的矛盾
通过阶级斗争实现,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如:起义、闹革命
(2)矛盾性质:
(3)解决方式:
陈胜吴广起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非抗性的矛盾
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
(2)矛盾性质:
(3)解决方式:
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2)地位: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1)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为什么要大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为什么要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使经济体制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使法律体系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阶级社会(对抗性的)
社会主义社会
(非对抗性的)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改革
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
解决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比较: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表现和解决方式
2、区分 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矛盾。
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矛盾)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区分几个“动力”
知识深化
思考:根据两位伟人的所说分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共产主义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何为共产主义?我意以为何为共产主义,用二字可以回答——无私,于国于民于人类无私,这与我孙文所提倡的天下为公,是一个道理呀!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5、共产主义的目标与实现方式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目标: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实现方式:
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本框小结
社会历史的发展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和规律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定
反作用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前进的、上升的
实现
途径
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社会
改革
性质
作用
根本目的
练一练
1.浙江省某县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引导社会资本“上山入林”,使胡柚、山茶油、猴头菇等“三宝”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这说明(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生产力的发展迟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D.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调整生产关系,使之与生产力相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涉及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排除A;
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而该选项强调的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排除C;
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没体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排除D。
林权属于产权关系调整,
是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B
练一练
2.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民众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基础性法律,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制定民法典体现的唯物史观原理是( )
①经济基础的变革总是先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②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③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离不开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上层建筑定要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的变革不一定先于上层建筑的变革→①错误;
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排除②(不能把必要条件直接变成了充分条件)。
D
练一练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将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哲学上看,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是因为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合
②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③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强调的是调整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①不合题意;
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②错误。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