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上栗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地理试卷时量:75分钟 分值:100分 命题人: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第19届亚洲运动会于2023年9月23日20时在我国杭州黄龙国家奥体中心隆重开幕,吸引了大量运动员参赛,并全球首创“数字火炬手”(如图),实现“数字火炬手”与真人火炬手共同点燃主火炬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随着地球自转,火炬手( )A.头部和脚部角速度、线速度都一样大 B.头部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比脚部大C.头部和脚部线速度一样大,头部角速度大于脚部 D.头部和脚部角速度一样大,头部线速度大于脚部2.此次亚洲运动会开幕时( )A.伦敦(0°)日落西山 B.惠灵顿(175°E)夜幕深沉C.新德里(77°E)晨曦初露 D.圣地亚哥(70°W)华灯初上3.此次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开始3小时后,与杭州日期相同的城市有( )①伦敦(0°)②开普敦(18°E)③悉尼(151°E)④纽约(74°W)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读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箭头指向数值变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当地球公转速度为P时( )A.此时为夏至日 B.此时为冬至日C.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D.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5.由图可知,地球公转( )A.线速度稳定不变 B.速度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C.与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相同 D.角速度逐渐增大日出景观始终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热点素材。在一次摄影作品展览中(下图),同时展出了我国甲、乙两地在二至日的日出作品,作品中显示两地冬至日日出时间相同,而夏至日日出时间却差别很大(拍摄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列小题。6.甲地位于乙地的( )A.西南 B.东北 C.西北 D.东南7.甲、乙两地的经度差为( )A.3° B.6° C.9° D.12°2025年国庆期间,小明来到了鄱阳湖游玩,入住某湖心岛景观宾馆。小明在阳台上欣赏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观。下图为宾馆房间布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小明在阳台欣赏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景观,最佳的位置为( )A.① B.② C.③ D.④9.国庆期间,当地太阳在一天中的视运动轨迹为下图中的( )A. B.C. D.雁荡山是一座白垩纪流纹岩质破火山(火山喷发塌陷后的巨大塌陷坑)。破火山里发育了一种典型的崖嶂地貌:顶部平坦、侧面陡崖、垂直裂隙发育的巨厚流纹岩层地貌。下图为崖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决定崖嶂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A.重力作用 B.岩浆活动 C.断裂构造 D.水流方向11.某研学小组的同学对有些崖嶂观察发现:流纹岩夹层出现一些砂砾石沉积(湖相沉积物)。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①砂砾石形成年代早于白垩纪②火山多次喷发③砂砾石沉积物和流纹岩有相似的矿物④砂砾石形成时气候高温少雨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丹娘沙丘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大峡谷,该地区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在河流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左图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右图为丹娘沙丘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 B.C. D.13.图中江心洲和丹娘沙丘分别是( )A.河流侵蚀地貌 风沙堆积地貌 B.河流堆积地貌 风沙堆积地貌C.风沙侵蚀地貌 风沙堆积地貌 D.河流堆积地貌 风沙侵蚀地貌14.丹娘沙丘增长速度较快的季节及原因是( )A.冬春季降水少,多大风 B.夏秋季降水多,风力小C.夏秋季降水少,多大风 D.冬春季降水多,风力小雨花石、昆石和太湖石并称为“江苏三大名石”。下图为江苏三大名石示意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5.昆石和太湖石分别属于上右图中的哪一类岩石( )A.①和③ B.①和② C.③和① D.②和④16.图中由①到②的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为( )A.冷却凝固 B.变质作用 C.外力作用 D.重熔再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钟)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某市一中学学生用观测日影的方法,估测学校所在地的经度。下图为观测日影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步骤一:立竿见影---在校内一处较空旷的区域,用一根细直木棍作日影杆,垂直插入地面。步骤二:就地画圆---以日影杆所插的点(O点)为圆心,上午某时刻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略小于当时杆影长度的圆。当日影杆的影端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A点;下午,当日影杆的影端又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B点;将A、B两点连成直线,取其中点(C点),将中点与圆心连成直线OC。步骤三:记录时间第二天,当杆影与直线OC重合时,北京时间为12时16分。步骤四:估测经度---根据当地地方时与北京时间,可估算出学校所在地的大致经度。步骤五:反复验证---同学们连续一周进行反复估测,有时无法估测,有时估测结果不一致。步骤六:推测规律---当杆影与直线OC重合时,测量当时杆影的长度(L)。同学们发现影长L每日都在不断变化。(1)列举可以验证日影杆垂直的方法。(4分)(2)说出当杆影与直线OC重合时,此时该地的地方时和该校所在地的大致经度。(4分)(3)列举影响该估测活动结果的因素。(4分)(4)推测影长L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4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云南老君山(海拔4200米)黎明乡丹霞地貌,距离丽江城约120多公里,与长江第一湾在同一条线上。黎明乡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山谷中,四周都是高峰林立,其中最著名的景观为一系列有缝隙的凸形地形,形如乌龟的千龟山地貌和一天太阳三起三落的天象奇观(人们称黎明是太阳永远照耀的地方)。每年冬至前后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来后十来分钟落到了第一座山峰(大约北京时间8:30)后,接着太阳又从第二座雄峰上升起来,如此依次起落于缚虎岩、倚天峰、五指山三座雄峰,形成三次太阳起落的奇观。下图为黎明乡(101°E,22°N)位置图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黎明乡日出能形成“三起三落”现象与山峰的方位以及特定地形条件有关,请说出该地与山峰的方位关系以及三座山峰的排列特点。(6分)(2)推断黎明乡该日日出时的地方时并写出计算过程。(4分)(3)从地质作用角度分析该千龟山地貌形成的成因。(8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恒山(39°42'N,113°41'E)的金龙河峡谷的西岸崖壁。古时人们在峭壁上修建了栈道,后世以此为依托建起悬空寺。悬空寺“日晒不着、雨淋不着、风吹不着、千年不倒”。始建初期,悬空寺距离谷底近百米,后来与谷底距离越来越近。下图为悬空寺位置示意图。回答下面问题。(1)说明悬空寺建在距谷底近百米的峭壁上主要考虑的条件。(4分)(2)悬空寺“日晒不着、雨淋不着、风吹不着、千年不倒”与其处于向内凹陷的崖壁有很大的关系,请从地理角度解释原因。(8分)(3)推测后来悬空寺与谷底距离越来越近可能的原因。(6分)上栗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地理试卷时量:75分钟 分值:100分 命题人: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第19届亚洲运动会于2023年9月23日20时在我国杭州黄龙国家奥体中心隆重开幕,吸引了大量运动员参赛,并全球首创“数字火炬手”(如图),实现“数字火炬手”与真人火炬手共同点燃主火炬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随着地球自转,火炬手( )A.头部和脚部角速度、线速度都一样大 B.头部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比脚部大C.头部和脚部线速度一样大,头部角速度大于脚部 D.头部和脚部角速度一样大,头部线速度大于脚部2.此次亚洲运动会开幕时( )A.伦敦(0°)日落西山 B.惠灵顿(175°E)夜幕深沉C.新德里(77°E)晨曦初露 D.圣地亚哥(70°W)华灯初上3.此次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开始3小时后,与杭州日期相同的城市有( )①伦敦(0°)②开普敦(18°E)③悉尼(151°E)④纽约(74°W)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1.D 2.B 3.A【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除南北极点,地球上任意一点角速度都相同,BC错误;根据同一纬线上,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可知,火炬手头部和脚部位于同一纬线,头高,线速度大,D正确、A错误。故选D。2.杭州(东八区)2023年9月23日20时开幕。惠灵顿(东十二区),区时=东八区时+4小时=24时(即9月24日0时),夜幕深沉,B正确。伦敦(0时区),区时=20-8=12时,正值正午,不是日落西山,A错误。新德里(东五区),区时=20-3=17时,不是晨曦初露(一般指日出前后),C错误。圣地亚哥(西五区),区时=20-13=7时,不是华灯初上(傍晚),D错误。故选B。3.杭州(东八区)开幕3小时后,时间为23日23时,可知此时东九区为24日0时。与杭州处于同一天的范围是东八区向西到西十二区(即从112.5°E向西到0°,再向西到180°),结合选项分析,①②④正确,③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读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箭头指向数值变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当地球公转速度为P时( )A.此时为夏至日 B.此时为冬至日C.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D.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5.由图可知,地球公转( )A.线速度稳定不变 B.速度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C.与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相同 D.角速度逐渐增大【答案】4.C 5.B【解析】4.据所学可知,地球的公转速度1月初最快,地球此时位于近日点附近;7月初最慢,地球此时位于远日点附近。由图中看出,当地球公转速度为P时,速度最慢,因此,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C正确,D错误;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A、B错误。故选C。5.由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可知,地球公转的速度是发生变化的,并不是稳定不变的,A错误。由图中看出,P公转速度最慢,为7月份,M、N公转速度最快,为1月份;地球的公转速度从1月到7月,角速度逐渐减慢;7月至次年1月则逐渐加快,变化周期为1个回归年;说明地球的公转速度在一年中呈周期性变化规律,B正确。地球公转速度为每年的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而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因此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和自转速度的变化不同,C错误。地球公转角速度并不是逐渐变大,地球的公转速度在一年中从1月到7月变慢,由7月至次年1月变快的周期性变化规律,D错误。故选B。日出景观始终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热点素材。在一次摄影作品展览中(下图),同时展出了我国甲、乙两地在二至日的日出作品,作品中显示两地冬至日日出时间相同,而夏至日日出时间却差别很大(拍摄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列小题。6.甲地位于乙地的( )A.西南 B.东北 C.西北 D.东南7.甲、乙两地的经度差为( )A.3° B.6° C.9° D.12°【答案】6.A 7.C【解析】6.两地冬至日日出时间相同(7:12),位于冬至日某一时刻的晨线上,冬至日晨线呈东北—西南走向。夏至日,甲地日出时间应为5:12,乙地为4:00。而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我国各地纬度越高,日出时间越早,故甲纬度较乙地纬度低;拍摄时间同为北京时间,甲地日出晚于乙地,故甲在乙地西侧。综上所述,甲地应在乙地西南方向,A正确,BCD错误。故选A。7.图示为北京时间,即120°E地方时。由夏至日、冬至日日出时间,可计算二分日日出时间(地方时时6时),甲地为6:12,早于北京时间12分;乙地为5:36,晚于北京时间24分。由此可知,甲乙两地时间相差6:12-5:36=36分钟,根据经度每隔1°,时间相差4分钟可知,两地相差9°,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25年国庆期间,小明来到了鄱阳湖游玩,入住某湖心岛景观宾馆。小明在阳台上欣赏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观。下图为宾馆房间布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小明在阳台欣赏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景观,最佳的位置为( )A.① B.② C.③ D.④9.国庆期间,当地太阳在一天中的视运动轨迹为下图中的( )A. B.C. D.【答案】8.D 9.A【解析】8.国庆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全球(除了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根据图中指向标,①阳台朝向西北方向;②阳台朝向东北方向;③阳台朝向东南方向;④阳台朝向西南方向;在阳台欣赏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景观,最佳的位置为④,D正确,A、B、C错误,故选D。9.鄱阳湖位于北半球,国庆期间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正午的太阳位于正南方,因此太阳在一天中的移动轨迹为东南—正南—西南,A正确,BCD错误,故选A。雁荡山是一座白垩纪流纹岩质破火山(火山喷发塌陷后的巨大塌陷坑)。破火山里发育了一种典型的崖嶂地貌:顶部平坦、侧面陡崖、垂直裂隙发育的巨厚流纹岩层地貌。下图为崖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决定崖嶂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A.重力作用 B.岩浆活动 C.断裂构造 D.水流方向11.某研学小组的同学对有些崖嶂观察发现:流纹岩夹层出现一些砂砾石沉积(湖相沉积物)。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①砂砾石形成年代早于白垩纪②火山多次喷发③砂砾石沉积物和流纹岩有相似的矿物④砂砾石形成时气候高温少雨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答案】10.C 11.B【解析】10.从图中可以看到崖嶂存在断裂,崖嶂是沿着断裂构造发育形成的,断裂构造的走向决定了崖嶂的走向,C正确。重力作用主要影响崖嶂的垮塌、崩落等,并非决定其走向,A错误。岩浆活动形成了流纹岩,但不是决定崖嶂走向的主要因素,B错误。水流方向对崖嶂有侵蚀作用,但不是决定其走向的关键,D错误。故选C。11.流纹岩是白垩纪形成的,砂砾石沉积在流纹岩夹层中,说明砂砾石形成年代晚于白垩纪,①错误。流纹岩夹层中有砂砾石沉积,说明在流纹岩形成过程中,有非火山活动时期,即火山多次喷发,中间有间断,在间断期形成了湖相沉积物,②正确。砂砾石沉积物和流纹岩都来自当地地质环境,有相似的矿物,③正确。湖湘沉积物说明当时有湖泊存在,气候应相对湿润,④错误。故选B。丹娘沙丘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大峡谷,该地区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在河流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左图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右图为丹娘沙丘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 B.C. D.13.图中江心洲和丹娘沙丘分别是( )A.河流侵蚀地貌 风沙堆积地貌 B.河流堆积地貌 风沙堆积地貌C.风沙侵蚀地貌 风沙堆积地貌 D.河流堆积地貌 风沙侵蚀地貌14.丹娘沙丘增长速度较快的季节及原因是( )A.冬春季降水少,多大风 B.夏秋季降水多,风力小C.夏秋季降水少,多大风 D.冬春季降水多,风力小【答案】12.C 13.B 14.A【解析】12.根据材料信息,该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沿岸,沙丘的形成主要受风力影响;在它的迎风面,沙粒受风力搬运作用在顶部附近堆积,而背风坡则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故选C。13.结合所学知识,江心洲为沙洲,属于河流堆积地貌,AC错误;丹娘沙丘形成于河流岸边的山麓,是河流江心洲或岸边沙滩上的沙子被风吹起,遇到山地阻挡风力减弱沙子堆积下来形成的,因此丹娘沙丘是风沙堆积地貌,B正确D错误。故选B。14.根据材料信息,丹娘沙丘所在的峡谷段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冬春季多大风。结合前题分析,丹娘沙丘属于风沙堆积地貌,冬春季节降水较少,河流处于枯水期,江心洲和河岸沙滩裸露面积大,加之多大风,风力搬运和堆积作用显著,因而使得丹娘沙丘增长速度加快。故选A。雨花石、昆石和太湖石并称为“江苏三大名石”。下图为江苏三大名石示意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5.昆石和太湖石分别属于上右图中的哪一类岩石( )A.①和③ B.①和② C.③和① D.②和④16.图中由①到②的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为( )A.冷却凝固 B.变质作用 C.外力作用 D.重熔再生【答案】15.C 16.B【解析】15.读图可知,①②③都能转化为④,④只能转化为③,③只由④直接转化,因此④为岩浆,③为岩浆岩。风化物经固结成岩可以转化为①,则①为沉积岩,那么②为变质岩。昆石为二氧化硅热熔液侵入后冷却形成,为侵入型岩浆岩,对应右图中的③;太湖石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对应右图中的①。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16.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沉积岩,②为变质岩,由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要经过变质作用,不经过冷却凝固、外力作用、重熔再生等作用,B正确,排除ACD。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钟)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某市一中学学生用观测日影的方法,估测学校所在地的经度。下图为观测日影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步骤一:立竿见影---在校内一处较空旷的区域,用一根细直木棍作日影杆,垂直插入地面。步骤二:就地画圆---以日影杆所插的点(O点)为圆心,上午某时刻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略小于当时杆影长度的圆。当日影杆的影端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A点;下午,当日影杆的影端又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B点;将A、B两点连成直线,取其中点(C点),将中点与圆心连成直线OC。步骤三:记录时间第二天,当杆影与直线OC重合时,北京时间为12时16分。步骤四:估测经度---根据当地地方时与北京时间,可估算出学校所在地的大致经度。步骤五:反复验证---同学们连续一周进行反复估测,有时无法估测,有时估测结果不一致。步骤六:推测规律---当杆影与直线OC重合时,测量当时杆影的长度(L)。同学们发现影长L每日都在不断变化。(1)列举可以验证日影杆垂直的方法。(4分)(2)说出当杆影与直线OC重合时,此时该地的地方时和该校所在地的大致经度。(4分)(3)列举影响该估测活动结果的因素。(4分)(4)推测影长L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4分)【答案】(1)可用水准仪、铅垂线、直角三角板等工具进行验证。(一种方法2分,不超过4分)(2)此时该校所在地的地方时为12时,该校所在地的经度约为116°E。(3)天气条件、测量误差等(4)夏至日影长最短,自夏至日至冬至日影长不断变长;冬至日达最长,自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影长逐渐缩短。【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水准仪、铅垂线、直角三角板均可验证日影杆垂直。水准仪的中心位置有一气泡,将水准仪放置在日影杆顶部,观察气泡是否居中,若气泡居中,说明杆顶水平,进而证明杆身垂直于地面;在日影杆顶端悬挂铅垂线,观察铅垂线与杆身是否平行,若两者完全重合,说明杆身与重力方向一致;将三角板的一个直角边紧贴地面,另一直角边贴近日影杆,若杆身与三角板直角边无缝隙,则证明杆身垂直于地面。(2)结合材料信息,AB两点是上午和下午日影等长的位置,其中点C与正北方向重合,代表正午日影方向。当杆影与OC重合时,说明太阳位于正南,此时为当地地方时的12时。结合前题分析,当杆影与直线OC重合时,北京时间为12时16分,当地地方时为12时。根据所学知识,1经度时差为4分钟,即该地与北京相差4经度,北京时间(120°E)比该地早16分钟,说明该地位于120°E以西4°,即116°E。(3)天气条件、测量误差等均会造成测量误差。当天气为阴天或多云时,日影模糊或消失,无法准确测量影长和方向,因此必须选择晴朗无云的天气进行观测,以确保太阳光线不被遮挡,日影清晰可见;其次,若日影杆未严格垂直,会导致影长计算偏差,影响正午时刻的判断,或圆周标记(A点和B点影端落在圆周上的标记)不准确,会造成AB连线中点(C点)偏离真正的正午方向,或时间记录出现误差时,会导致经度计算错误。(4)结合所学知识,影长与太阳高度角成反比。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影长最短;夏至至冬至,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南移至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影长持续变长;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影长最长;冬至至次年夏至,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北移回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影长持续缩短。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云南老君山(海拔4200米)黎明乡丹霞地貌,距离丽江城约120多公里,与长江第一湾在同一条线上。黎明乡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山谷中,四周都是高峰林立,其中最著名的景观为一系列有缝隙的凸形地形,形如乌龟的千龟山地貌和一天太阳三起三落的天象奇观(人们称黎明是太阳永远照耀的地方)。每年冬至前后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来后十来分钟落到了第一座山峰(大约北京时间8:30)后,接着太阳又从第二座雄峰上升起来,如此依次起落于缚虎岩、倚天峰、五指山三座雄峰,形成三次太阳起落的奇观。下图为黎明乡(101°E,22°N)位置图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黎明乡日出能形成“三起三落”现象与山峰的方位以及特定地形条件有关,请说出该地与山峰的方位关系以及三座山峰的排列特点。(6分)(2)推断黎明乡该日日出时的地方时并写出计算过程。(4分)(3)从地质作用角度分析该千龟山地貌形成的成因。(8分)答案:(1)方位:山峰位于黎明乡东南方;(2分)地形条件:山峰高度依次增加,且间隔一定距离,使升起的太阳可依次被更高的山峰遮挡后再出现。(4分)(2)日出地方时 ≈ 7:04(计算过程:8:30 - 约10分钟 = 日出时间约8:20(北京时间);经度差19°,时差76分钟,当地地方时 = 8:20 - 1小时16分 ≈ 7:04)(3)内力作用:地壳抬升,地层出露地表;(2分)外力作用:千龟山为沉积岩,岩性较软,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裂隙;海拔较高,岩石沿裂隙(冻融)风化作用强;夏季降水较多,多流水侵蚀作用。(6分)【解析】(1).因为是冬至日,日出东南方向,依题意一天三次太阳升落是在东南方;而且日出之后,太阳高度越来越大,要在山峰形成升落,要求缚虎岩、倚天峰、五指山高度依次升高。(2).根据材料,每年冬至前后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来后十来分钟落到了第一座山峰后,得出该地冬至日日出北京时间(120°E)应约为8:20,根据黎明乡(101°E,22°N)的经度,经度差为19°,东早西晚,该地比北京时间晚76分钟,换成黎明乡地方时应约为7:04。(3).依题意“有缝隙的凸形地形,形如乌龟”表明岩层较软,容易被侵蚀,应为沉积岩,其裂隙是因沉积岩干裂形成,该地海拔较高,岩石沿裂隙冻融风化作用强,且夏季降水较多,因此多流水侵蚀。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恒山(39°42'N,113°41'E)的金龙河峡谷的西岸崖壁。古时人们在峭壁上修建了栈道,后世以此为依托建起悬空寺。悬空寺“日晒不着、雨淋不着、风吹不着、千年不倒”。始建初期,悬空寺距离谷底近百米,后来与谷底距离越来越近。下图为悬空寺位置示意图。回答下面问题。(1)说明悬空寺建在距谷底近百米的峭壁上主要考虑的条件。(4分)(2)悬空寺“日晒不着、雨淋不着、风吹不着、千年不倒”与其处于向内凹陷的崖壁有很大的关系,请从地理角度解释原因。(8分)(3)推测后来悬空寺与谷底距离越来越近可能的原因。(6分)【答案】(1)古栈道为悬空寺的顺利修建创造了依托条件和交通条件;该地为季风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建在峭壁上提供了天然的防洪条件;(2)寺庙上方有突出的悬崖极大地缩短了每日阳光照射的时间,避免了木构建筑因长时间暴晒而开裂、老化;向内凹陷的峭壁中部使得大部分降水无法直接淋到寺庙建筑,有效减轻了雨水的直接冲刷和侵蚀;凹陷崖壁位于西侧,减少偏东风对建筑的破坏力;崖壁的凹凸起伏使建筑与山体紧密结合,增强了稳定性。(3)该地为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河流含沙量大,谷地泥沙沉积不断堆高,使谷地与悬空寺的距离变近;若峡谷两侧山地下沉或峡谷底部地壳抬升,也可能导致悬空寺与谷底距离变近;建筑本身的重量和长久的人类活动在重力作用下使得悬空寺与谷底距离可能变近。(每点两分,其他答案有理亦可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学生版).docx 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详解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