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上栗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科试卷时量:75分钟;分值:100分;命题人:一、选择题1.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M111号墓出土的钺(如下图),兼具兵器与礼器属性,是权力象征,呈半环形,内侧饰龙纹,龙身重环纹内铸“太保亶”铭,外刃锋利。半环形钺形制罕见,仅存于西周高等级墓葬。这说明西周( )A.兵器种类多样装饰精美 B.早期国家神权色彩浓厚C.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 D.分封制下等级秩序森严【答案】D2.下图是秦朝形势示意图(局部),它反映了当时( )A.南北经济水平趋向平衡 B.中原地区是古代经济中心C.中央行政体制重大调整 D.多民族国家版图正式形成【答案】B3.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了大量两汉时期的简牍与封泥,封泥包括“益州太守章”及益州郡下辖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简牍共出土了5万多枚,涵盖文告、官方往来文书、司法文书、户版、名籍、邮传记录、物资出入情况等。这反映了当时( )A.中原与边疆地区沟通较为顺畅 B.地方行政运转体系较为成熟C.实施郡国并行的地方管理体系 D.国家对社会基层的控制严苛【答案】B4.太仆(掌皇帝舆马和马政)在秦时位列诸卿。两汉时期,太仆的职官名称、佐官属官时有变动,但它在朝廷的重要地位一直未变。表1是两汉太仆籍贯分布状况(部分)。表中状况( )表1豫州 司隶校尉部 (即近畿各郡) 荆州 徐州 扬州 益州 并州 (仅太原郡1人)30.99% 26.76% 16.9% 2.82% 2.82% 2.82% 1.41%A.导致中央集权统治受到威胁 B.与区域发展的程度紧密相关C.保证了皇帝出行的仪仗规模 D.维持了国家军事力量的平衡【答案】B5.1086年,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1094年,宋哲宗让王安石配享神宗祖庙。1105年,宋徽宗又让王安石配享孔子庙。1126年,宋钦宗罢掉王安石配享孔庙的名誉。这说明宋朝( )A.统治集团内斗争激烈 B.政策加重了人民负担C.理学强调学术现实性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答案】A6.左宗棠在1876年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并在序中说:“邵阳魏子默深《海国图志》六十卷,成于道光二十二年……书成,魏子殁,廿(二十)余载,事局如故。”左宗棠意在( )A.驱赶英俄收复新疆 B.惋惜魏源生不逢时C.批评清政府不思进取 D.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答案】D7.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出现更多白话报刊,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此外,维新派还倡导过“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其目的是( )A.为维新变法创造舆论 B.宣扬资产阶级文化C.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 D.影响清政府的决策【答案】C8.某铁路通车后,运营里程不断延伸,客运量持续增长,收支盈余数也在不断增长,1911年的营业盈余约是1906年通车时的5倍。这从侧面反映出( )A.列强减少了对华的资本输出 B.保路运动催生国人自办铁路浪潮C.南北区域经济不平衡性缩小 D.清末新政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整合【答案】D9.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只承认“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动民众和他们的家属”可以享有政治上的自由权利,对一切“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则只能采取阶级专政的办法,不给他们任何的自由和权利。上述规定( )A.确立了土地革命的基本原则 B.有利于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C.彰显了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 D.体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要求【答案】C10.1947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石门(石家庄)敌伪物资管理委员会通过“发放贷款”“加工订货、代购代销”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工业生产效率。到1948年6月底,石家庄市的工商企业已增加至3720家。由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 )A.逐步积累了接管城市的经验 B.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城市C.在石家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开辟了反蒋第二条战线【答案】A11.古代雅典嫁妆制度规定,嫁妆不属于新婚夫妻,未来由婚生子嗣继承,如无子嗣则返还娘家。嫁妆占家庭总资产的比例通常为4%~14%,这一制度有利于( )A.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B.完善民主政治 C.助推雅典殖民活动 D.巩固城邦基础【答案】D12.屋大维下令,元老院无权任命行省总督,但保留铸币权和一定审判权。同时,他从元老院挑选亲信、法律专家和15名抽签选中的元老(每6个月轮换一次)组成“顾问团”,辅助决策。此举( )A.提高了行省的政治自主性 B.废止了元老院的政治权力C.扩大了罗马帝国统治基础 D.适应了罗马政治体制转型【答案】D13.下图出自9世纪的彩饰手抄本,题名《诸侯正向他的国王效忠》。图中所示“效忠”仪式( )A.使国王能够实际掌控诸侯 B.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C.使诸侯免于服兵役与纳贡 D.流于形式并无实际的效用【答案】B14.依照1875年宪法的规定,法国组阁后向议会报告施政方针,以便取得众议院的“信任”。议会如果投不信任票,内阁即需提出辞职,并重新组阁。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而部长只对议会负责。由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A.首创了内阁对议会负责的运行机制 B.遵循了人民主权和中央集权的原则C.解决了国内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D.在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答案】D15.18世纪英国议会下院议员往往自诩为“人民”的代理人,辉格党政治家威廉·皮特在内阁声称受民众号召以协助国家,“对‘人民’负责”也成为当时下院议员表达政见时的常用表述。这表明当时英国( )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政党政治发展成熟 C.启蒙思想影响广泛 D.责任内阁制的完善【答案】C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渊源于先秦的大一统思想和理念,在秦汉以后转化为政治实践,形成了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既反映了先秦以来历史文化传承的某些因素,更深刻体现了战国以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治理体系上的政治诉求。我国历史上秦汉唐宋元明清所创造的文明高峰,都与这一治理体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不可分割。中华民族之所以产生并长期凝聚不散,也是这一治理体系延续不断的结果。——摘编自卜宪群《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材料二五代时期,地方行政长官全属军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武臣不再带兵,自然也不再管地方民政。在唐代,各道首长是观察使,观察使是由御史台派出去考察地方行政的,也并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长官。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这四个就等于都不是地方长官,而是中央派到地方来监临指挥地方的。此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须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去。——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原因,并概括其历史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地方行政管理作出的调整。(6分)【答案】(14分)(1)原因:先秦大一统思想的影响;战国以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政治诉求。(4分)作用:推动秦汉唐宋元明清文明高峰的出现;促进中华民族的凝聚与延续。(4分)(2)调整:派文臣任知州;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设路级建置,并在各路建立转运司在内的四个路级机构,互不统属且相互掣肘;各路转运使把本路所辖各州的赋税上交中央财政。(6分,任答3点)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政府发布通令,要求各级政府“尽量减少客饭、办公费、灯油杂费”。毛泽东以身作则,每餐仅“三钱盐、二钱油”,办公仅用一根灯芯。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与军民同甘共苦。1934年,《红色中华》发出“节省80万元经费”倡议。瑞金县8个区“3天捐粮千余石”,兴国县开展“节省竞赛”,群众“每月节省半升谷子”。与此同时,苏维埃政府颁布《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训令,明确“贪污500元以上者处死刑”,设立控告局受理群众举报,查处了于都县苏维埃主席熊仙璧等典型案件。——摘编自秦军《中央苏区开展的节省运动》材料二陕甘宁边区土壤贫瘠且自然灾害频发,有“十年九灾”之说。日军实行“三光”政策和经济封锁。国民党顽固派叫嚣“一斤棉花,一尺布也不许进边区”。同时,边区脱产人员从1937年的1.4万增至1941年的7.3万,加上灾荒导致的人口涌入,群众负担加重。1939年,《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明确提倡节约运动。1942年,边区规定勤务、窑洞、马匹使用标准,边区还通过审计制度严控开支,杜绝挪用公款。毛泽东吃粗粮、穿补丁衣,朱德用麦草秸填充褥子。《解放日报》多次发表社论,如1942年《彻底消灭浪费现象》强调节约的政治意义,宣传节约经验和模范事迹。通过这些措施,边区经济逐步好转。——摘编自张丽娟《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节约运动》(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中央苏区发起节省运动和陕甘宁边区发起节约运动的共同因素。(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央苏区节省运动和陕甘宁边区节约运动卓有成效的基本经验。(8分)【答案】(1)因素:均面临反动势力的军事打击和经济封锁;都存在物资短缺、财政困难的问题;都有集中资源保障革命事业的现实需求;均有巩固政权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优良传统的延续。(7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2)经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前提;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制度化规范与严格监督;注意群众动员;反浪费与反腐败结合;舆论宣传强化认同。(8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一共63条,其条款基本按照教会权利、财政、私法、行政、王室森林的顺序排列。它的前身是加冕誓言和亨利一世颁布的《自由宪章》。《大宪章》共63条条款,部分内容如下:第一条规定,英国教会享有自由,其权利不受干涉,其自由不受侵犯;第二条至第十一条规定,继承权、保护未成年人继承人权益、保护寡妇权益等;第十三条规定,伦敦等城市应享有“自由和自由的习惯”;第二十三条规定,不得强迫任何市镇与个人修造桥梁;第二十五条规定,所有县、百镇、小城镇和社区应按照旧章征税,不得增加;第二十八条规定,未经自由人同意,治安官和王室家臣不得擅自将粮食或者其他动产从自由人身上剥夺;第三十条规定,未经自由人同意,行政人员不得擅自取用自由人的马车用于运输之用;第三十一条规定,王室不得利用他人的木材建造城堡等;第六十一条规定,贵族须推选出25位代表,监督《大宪章》的落实。——摘编自居正《论英国<大宪章>的发展历程及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大宪章》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宪章》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答案】(1)特点:以法律约束王权;保护私有财产;重视监督和落实;保障臣民自由与权利。(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原因:中世纪的契约关系;政治协商传统;议会传统;法律传统;王权与贵族矛盾激化;人文意识的发展。(8点,每点2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翻身农民喜洋洋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山东省聊城、德州、菏泽、惠民四个地区,认真落实政策,因地制宜调整农业布局,加强生产责任制,1980年获得棉花空前丰收。这四个地区共植棉850万亩,总产皮棉818万担,比1979年增加589万担,比历史最高产量还多479万担。目前已收购皮棉764万担,比1979年同期多564万担。在43个县、市中,亩产百斤皮棉县19个,150斤以上的公社134个,还有一批亩产200斤以上的大队。粮食生产由于夏粮受灾和棉田扩大,总产量比1979年有所减少。但大豆、花生、芝麻和多种经营都有发展。四个地区全年农业总收入可达36.69亿元,比上年增长57.3%,比全省平均增长幅度高39.4%。由于农业丰收,对国家贡献、集体积累和社员分配都有较大增长。四个地区人均交售皮棉三十七斤半,比上年增长2.8倍。人均分配达到九十多元,比上年增加四十多元,比全省人均分配增加量高一倍多。农民喜气洋洋说,棉花所以取得大丰收,一是党中央路线政策好;二是科学技术有提高;三是老天帮忙也不少。——《人民日报》(1981年1月11日)提取材料信息,以“农村气象”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2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12分)示例:农村气象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在改革春风中呈现蓬勃生机。山东四地区落实生产责任制,反映了农村改变经营方式,出现生产关系调整的新气象。农业总收入的增长,人均分配的增加,农民的喜气洋洋,反映出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新气象。亩产百斤、150斤以上的县和公社涌现,科学技术提高被农民认可,反映出农业生产向精细化、科技化发展,是农村生产力大发展的新气象。(或棉花种植扩大,大豆、花生、芝麻及多种经营发展,反映出农业种植结构趋向多元等。)总之,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活力迸发的生动写照。上栗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科试卷时量:75分钟;分值:100分;命题人: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M111号墓出土的钺(如下图),兼具兵器与礼器属性,是权力象征,呈半环形,内侧饰龙纹,龙身重环纹内铸“太保亶”铭,外刃锋利。半环形钺形制罕见,仅存于西周高等级墓葬。这说明西周( )A.兵器种类多样装饰精美 B.早期国家神权色彩浓厚C.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 D.分封制下等级秩序森严2.下图是秦朝形势示意图(局部),它反映了当时( )A.南北经济水平趋向平衡 B.中原地区是古代经济中心C.中央行政体制重大调整 D.多民族国家版图正式形成3.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了大量两汉时期的简牍与封泥,封泥包括“益州太守章”及益州郡下辖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简牍共出土了5万多枚,涵盖文告、官方往来文书、司法文书、户版、名籍、邮传记录、物资出入情况等。这反映了当时( )A.中原与边疆地区沟通较为顺畅 B.地方行政运转体系较为成熟C.实施郡国并行的地方管理体系 D.国家对社会基层的控制严苛4.太仆(掌皇帝舆马和马政)在秦时位列诸卿。两汉时期,太仆的职官名称、佐官属官时有变动,但它在朝廷的重要地位一直未变。表1是两汉太仆籍贯分布状况(部分)。表中状况( )表1豫州 司隶校尉部 (即近畿各郡) 荆州 徐州 扬州 益州 并州 (仅太原郡1人)30.99% 26.76% 16.9% 2.82% 2.82% 2.82% 1.41%A.导致中央集权统治受到威胁 B.与区域发展的程度紧密相关C.保证了皇帝出行的仪仗规模 D.维持了国家军事力量的平衡5.1086年,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1094年,宋哲宗让王安石配享神宗祖庙。1105年,宋徽宗又让王安石配享孔子庙。1126年,宋钦宗罢掉王安石配享孔庙的名誉。这说明宋朝( )A.统治集团内斗争激烈 B.政策加重了人民负担C.理学强调学术现实性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6.左宗棠在1876年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并在序中说:“邵阳魏子默深《海国图志》六十卷,成于道光二十二年……书成,魏子殁,廿(二十)余载,事局如故。”左宗棠意在( )A.驱赶英俄收复新疆 B.惋惜魏源生不逢时C.批评清政府不思进取 D.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7.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出现更多白话报刊,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此外,维新派还倡导过“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其目的是( )A.为维新变法创造舆论 B.宣扬资产阶级文化C.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 D.影响清政府的决策8.某铁路通车后,运营里程不断延伸,客运量持续增长,收支盈余数也在不断增长,1911年的营业盈余约是1906年通车时的5倍。这从侧面反映出( )A.列强减少了对华的资本输出 B.保路运动催生国人自办铁路浪潮C.南北区域经济不平衡性缩小 D.清末新政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整合9.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只承认“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动民众和他们的家属”可以享有政治上的自由权利,对一切“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则只能采取阶级专政的办法,不给他们任何的自由和权利。上述规定( )A.确立了土地革命的基本原则 B.有利于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C.彰显了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 D.体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要求10.1947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石门(石家庄)敌伪物资管理委员会通过“发放贷款”“加工订货、代购代销”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工业生产效率。到1948年6月底,石家庄市的工商企业已增加至3720家。由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 )A.逐步积累了接管城市的经验 B.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城市C.在石家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开辟了反蒋第二条战线11.古代雅典嫁妆制度规定,嫁妆不属于新婚夫妻,未来由婚生子嗣继承,如无子嗣则返还娘家。嫁妆占家庭总资产的比例通常为4%~14%,这一制度有利于( )A.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B.完善民主政治 C.助推雅典殖民活动 D.巩固城邦基础12.屋大维下令,元老院无权任命行省总督,但保留铸币权和一定审判权。同时,他从元老院挑选亲信、法律专家和15名抽签选中的元老(每6个月轮换一次)组成“顾问团”,辅助决策。此举( )A.提高了行省的政治自主性 B.废止了元老院的政治权力C.扩大了罗马帝国统治基础 D.适应了罗马政治体制转型13.下图出自9世纪的彩饰手抄本,题名《诸侯正向他的国王效忠》。图中所示“效忠”仪式( )A.使国王能够实际掌控诸侯 B.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C.使诸侯免于服兵役与纳贡 D.流于形式并无实际的效用14.依照1875年宪法的规定,法国组阁后向议会报告施政方针,以便取得众议院的“信任”。议会如果投不信任票,内阁即需提出辞职,并重新组阁。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而部长只对议会负责。由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A.首创了内阁对议会负责的运行机制 B.遵循了人民主权和中央集权的原则C.解决了国内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D.在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15.18世纪英国议会下院议员往往自诩为“人民”的代理人,辉格党政治家威廉·皮特在内阁声称受民众号召以协助国家,“对‘人民’负责”也成为当时下院议员表达政见时的常用表述。这表明当时英国( )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政党政治发展成熟 C.启蒙思想影响广泛 D.责任内阁制的完善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渊源于先秦的大一统思想和理念,在秦汉以后转化为政治实践,形成了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既反映了先秦以来历史文化传承的某些因素,更深刻体现了战国以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治理体系上的政治诉求。我国历史上秦汉唐宋元明清所创造的文明高峰,都与这一治理体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不可分割。中华民族之所以产生并长期凝聚不散,也是这一治理体系延续不断的结果。——摘编自卜宪群《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材料二五代时期,地方行政长官全属军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武臣不再带兵,自然也不再管地方民政。在唐代,各道首长是观察使,观察使是由御史台派出去考察地方行政的,也并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长官。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这四个就等于都不是地方长官,而是中央派到地方来监临指挥地方的。此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须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去。——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原因,并概括其历史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地方行政管理作出的调整。(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政府发布通令,要求各级政府“尽量减少客饭、办公费、灯油杂费”。毛泽东以身作则,每餐仅“三钱盐、二钱油”,办公仅用一根灯芯。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与军民同甘共苦。1934年,《红色中华》发出“节省80万元经费”倡议。瑞金县8个区“3天捐粮千余石”,兴国县开展“节省竞赛”,群众“每月节省半升谷子”。与此同时,苏维埃政府颁布《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训令,明确“贪污500元以上者处死刑”,设立控告局受理群众举报,查处了于都县苏维埃主席熊仙璧等典型案件。——摘编自秦军《中央苏区开展的节省运动》材料二陕甘宁边区土壤贫瘠且自然灾害频发,有“十年九灾”之说。日军实行“三光”政策和经济封锁。国民党顽固派叫嚣“一斤棉花,一尺布也不许进边区”。同时,边区脱产人员从1937年的1.4万增至1941年的7.3万,加上灾荒导致的人口涌入,群众负担加重。1939年,《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明确提倡节约运动。1942年,边区规定勤务、窑洞、马匹使用标准,边区还通过审计制度严控开支,杜绝挪用公款。毛泽东吃粗粮、穿补丁衣,朱德用麦草秸填充褥子。《解放日报》多次发表社论,如1942年《彻底消灭浪费现象》强调节约的政治意义,宣传节约经验和模范事迹。通过这些措施,边区经济逐步好转。——摘编自张丽娟《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节约运动》(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中央苏区发起节省运动和陕甘宁边区发起节约运动的共同因素。(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央苏区节省运动和陕甘宁边区节约运动卓有成效的基本经验。(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一共63条,其条款基本按照教会权利、财政、私法、行政、王室森林的顺序排列。它的前身是加冕誓言和亨利一世颁布的《自由宪章》。《大宪章》共63条条款,部分内容如下:第一条规定,英国教会享有自由,其权利不受干涉,其自由不受侵犯;第二条至第十一条规定,继承权、保护未成年人继承人权益、保护寡妇权益等;第十三条规定,伦敦等城市应享有“自由和自由的习惯”;第二十三条规定,不得强迫任何市镇与个人修造桥梁;第二十五条规定,所有县、百镇、小城镇和社区应按照旧章征税,不得增加;第二十八条规定,未经自由人同意,治安官和王室家臣不得擅自将粮食或者其他动产从自由人身上剥夺;第三十条规定,未经自由人同意,行政人员不得擅自取用自由人的马车用于运输之用;第三十一条规定,王室不得利用他人的木材建造城堡等;第六十一条规定,贵族须推选出25位代表,监督《大宪章》的落实。——摘编自居正《论英国<大宪章>的发展历程及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大宪章》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宪章》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翻身农民喜洋洋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山东省聊城、德州、菏泽、惠民四个地区,认真落实政策,因地制宜调整农业布局,加强生产责任制,1980年获得棉花空前丰收。这四个地区共植棉850万亩,总产皮棉818万担,比1979年增加589万担,比历史最高产量还多479万担。目前已收购皮棉764万担,比1979年同期多564万担。在43个县、市中,亩产百斤皮棉县19个,150斤以上的公社134个,还有一批亩产200斤以上的大队。粮食生产由于夏粮受灾和棉田扩大,总产量比1979年有所减少。但大豆、花生、芝麻和多种经营都有发展。四个地区全年农业总收入可达36.69亿元,比上年增长57.3%,比全省平均增长幅度高39.4%。由于农业丰收,对国家贡献、集体积累和社员分配都有较大增长。四个地区人均交售皮棉三十七斤半,比上年增长2.8倍。人均分配达到九十多元,比上年增加四十多元,比全省人均分配增加量高一倍多。农民喜气洋洋说,棉花所以取得大丰收,一是党中央路线政策好;二是科学技术有提高;三是老天帮忙也不少。——《人民日报》(1981年1月11日)提取材料信息,以“农村气象”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2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上栗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教师用卷.docx 上栗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普通用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