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祝福》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祝福》学案

资源简介

课题:祝福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文学地位、《祝福》的创作背景及所属小说集《彷徨》的主题倾向,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与文化常识。
2、梳理小说“序幕—结局—回忆(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的倒叙结构,理清祥林嫂“初到鲁镇—被迫改嫁—再到鲁镇—凄然死去”的人生脉络,把握情节的因果关联。
3、赏析文中肖像、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手法,分析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我”等核心人物的形象特点,理解人物悲剧的个性与共性。
4、体会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描写作用,探究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刻理解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与背景积累: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其作品兼具思想性与批判性,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祝福》创作于1924年,收录于《彷徨》,小说以辛亥革命后(时期)的鲁镇为背景,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祝福”是鲁镇的传统习俗,指旧历年底(除夕前)家家户户祭拜天地神灵,祈求来年幸福平安的仪式,小说中这一习俗贯穿全文,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形成鲜明对比。
2、字词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义。
寒暄(xuān):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
朱拓(tà):用朱红色颜料从碑刻上拓印下来的文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
歆享(xīn):指鬼神享受祭品、香火
蹒跚(pán shān):形容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3、情节预习: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开篇即写祥林嫂的结局,请简要概括这一“结局”的内容,并思考:开篇写结局有何初步效果?
结局内容:旧历年底的祝福时节,祥林嫂在漫天风雪中凄然死去,被鲁四老爷斥为“谬种”,短工对其死因也漠不关心。初步效果:制造悬念(读者会好奇祥林嫂为何会死得如此悲惨),同时以“祝福”的欢乐氛围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凸显悲凉感,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注。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与情节
1、阅读全文,结合倒叙结构,完成表格,明确各部分对应的情节阶段、核心内容与作用。
结构部分 对应段落 情节阶段 核心内容 作用
序幕 1-2 现实: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描写鲁镇年底祝福的热闹场景,介绍鲁四老爷的保守反动形象 交代典型环境(鲁镇的封建氛围)与关键人物(鲁四老爷),为祥林嫂出场铺垫
结局 3-33 现实: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在风雪中死去,“我”与短工、鲁四老爷的对话凸显其悲剧性 开篇点出悲剧结局,制造悬念,与祝福氛围形成对比
回忆:开端 34-53 回忆: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逃离婆家,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勤劳质朴,却因寡妇身份遭轻视 展现祥林嫂初始的生存状态,为后续命运转折埋下伏笔
回忆:发展 54-65 回忆: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被婆家强行劫回,卖给贺老六,她反抗后最终接受,短暂幸福后再次丧夫失子 推动情节发展,展现封建礼教对妇女婚姻的控制,祥林嫂命运首次重大打击
回忆:高潮 66-111 回忆:祥林嫂再到鲁镇 祥林嫂丧夫失子后重回鲁镇,因 “再嫁” 身份被禁止参与祝福,听柳妈建议捐门槛 “赎罪”,却仍不被接纳,精神彻底崩溃 矛盾集中爆发,凸显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精神摧残,是悲剧的核心阶段
尾声 112 现实:祝福景象与 “我” 的感受 再次描写祝福的热闹,“我” 感到压抑,反思封建礼教的残酷 呼应序幕,深化主题,强化悲剧氛围
2、小说采用倒叙手法,除了制造悬念,还有哪些作用?
①强化对比: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风雪中死去)与鲁镇的祝福盛况(热闹、喜庆)放在开篇对比,更突出封建礼教下“幸福”的虚伪与“悲剧”的沉痛,深化主题;②聚焦悲剧:倒叙让读者从结局回溯过程,始终带着对祥林嫂命运的同情与探究,更易关注其悲剧的根源(封建礼教、社会冷漠),而非单纯的情节推进。
(二)文本研读:分析人物形象
1、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请结合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其形象特点与命运变化。
形象维度 关键描写 特点与命运变化
勤劳质朴 (初到鲁镇)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动作:“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彻夜的煮福礼,全是她一人做” 初到鲁镇时,虽为寡妇,但勤劳能干、生活要求低,对生存仍有希望,两颊的“红”暗示其生命力
麻木绝望 (再到鲁镇) 肖像:“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语言:“我真傻,真的……”(反复念叨丧子之痛) 丧夫失子后,精神受到重创,被禁止参与祝福、捐门槛仍不被接纳后,生命力逐渐枯竭,变得麻木、绝望
反抗精神 (隐性) 动作:“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后来连头也不回了”(逃离婆家);“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被迫改嫁时反抗) 并非完全逆来顺受,有对封建婚姻的反抗(逃家、拒嫁)、对平等权利的追求(捐门槛)、对神权的质疑(死前问“我”鬼神),但反抗微弱,最终被社会吞噬
2、分析鲁四老爷、柳妈、“我”的形象特点,说明他们在祥林嫂悲剧中的作用。
人物 形象特点 在悲剧中的作用
鲁四老爷 政治迂腐保守(骂辛亥革命为“异端”)、思想封建反动(信奉封建礼教,鄙视寡妇再嫁)、为人自私冷酷(斥祥林嫂为“谬种”,不准其参与祝福) 地主阶级代表,是封建礼教的直接执行者,他对祥林嫂的歧视、排斥,是导致其精神崩溃的重要原因
柳妈 善良与麻木并存(表面同情祥林嫂,实则以“阴间锯成两半”的迷信吓唬她)、受封建礼教毒害深(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过”,劝其捐门槛“赎罪”) 虽非恶意,但她的迷信言论与“好心建议”,进一步摧残了祥林嫂的精神,是将祥林嫂推向深渊的“帮凶”
“我” 进步知识分子(有反封建思想,同情祥林嫂)、软弱无力(面对祥林嫂的疑问“有无鬼神”,含糊其辞,无法提供实际帮助) 故事的见证者与线索人物,“我”的同情与无力形成对比,凸显封建礼教的根深蒂固,也反映了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局限性
(三)深层探究:环境描写与悲剧根源
1、文中多次描写“雪”这一自然环境,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作用。
描写语句 作用
祥林嫂死去当晚:“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以雪花的“瑟瑟有声”反衬环境的“沉寂”,烘托祥林嫂死去的悲凉氛围,也暗示社会的冷漠(无人关心她的死亡)
祝福前夕柳妈与祥林嫂对话时:“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微雪”开始飘落,既呼应前文的寒冷,也为后续大雪(祥林嫂死去时)铺垫,暗示祥林嫂命运的进一步恶化
尾声祝福时:“天空中是四野的爆竹声,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雪景未直接写,但结合前文可知仍在雪天) 以祝福的“热闹”(爆竹声、火药香)与雪天的“寒冷”对比,再次凸显祥林嫂悲剧的孤独与沉痛,深化主题
2、结合社会环境(封建礼教、迷信思想、群众态度),分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礼教与冷漠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①封建礼教的压迫:“夫权”(婆家可随意买卖祥林嫂)、“神权”(柳妈宣扬的“阴间锯人”迷信,捐门槛“赎罪”的荒诞)、“族权”(鲁四老爷以封建伦理鄙视祥林嫂“再嫁”)层层叠加,剥夺了她的婚姻自由、生存权利与精神尊严;②群众的冷漠麻木:短工对祥林嫂的死漠不关心,鲁镇人将她的痛苦当作“看戏”的谈资,甚至柳妈也以迷信伤害她,整个社会缺乏对弱者的同情,形成“吃人”的氛围;③个体反抗的无力:祥林嫂虽有微弱反抗(逃家、拒嫁、捐门槛、问鬼神),但她的反抗始终局限在封建礼教的框架内(如“捐门槛”仍是对“贞洁”观念的妥协),无法突破时代与社会的束缚,最终被彻底吞噬。
(四)主题与艺术特色
1、小说以“祝福”为题,有何深层含义?
①线索作用:“祝福”贯穿全文(序幕写祝福、结局在祝福时死去、回忆中多次提及祝福、尾声再写祝福),是串联情节的线索;
②对比作用: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被排斥在祝福之外、在祝福时死去)与祝福的“幸福”主题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封建礼教的虚伪——所谓“祝福”,只是地主阶级的狂欢,对劳动妇女而言却是悲剧的背景;
③主题作用:以“祝福”为题,暗含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批判,“祝福”越热闹,越反衬出祥林嫂的悲剧越沉痛,深化了“反封建”的主题。
2、赏析小说“白描”手法的运用(结合人物或环境描写举例)。
鲁迅善用白描,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形象,却极具感染力。如描写祥林嫂再到鲁镇的肖像:“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没有过多修饰,仅用“瘦削不堪”“木刻似的”,就生动展现出祥林嫂精神麻木、生命力枯竭的状态,白描手法让人物形象更鲜明,也更具悲剧冲击力。
四、课堂小结
主题总结: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初到鲁镇做工、被迫改嫁、丧夫失子、再到鲁镇被排斥、最终凄然死去),深刻揭露了辛亥革命后封建礼教仍根深蒂固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礼教、夫权、神权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以及群众的冷漠麻木,指出祥林嫂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与社会的悲剧,强调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五、课后作业
从文中选取一处最能体现祥林嫂悲剧性的细节描写(如肖像、语言、动作),抄写下来,并写100字左右的赏析,分析其如何凸显人物命运与主题。
示例:细节描写:“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赏析:“破碗是空的”暗示祥林嫂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竹竿比她更长、下端开裂”凸显其瘦弱与窘迫,寥寥数笔勾勒出她沦为乞丐的惨状。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祥林嫂的物质困境,更暗示其精神的彻底崩塌,与鲁镇的祝福盛况形成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