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群英会蒋干中计》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群英会蒋干中计》学案

资源简介

课题:群英会蒋干中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小说特点、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掌握罗贯中的文学地位,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与古典白话小说的语言特色。
2、梳理“周瑜设计—蒋干中计—曹操斩将—周瑜验计”的故事情节,理清“设计—中计—用计”的叙事线索,把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结构脉络。
3、赏析文中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周瑜“足智多谋”、蒋干“志大才疏”、曹操“刚愎多疑”的形象特点,理解人物性格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4、体会小说“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理解反间计的巧妙之处,培养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感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智慧。
二、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与背景积累: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属于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群英会蒋干中计”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是赤壁之战的重要片断,故事中周瑜设下反间计,目的是除去曹操麾下善于训练水军的将领蔡瑁、张允。
2、字词预习: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翻译画线语句。
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 附耳低言:贴近耳朵小声说话,形容密谋的样子
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惊愕:惊讶得发愣,形容神情呆滞
粮草堆如山积 如山积:像山一样堆积,形容数量极多
鼻息如雷 鼻息:鼻子呼吸时发出的气息
翻译: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
子翼(蒋干字)你真是辛苦了:远道跋涉,是来为曹操做说客的吧?
3、情节预习:简要概括“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核心事件(不超过50字),并思考:周瑜为什么要设计除掉蔡瑁、张允?
核心事件:周瑜借蒋干劝降之机设反间计,让蒋干盗伪书,使曹操错杀蔡瑁、张允。
原因:蔡瑁、张允“深得水军之妙”,训练曹军水军,成为东吴破曹的最大障碍,周瑜需先除二人以消除水上劣势。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情节与线索
1、阅读全文,按“情节阶段—对应段落—核心内容—人物行为”梳理结构,完成表格。
情节阶段 对应段落 核心内容 关键人物行为
开端:定计除敌 1-3 周瑜毁书斩使表战志,探知曹军蔡、张训练水军,决定设反间计 周瑜:毁曹操书信、斩来使;夜探曹营后定计除蔡、张
发展:设计诱蒋 4-6 蒋干自荐劝降,周瑜先声夺人堵其嘴,以实力炫耀震慑蒋干 周瑜:点破蒋干说客身份、设监酒禁谈军务、示兵粮实力;蒋干:惊愕不敢言、面如土色
高潮:蒋干盗书 7-8 周瑜佯醉邀蒋干同眠,蒋干盗取伪造的蔡、张降书 周瑜:装醉、说梦话、安排“报信”印证伪书;蒋干:假寐、盗书、深信不疑
结局:曹操中计 9 蒋干献书,曹操怒斩蔡、张,后虽省悟却知错不认 曹操:见书大怒斩蔡、张,醒悟后以“怠慢军法”找借口
尾声:计成验证 10 周瑜得知蔡、张被杀,确认计策成功,消除破曹障碍 周瑜:闻信大喜,确认“无忧矣”
2、本文的叙事线索是“设计—中计—用计”,请分析这一线索的作用。
①脉络清晰:以“设计”(周瑜定计)为起点,“中计”(蒋干盗书、曹操斩将)为核心,“用计”(周瑜验计成功)为终点,环环相扣,让读者能有序把握反间计的实施全过程;②聚焦人物:线索围绕“周瑜的智”“蒋干的愚”“曹操的多疑”展开,通过计策的推进,集中展现三类人物的性格差异,凸显人物形象。
(二)文本研读:分析人物形象与手法
1、结合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分析周瑜、蒋干、曹操的形象特点。
人物 描写类型 具体语句 形象特点
周瑜 语言 “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 敏锐果断,一眼识破蒋干意图,先声夺人
周瑜 动作 “笑而挽其臂”“佯作大醉之状…… 呕吐狼籍”“瑜复携干入帐” 足智多谋,以“亲热”“装醉”为假象,一步步诱蒋干入套
周瑜 神态 接待蒋干时多次“大笑”,闻蔡、张被杀后“大喜” 豪放自信,对计策成功胸有成竹,展现大将风范
蒋干 神态 “惊愕,不敢多言”“面如土色”“大惊” 志大才疏,被周瑜震慑后手足无措,最终因自作聪明中计
蒋干 行为 自荐劝降、见周瑜后不敢提劝降、盗取伪书献曹操 盲目自信、愚蠢轻率,对局势判断失误,成为周瑜棋子
曹操 语言 斩蔡、张后,对众将曰:“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 刚愎自用、奸诈虚伪,明知中计却不愿认错,找借口掩饰
曹操 行为 见降书后“大怒”斩蔡、张,随后“省悟”却不认错 多疑急躁,因对降将不信任而轻信伪书,事后又固执护短
2、赏析文中“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①周瑜与蒋干的对比:周瑜 “足智多谋”(设计精密、步步为营)与蒋干 “愚蠢轻信”(被轻易识破、盲目盗书)对比,凸显周瑜的军事智慧,也让蒋干的 “中计” 更具合理性;②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斩蔡、张前 “大怒”(轻信伪书)与斩后 “省悟”(明白中计)对比,展现其 “多疑” 与 “刚愎” 的矛盾性格,既符合人物 “乱世奸雄” 的定位,也强化了计策的巧妙;③东吴与曹魏的氛围对比:东吴周瑜 “胸有成竹、上下一心”(毁书斩使表决心、将士团结)与曹魏 “内部猜忌”(曹操不信降将、蒋干误事)对比,暗示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必然性。
(三)深层探究:赏析计策与艺术特色
1、周瑜的反间计“妙”在何处?请从“设计逻辑”“细节安排”两方面分析。
①设计逻辑严密:紧扣三方人物性格——利用蒋干“想立功却无能”的心理(使其自荐劝降),利用曹操“多疑且不信降将”的性格(使其轻易信书斩将),自身则以“智”步步引导,环环相扣,无明显漏洞;②细节安排周到:伪书措辞“合乎情理”(提及“急切不得下手”,符合蔡、张降将身份),“说梦话”(“教你看曹贼之首”)与“报信人”(“张、蔡二都督道……”)相互印证,让蒋干深信不疑;佯醉、同眠等细节,为蒋干盗书创造“合理时机”,让计策实施自然不突兀。
2、小说如何“在矛盾斗争中展现人物性格”?请结合情节举例。
①周蒋矛盾(劝降与反劝降):蒋干想劝降周瑜,周瑜却反设圈套,矛盾中展现周瑜“敏锐果断”(点破说客身份)与蒋干“怯懦愚蠢”(惊愕不敢言);②曹周矛盾(军事对抗):曹操派蒋干劝降、训练水军,周瑜则毁书斩使、设反间计,矛盾中展现曹操“骄傲轻敌”(派蒋干这等无能者劝降)与周瑜“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夜探曹营);③曹操内心矛盾(信与不信):见伪书时“怒斩蔡、张”,事后“省悟”却不认错,内心矛盾中展现其“多疑”与“刚愎”的性格,让人物更立体。
(四)语言特色与名著拓展
赏析文中“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举例说明。
“文不甚深”指语言不晦涩,符合大众阅读;“言不甚俗”指保留古典白话的庄重,不流于浅俗。如周瑜对蒋干说“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语言简洁明了,无生僻字,却带有古典对话的庄重感,既符合周瑜大将的身份,也让读者易懂;再如描写蒋干“惊愕,不敢多言”“面如土色”,用词通俗直白,却精准刻画神态,兼顾文学性与可读性,体现《三国演义》“雅俗共赏”的语言特点。
四、课堂小结
主题总结:
小说通过讲述周瑜设反间计让蒋干盗伪书、曹操错杀蔡瑁张允的故事,展现了周瑜足智多谋、豪放自信的大将风范,揭露了蒋干志大才疏、曹操刚愎多疑的性格弱点,反映了赤壁之战前孙曹双方的政治军事斗争,凸显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智慧,也赞美了古典战争中“谋略”的重要价值。
五、课后作业
以“假如蒋干未中计”为话题,发挥想象,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设想蒋干识破周瑜计策后的情节发展(需符合人物性格)。
示例:若蒋干识破周瑜计策,他不会贸然盗书,反而会假装中计,暗中观察周瑜部署。离开东吴时,他会向曹操如实禀报:“周瑜设反间计,欲借大王之手除蔡、张二将,其水军实有破绽,可从旱路偷袭。” 曹操虽多疑,但会核实情报,发现伪书破绽后,一方面假意“斩蔡、张”(实则暗中保护),另一方面派细作探查东吴水军弱点。赤壁之战时,曹操或不会中“连环计”,战局或更胶着。但蒋干“志大才疏”,即使识破计策,也难提出高明对策,曹操最终仍可能因骄傲轻敌战败,只是“斩蔡、张”的悲剧可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