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雷雨一、学习目标1、了解戏剧的基本概念、曹禺的文学地位及《雷雨》的创作背景,掌握剧中周鲁两家的人物关系与故事梗概,积累戏剧相关术语。2、梳理节选部分“周朴园与鲁侍萍重逢相认”“周朴园与鲁大海劳资对抗”两组核心矛盾,把握戏剧冲突的发展脉络,理解矛盾背后的阶级属性。3、通过分析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的语言、动作与心理,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如周朴园的虚伪冷酷、鲁侍萍的自尊坚强、鲁大海的反抗精神),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4、体会“雷雨”标题的双重含义(自然环境与社会象征),理解剧本揭露资产阶级罪恶、反映阶级矛盾的主题,感受《雷雨》的艺术感染力与思想深度。二、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与背景积累: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其核心要素包括矛盾冲突、人物形象、舞台语言。曹禺,原名万家宝,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之一,其代表作《雷雨》通过周朴园家庭与鲁侍萍家庭的矛盾冲突,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朽与虚伪。《雷雨》的创作背景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曹禺在《曹禺选集 后记》中提到,创作《雷雨》是为了“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2、人物关系梳理:填写下表,明确周鲁两家的核心人物关系。人物 身份 与其他人物的关键关系周朴园 封建资产阶级代表、周家大家长 曾与鲁侍萍相恋,是周萍、鲁大海的父亲鲁侍萍 底层劳动妇女 曾是周朴园的情人,是鲁大海、四凤的母亲鲁大海 工人代表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儿子,领导工人罢工反抗周朴园周萍 周家大少爷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儿子,与四凤(同母异父妹妹)有情感纠葛3、标题含义预习:结合教案内容,简要概括“雷雨”作为标题的两层含义。表层含义:整个故事的背景、高潮(悲剧发生)均与雷雨相关,“雷雨”是作品的自然环境,渲染紧张、压抑的氛围。深层含义:象征半殖民地中国沉闷压抑的社会环境,预示一场暴风骤雨式的社会变革即将来临。三、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梳理矛盾冲突1、阅读节选部分,梳理两组核心矛盾,完成表格。矛盾类型 涉及人物 矛盾核心 冲突表现婚恋与情感矛盾 周朴园、鲁侍萍 30年前的情感纠葛与背叛,30年后的重逢对峙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与实则的虚伪;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控诉与自尊反抗劳资与阶级矛盾 周朴园、鲁大海 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对立 周朴园镇压工人罢工、收买工人代表;鲁大海带领工人反抗,揭露周朴园的罪恶2、这两组矛盾有何内在联系?对主题表达有何作用?内在联系:两组矛盾的根源均为资产阶级与底层人民的阶级对立——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背叛(个人层面),本质是封建资产阶级对底层女性的压迫;对鲁大海的镇压(阶级层面),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二者共同反映周朴园的阶级本性。作用:两组矛盾相互补充,既展现周朴园在“家庭”(私)与“社会”(公)中的双重罪恶,又从个人情感与阶级斗争两个维度,深刻揭露资产阶级的腐朽,升华“批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题。(二)文本研读:分析人物形象1、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点(至少两点)。性格特点 具体情节 分析虚伪冷酷 对鲁侍萍的“怀念”:保留旧家具、记得生日,却在认出侍萍后立刻质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并试图用金钱收买 周朴园的“怀念”是自我安慰的伪装,目的是求得良心安宁;认出侍萍后的警惕与收买,暴露其害怕罪恶被揭穿、漠视侍萍苦难的冷酷本质自私残忍 对待工人罢工:开除鲁大海,收买其他工人代表,甚至用“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的手段发家 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不惜牺牲工人生命,镇压工人反抗,体现资产阶级自私残忍的阶级属性阴险狡猾 与鲁侍萍对话:反复追问“你是谁?”“你姓什么?”,逐步试探,而非直接相认 面对可能暴露的过往,周朴园步步为营,试图掌控局面,避免自身利益受损,尽显阴险2、对比分析鲁侍萍与鲁大海的形象差异,理解二人的反抗特点。人物 反抗方式 性格特点 反抗的局限性/力量鲁侍萍 言语控诉(揭露周朴园的背叛)、拒绝金钱收买、保持人格自尊 清醒、坚强、有自尊,从过去的软弱变为现在的反抗 局限性:反抗仅停留在个人情感层面,未上升到阶级斗争,缺乏彻底的反抗目标鲁大海 带领工人罢工、当面揭露周朴园的罪恶(“你发的是断子绝孙的财”)、拒绝妥协 英勇顽强、大公无私、具有阶级觉悟 力量:反抗具有组织性,代表工人阶级的觉醒,直击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质,但因势单力薄(被收买的代表背叛),反抗暂未成功(三)深层探究:赏析标题与主题1、结合剧本情节,分析“雷雨”的自然环境对氛围与情节的作用。①渲染氛围:“雷雨”的阴沉、压抑,呼应周家内部的虚伪与矛盾,以及鲁家的苦难,营造紧张、悲凉的氛围;②推动情节:故事高潮(四凤、周冲触电身亡,周萍自杀)发生在雷雨交加的夜晚,雷雨的狂暴与悲剧的惨烈相互映衬,强化悲剧效果;③象征暗示:雷雨来临前的“闷热”,暗示矛盾的积累与即将爆发,预示人物命运的崩塌。2、如何理解《雷雨》揭露“资产阶级罪恶发家史”的主题?结合周朴园的行为举例说明。周朴园的发家史是资产阶级罪恶的缩影:①原始资本积累的罪恶:他曾“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用工人的生命换取利益,暴露资产阶级发家的血腥本质;②对底层人民的压迫:30 年前抛弃鲁侍萍,让其独自承受怀孕、被逐的苦难,体现对底层女性的剥削;③对工人阶级的镇压:面对工人罢工,他开除领头的鲁大海,收买叛徒,用暴力与金钱手段维护统治,展现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些行为共同揭露了资产阶级“光鲜外表下的腐朽与罪恶”,印证了其发家史的黑暗。(四)戏剧手法赏析1、剧本如何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与矛盾?举例说明。①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周朴园反复追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语气警惕、试探,暴露其虚伪与害怕;鲁侍萍则以“我是来看看我的女儿”“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回应,既暗含控诉,又保持自尊,对话中二人的情感与性格差异鲜明。②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对话:鲁大海怒斥“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直接揭露周朴园的罪恶;周朴园则以“你胡说!”“你这种混账东西”反驳,语气强硬却色厉内荏,对话直接爆发劳资矛盾,展现二人的阶级对立。2、赏析剧本“巧合”手法的作用(如周鲁两家的重逢、人物关系的纠葛)。①推动情节:30年后鲁侍萍以“下人母亲”的身份重回周家,与周朴园重逢,这一巧合让尘封的罪恶被揭开,推动“相认”“控诉”等情节发展;②强化悲剧:鲁大海恰好是周朴园的儿子,却成为反抗周朴园的工人代表,父子对立的巧合,既凸显阶级矛盾的尖锐,又让人物命运更具悲剧性(亲人反目);③深化主题:巧合让周鲁两家的个人恩怨与阶级矛盾交织,使“资产阶级罪恶”的主题从个体延伸到群体,更具普遍性与冲击力。四、课堂小结主题总结:节选部分通过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对峙(揭露资产阶级的情感虚伪)、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劳资对抗(展现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的腐朽罪恶(血腥发家、压迫底层人民),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与反抗,预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批判与变革的渴望。五、课后作业以“《雷雨》中的‘反抗者’”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对比鲁侍萍与鲁大海的反抗,分析其意义。示例:《雷雨》中的鲁侍萍与鲁大海都是反抗者,但反抗维度不同。鲁侍萍的反抗是个人层面的:她拒绝周朴园的金钱收买,用言语揭露其背叛,维护人格自尊,是对自身苦难的觉醒,但未跳出个人情感的局限。鲁大海的反抗是阶级层面的:他带领工人罢工,当面痛斥周朴园的罪恶,代表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抗争,具有更广阔的社会意义。二人的反抗共同构成对黑暗社会的批判——鲁侍萍的反抗让我们看到底层个体的韧性,鲁大海的反抗则预示工人阶级的力量,虽均未彻底成功,却为“社会变革”埋下伏笔,凸显《雷雨》的思想深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