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项链》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项链》学案

资源简介

课题:项链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莫泊桑的文学地位及《项链》的创作背景,梳理“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的情节脉络,掌握小说“以物为线”的叙事特点。
2、赏析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如玛蒂尔德借项链时的情绪变化),分析玛蒂尔德“爱慕虚荣—坚韧承担—人性成长”的性格转变,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3、体会“欧 亨利式结尾”的妙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找出文中暗示“项链是假的”的三处伏笔,理解小说精巧的构思布局。
4、探究小说的多层主题,认识资产阶级虚荣心对人的毒害,思考“苦难与成长”的人生启示。
二、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与背景积累:
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欧 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代表作除《项链》外,还有《我的叔叔于勒》。
《项链》创作于 1884 年,当时法国社会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腐败,社会道德沦丧,小资产阶级普遍渴望跻身上流社会,这成为玛蒂尔德悲剧的社会根源。
2、情节与线索预习:小说以“项链”为核心线索展开,请按顺序补全情节,并简要概括每个阶段的核心内容。
(1)借项链:玛蒂尔德为参加舞会,向好友佛来思节夫人借到一条钻石项链
(2)丢项链:舞会结束后,玛蒂尔德发现项链不慎丢失
(3)赔项链:夫妇二人四处借钱,买了一条相似的项链还给佛来思节夫人,从此陷入十年困苦生活以偿还债务
(4)识项链:十年后,玛蒂尔德偶遇佛来思节夫人,才得知当年所借的项链是假的
3、字词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义。
寒伧(chen):形容人或事物简陋、不体面
佳肴(yáo):精美的菜肴
租赁(lìn):租用(房屋、器物等)
誊写(téng):照底稿抄写
自惭形秽(huì):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人而感到惭愧,文中指玛蒂尔德因家境贫寒而自卑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情节与结构
1、阅读全文,按“情节阶段—对应段落—核心内容—人物状态”梳理文章结构
情节阶段 对应段落 核心内容 玛蒂尔德的状态
序幕:现实与梦想 1-6 玛蒂尔德不满小职员妻子的贫困生活,幻想奢华的上流社会生活 痛苦、自卑,被虚荣心主导
开端:借项链 7-52 收到舞会请柬后因无首饰苦恼,向佛来思节夫人借到钻石项链 从焦虑到极度兴奋,虚荣心得到满足
发展:丢项链与赔项链 53-106 舞会结束后丢失项链,夫妇借钱买项链赔偿,开启十年困苦生活 从恐慌狼狈到坚韧承担,逐渐褪去虚荣
高潮与结局:识项链 107-128 十年后偶遇佛来思节夫人,得知项链是假的 震惊后坦然,人性趋于成熟
2、小说以“项链”为线索有何作用?
①串联情节:“项链”贯穿“借—丢—赔—识”全过程,让松散的生活片段(舞会、还债、重逢)形成完整的故事链,脉络清晰;②凸显主题:项链的“真假”与玛蒂尔德的“命运起伏”关联,假项链象征虚幻的虚荣心,真债务象征现实的代价,通过项链的象征意义,深化对“虚荣心危害”的批判。
(二)文本研读:分析人物形象与心理
1、结合文中心理描写,分析玛蒂尔德借项链时的三次心理变化,体会其性格特点。
心理变化 具体语句 性格特点
激动、神往 “她发现了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在镜子前试着戴了又戴,迟疑而焦急” 渴望奢华,虚荣心强烈,对项链代表的上流社会生活充满向往
焦虑不安 “她迟疑而焦急”“她问:‘你能借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既渴望得到项链,又担心对方拒绝,体现小资产阶级的自卑与谨慎
极度欢喜、兴奋 “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虚荣心暂时得到满足,情绪失控,展现其天真与对虚幻美好的执着
2、十年困苦生活后,玛蒂尔德的性格发生了哪些转变?请结合具体情节分析。
①从爱慕虚荣到坚韧务实:过去因无首饰参加舞会而苦恼,十年后“变得粗壮耐劳,挽着篮子到水果店、杂货店、肉铺里去讲价钱,去挨骂,极力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主动承担生活重担,褪去不切实际的幻想;②从自卑敏感到坦然从容:过去因家境贫寒而“自惭形秽”,十年后偶遇佛来思节夫人时,“显出几分老态,但依旧美丽动人”,能平静地讲述十年的经历,不再因身份差距而自卑,展现出人性的成熟与尊严。
(三)深层探究:赏析伏笔与结尾
1、小说中多处暗示“项链是假的”,请找出三处伏笔并分析其作用。
伏笔 具体语句 作用
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的态度 “佛来思节夫人很爽快地答应:‘当然可以。’” 佛来思节夫人对贵重钻石项链毫不在意,爽快出借,暗示项链并非真钻石,为后文真相揭晓铺垫
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的话 “我只卖出去这个盒子。” 说明项链与盒子并非原配,暗示项链可能是仿制品,降低读者对“真项链”的预期
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的反应 “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 若项链是真钻石,主人定会检查,而她未开箱,进一步暗示项链价值不高,让结尾“假项链”的真相更合理
2、赏析“欧 亨利式结尾”的妙处(即“项链是假的”这一结局)。
①意料之外:玛蒂尔德付出十年青春与困苦偿还的“钻石项链”,竟只是假的,与读者预期的“真项链”形成强烈反差,带来震撼效果;②情理之中:前文多处伏笔(佛来思节夫人的爽快、珠宝店老板的话、未开箱检查)已暗示项链可能是假的,结尾真相符合逻辑,并非凭空捏造;③深化主题:假项链让玛蒂尔德的十年苦难更具悲剧性,凸显“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幻,付出的是真实代价”的主题,引发读者对“价值与虚荣”的思考。
(四)主题与艺术特色
1、小说具有多层主题,请结合文本分析(至少两点)。
主题层面 具体体现 分析
社会批判 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源于19世纪末法国社会风气:大资产阶级奢华糜烂,小资产阶级渴望跻身上流社会 小说通过玛蒂尔德的悲剧,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追求享乐”的恶劣风气,揭露了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如虚荣心的滋生)
人性真善美 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未逃避责任,而是与丈夫共同承担十年债务,展现出诚实守信、坚韧自强的品质 尽管玛蒂尔德初始爱慕虚荣,但苦难让她的人性闪光点(担当、尊严)显现,体现“人性在困境中成长”的主题
命运无常 结尾“人生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的感慨,以及“极细小的一件事(丢项链)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玛蒂尔德因一条假项链经历从虚荣到成熟的巨变,体现命运的不可预测,暗含作者对小人物不幸命运的同情
2、赏析小说“以小见大”的艺术特色,举例说明。
“以小见大”指通过小事件反映大社会、小人物折射大主题。如小说以玛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这一生活小事为切入点,展现19世纪末法国小资产阶级的生存状态(渴望上流社会、被虚荣心主导),进而批判整个社会的腐朽风气;再如通过 “项链” 这一微小物品,串联起“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小项链承载着大主题(虚荣的危害、人性的成长),让读者从具体事件中窥见普遍的社会问题与人性本质,避免了空洞的批判,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
四、课堂小结
主题总结:
小说通过小职员妻子玛蒂尔德因借项链、丢项链而经历十年困苦生活,最终发现项链是假的故事,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恶劣风气,展现了玛蒂尔德从虚荣到坚韧的人性成长,既同情小人物的不幸命运,也引发读者对 “虚荣与现实”“苦难与成长” 的深层思考。
五、课后作业
以“假如玛蒂尔德当初没丢项链”为话题,发挥想象,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设想她的人生轨迹(需符合人物初始性格)。
示例:若玛蒂尔德没丢项链,她会按时归还项链,继续过着小职员妻子的生活。但舞会的“成功”会加剧她的虚荣心——她会频繁回忆舞会上的光彩,不满现状的情绪更强烈,可能会再次向佛来思节夫人借首饰,甚至渴望通过更多“机会”跻身上流社会。她或许会因嫉妒好友的家境而疏远对方,也可能因丈夫无法满足她的欲望而抱怨争吵。最终,她不会经历十年的苦难,却永远被困在“渴望而不得”的虚荣中,人性的坚韧与成熟无从显现,只会在对虚幻生活的追逐中逐渐迷失,成为一个更可悲的“虚荣奴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