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下表是1959—1975年间山东地区早期文明的部分考古遗存。据此可知( )时间 遗存1959年 山东省文物单位在宁阳堡头墓地的发掘中,发现了一批与已知的龙山文化完全不同的新遗存,提出“堡头类型”的名称1963年 曲阜西夏侯遗址的发掘,发现龙山文化的灰坑打破“堡头类型”的地层关系,解决了两者孰早孰晚的问题,并将“堡头类型”改称为大汶口文化1973—1975年 在日照东海峪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著名的“三叠层”,即龙山文化早期、过渡期和大汶口文化晚期存在自上而下依次叠压的层位关系。从而证明大汶口文化在相对年代上早于龙山文化A.考古发掘丰富了人们的历史认知B.地理区位决定史前文化发展程度C.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逐渐形成D.考古成就提升了文献的应用范围2.周公旦(武王弟)摄政时,规定税收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民力平均用,厚施恩惠,轻徭薄赋,并对老弱病残施以优待。这一规定( )A.解决了西周王室的财政问题B.彰显出以民为本的思想C.体现了敬天法祖的治国理念D.加速了商周鼎革的进程3.《战国策·魏策一》记载:“魏地方不至千里,……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阻。从郑至梁,不过百里;从陈至梁,二百余里。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梁。”这一现象( )A.彰显了基础设施的完善 B.规范了商业交易的秩序C.促进了手工技术的进步 D.推动了经济资源的流通4.《论语》记载:“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由此可见,孔子对礼乐制度的贡献是( )A.恢复了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B.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C.编订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D.突出了以仁为中心的人本思想5.下表所示为秦代(部分地区)县令、县丞律令行政行为与自主行政行为所占比率的对比情况(单位:件)。据表可知,秦朝( )行政运作内容 总数 律令行政 所占比率 自主行政 所占比率县令、县丞下达的政令与执行 34 14 41.2% 20 58.8%A.文书行政运行不畅 B.中央集权体制尚未建立C.基层管理较为混乱 D.地方有一定行政自主权6.汉初的几十年内,江淮地区全部处于王国的势力范围。从武帝元狩年间开始,江淮地区一改以往全境为王国的局面,变为以汉郡为主,王国与汉郡相间的格局,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这一变化缘于( )A.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 B.国家疆域的扩大C.江淮地区的不断开发 D.“推恩令”的颁行7.东汉后期,华佗即使在医术绝伦、名满天下时,“兼通数经”,“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张仲景对中医有不朽之功,而当时正史中竟无一字记载。据此可知( )A.史学体例存在弊端 B.儒经提供中医发展基础C.医生社会地位较低 D.传统医学教育存在弊端8.南朝梁武帝时期,“唯京师及三吴、荆、郭、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陈朝时,岭南诸州“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货币私铸问题严峻 B.商品经济发展受阻C.江南开发成果巨大 D.区域发展差异明显9.陈寅恪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的唐王朝仍延续国祚一百余年,东南八道财赋的供给是重要原因;黄巢起义断绝了汴路运河的交通,导致大唐帝国的土崩瓦解。该材料强调的是( )A.江南日渐成为经济重心 B.交通建设促进国家运作C.中央专制集权仍需加强 D.藩镇割据维护政权稳定10.某学者对魏晋至五代的石刻资料(4215个)进行统计,石刻中引用先秦和秦汉典故的前10位来源文献依次为《诗经》(370次)《史记》(363次)《庄子》(359次)《后汉书》(271次)《汉书》(229次)《左传》(207次)《论语》(205次)《礼记》(192次)《易经》(174次)《尚书》(138次)。这可以说明,魏晋至五代时期( )A.民间重视文化传承 B.诸子思想影响深厚C.华夏认同显著增强 D.南北交流日益密切11.宋代学者陈亮(1143—1194年)认为,宋太祖、宋太宗在削平藩镇后,州郡获得较大自主权,但王安石则继续推进守内虚外原则,结果“彼盖不知朝廷立国之势,正患文为之太密,事权之太分,郡县太轻于下而委琐不足恃,兵财太关于上而重迟不易举”。据此可知,陈亮( )A.剖析了地方行政层级的繁琐B.提出了缓解财政危机的举措C.反思了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D.强调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12.西夏政权的仁宗李仁孝曾派遣使者到金朝,以重金购买名儒翻译的各种书籍,并于人庆三年(1146年)下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各州、郡建庙祭祀。此举( )A.加剧了政权之间人才争夺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C.促进了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D.恢复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13.1280年,忽必烈下诏以黄河“汉唐所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朕欲极其源之所出”,命人深入青海,对接近河源的星宿海和鄂陵、札陵二湖一带进行了勘察,并对当地的地形、水系、植被等地理情况做了记录。这一活动( )A.适应了大一统国家发展的需要B.促进了青藏地区的社会进步C.体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的趋向D.完善了绘制地图的科学方法14.明代隆庆时期,湖州府的“归安菱湖市廛家主、四方鬻丝者多,廛临溪,四、五月间,溪上乡人(蚕农)货丝船排比而泊”,菱湖“多出蚕丝,贸易者倍他处”。崇祯年间,盛泽(镇)“四方之人与四方之物凑集”。这说明当时( )A.丝织工场的生产规模扩大 B.市镇成为区域贸易的纽带C.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加深 D.商帮主导着丝织品的产销15.在清代政务处理中,存在两条渠道——明渠和暗渠:明渠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暗渠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这意味着清代(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C.君主专制得以空前强化 D.中央机构职权划分细密16.1755年,随着清军顺利进军新疆,乾隆帝适时发布了实地测绘新疆舆图的上谕,趁“西师奏凯,大兵直抵伊犁,准噶尔诸部尽入版图”之际,测量新疆“星辰分野、日月出入、昼夜、节气时刻,宜载入《时宪书》,颁赐正朔;其山川道里,应详细相度,载入《皇舆全图》,以昭中外一统之盛”。这体现出乾隆皇帝( )A.重视加强对西北的军事统治 B.蕴含鲜明的国家一统政治思想C.注重对地方进行有效的治理 D.统治边疆具有权力制衡的色彩二、综合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里耶秦简》记载:“乡啬夫既许,以律予之(里典)。里典以户籍为依据,掌一里之政令,督促百姓耕织,征收租赋。若有亡户、匿田者,里典与伍老连坐。”秦律规定,基层官吏需严格核查户口,民户不得擅自迁徙,违者处以重刑。——据《里耶秦简研究》材料二 汉代乡设三老,“掌教化”,劝导乡民遵行法令;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负责“循禁盗贼”。《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编户齐民制度下,百姓被纳入户籍,成为朝廷赋税、徭役的基本承担者。——摘编自万昌华、赵兴彬《秦汉以来基层行政研究》材料三 唐代“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有里正,村有村正,坊有坊正,皆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除行政职能外,里正需协助官府推行均田制,村正则负责调解邻里纠纷,维护乡村秩序。——摘编自刘后滨《唐朝政令如何落实到乡里——基层政务与国家制度的弹性对接》(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唐三朝基层治理的共同特点,并分别指出其突出特色。(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基层治理对王朝统治的影响,并谈谈其对现代基层治理的启示。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宋代,阅读之风盛行。据记载,宋太祖提倡“使其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宋太宗认为书籍是“教化之原,治乱之本”。宋真宗更是留下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典故。上行下效,士大夫们也纷纷以阅读为重,平民百姓甚至女性群体也投身阅读。“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是人们阅读生活的写照。不仅如此,宋代读书人还热衷进行集会活动,例如研磨交流、创作赏析、商榷填词、赠书借书等。为满足广大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宋代书商遵循“市场规律”,优先售卖科举考试用书、经典著作、医书、农书、志怪等书籍。文人们则总结了大量阅读方法。朱熹作为集大成者,总结了阅读的“两心三到”,即“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摘编自华小琴、郎杰斌《文化自信视阈下宋代群体阅读意识、阅读行为与阅读文化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阅读之风”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宋代“阅读之风”的启示。三、材料题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表是唐代至清代部分科举考试题出处 题目唐垂拱元年(685年) “善师期于不阵,上将先于伐谋”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 “当今之务,莫急于理财”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 “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 “天人合一之理”清光绪二十一年 (1895年) “朕以薄德,承丕基,夙夜祗惧,思所以裨益民生,而治道何先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参考答案1.A2.B3.D4.D5.D6.D7.C8.B9.A10.C11.C12.C13.A14.B15.C16.B17.(1)共同特点:均以户籍管理为基础;注重赋税徭役征收;设置专职官吏;承担维护地方秩序的职能。(任答三点即可)突出特色:秦朝以严苛法律为保障,实行连坐制度;基层治理与严刑峻法紧密结合。汉朝设置三老负责教化,注重行政与教化相结合;形成“乡——亭”二级治理体系。唐朝基层组织分工更细化,里、村、坊各有专人负责;职能更全面,兼顾农业生产、赋役、治安、调解等。(2)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保障了国家赋税徭役的来源;为王朝长治久安提供了基础。过度依赖户籍束缚了人口流动;基层官吏权力集中易滋生腐败,加重百姓负担。(任答四点即可,包括积极、消极两方面)启示:注重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完善基层组织分工;发挥教化与服务功能;平衡国家管控与民生需求。(任答三点即可)18.(1)特点:阅读群体广泛;阅读场景多样;阅读活动丰富;书籍市场化;注重阅读方法。成因:统治者崇尚文治;科举制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儒学复兴;印刷术进步。(2)启示: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要重视教育对阅读的推动作用;文化产业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满足民众文化需求;个人应注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阅读文化。19.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主要满足统治者的需求。科举制自隋唐奠基,到明清发展到完善,虽然其考试形式、内容、选拔标准经历了多次变化,但是选拔人才、巩固统治的根本目的不变。各个时期的主要问题会反映在科举考试的题目中,以选拔相对应的人才、引导知识分子的关注趋向。唐代以武立国,建基于隋末战争,与割据势力、突厥等少数民族进行了长期战争。因此,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以“善师期于不阵,上将先于伐谋”一类的题目,是为了选拔出具有军事素养的人才,满足唐朝面临的维持边疆稳定、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任务。北宋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之弊,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是也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的负面问题,造成财政空虚,因此以“当今之务,莫急于理财”一类的题目来选拔出了解经济问题的人,整顿财政,增加收入。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首要目的是选拔出统治者所需要的人才,以维护统治,实现王朝的长治久安。因此科举考试经常会出紧密结合实际问题的考题,以满足统治者的需要。这一结合使得科举考试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维护统治的重要措施,也推动了科举考试顺应时代不断进行改革,实现自我革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