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华侨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华侨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一号地点出土大型石器1927件,细石器2696件,根据用途可将其分为砍伐与木材加工工具、破土工具、食物加工工具、研磨工具、切割砍砸敲砸工具、狩猎工具、装饰品、纺织工具、骨器加工工具等。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该地( )
A.生产生活的多样性 B.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C.农业技术较为先进 D.文明进程多元一体
2.史载,夏王太康荒废政事,沉湎游乐,导致夏朝内部矛盾激化。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趁机西进,依靠夏朝民众的支持,驱逐太康并掌控了夏朝核心区域。当少康重建夏朝统治时,联合了有仍氏、有虞氏等部族的力量。这反映出夏朝( )
A.部族之间矛盾激化 B.统治基础较为薄弱
C.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D.内外服制走向瓦解
3.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入文明的前提。人类在采集狩猎时期,就对昼夜交替、星象变化以及寒来暑往、植物荣枯、动物出没等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总结和认识。《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夏小正》的出现表明( )
A.早期天文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
B.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天文历法进步
C.原始粗放农业已转变为精耕细作农业
D.夏朝的天文历法成就领先于世界
4.商王政令一般由大族族长执行。从武丁时期开始,商王任命脱离宗族的小臣(原是商王室侍从)参政,直接对商王负责。据此可知,这一举措意在( )
A.变革内外服制 B.完善国家机构
C.推动王权强化 D.削弱诸侯权力
5.西周时期设有专门的采诗官,负责在民间搜集、整理并上报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民众的生活和诉求。通过采诗官,天子无需亲自出宫即可了解天下之事。据此分析,西周采诗的主要目的是( )
A.践行儒学家的“仁政”理念 B.彰显周天子的宗主权威
C.巩固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 D.满足贵族对娱乐的需求
6.在西周时期的一些遗址和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诗经》中所记载的铚、镈等青铜农具。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
A.社会经济走向繁荣 B.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D.生产力得到了发展
7.灭亡西周的犬戎,不仅自称黄帝后裔,还自称族姓也与黄帝相同。春秋战国时期,活跃于华北的北狄人中,骊戎氏和白狄鲜虞,也都自称姬姓,与黄帝同根。这反映出( )
A.诸侯争霸的策略 B.华夏认同的发展
C.礼崩乐坏的局面 D.姬姓贵族的特权
8.春秋五霸以“国人”(贵族的下层)为主力,乘坐马车作战,人数较少,并由国君或卿大夫鸣鼓指挥,胜负常由双方用排列的车阵作战来决定;战国七雄却以郡或县为单位,征发成年农民作为主力,由步、骑兵进行战斗,并且军队的人数大增。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等级制度的崩溃 B.官僚制度取代贵族政治
C.社会转型的趋势 D.农民彻底摆脱贵族控制
9.春秋战国时期,狄族有白狄、赤狄、长狄三支,分布地域较广。其中的赤狄主要分布在今山西境内,与晋国有婚姻关系,“(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晋文公),小戎子生夷吾”这反映了当时( )
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少数民族的强大
C.民族矛盾的基本消除 D.民族交融的发展
10.西周东周之交,中原地区宋郑两国间是有“隙地”的。到春秋后期,这些“隙地”被陆续开垦,这里建立起了六个邑。这一变化的出现得益于( )
A.铁农具开始使用 B.牛耕得到普及
C.井田制逐渐崩溃 D.土地私有确立
11.战国时期,买卖、借贷中普遍用券作为凭证。人们先把买卖的合同或借据写在券上面,然后将其剖分为二,由买主或债权人执右券,卖主或债务人执左券。官府用“合券”来解决买卖、借贷纠纷。这体现了战国时期( )
A.官府参与民间交易 B.经济活动趋于规范
C.信用体系高度成熟 D.统一市场已经形成
12.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效仿胡人的短装紧身服饰,束皮带,穿皮靴,以适应在马上训练、作战。他通过“招骑射”“致胡兵”“养胡马”等举措,建立了一支由他直接掌控的轻骑兵部队。赵武灵王的变革( )
A.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B.推动了社会全面转型
C.顺应了兼并战争需要 D.瓦解了传统政治秩序
13.孔子自30岁左右开始创办私学,聚徒讲学。他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吸引了大量学子投其门下,这些学生有的来自鲁国各地,有的来自齐、秦、宋、晋、卫、楚、卞等国,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官学教育退出历史舞台 B.儒家思想得到诸侯承认
C.各诸侯国竞相争夺人才 D.教育突破了贵族的垄断
14.下表所示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位思想家对社会舆论的主张。据此可推知,这些主张( )
思想家 主张
管仲 “五经既布,然后逐奸民,诘诈伪,屏谗慝,而毋听淫辞,毋作淫巧”
韩非子 “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A.体现诸子思想走向融合 B.推动社会舆论管理的加强
C.可为治国理政提供思路 D.反映大一统成为社会共识
15.秦国统一战争期间,军事征讨楚国遭遇重挫,后派出名将王翦消耗很长时间才征服楚国;而秦国以反间计造成赵国良将李牧被害,使赵国防线被迅速攻破;秦国还成功收买齐国丞相后胜,由他说服齐王不战而降,秦国迅速实现灭齐的目标。这反映出当时( )
A.七国归一依赖谍战 B.秦国重视制敌谋略
C.秦军优势并不明显 D.百姓渴望和平统一
16.关于秦始皇的评价,有“经纬天下”“混一诸侯”“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之说,这些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
A.完成国家大一统 B.确立中央集权
C.统一货币度量衡 D.修筑万里长城
17.战国时期,诸侯国最普遍的考核官吏的方法是“上计制”,即地方官率先对所属官吏进行考核,收集材料,然后将情况写在木筒上,汇编成册,称为计书,并上报中央,以接受君主的考核。秦朝时期中央考核郡守,郡守考核县令,其主要方法也是每年一次的“上计”,但秦朝对官员的考核非常严格,这体现出秦朝( )
A.首创中央考核地方官制度 B.官员的选拔依赖上计考核
C.君主重视政治制度的创新 D.对前代制度的承袭与强化
18.据《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记载:如果有人偷采别人的桑叶,赃物价值不到一钱(按秦律规定,服劳役一日折合八钱),该如何论处?答案是罚服徭役三十天。据此可知,秦朝( )
A.赋役繁重,民不聊生 B.依法治国,法制完善
C.社会动荡,盗窃频发 D.法律严苛,轻罪重罚
19.某学者认为,从事非暴力反秦活动的人物,各国遗民皆有,而以齐国为多。齐国是文化之邦,知识人才众多,反秦舆论易于传播,这对秦威胁很大。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舆论传播决定秦朝末年局势的发展走向
B.文化差异是秦朝迅速崩溃的根本原因
C.六国遗民的反秦活动以非暴力手段为主
D.文化因素在反秦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20.刘邦入咸阳后不杀秦王子婴,将军队退回至霸上,禁止士兵扰民;还让关中的秦吏正常工作;对秦民父老约法三章,悉数废除秦朝的苛法。而项羽入咸阳后,焚烧宫殿,屠杀秦朝宗室,并杀了谏言他定都关中的士人。两人的举动导致他们( )
A.灭秦功绩大小有别 B.道德声望高下不齐
C.民意支持程度不同 D.军事力量强弱悬殊
21.下表所示为《汉书》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西汉初年( )
《汉书·文帝纪第四》 夫农,天下之本也………跃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A.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大一统政治得到了巩固
C.实现了经济上盐铁官营 D.采取“劝课农桑”的政策
22.汉武帝下诏,郡国不得私自铸造兵器,已经铸造的兵器,放于太仓。《史记》记载,汉武帝曾派主爵都尉李广利到齐国核查军队数量,发现多达几万人,远超规定的数额,于是责令齐国裁减,从这两则史实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汉武帝致力削弱诸侯王势力 B.汉武帝严禁郡国发展冶铁业
C.汉代史书注重宣扬君主专制 D.汉代地方与中央的对峙严重
23.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时期,由于某一帝王推行的经济改革,出现了“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馀(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局面。这一局面应出现于( )
A.汉景帝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王莽统治时期 D.汉光武帝时期
24.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是中央政府管理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中心,统辖西域三十六国。所在地从最初的乌垒城,到后来的龟兹地区,都是塔里木盆地最重要的绿洲。据此可知,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
A.解除了匈奴对西域严重威胁 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理
C.促进了汉匈之间的民族交融 D.开通了中外间交往的丝绸之路
25.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一些族群的政权出于华夏,如《史记·五帝本纪》载:“流共工于南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司马迁的这种撰史方法( )
A.说明四罪处置推动了天下统一 B.证实了北狄南蛮等族群源自华夏
C.反映了司马迁撰史缺乏客观性 D.体现了华夏族群同源共祖的观念
26.光武帝刘秀设尚书台作为政务中枢,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禀呈皇帝,由皇帝裁决,但尚书台官员品级远低于三公。据此可知,尚书台的设置( )
A.提升了丞相政治地位 B.降低了中央决策效率
C.完善了官员选拔制度 D.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27.西汉末年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依仗宗族、宾客、门生故吏和部曲家兵的力量,占有大量的土地山林,此时豪强地主势力的崛起( )
A.加剧了土地兼并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酿成了党锢之祸 D.活跃了商品经济
28.如图为东汉崖墓画像石刻“董永事父”图。图中董永在田间劳作,一手执锄,一手拿扇子为坐在大树荫下独轮车上的老父扇风取凉,该图可用于佐证东汉( )
A.农业生产技术革新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阶级矛盾较为尖锐 D.察举制广泛实施
29.据《后汉书》记载,太学生入仕须经过“策试”,分甲乙科,只有每科内钻研“五经”之一且“策试”成绩最好的六人可以入仕,而太学生人数常有千余人,某些博士的门徒就达数百。这反映出,东汉太学生( )
A.热衷抨击时政 B.普遍精通儒经
C.从政竞争激烈 D.倡导百家争鸣
30.《九章算术》是一部采用问题集的形式的算书,按不同算法类型分为九章。书中共有246个问题,涉及田亩测量、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税收商业等,几乎包含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这说明《九章算术》( )
A.开启数学研究新模式 B.忽视理论方面的探索
C.是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D.实用性特征较为明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商业都会。秦都雍城成为关中地区的重要商业都会,赵都“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齐国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战国时期已发展为拥有七万户的大都市,此外,楚都郢、魏都大梁、燕都蓟等都是当时的重要商业都会。这些都会集中了如冶铁业、煮盐业、漆器业等新兴手工业部门,这些手工业部门大多为私人经营,其中煮盐业、冶铁业发展尤为迅速,出现了许多从事盐铁业的富商大贾。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大量货币随之进入流通领域,而如良剑、美玉之类价格昂贵的物品一般用黄金支付。
——摘编自周金华《试论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出于争霸或兼并他国的目的以及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纷纷重视商业发展,从而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障。此外,当时已经具有了较好的道路交通条件和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这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推动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摘编自吴继轩《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意义。(6分)
3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以来,匈奴长期威胁中原政权安全。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派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次年又“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秦朝依托山川之险,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的长城,后又“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秦朝还派遣官吏、迁民修筑城池等防御工事,并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摘编自李峰《试析秦朝南北用兵的原因》
材料二
面对匈奴的屡次袭扰,汉武帝任用卫青和霍去病为将,先后经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最终将匈奴势力逐出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迫使其西迁。“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治今甘肃永登西北),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汉朝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地区,并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为“断匈奴右臂”,汉武帝又命张骞分别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元狩四年(前119年)两次出使受匈奴控制的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元鼎六年(前111年),西汉灭南越。元封二年(前109年),西汉再以兵临滇,设益州郡。西南夷的大部分地区被划为西汉的郡县。西汉在西南地区推行“以汉化夷,以夷制夷”的羁縻政策,并长期移民屯垦、教化百姓。
——摘编自陈梧桐《西汉王朝开拓边疆斗争的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简析秦始皇对匈奴和百越用兵成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开拓边疆活动的异同。(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从秦始皇和汉武帝开拓边疆活动中所得到的启示。(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