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童年》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童年》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六年级语文上册童年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用书:
江苏人民出版社《童年》(2018年8月第1版,2024年6月第5次印刷)
二、内容与主题。
(一)内容解读。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小说的主人公阿廖沙身上有童年高尔基的影子。阿廖沙是一个苦命的孩子,他三岁丧父,随着母亲来到了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的、笼罩着浓厚的小市民习气的、令人窒息的家庭。他遭受过暴躁凶狠的祖父的毒打,目睹祖父对祖母的大打出手,两个舅舅为了争夺家产打架斗殴甚至打断了外祖母的胳膊。外祖父克扣母亲的嫁妆,两个舅舅觊觎母亲的嫁妆,母亲逃离压抑和无情的家庭后再婚,也经常被继父打。但是阿廖沙的生活并非全是灰色,勤劳善良的外祖母、乐观淳朴的小茨冈、正直仁慈的格里戈里、对科学执着追求的“好事儿”……这些人给阿廖沙苦难的生活带来了爱和温暖、勇气和力量,善良和乐观,成为他困难生活中的一抹光亮。小说以阿廖沙的视角叙述了童年的痛苦生活,不仅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缩影,也反映了作家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和对美好光明生活的向往。
《童年》作为优秀外国文学著作,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励志的童年生活、丰富的人文内涵,高超的写作技巧,对于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阅读审美能力,培养优秀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阅读主题。
“成长”是儿童文学中无法避开的主体。《童年》在对阿廖沙童年生活的平静叙述中直面生活的本质,生活有美好也有丑恶,有痛苦也有快乐,但所有这些都是激励阿廖沙成长的因素。《童年》中描写的丑恶与美好、痛苦与快乐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阅读阿廖沙生活中的苦与乐,感受阿廖沙的精神人格的成长,潜移默化中也会影响自我心灵的蜕变,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因此,《童年》阅读主题为:在苦与乐中成长。
三、阅读目标与评价要点。
阅读目标 阅读评价
借助书本相关信息,厘清书中的人物关系,并能有兴趣、有计划地阅读。 能够利用书本名称、目录、书评等相关信息,了解作者和小说的主题。
能运用预测的阅读策略,边读边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能借助阅读经验制定阅读计划,带着自己的猜测有兴趣地开展阅读。
在持续阅读中,能梳理出对阿廖沙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感受阿廖沙的成长心路变化。 能借助阅读记录卡,边阅读边记录。能运用批注法,边读边思考。
能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及进行比较发现。
能坚持阅读和记录,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发现。
能从阿廖沙的经历中悟到成长的真谛,并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 能乐于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能够根据人物经历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收获。
能够拓宽阅读视野,通过阅读阿廖沙的童年生活经历收获精神成长的力量,在生活中勇敢地面对困境,感悟当下生活中的美好,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四、情境与任务。
(一)教学情境。
“童年”,一个多么美好的词语,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快乐和美好的。作家高尔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童年”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有欢笑有喜悦,还有苦难和痛苦,让我一起走进《童年》,感受大作家笔下那充满着苦和乐的童年生活。
(二)任务框架。
在苦与乐中成长 任务一:开启童年生活 活动一:说一说“童年”;活动二:认一认主人公;活动三:猜一猜其他人物;活动四:制定阅读计划。
任务二:见证童年的苦乐 活动一:寻找灰暗中的光芒;活动二:感受生活的美与丑;活动三:说说不被看好的友谊;活动四:议议“我”的父亲母亲;活动五:想想“我”搬家的背后。
任务三:感受成长的力量 活动一:讲讲成长中的要事;活动二:评评成长中的引路人;活动三:分享对成长的感悟。
(三)任务说明。
1.主题与任务。
在“在苦与乐中成长”的主题统领下,设置三个进阶式学习任务。任务一旨在读前激趣,通过了解作者信息、故事梗概、主要人物,学习基本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对接下来的阅读产生期待和打好基础,做好阅读计划并持续阅读。任务二旨在持续推进阅读,围绕“见证童年的苦乐”进行阅读记录和交流,促进阅读走向深入。任务三旨在读后分享,利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展示阅读收获,实现阅读内化和交流表达,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2.任务与活动。
任务一是读前指导,包含三个活动,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利用书中导读和目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主要人物、主要内容。运用猜读、略读、思维导图等阅读策略进行有计划、有方法地开展阅读。任务二是读中推进,根据阿廖沙不同的生活地点,按照相应的章节,围绕一系列话题展开,给学生提供持续阅读的动力,通过阅读任务和话题探讨,让学生发现阿廖沙生活中那些重要的人和事。任务三是读后分享,三个活动意在让学生在读完整本书之后,通过梳理发现阿廖沙成长中重要的人和事,再关联自己的成长生活进行交流,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在阅读分享中汲取成长的精神力量。
3.活动与课时。
内容 类型 课时
完成任务一 读前指导 1课时
完成任务二 阅读推进 3-4课时
完成任务三 交流分享 2课时
五、活动与建议。
任务一:开启“童年”生活。
【活动过程】
活动一:说一说“童年”。
1.人生至美是童年,说说自己的童年是怎样的?
2.读高尔基童年,说感受。
高尔基,前苏联作家。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3岁丧父,后寄居在外公家,从小就饱受生活的苦难,他只读过两年的小学,11岁就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在码头当装卸工、在面包房当工人。
3.高尔基根据自己童年的经历,写成了自传体小说《童年》。
活动二:认一认主人公。
小说的主人公阿廖沙,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1.根据小说的自传体性质,猜猜主人公阿廖沙是谁?
2.阅读下面第一章的片段,说说获得了关于阿廖沙的哪些信息?
(1)父亲家:在一间半明半暗的小房子里,我的父亲躺在窗前的地板上......外祖母拉着我的手......她在哭,浑身发抖,一边揪着我的手,一边把我朝父亲的身边推.....我从来没看到过大人哭,总是不明白外祖母不止一次说的话:“跟爸爸告别吧,孩子,你再也见不到他了......”
(2)旅途中:我给水手讲了葬父亲时埋了一些活青蛙的事。他把我抱起来,紧紧地楼主我,亲了亲。“哎,小兄弟,你一点也不懂啊!”他说,“用不着去可怜青蛙,上帝会保佑他们的!你可怜可怜你的妈妈吧,你看,苦难把她折磨成什么样子啊!”
(3)外祖父所在的城市码头:外祖父把我从人堆里拉了出来,摸着我的头问:“你是谁家的呀?”“我是从阿斯特拉罕来,从船舱里出来的.....”“他说什么呀?”外祖父问我母亲,没等母亲回答,就推开了我说,“颧骨跟他父亲一模一样......上木船吧!”
(4)外祖父家: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我都不喜欢他们,我在他们中间感觉自己就是个外人,甚至连外祖母身上的光泽也熄灭了,她和我疏远了。我特别不喜欢外祖父,我感受到了她对我的敌意,于是,我对她特别注意,从而也产生了一种略带好奇的畏惧感。
提示:在阿廖沙很小还不懂事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跟随外祖母乘船来到了外祖父家寄居,他感觉外祖父不太喜欢他。
3.这是小说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根据这些信息试着给第一章取个题目。
4.翻看目录,只有章节,没有题目,阅读的时候要抓住主要信息,试着给每个章节取一个题目。
活动三:猜一猜其他人物。
1.理人物关系。
伴随着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很多的人物也陆续登场了。试着借助书本页的主要人物,选取人物的第一个名字,完成人物关系图。
2.猜主要人物。
(1)她一直沉默不语。她身材高大、匀称、脸色铁青,一头亮发被编成了沉甸甸的辫子,盘在头上,像一顶王冠——她整个一身,显得威严、刚强。我回想起来,好像有一层雾或者是透明的云彩笼罩着她,在云雾里,她和外祖母一样大的灰色的眼睛,总是从遥远的地方冷漠地观察着世界。
(2)尽管黝黑的脸上有很多皱纹,但显得年轻,依旧神采奕奕。大煞风景的是她脸上长着一个松软的大鼻子......她一身都是黑色的打扮.....她背有点驼,几乎成了罗锅,还有点胖,但行动敏捷、灵活,像一只大猫——她也像这只温顺的动物一样,特别温柔。
(3)走在前面的是一个干瘦干瘦的小老头,他穿着一身黑色的长袍,有一把金黄色的大胡子,鹰钩鼻,两只小眼睛绿莹莹的。
3.在这些人物中,有一个人,阿廖沙这样评价:
在她到来之前,我就像藏匿在黑暗之中睡觉一样,但是,自从她来了之后,便唤醒了我,把我从黑暗中领了出来,使我走进光明。她把我周围的一切连成一根相互关联的长线,并把这一切编织成了色彩斑斓的光环!她成了我永远的朋友,是我最知心的人、最理解我的朋友、最亲近的人!她对世界无私的爱充实了我,给了我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坚强的勇气。
(1)猜猜这个人是谁?
(2)快速浏览书本12页“四十年前”到15页“母亲愁眉苦脸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说说阿廖沙这样评价的她的原因。
提示:会讲生动的故事、乐观开朗、性格直爽。
(3)外祖母是阿廖沙生命中最有光芒的一个人,旅途中的外祖母给阿廖沙带来了快乐和温暖,在外祖父家寄人篱下的日子里,外祖母又做了哪些事让阿廖沙获得了勇气和力量呢?等待你们自己阅读发现。
活动四:制作阅读计划。
1.小说一共13章,按照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1章:路途中;第2-4章:外祖父的染坊;第5-7章:田野街;第8-11章:缆索街;第12-13章:频繁搬家。
2.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自己制作阅读计划,在2周内完成整本书阅读,试着给每一章节起个题目,记录感触最深的地方。
《童年》这本书阅读计划(2周完成)
阅读章节 阅读时间 自拟章节题目 阅读感受
【教学建议】
1.说一说“童年”:借助学生已有的童年生活经验导入高尔基的童年及《童年》这本书。
2.认一认主人公:借助作品自传体性质,了解主人公阿廖沙有高尔基童年生活的影子,注意阿廖沙并不完全是童年的高尔基。根据第一章的相关内容,提取关于主人公阿廖沙的一些基本信息。本书章节没有题目,同时训练学生抓住关键信息概括标题的能力,为后面的整本书阅读打好基础。
3.猜一猜其他人物:书中人物较多,人名及人物关系复杂,通过梳理人物关系认识主要人物,再由主要人物的外貌特点识别人物,既为后面阅读扫清区分人物的障碍,也激发学生对人物故事的阅读期待。
4.制定阅读计划:根据自己习惯制定2周阅读完整本书的读书计划,同时做好阅读记录。
任务二:见证童年的苦乐。
【活动过程】
活动一:寻找灰暗中的光芒。
1.混乱灰暗的生活。
(1)祖父家的生活混乱不堪,导致混乱的因素有哪些?
(2)厨房用餐的混乱一幕,众人的表现如何,试着摘选关键语句,完成表格。
厨房里的战争
人物 表现
米哈伊尔舅舅
雅科夫舅舅
外祖父 敲着桌子大叫,又围着桌子悲愤大叫。
外祖母
母亲 离开饭桌,背对大家,后来又把舅妈拖走。
娜塔莉亚舅妈
保姆
小茨冈
格里戈里
我 吓得爬到了炉灶上去了。
(3)试着把这场混乱中出现的人物分为四类:挑起战争、努力平息、置之不理、受到惊吓。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4)除了对人物的描写之外,还有哪些描写也让你感受到了场面的混乱?
2.第一次挨打。
(1)阿廖沙遭到外祖父第一次鞭打,梳理阿廖沙挨打的过程。
起因
经过
结果
(2)阿廖沙被打经受了身体和精神的痛苦,但是被打后的阿廖沙并没有沉浸在悲痛绝望中,哪些人给他带来了安慰和温暖呢?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
(3)辩一辩,你认为外祖父疼不疼爱我呢?
“辩祖父是否疼爱我”表现性评价量表
表现性水平 水平描述
水平一 能够认识到外祖父性格的复杂性及其造成性格复杂的原因,不片面地以善恶来评判人物;能有自己明确的的观点,理由充分且有说服力;能有条理、清晰流畅地表达。
水平二 能认识到外祖父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能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并有依据地表达;有条理地表达。
水平三 能有自己明确的观点,能给出解释;表达基本清楚。
3.友谊之光。
(1)小茨冈是阿廖沙交到的第一个好朋友,书中写了小茨冈哪些事?试着梳理。
(2)在小茨冈这些相关的事件中,你认为哪件事对阿廖沙的影响很大?结合书中的内容说说自己的理由。
冷漠无情者 同情悲痛者 可惜遗憾者
(3)在小茨冈死后,众人的反应和表现不同,根据他们的不同表现填写在对应的空白处,说说自己的理由和理解。
4.亲情之光。
(1)梳理第四章中外祖母的相关事件。
(2)在这些事情中,哪件事写得最详细?`
(3)染坊失火事件中外祖母的有哪些表现?摘取关键词填写在山形图中。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外祖母?
外祖母常挨外祖父打,但是救火中外祖母又非常勇敢,你感觉谁更强大呢?结合文中的内容说理由。
“辨谁更强大”表现性评价量表
表现性水平 水平描述
水平一 能有自己的观点,能从不同方面,多重对比,有丰富依据的表达;表达清楚流畅。
水平二 能有自己的观点,能通过简单的对比有依据地表达;表达比较清楚流利。
水平三 能有自己的观点,能给出理由;表达基本清楚。
活动二:感受生活的美与丑。
1.分家后,外祖父搬到田野街新家,在这里“我”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也看到了丑陋的人性。请你试着梳理。
2.在第六章,外祖父表现了少有的耐心和关爱,你对外祖父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书中的内容说自己的看法。
“对外祖父的认识”表现性评价量表
表现性水平 水平描述
水平一 能结合人物的不同境遇从多方面评价人物,能准确运用关键词概括人物特点,并结合具体事例说明,表达有条理,清楚流畅。
水平二 能从多方面评价人物,能准确运用关键词概括人物特点,并结合具体事例说明,表达清楚流畅。
水平三 能用关键词概括人物特点,并能结合书中事例锐明,表送清楚。
3.思考,外祖父一家在田野街为何会拥有短暂的美好生活?导致舅舅的卑劣恶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舅舅们如愿以偿的分得家产让外祖父家暂时获得了安宁。但是舅舅们的贪婪和自私又让他们觊觎外祖父的家产,所以行为越来越卑劣可恶,这是俄国当时的社会环境扭曲了人性。
4.外祖父和外祖母都信仰上帝,他们的上帝有何不同,阿廖沙更喜欢哪一个上帝呢?比较一下完成表格,说说自己的理解。
比较内容 祈祷的内容 对上帝的认识 给“阿廖沙”的感觉
外租父的上帝
外祖母的上帝
活动三:议议不被看好的友谊。
外祖父搬家到缆索街后,有了新房客和新邻居,阿廖沙也交到了朋友,拥有了新的友谊。一个是“好事儿”,另外一个是奥夫相尼科夫上校家的少爷们。
1.猜猜“好事儿”的身份,结合书中的内容说说依据。
2.外祖父和外祖母都不喜欢“好事儿”,阿廖沙却把他当朋友。请你以阿廖沙的口吻向外祖父和外祖母述说“好事儿”值得交往的理由。
外祖父、外祖母:
我认为“好事儿”是值得我交往的朋友,理由如下:
3.阿廖沙和奥夫妮科夫家的小少爷们的相处受到双方家人阻挠,说说阿廖沙为何被他们吸引呢?
4.为了和这些小少爷交往,阿廖沙是怎么样做的?从中你感受到阿廖沙是个怎样的孩子?
活动四:说说“我”的父亲母亲。
1.梳理母亲的婚姻之路,说说自己的感受。
2.父母的婚姻遭到外祖父的反对,却得到了外祖母的支持,假如有机会让外祖母去劝劝外祖父,夸夸父亲,外祖母会怎么说呢?请你结合书中内容补充完整。
老头子:
我知道你也是爱女儿的,也想给她找个好人家。马克西姆就是个好女婿啊!你看
为了女儿的幸福,你就同意他们在一起吧!
活动五:想一想“我”搬家的背后。
1.梳理“我”搬家路线和搬家的原因。
2.观察搬家线索图。
(1)从房子的变化中发现了什么?
(2)在这不同的家中,阿廖沙的生活主色调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联系前面所读内容,试着把快乐的图上黄色,悲伤的图上灰色,说说理由。
(3)其中第5-7搬家的时间间隔非常短,非常频繁,在这段段日子里,阿廖沙的生活经历了哪些困难,阿廖沙又是如何做的?
提示:
困难有:外祖父母分开生活,阿廖沙和外祖母生活艰难;母亲再婚,生活不幸,继父对母亲和阿廖沙不好;母亲去世,外祖父赶走阿廖沙。
阿廖沙努力去捡破烂去或到河边偷木材卖钱来要减轻外祖父的负担;阿廖沙在继父打母亲的时候拿出刀要杀了继父。
3.阿廖沙此时还只是和你们差不多的孩子,从这一系列的生活变故中,你感觉阿廖沙成长了吗?说说自己的看法。
“评阿廖沙的成长”表现性评价量表
表现性水平 水平描述
水平一 能明确表达“成长了”的观点,能从不同方面结合书中内容给出依据和理解,并能有条理、清晰流畅地表达。
水平二 能明确表达“成长了”的观点,能从不同方面结合书中内容给出依据和理解,能表达清楚。
水平三 能明确表达“成长了”的观点,并结合书中内容给出依据和理解。
【教学建议】
1.寻找灰暗中的光芒:在学生完成第2-4章初读后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厨房战争这一典型的混乱场面和第一次挨祖父鞭打感受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的压抑灰暗的生活,进而感受到小茨冈和外祖母在这灰暗生活中带来的光明和温暖,通过小茨冈的事件梳理和外祖母的救火中的表现品读深刻感受他们在阿廖沙成长中发挥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2.感受生活的美与丑:在学生完成第5-7章初读后展开教学活动。田野街短暂的美好生活和舅舅的威胁打砸的丑陋行径形成反差,外祖母亲切仁爱的上帝和外祖父严厉冷漠的上帝也截然不同,通过这样的美好与丑陋的比较,认识到当时社会对人性的扭曲,进而感受到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善良正直的品质难能可贵,所以才能引导着阿廖沙在苦难生活中仍能保持善良纯真的美好品行。
3.议一议不被看好的友谊:在学生完成第8-9章初读后展开教学活动。通过猜测“好事儿”的身份,以阿廖沙的口吻讲述“好事儿”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好事儿”对阿廖沙成长的引领作用。通过梳理阿廖沙想法设法和奥夫妮科夫家的小少爷们相处,感受阿廖沙对友谊的渴望,对友爱和睦亲情的向往。
4.说一说“我”的父亲母亲:在学生完成第10-11章初读后展开教学活动。通过梳理母亲追求婚恋自由的曲折过程感受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追求,通过母亲的命运不断走下坡路感受到父亲在母亲生命的珍贵和美好。通过外祖母劝说外祖父同意父母婚姻的方式,感受父亲身上可贵美好品质,进而感受阿廖沙心目中树立对父亲的喜爱和尊敬的缘由。
5.想一想“我”搬家的背后:在学生完成第12-13章初读后展开教学活动。通过梳理我的搬家线索感受外祖父家没落的过程,进而感受阿廖沙生活中越来越糟糕的现状;通过梳理阿廖沙在越来越糟糕的环境中的努力抗争感受阿廖沙精神的成长,进而触动学生的精神成长。
任务三:感受成长的力量。
【活动过程】
活动一:讲一讲成长中的要事。
1.在阿廖沙的童年中,发生了很多的事情,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来。
2.哪些事对阿廖沙的成长产生了关键影响?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整本书的内容,完成阿廖沙成长阶梯图。
提示:方框里填写事件,数量不唯一。弧形框填收获的成长,不唯一。
3.小组内容分享自己填写的内容。组内讨论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4.在我们自己的童年成长中也经历了很多的事情,哪一件事对自己的成长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呢?选择印象深刻的一件事说一说自己的成长收获。
“说自己的成长故事”表现性评价量表
表现性水平 水平描述
水平一 所选的童年事件能突出“成长”的主题,能把对自己的影响的细节说具体清楚,表达完整流畅。
水平二 所选的童年事件能突出“成长”的主题,能说出具体是什么影响,表达完整流畅。
水平三 所选的童年事件能关联“成长”,表达完整清楚。
活动二:评一评成长中的引路人。
童年的阿廖沙经历了很多的苦难,也遇到有很多人,他们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阿廖沙,让他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坚强、勇敢的人。
1.按照人物出场顺序梳理书中出现的主要人物。
2.评选对阿廖沙的成长具有某种引领作用的人物。
(1)评选标准:
①所选人物必须与阿廖沙的成长产生某种关联。
②所选人物对阿廖沙的成长产生的引领和影响必须是积极正向的。
③所选人物与阿廖沙相关的故事不少于2件。
(2)组内根据标准讨论选择人物,完成人物推荐卡片。
引路人推荐卡
姓名 与阿廖沙的关系 相识或相处的时段
人物特点及具有影响力的事件
对阿廖沙的影响
(3)小组选取代表全班分享。
3.辩一辩:在阿廖沙的成长过程中,外祖父多次对他鞭打教训,也多次教他
读书识字、独立做事,那么外祖父是不是阿廖沙的成长引路人?选择一种观点,结合书中的相关事例来谈一谈。
“辩外祖父是不是引路人”表现性评价量表
表现性水平 水平描述
水平一 有明确的的观点,能从不同方面结合书中多个具体事例说明,表达清楚流畅。
水平二 有明确的的观点,并能结合书中多个具体事例说明,表达清楚流畅。
水平三 有明确的观点,并能结合书中具体事例说明,表达清楚。
4.在童年生活中,我们也遇到了父母家人、老师同学、亲戚朋友甚至一些陌生人,他们的言行举止有没有对你产生过影响?他在哪一方面对你有引领作用呢?
活动三:分享对“成长”的感悟。
1.读完阿廖沙的童年,我们看到了生活中有苦也有乐,有笑也有泪,每一种经历都会带来成长的力量。那么你们认为什么叫“成长”呢?结合阅读体会和生活感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根据自己对“成长”的理解,选择童年生活中的那个让你成长的关键事件、难忘场景或重要人物,以“这就是成长”为题,完成“成长”主题习作。
3.分享自己的成长主题习作。
【教学建议】
1.讲一讲成长的要事:通过梳理书中关于阿廖沙的事件,选择对其成长起到重要影响的关键事件,感受生活中苦难和欢乐对对阿廖沙的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由阿廖沙关联到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生活中点滴事件对自己的成长的作用。
2.评一评成长中的引路人:通过先梳理再评选,找阿廖沙成长路上的导师,感受领路人的人物形象和人格魅力,再关联到学生自己,回顾和分享对自己产生积极正面影响的人物。
3.分享对“成长”的感悟:通过交流阿廖沙童年生活中的苦乐悲欢,感受到成长的真正内涵,并把这种理解通过关联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内化,然后用习作的形式表达出来。习作提前布置课后完成,课上交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严军主编.童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8(2024.6重印).
3.王先海主编.童年[M].武汉:长江儿童出版社,2023.7.
4.吴忠豪,薛法根主编.整本书阅读(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课例设计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11(2024.8重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