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乡土中国一、学习目标1、了解费孝通的学术地位及《乡土中国》的创作背景,掌握全书14篇文章的核心框架,明确“乡土社会”的基本定义。2、理解书中关键概念,能结合文本举例阐释,把握概念间的逻辑关联。3、梳理全书“阐释核心概念—分析社会关系—探讨治理方式—指出社会变迁”的逻辑脉络,学习学术著作“以概念为核心、以案例为支撑”的论述方法。4、结合现实案,思考“乡土社会”的当代价值与变迁,体会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的意义,培养对中国基层社会的认知与思考能力。二、课前预习1、作者与背景积累:费孝通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除《乡土中国》外,还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等;20世纪90年代后期,他提出“文化自觉”命题,主旨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乡土中国》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正值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费孝通通过实地调研,旨在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核心问题,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参考。2、核心概念预习:结合教案内容,简要解释下列核心概念的内涵。乡土本色:中国农村社会以土地为依托、以家族为中心、以村落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形态,体现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与对家族的重视。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格局,以“己”为中心,通过血缘、地缘等纽带形成层层外推的“关系网”,无明确团体界限,具有伸缩性。礼治秩序:乡土社会以传统习俗(“礼”)为基础的治理方式,依靠人们对传统的主动服膺(而非外在强制)维持秩序,核心是“克己修身”。长老统治:乡土社会中以年长者为权威核心的统治模式,基于文化传承的需要,年长者因掌握传统经验而拥有教化权,体现“长幼尊卑”的秩序原则。3、全书框架梳理:全书围绕“乡土社会”展开,大致分为四个逻辑层次,请补全下表。逻辑层次 对应篇章 核心内容乡土社会概要分析 《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阐释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土地依附、熟悉社会),分析文字在乡土社会的局限性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 《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 从个人与社会、道德观念、家族组织、性别关系角度,剖析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逻辑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 《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 探讨乡土社会以“礼”为核心的治理体系,包括无讼传统、无为政治、长老权威乡土社会的变迁 《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分析乡土社会变迁的动力(地缘对血缘的替代、名实分离、从欲望到理性需要的转变)三、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把握核心概念与逻辑1、阅读《乡土本色》,结合文本分析“乡土社会”的三个核心特征。核心特征 具体表现 文本依据土地依附 农民以土地为生存基础,安土重迁,缺乏流动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熟悉社会 村落内人与人彼此熟悉,无需抽象规则(如文字)即可交流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家族中心 以家族为基本生活单位,家族关系主导社会交往 “家族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它是一个事业组织,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2、费孝通为何认为“乡土中国不需要文字下乡”?请结合《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的观点分析。费孝通的观点并非否定文字价值,而是基于乡土社会的“熟悉性”与“稳定性”:①从空间维度(文字解决空间阻碍):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人们可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直接交流,甚至“特殊语言”(如方言、手势)比文字更精准,文字的“传情达意”功能可被替代;②从时间维度(文字解决时间阻碍):乡土社会变迁缓慢,“祖父的经验等于孙子的经验”,知识通过口耳相传(如亲子传授)即可传承,无需文字记录个人或社会变化;③从需求维度:农民的生活围绕土地与家族展开,无使用文字的实际需求(如无需通过文字处理复杂事务),“愚”并非文盲,而是“无用字需求”。(二)文本研读:深入分析关键概念1、对比“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西洋社会),理解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逻辑。对比维度 差序格局(乡土中国) 团体格局(西洋社会)核心逻辑 以“己”为中心,层层外推的“关系网”(如波纹) 以“团体”为单位,成员与团体有明确界限(如捆柴)界限特征 无固定界限,具有伸缩性(如“家”可大可小) 界限清晰,团体成员身份明确(如“国家”“社团”有严格准入/退出规则)道德基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如对亲属的“孝悌”、对朋友的“忠信”),道德随关系亲疏变化 普遍的团体道德(如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权”的尊重),道德规则适用于所有成员实例印证 传统社会中“世态炎凉”(势力大则关系网广,势弱则关系网缩) 现代社会中“个人权利”(个人在团体中享有平等权利,团体不得侵犯个人)2、分析“礼治秩序”与“法治秩序”的差异,理解乡土社会的治理逻辑。差异维度 礼治秩序(乡土社会) 法治秩序(现代社会)核心依据 传统习俗(“礼”) 国家法律(“法”)执行方式 主动服膺(通过教化让人们 “知礼”“克己”) 外在强制(依靠国家权力惩罚违法者)适用场景 稳定、变迁缓慢的社会(传统可长期有效) 动态、快速变迁的社会(需法律适应新情况)治理目标 无讼(通过调解避免纠纷,维护人际关系和谐) 维权(通过法律明确权利边界,保护个人利益)(三)深层探究:理解社会变迁与学术价值1、乡土社会从“血缘”到“地缘”的转变,体现了怎样的社会变迁?请结合《血缘与地缘》分析。“血缘”是乡土社会的初始纽带(基于生育、婚姻的亲属关系),具有“身份先赋性”(如出生即定亲属关系),其核心是“人情依赖”(如借贷无需契约,靠人情维系);“地缘”则是社会流动与商业发展的产物(如移民形成的村落、集市中的陌生人关系),具有“理性选择性”(如基于利益合作建立关系),核心是“契约精神”(如商业交易需合同)。从“血缘”到“地缘”的转变,标志着乡土社会从“封闭的熟人社会”向“开放的陌生人社会”过渡,是社会现代化(如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的重要体现。2、《乡土中国》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书内容概括。①开创性:首次系统剖析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与特征(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为社会学研究中国基层社会提供了核心理论框架;②方法论: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将抽象概念(如差序格局)与具体案例(如村落生活、家族互动)结合,开创了“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社会学研究路径,避免套用西方理论;③现实意义:既揭示了乡土社会的传统优势(如人际信任、道德自律),也指出其在现代化中的困境(如文字普及难、变迁缓慢),为后续乡村治理、文化传承提供了理论参考;④文化价值:通过对比中西方社会,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如“礼”“伦”)的理解,为“文化自觉”(认识自身文化、尊重多元文化)提供了思想资源。(四)拓展思考:乡土社会的当代启示结合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谈谈《乡土中国》中的哪些理念仍具有现实意义?①“礼治秩序”与乡村治理:可借鉴“礼”的教化功能,将传统道德(如孝老爱亲、邻里互助)与现代治理结合(如“村规民约”),构建“德治+法治”的乡村治理模式;②“差序格局”与社区凝聚力:利用乡土社会的“关系网”优势,培育社区互助组织(如合作社、志愿者团队),增强乡村的归属感与凝聚力;③“乡土本色”与文化传承:保护农民对土地的情感联结(如防止过度城市化导致的“失地”问题),传承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如节庆、手工艺),避免乡村“空心化”;④“长老统治”与经验传承:发挥乡村长者的“教化”作用(如传授农业技术、调解邻里纠纷),同时结合年轻一代的创新能力,实现“传统经验+现代技术”的融合。四、课堂小结核心框架总结:《乡土中国》以“乡土社会”为核心,先通过《乡土本色》确立其“土地依附、熟悉社会、家族中心”的本质;再从“社会关系”(差序格局、私人道德)、“治理方式”(礼治、无讼、长老统治)两个维度展开分析;最后通过“血缘与地缘”“名实分离”“从欲望到需要”指出乡土社会的变迁方向。全书以“概念阐释—案例支撑—对比分析”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独特逻辑,既批判了乡土社会的局限性,也肯定了其文化价值,为理解中国社会提供了关键理论工具。五、课后作业从书中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概念(如差序格局、长老统治),结合生活实例(如家庭互动、社区关系),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分析短文,阐释该概念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示例:《差序格局》中的“关系网”在现代家庭中仍有体现。我的外婆住在农村,她的“关系网”以“家”为中心:对子女强调“孝”(如要求子女常回家探望),对邻居注重“互助”(如农忙时互相帮工),对远亲则根据“亲疏”调整互动频率(如春节只给近亲拜年)。这种“差序”并非自私,而是基于“熟悉度”的合理交往——外婆无需对所有邻居一视同仁,只需维系核心关系即可保障生活便利。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当外婆去城市帮妈妈带孩子时,她的“关系网”会收缩(仅与同乡、旧友联系),但核心家庭关系(与子女、孙辈)始终稳固。这说明差序格局并未因城市化消失,而是适应了现代生活,成为人们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隐性逻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