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高中历史《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教材分析民族关系和国际法的内容对学生而言基本上是全新的,因此本课不仅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从教材内容来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本课主要介绍了近代以来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国际法的发展,指出它们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国际治理的重要进展,包括“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三个子目,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时序递进和因果关系。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有必修课程的学习基础,对中古西欧的社会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战后秩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本课内容时间跨度长,地区范围广,知识点较多且分散,民族国家和国际法的内容通史鲜有涉及,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驾驭能力提出了挑战,需要教师作出比较全面得当的处理。2.学科素养:高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较高,学科能力和学科思维有所发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学生还较为欠缺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角度较为单一,辩证思维还有待进一步强化。3.学习兴趣:本课所涉及的国际法与当今世界实际关系较为紧密,学生对外交问题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容易调动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认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时空观念.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带来的影响,认识民族国家的出现与发展是国际法产生的前提。3史料实证.分析国际法出现的历史背景,理解国际法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标志及特点。4历史解释.梳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国际法和近代外交制度都是国际治理方式的进步。重难点重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难点:国际法出现的背景、标志及特点。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 文字材料、历史图片、多媒体资源(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2023年的7月25日,美国众议院全票通过了一项名为《台湾国际团结法案》对国际法秩序的粗暴践踏,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学生需要明白:一个中国原则是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具有不可撼动的国际法基础。 利用时政新闻入手,教师顺势利导,解读“国际法”这一概念,追本溯源让学生,引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概念解释】民族国家:是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国际法: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是用来解决国家间争端的原则、制度和方法。【自主学习】中世纪前期的法兰西人民认为自己是谁?说明了什么?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封君封臣制度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普世的基督教世界掩盖了民族特性。(一)专制王权国家的产生【问题探究】1.背景材料一 城市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如同四处开放的花朵。“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营造一个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城市市民阶层必须展开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这一点与封建王权打击割据势力,加强集权的努力不谋而合,因此共同的利益把王权与城市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李堃材料二1337-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最后,法国获胜,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在战争中,法国人民为赶走英国军队,奋起抗争。女英雄贞德领兵多次击败英军,推动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历史选择性必修1_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三 就反映这种社会组织结构的社会观念来说,广大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或生长于斯的地方集团的忠诚,要么是对基督教的顶礼膜拜。博伊德·C·沙夫尔指出,人民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因此,占据中世纪西欧社会主导观念的是地方主义和普世主义,而这两种观念则极大地压抑和阻挡着民族情感、民族意识的产生。 ——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材料四 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①经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城市大发展,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②政治: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教随国定) 。2.专制王权国家产生的过程①英国: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②法国:1661年-1715年,路易十四时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③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3)特点: 国王往往就是国家;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二)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请同学们通过教材先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的社会背景及过程。材料: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成为英国官方语言,并为英国人广泛使用。14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先驱威克里夫把《圣经》翻译成英语,主张用本民族语言作礼拜,抵消拉丁语的影响。 —徐志强《近代早期英国民族国家意识的产生与发展》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要求分享政治权利②政治: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推动了民族国家产生。③思想: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用人民主权取代王权,成为构建新型民族国家的中心和基石。④文化: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2.表现: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逐渐超过了对宗教和国王的忠诚。各国纷纷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通过规定国家节日和官方文字语言,确立国歌、国旗,进一步鼓励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思考】:从《马赛曲》的歌词中看当时欧洲人们的效忠对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什么?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逐渐超过了对宗教和国王的忠诚。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思考】:根据“民族国家”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近代民族国家,简谈专制王权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区别。(1)条件:①政治上:国家主权;②文化上:民族认同。(2)概念:近代民族国家指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等的国家形态。(3)区别:视 角专制王权国家民族国家认同主体国王(个人)国家(共同体)国民身份臣民公民政 体专制民主【核心素养】 学生记忆,在教材上勾画做笔记。学生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结合教材归纳出答案。 学生分小组讨论专制王权国家的产生的背景。 一方面,结合所学,基于史料创设情境,展开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并强调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能够强有力的体现唯物史观相关原理;另一方面,回归课本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概念解释】国际法:“即国际社会之法,或者是在国家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习惯和条约规则。简单说来,是有关国家之间的法律,是调节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相互关系、有一定均束力的法律系统。 ——牛津法律大辞典思考:从概念来看,国际法具有哪些特征?适用主体是国家。它是各国通过协议共同制定的。具有一定约束力。1.国际法的形成原因材料:近代民族国家诞生之初,各国以强调各自之主权、扩大本国利益为务,使得武力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仲裁者,由此而使整个欧洲成为一个你争我斗的决斗场,国对国正如狼对狼的自然状态……呼唤最基本的、普遍的道德戒律与普遍适用的处理主权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显得尤为迫切。 ——高建《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三卷)》思考:(1)根据材料,思考国与国之间冲突的本质是什么? 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2)近代民族国家诞生之初,解决国家间冲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武力(3)归纳国际法形成的原因。①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② 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国际法的出现,是国际关系发展的里程碑,是国际治理的一个重要进步。请以时间为序根据教材自主梳理国际法发展的脉络。2.国际法形成的过程(1)奠定基础: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展示材料:材料: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的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荷]格劳秀斯 《战争与和平法》(1625年)学思之窗:阅读材料,分析这段话的核心思想?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国际法主体是主权国家。(2)确立原则: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展示材料:【思考】:结合【史料阅读】,找出该体系被视为“欧洲国家体系形成的第一个里程碑”的理由?这些符合哪一人群的诉求?这份合约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理由:①确立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②开创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家争端、结束国际战争先例;③确认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基本原则诉求: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意义:奠定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标志国际法的初步形成(3)范围扩大:外交制度的建立与维也纳体系【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如何全面评价近代欧洲国际法及外交制度的建立材料:当“科西嘉怪物”最后被牢牢禁闭起来之后,大大小小的帝王们立刻在维也纳召开了一次会议,以便分配赃物和奖金,并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式恢复到什么程度。民族被买进或卖出,被分割或合并,只要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就行。——恩格斯 积极:①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②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欧洲——美洲、亚洲等)③立了大国协商解决欧洲事务的原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开辟了新途径。 局限: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一战。鲜明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根据材料思考、讨论交流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基本史实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2)表现①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②一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一战后,各国签订了《非战公约》【思考】《国际联盟盟约》所确立的原则是很难达到的,为什么?①国联被英法控制,美国未加入,苏联加入很晚,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②“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2.二战后的发展(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2)表现①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②国际法院在荷兰海牙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③国际法范围和内涵日益广泛、深入(3)认识:对世界和平与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国际法的实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一些大国为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展示材料:材料:1982年,日本大阪高等法院在中日已建交的情况下,称台湾当局为"被承认的事实上的政府"。1987年,美国参议院通过“西藏问题”修正案。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2001年,美国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2015年,菲律宾无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发起南海仲裁案。2017年——至今,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问题探究】面对国际法遭遇的挑战,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面对强权政治、霸凌行径、双重标准、单边主义,各国应凝聚共识、携手合作,坚守国际法,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平发展的核心价值,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知识延伸】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基本史实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可同桌讨论。 通过历史解释,让学生深刻理解国际联盟作用情感升华,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国际关系的法制精神,提升家国情怀。课堂总结 近代以来,西方民族国家逐渐形成,规范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国际法也逐渐形成并成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了解和掌握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理解国际法的发展。板书设计课后评价和教学反思 本课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这一理念贯穿课堂始终,通过精选史料、巧设情境,在帮助学生落实基础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其课堂主体性,激发其求知欲,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课尤其注重对学生唯物史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和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理解民族国家的内涵与产生,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认识国际法的出现与发展变化,提升学生能够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素质与能力。但本课虽已经对教科书内容进行了整合,但由于基础知识是学生以往学习时不常接触到的内容,因此在备课时进行了较多材料的补充,造成课堂时间稍显紧张。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吸取教训,进一步提炼教科书信息,详略得当,重难点突出,把握好教学节奏。培养学生在材料中寻找关键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的社会背景及过程。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以小组形式归纳出答案并进行组内互评、补充。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